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美國小鎮的位元時代: 開礦!開礦!

買賣虛擬貨幣

譯者按: Politico雜誌的美國記者Paul Roberts深度走訪了美國西北部的華盛頓州,揭開了一個因比特幣挖礦而改變命運的小鎮圖景。


David·Carlson站在一個龐大建築工地的邊緣,看著工作人員為Giga Pod安裝屋頂,Giga Pod是一個自成一體的加密礦場,Carlson計劃在幾周內就可以完成組裝。完成後,這個12×48英尺(3.65米*14米)的木箱子裡面將配備數百臺高速伺服器,這些高速伺服器的總功耗略高於一兆瓦,理論上,每個月能夠生產約80個比特幣、Carlson本人不是礦工,他的公司Giga-Watt負責管理這些木箱, 它們是其他礦工的託管站。到今年夏季,Giga-Watt預計將有24個木箱可以生產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其中大多數使用相同的計算密集型加密協議,稱為區塊鏈。 “我們恰好在工業和區塊鏈的十字路口上,”Carlson站在第一個完工的吊艙前喊道,周圍是一堆烤麵包機大小的伺服器和一堆狂飆的散熱風扇。現在區塊鏈技術的主要用途是記錄有史以來每一個比特幣交易日益增長的電子分類帳。但許多礦工將其視為未來的記錄儲存機制。“這裡是區塊鏈從虛擬概念走向世界真實世界的地方,”Carlson說,“必須有人構建並執行實際的東西。”

誠然,所有這些付諸實用都還難以想象。冬季的暴雪使喀斯喀特山脈(Cascade Mountain) 變成耀眼的白色,也使施工現場變成了一個紅色泥潭,工人和裝置深陷其中。最近,投資者不耐煩了,情況開始混亂,各種電力聯網延期,官司不停。但卡爾森似乎沒有受到任何干擾。“那些工人們實際上正在賣力幹活,Carlson說道:”他早些時候告訴我, “在一個普通專案中,他們可能會說,'等到來年春天再幹吧,' 但是在比特幣和區塊鏈中,他們就沒有休息過。”事實上,盆地裡的人們對礦場託管服務需求非常高,甚至於心急的礦工想給Carlson賄賂蘭博基尼跑車,希望他肯讓他們早點用上Giga Pod的託管服務。 Carlson說,“我沒有接受這個提議,但我喜歡蘭博基尼!”

Carlson已然成為中哥倫比亞盆地加密熱潮中的代言人。他曾在微軟開發軟體,轉型為連續創業者發表了一系列礦機,他來回折騰,承受了無數次挫折,成為該地區最大的玩家之一,他的表達很有感召力,也很樂觀,頭髮灰白,鬍鬚整齊。其他當地礦工們認為是他帶來了盆地的繁榮,2012年。當時他在暴風雪中出現在受損的本田車裡,並將他的伺服器安裝在一家舊傢俱店中。47歲的他是最早了解比特幣的人之一,當比特幣仍然主要是地下室裡的電子遊戲玩家開採的東西時,他就覺得要是在電價便宜的地方大規模挖比特幣就可以賺很多錢。

當你用比特幣支付某人的費用時,你開始了一個不斷升級的高能耗複雜過程。付款基本上是一封電子郵件,其中包含比特幣的完整來源,以及有關將其傳送給誰(以及如果您選擇的話,收取少量手續費)的資料。該資訊被加密軟體轉換為一長串字母和數字,然後廣播給比特幣網路上的每個礦工(世界各地有成千上萬個)。每個礦工然後收集你的加密支付訊息,以及當時網路上的任何其他支付訊息(通常是大約2,000個批次),並將其儲存到所謂的區塊中。然後,礦工會使用特殊軟體對該塊中的每筆付款進行身份驗證 - 例如,驗證你是否擁有正在傳送的比特幣,並且你還沒有將同一比特幣傳送給其他人。

此時,就可以挖幣了。實質上,每個礦工現在都試圖向其餘的網路證明他或她的驗證支付塊是唯一的區塊,它將作為那些2000個左右交易的永久記錄。基本上,礦工們是這樣做的,試圖成為第一個猜測他們的數字密碼的人。這與試圖隨機猜測某人的計算機密碼類似,但規模要大得多。Carlson的第一臺礦機每秒鐘可以做出120億次“猜測”;比今天的伺服器速度要快上千倍。

一旦礦工發現答案並且大多數其他礦工確認,這個獲獎塊被網路接受,成為這些特定交易的“官方”塊。然後將官方區塊新增到之前的區塊,建立一個不斷增長的區塊鏈條,稱為“區塊鏈”,作為所有比特幣交易的主分類記賬。(大多數加密貨幣都有自己的區塊鏈。)而且,重要的是,獲勝的礦工會獲得全新的比特幣(當Carlson在2012年年中開始挖礦的時候,他得到獎勵是50比特幣)和所有處理費。然後網路繼續進行下一批支付,並重復這個過程- 理論上,這個過程會每隔10分鐘左右重複一次,直到礦工挖掘出編入系統的所有2100萬比特幣。

這個奇怪的過程似乎並不需要那麼多的電力。在最初幾年,幾乎不耗電。當他在2012年第一次創業時,就在遊戲機上挖掘比特幣,甚至當他建造了他的第一臺真正的專用礦機時,該機器使用的功率可能只有1,200瓦 - 大約是吹風機或微波爐的一半。即使在西雅圖的電價下,Carlson每比特幣的成本約2美元,售價達到12美元。事實上,他獲得了豐厚的利潤,開始憧憬執行一堆伺服器來賺大錢。他並不是一個人。在不斷擴大的比特幣世界中,許多礦工正在考慮擴大規模,將地下室和備用臥室轉變為臨時資料中心,它們的功率只有10千瓦。他的想法是跳過地下室階段,直奔商業規模功率高達一兆瓦的巨大比特幣礦場。 “我開始有這個夢想,在網上論壇上發帖,'我想可以建造第一座兆瓦級礦山。'”

 Carlson 最早的挖礦都是在臨時通風的地點進行的,這些倉庫設施配備了住宅暖通空調和風扇。

Carlson和他的同行將成為加密巨頭,隨著時間的推移,比特幣的演算法設計使得礦工挖幣越發困難。首先,該貨幣的神秘創造者(或多位創造者)中本聰,定期對網路進行程式設計,每隔21萬個區塊,或者每四年一次,將每個礦區的獎勵數量減半。在2012年11月28日,它的獎勵數從50個比特幣降到25個,礦工們稱其為“減半日”(此後它再次減半至12.5個,預計在2020年6月降至6.25個)。

更重要的是,中本聰透過建立這個系統,隨著更多的計算機能量流入網路,使得這些區塊本身更難以挖掘。也就是說,根據礦工數目,,現有礦工購買更多的伺服器,還有伺服器速度,比特幣網路會自動調整解決方案標準,這些密碼的隨機性更強,從而獲得更多的計算能力。這些調整每10到14天發生一次,每個比特幣區塊的開採速度不會快於每10分鐘一次。透過迫使礦工們承擔更多的計算能力,中本聰讓礦工們為網路進行長期投資。

在比特幣於2009年推出後的早期幾乎沒有人察覺,這些難度調整迅速提高。Carlson在2012年開始採礦時,難度每年增加三倍。高利潤率迅速消失。他暫時放棄了,但建立大型礦場太誘人了。在世界各地,有些人還在挖掘比特幣。雖然許多擁躉是非理性的,就像賭徒在虧損後加倍一樣,但他確信這些人已經找到了開礦賺錢的方法。

Carlson總結說,選擇繼續或退出挖礦行為的根本原因是電力價格。繼續挖礦的人要麼住在中國,要麼轉移到中國,冰島或委內瑞拉等地,因為電價便宜,比特幣可以盈利。Carlson知道,如果他能找到一個電價便宜的地方,他將能夠用工業化地挖掘比特幣。

在上一個冰河時代結束時,哥倫比亞河是韋納奇山谷的中心。 它平均每秒流量達265,000立方英尺,產生了全國44%的水力發電量。

這個地方並不難找。就在西雅圖以東三小時, 喀斯喀特山脈的另一邊,那裡的電力只需每千瓦2.5美分,是西雅圖的四分之一,約為美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Carlson的夢想有了著落。他在波蘭找到一位剛剛開發出更快,更節能的伺服器的工程師,並說服他支援自己的新專案,這個專案被稱為Mega-Big Power。 2012年底,他在韋納奇市發現了一些搬空的小賣部,並開始試驗伺服器和冷卻系統的配置,直到配置出最大的比特幣礦場,它們距離哥倫比亞河僅幾個街區。這裡的繁榮已然開始。

作者: Paul Roberts

鏈視界原創翻譯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