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毅:Web3的技術演進、應用與創業

買賣虛擬貨幣

與“先行者”同行

劉毅|Random Capital 隨機資本 創始合夥人

2013年6月,斯諾登將美國國家安全域性稜鏡監聽專案的秘密文件披露給了《衛報》和《華盛頓郵報》。他隨即遭美國政府通緝,事發時人在香港,隨後飛往俄羅斯。斯諾登之後透過《衛報》再次曝光英國的秘密情報監視專案。此次事件也稱為“稜鏡門”。

“稜鏡門”向大眾揭示了一個恐怖真相:美英兩國的情報部門,在沒有法律授權,在公眾甚至國會都不知情的情況下,正在對本國公民展開大範圍、幾乎無限制的監聽。“稜鏡門”也證明密碼朋克運動絕非庸人自擾,捍衛公民的隱私,真的只能靠自己。

“稜鏡門”之後,斯諾登一直隱居在俄羅斯。對於外界對他的評論,無論是叛徒還是英雄,他都無意領受。“稜鏡門”已經過去6年。今年8月,斯諾登將以影片連線的方式在Web3峰會發表演講。

1.去中心化應用:Web3.0是什麼樣子

這是2014年4月,以太坊的聯合創始人、CTOGavin Wood的部落格文章,首次系統闡述了Web3的概念。

Gavin Wood認為後斯諾登時代,網際網路使用者不能夠再繼續信任企業,企業只會從自身的盈利目的出發來管理和使用使用者資料。因此需要打造信任最小化的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和應用。

Gavin Wood提出Web3.0將基於全新的網際網路技術棧,主要包括四個模組:靜態內容釋出、動態訊息、可信交易和整合介面。使用者使用不可追蹤的匿名身份(公鑰地址)與Web3應用互動,使用者之間的訊息被端到端加密,而交易則由去中心化的共識引擎達成,從而消除中介成本和交易對手風險。

Gavin Wood博士於2015年離開以太坊,發起成立了Parity公司和Web3基金會,繼續推動Web3事業,也在與他的合作者們一起,不斷調整和豐富Web3思想的內涵。

Gavin Wood發表的部落格文章《為何我們需要Web3.0》,可以看作是Web3的定義。翻譯過來大體是:“Web3.0是一組兼收幷蓄的協議,為應用開發者提供基礎模組,使其能夠以全新的方式構建應用。這些技術令使用者能夠驗證接受和傳送資訊(的真實性),確保在交易過程中可靠地付出並獲得。Web3.0可以看成是可執行的網際網路大憲章,也是個人自由對抗權威的基石。”

Web3是一組協議,是為了用來開發出新一代網際網路應用,實現Web3的願景。Web3願景包含兩層含義。

第一層:Web3是無伺服器的、去中心化的網際網路。在Web3的網路計算架構裡,參與者或者說節點是平等的,沒有伺服器和客戶端的區別,所有節點都或多或少參與網路共識的形成和記錄。那麼Web3到底有什麼用呢?就是Web3願景的第二層含義要回答的。Web3讓每個人都能掌握自己的身份、資產和資料。掌握自己的身份,意味著不需要其他人或者組織賦予身份,其他人或者組織也無法冒用、剝奪或者凍結身份。掌握自己的資產,意味著不會被剝奪資產,可以自由處置資產。掌握自己的資料,意味著每個人可以按自身的意願生成、儲存、隱匿、銷燬個人資料,未經他的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都不能使用其個人資料。在數字時代,掌握了自己身份、資產和資料的人,才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運。

2.換個角度解讀Web3 

對Web3的解讀,更常見的角度,就是羅列和對比全球資訊網發展的三個階段。

Web1是靜態的網頁,主要用於靜態內容的分發,使用者體驗非常單調,商業模式主要是顯示廣告。

到了第二代全球資訊網,網站有了很強的互動性和功能性,大量的內容由使用者產生,web向社交化和移動化發展。商業模式除了更加個人化更加精準的廣告以外,還提供衣食住行各種電子商務服務。在Web2時代,誕生了以FAANG和BAT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巨頭。他們擁有大量的使用者和服務提供商,儲存了大量資料,並以此為基礎提供個人化的廣告和電子商務服務,建立起了巨大的網路效應,事實上處於壟斷地位。廣大網際網路使用者和小型服務提供商,未能公平分享Web2創造的巨量財富,而且承擔著個人隱私被侵犯、個人資料被濫用的風險。要破除網際網路巨頭的壟斷,讓使用者擁有自己的資料,並分享資料產生的收益。需要建議以P2P通訊協議、分散式儲存和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在此基礎上開發去中心化應用。去中心化應用不受個體控制,而是內建激勵機制(通證),由協議的全體參與者(包括開發者、服務提供商和使用者)共建、共治和共享。使用者自己掌控數字身份、資料和資產。從而走向一個更私密、更安全、更自由、更公平的網際網路。

從這個角度解讀Web3,優勢是非常簡潔明瞭,因為大家都是web使用者,很容易理解相關的概念。但是也有一些缺憾,主要就是容易讓聽眾誤以為Web3是Web2的自然演進,是由網際網路技術發展驅動的。

這個印象與Web3思想誕生和發展的實際情況不符。Web3思想更多的是密碼朋克運動的延伸,而不是來自於對Web2的反思。

其實還有另外一種關於下一代網際網路的理念,有時也被稱為Web3,由W3C全球資訊網協會和Web的發明人Tim Bernard-Lee爵士領導。關於什麼是下一代的網際網路,W3C一直在進行探索。

在大概10年之前,W3C的重點是語義網(Semantic Web),目標是讓網際網路資料更加結構化,有統一和準確的後設資料,使計算機能夠深入理解和使用資料,從而使網際網路更加智慧。與此同時,Lee爵士也看到了Web2.0時代巨頭對網際網路的壟斷,以及由此引發的公平性、安全性問題。幾乎與Gavin Wood提出Web3理念的同時,Lee爵士發起了網際網路大憲章運動,呼籲使用者和從業者對下一代網際網路的規則進行廣泛的討論。

分別由W3C和W3F關於下一代網際網路的探索,有相同的目標也有不同的側重點,而且在相互影響。所以Gavin Wood把Web3稱為可執行的網際網路大憲章。

3.Web3技術棧及應用特性

上圖是Web3基金會整理的Web3技術棧,也就是可以納入Web3範疇的協議及其實現。由於本文是思想史,不會深入討論技術。我們最為關心的是,用這樣一套全新的技術開發出來的網際網路應用,也就是Web3應用,與傳統的網際網路應用有什麼區別?

我認為Web3技術棧的各項協議和實現,都是為了支援應用獲得三個傳統網際網路應用不具備的屬性:trust minimal\permissionless\censorship resistant,也就是信任最小化、無許可和抗審查。

無許可是指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自行生成的ID訪問應用,無需註冊,無需提供個人身份資訊,也不需要經過應用開發者或者第三方的批准。抗審查是指任何人都可以平等的使用應用,不會因為他的個人身份或者資料被歧視或者被拒絕服務。信任最小化在三個屬性裡含義最為模糊。基於Web3技術棧構建的應用,其形態是一個點對點的、無中心(也即是無伺服器)的網路,它不能被任何單一或者少數的實體所操控。信任最小化是指使用者信任這個網路的整體,因此不必信任個別實體,也不必信任交易對手。舉個例子,去中心化交易所、ICO合約或者其他Defi應用,其可靠性由智慧合約平臺保證,使用者可以放心地進行交易、投注或者鎖倉,而不必擔心違約風險。

信任最小化、無許可和抗審查這三個特性跟Web3願景一脈相承。透過眾多的具備這些特性的Web3應用,網際網路使用者可以控制自己的數字身份、資產和資料,從而實現Web3願景。

4.去中心化應用是不是個偽概念?

以太坊/EOS/波場三大智慧合約公鏈上已經有上萬個DApp。但是除了少數曇花一現的菠菜遊戲和資金盤以外,使用者極少、而且活躍度很低。甚至已經有人在質疑:去中心化應用是不是個偽概念?我認為出問題的不是去中心化應用,而是智慧合約平臺。

可以說在智慧合約平臺上開發去中心化應用已經走入了死衚衕。原因有兩個,首先是效能和交易執行成本限制。效能低和交易執行成本高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例如以太坊全網只有15tps的處理能力,為保證公平同時抵抗女巫攻擊,只能是交易費用競價。使用者體驗到的就是DApp很慢,而且動輒就要要花錢。行業對公鏈效能的關注由來已久,也很多團隊正在探索透過代議制、分層和分片三種思路進行擴容。

我整理了擴容的技術路線、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以及主要的專案實現,並把Polkadot/Cosmos歸入分片擴容。簡而言之就是,跨鏈技術透過分而治之的方式,在保持互操作性的同時,實現了擴容。

但是效能/成本並不是智慧合約對DApp的唯一限制。EOS透過代議制的方式,已經能夠達到數千tps的處理能力,比以太坊1.0的效能提升了兩個數量級,而且交易執行成本由開發者負擔,讓DApp摘掉了又慢又貴的帽子。但是EOS主網上線一年了,仍然沒有真正的去中心化應用落地。這不禁讓人懷疑,即便以太坊升級到2.0(大約還需要2年時間),DApp的春天是否就真能到來?

經過反覆思考,我認為除了效能/成本約束以外,DApp還面臨智慧合約平臺第二個重要侷限:去中心化治理缺位。智慧合約為了實現和確保可驗證性,排斥對應用的升級,使得應用很難修復缺陷並持續最佳化。而Polkadot/Substrate賦予了Web3應用鏈上治理能力。透過解除效能和治理兩大發展瓶頸,Polkadot/Substrate有望引發Web3應用的第三次浪潮。

再順便說說Cosmos,Cosmos和Polkadot被並稱跨鏈雙雄。它們在解決擴容和互操作性的基本思路上有相似之處,也有很多不同。

但是請注意,Cosmos也是Web3技術棧的一部分,Cosmos團隊去年也參加了Web3基金會舉辦的Web3峰會,並發表了演講。如果只認識到Cosmos和Polkadot兩個專案定位類似,是直接競爭的關係,對此就會感到困惑。如果放到網際網路演進和Web3理想的大背景下,就能夠理解以太坊、Polkadot、Cosmos之間的競爭,是都希望自己成為最好的Web3技術,成為最重要的共識引擎,但是他們的大目標是一致的。這和商業公司之間的市場份額之爭,不完全是一回事兒。

5.Web3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演化

企業是極其普遍的經濟現象,一般人都不會考慮為什麼會存在企業這個問題。在上世紀初,微觀經濟學已經建立起供求關係決定價格,價格影響消費者和生產者的選擇等理論。人們對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的執行原理已經有深入的理解。但是既然個人的生產和消費能被市場機制有效調節,為什麼會出現如此眾多的企業呢?

科斯解釋說,企業存在是因為能夠降低交易成本。舉個例子:我是某個企業的員工,老闆要把我從市場部調到銷售部,只需要跟我談話,解釋一下原因。無論我是否願意,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服從安排。如果要採用市場機制就麻煩了,需要調高銷售部的平均工資,吸引市場部的人過去,還不能讓市場部的人全跑去銷售部,否則還得反向調節,顯然市場機制在處理這類問題非常低效,甚至可以說是無效。

所以,企業的本質是在市場中形成一個個內部交易成本很低的集團,當經濟活動透過企業來執行的時候,交易成本低的優勢就得以發揮。

在Web2.0時代,網際網路透過建立交易平臺,已經在大塊地蠶食原來屬於企業的領地。傳統的零售業具有面對電子商務難有招架之力,報紙和雜誌受到自媒體的嚴重衝擊,Airbnb和Uber對酒店業和計程車行業實施了降維打擊。

在比特幣出現以後,市場又開始利用加密通證這一新型可程式設計貨幣,對企業的傳統領地開展新一輪的蠶食。區塊鏈可以實現公開、透明、可信的加密交易協議。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可以參與。沒有國籍、民族、地域、語言、法律管轄等限制。整個交易過程不需要討價還價和籤合同的過程,也不會出現違約的情況。在加密協議管理的小經濟體內部,議價、決策、簽約和監督等交易成本都非常低。

所以加密協議可以大範圍的降低多種交易成本,有望大幅擴張市場的適用範圍,覆蓋一部分原來需要依靠企業才能有效組織的經濟活動。

從開放社會到密碼朋克運動,從比特幣到Web3.0,思想的火炬在理想主義者手中傳遞。與此同時,一代代的實幹家們也在踐行著“零星社會工程”的理念。

在思想界之外,真正改變社會的實踐,必須要符合經濟和科技發展規律,具體而言就是具有交易成本優勢,以高效率打敗低效率。

比特幣在眾多加密貨幣實踐中獨領風騷,是因為它作為貨幣具備交易成本優勢。而且其激勵機制設計,能夠完成網路效應的自舉。以太坊雖然是世界計算機的理想產物,但真正給以太坊帶來成功的,是低交易成本的、全球可及的、去中介化的資產發行和創業專案融資,即ICO。以太坊在成為ICO的支付貨幣,以及投資者和融資專案的價值儲存之後,其市值和影響力才開始快速飆升。

當我們回顧Web3的歷史,能夠清晰地看到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兩條交織的歷史線索。

6.Web3應用創業的黃金時代已經到來

比特幣之後,再沒有出現一款能夠與Web2應用競爭的Web3應用,99%以上的網際網路使用者根本感知不到Web3的存在。現在有了Polkadot/Substrate,技術上已經可以開發出具有信任最小化、無需可、抗審查的Web3.0應用,而且使用者體驗和使用成本能夠跟Web2.0競爭。

Web3應用創業的黃金時代正在拉開序幕。那到底什麼是Web3應用,跟Web2應用有何區別?

開發Web3應用就是設計並且持續最佳化一組交易協議(或交易規則),交易協議透過密碼學技術(主要是區塊鏈)實現,因此也稱為加密協議。由這組協議定義的數字產品或服務市場,具有交易成本優勢,可以實現交易活動的聚集,建立起網路效應。Web3.0應用跟網際網路平臺有很多相似之處,都致力於建立廣泛參與的市場,積累網路效應。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網際網路平臺是由商業公司建立並推動的,早期通常由風險投資支援。網際網路平臺的實質是用高效率的網際網路中介取代低效率的傳統中介。當平臺足夠大,網路效應足夠強,平臺的控制者就會擠壓其他市場參與方的收益,以實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對於Web3應用,創業者定義並實現加密協議,協議中包括利益分配結構(通證經濟模型),所有的市場參與方按照加密協議參與市場,並獲得通證激勵。雖然在早期,開發者對加密協議有很大的影響力,但他並不能任意改變規則。一旦開發者試圖損人利己,其他的參與者可以分叉加密協議,保持加密協議不受個別人控制。

我不認為對Web3理想一無所知或者心存懷疑的人,能夠透過 Web3創業取得成功。對於仍然以Web2.0模式思考的創業者,Web3的技術和方法全是限制和困難(成本高、不成熟,協議升級不能隨心所欲等等)。

Web3創業應該知道,只有理想是遠遠不夠的。創業雖然常常帶有理想主義色彩,但歸根結底是一種商業行為,成功的創業要給創業者自己、團隊、投資人帶來回報,而只有符合經濟規律的商業活動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成功的Web3應用,必須針對實際存在的(最好是廣泛存在的)交易需求,而且這類交易透過加密協議能夠降低成本(幅度越大越好)。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再強大的技術、再精巧的通證模型設計,都不會有實際的成效。

Web3應用的特殊之處在於,它最終要由眾多參與者共建、共有、共享。因此Web3創業者在保持獨立思考的同時,也要融入社羣,把專案的理念和價值傳遞給更多人,自己也成為社羣的一部分,這是跟傳統網際網路創業不一樣的地方。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