瘋狂的ICO:創新還是騙局?

買賣虛擬貨幣

ICO英文全稱Initial Coin Offering,即首次代幣發行,又稱Initial Crypto—Token Offerings,即首次公開發行加密數字代幣,是過去一年裡加密貨幣、區塊鏈和網際網路金融市場上最熱的概念。

ICO概念最近很熱。

三小時募資1.5億美元,五天募資1.85億美元,瘋狂的ICO正在造就著一個有一個一夜暴富的故事。2016年ICO融資金額超過2.63億美元,而今年1-6月,ICO融資金額已經超過7億美元


ICO火熱背後原因為何?

據瞭解,國內融資額最大的ICO專案是今年3月發行的量子幣,共換取到價值1500萬元的比特幣和以太幣,漲幅達到33倍。但是,目前量子幣的價格僅為首日最高價的50%。

在中國科技金融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看來,ICO類似於股權眾籌,代表的是未來一種收益或者權益獲取的憑證。

ICO最早非常成功的案例是以太坊,金融四十人論壇常務理事張家林介紹到,初始的以太坊的開發,包括建設建設網路的基礎設施,包括運營,都是由ICO募集到的比特幣進行支撐的。

“以太坊成立時創設了一個以太坊基金會,為了研究和執行以太坊這個專案,他們透過一種現在叫ICO的方式向比特幣社羣融資大概將近1000多萬美金的比特幣。ICO從那以後發展非常快,一是大家對ICO執行方式已經理解了,二是區塊鏈的技術目前相對來說成熟了,導致現在很多專案都想用ICO方式進行融資。”

ICO到目前為止成為焦點得益於它的創新,但是ICO到底是不是一種融資行為一直在業內討論。張家林指出,ICO本身並不是融資行為,而是一個融物的概念。

“ICO融的是代幣,代幣本身來講是個物,它不是一種資本,而是一種資產,所以我認為ICO應該是融物行為,或者叫物物交換行為。在物物交換基礎上,監管方面比較寬鬆,所以ICO以後的發展會很快。”

有專業人士認為,作為全新的融資方式,ICO最大的價值在於打破了一二級市場的界限,以極低的門檻,讓中小企業可以便捷地面向全球獲得融資。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也在文章中表示,應該建議寬容對待ICO,根據區塊鏈技術行業的特性,在上市審批、投資者限制、專案公開宣傳和推介上給予一定的包容性豁免。

代幣價格與實質價值存在巨大偏差?

在瘋狂背後,數字貨幣ICO的泡沫化也引發業內擔憂。

張家林認為ICO的價格形成機制是很複雜的。

“我們都知道價值和價格不一定任何時候都是等價的,ICO發行新的代幣通常對應的是新專案,這個專案無論真假,它通常代表了一種新的方式、新的商業模式,所以大家對這種東西有個風險投資。但是它的價格波動確實很大,由於交易不規範,特別是現在代幣的交易場所不受嚴管,會導致一些操縱市場、聯合做莊讓價格虛高,我認為目前的價格跟價值相比中間還有很大的偏差。”

因此,也有觀點認為,代幣價格的高漲與專案本身沒有關係,更多的是為了吸引一些散戶和韭菜接盤。


“這讓我想起自己曾接手過的比特幣詐騙案,當時比特幣價格一會兒跳水一會兒攀升,我們心臟都要跳出來,因為價格的高低決定了當事人被判年數的高低”,由此肖颯指出,區塊鏈供養出來的比特幣或者其他智慧代幣,實際上它的市場還是不成熟的,價格的形成受到各種各樣影響,幣的價格不僅取決於它的價值,也取決於其他人對它的期待和炒作。未來,類似於利用未公開資訊交易的問題或許會層出不窮。


根據ICO背後的邏輯,投資者在ICO中對應的是所投資的專案,擁有的並不是專案的股權或所有權,但是創業公司都存在一定的風險,一旦它沒有辦法用於支付或者沒有使用場景,投資者手上的代幣或將面臨一文不值的境況。


對此,張家林指出,代幣是對當前某種物的影射或者未來使用權的對應,它並不是股權或債權。專案本身經營的好壞和代幣的投資人之間並沒有直接關聯,因為它並不分紅。


“早期持有代幣人只是拿這個代幣去消費,或者支付使用這個專案的服務,這是它的第一個使用價值,基礎價值。第二點,當代幣上市了,可以在二級市場交易,投資者可以透過市場對新的代幣市場的反應和價格的重估進行買賣,獲得代幣本身價值增長獲利或者是損失。但是如果專案失敗了,這個代幣肯定分文不值,如果專案非常成功,也不意味著投資人非常掙錢,因為他只是買了一些服務,這些服務本身並不是現金回報。不過,如果專案非常成功,代幣的價值或者價格會提高,這樣在賣出代幣的時候會得到一些資本的回報,這是有可能的。


監管空白下ICO亂象環生

伴隨著熱錢瘋狂湧入,ICO市場也泥沙俱下,亂象叢生。


有報道稱,目前市面上有部分ICO專案涉嫌傳銷或詐騙,利用拉下線或虛構專案等方式,透過“內幕交易”、“聯合坐莊”、“操縱價格”等手段以牟取暴利。有團隊接二連三換著不同專案ICO,創始人多次更換名字,學歷造假、連續失敗發行ICO;有的專案甚至連團隊還沒有建立就直接發行白皮書路演融資。


例如,某ICO專案透過微信群圈住所有投資者,在不同的群裡設定不同交易價格,統一發號施令,要求什麼時候購買,購買多少數量,直到以多少價格賣給第二批參與的投資者。


“這是個非常大的問題”,肖颯強調,大多數ICO的資金流向是這樣的:ICO融過來的比特幣或者以太幣放到國外市場換成美金或者新加坡元,然後放在新加坡或者其他地方開設的公益基金會里,透過公益基金會和一個IPV的公司簽訂合同,然後從殼公司往國內換匯回來,換成人民幣本地的專案使用。


“在這個過程中每一道都是關卡,如果政策改變或外匯的政策有一點變化,那會不會有問題?所以我們說這個東西本身可能是好的,但它的資金流向還是需要大家關注的,因為動輒就會產生不可逆的後果。”


姚前也在文章中表示,“作為新興事物,監管不確定性將是ICO長期面臨的最大政策風險。對ICO實施監管沙盒,為ICO專案創造“安全”的創新空間,降低創新成本和政策風險。”


“按照監管穿透原則,我們來分析問題的本質是什麼,這裡面就牽涉到一系列的行為”,張家林稱,比如說我是投資人把錢委託給交易所的負責人,讓他在境外幫我投資,雙方相當於一個委託的責任籤委託協議。一對一的委託還行,在民法上可以約束;如果一百個人或者更多,就回到證監會管理的範疇,你向很多人提供投資管理服務,那就是要求監管的。


“所以ICO,我們用剝洋蔥的方法剖開它的話,首先得有一群人組織成團隊或者專案公司,同時還必須選擇一個鏈,無論是公鏈還是私鏈必須要發行新的代幣,但是公鏈監管是很困難的,涉及到跨國跨境的東西,目前讓任何監管機構來監管比特幣或者以太坊都很困難。”


如何避免成為“韭菜”?

投資者適當性問題也成為ICO的重點。肖颯指出,ICO的流行也是需要大家警惕的。


“我的母親60多歲了,上個禮拜忽然問我什麼是ICO,我很震撼,我說你怎麼知道的,她說在朋友圈有人轉的,讓我介紹下這個東西是什麼。這說明什麼問題?一個好的東西可能出現了被玩壞的趨勢。這個時候大家要警惕起來,很多人在專業上性確實還是不夠的,你要給他解釋什麼是ICO,你解釋兩天她可能理解不了。”


肖颯認為,投資者適當性問題一定要提上來,而且要有一定門檻,起碼持有比特幣,瞭解其運作模式;還要有一些硬性要求,比如家庭資產或者其他做一些調查問卷。


張家林表示了同樣的看法,目前很多人投機炒作ICO是非常不理性的,任何東西一旦沒有價值是沒有人接盤的,代幣來講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它對應的某種物或者某種使用權力沒有了,它的實際價值是為零。


“而且這個東西不是債務憑證,不能找到任何人接盤,不像央行發行的貨幣,總有央行給你兌現,這是非常需要了解的核心點。所以代幣本身最終有可能沒有任何的價值,不要期望一定有接盤俠存在。”

來源:解碼新金融    微訊號wzhlwjrzy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