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鏈脈搏聯合工信部電子五所首發《2019中國區塊鏈底層技術平臺發展報告》

買賣虛擬貨幣

由工信部電子第五研究所指導,互鏈脈搏、互鏈脈搏研究院榮譽出品的《2019中國區塊鏈底層技術平臺發展報告》(下稱“報告”)隆重發布。

12月14日,在2019IN-CHAIN全球區塊鏈峰會上,由工信部電子第五研究所指導,互鏈脈搏、互鏈脈搏研究院榮譽出品的《2019中國區塊鏈底層技術平臺發展報告》(下稱“報告”)隆重發布。

本次報告從基礎技術能力、應用能力以及社會認可度三大緯度,按照10個一級指標和28個二級指標對國內28個區塊鏈底層技術平臺進行綜合評估,最終得出最終結果。

報告要點總結:

1.報告顯示,28個區塊鏈底層技術平臺中,六成底層技術平臺運營時間不足2年。其中原生區塊鏈公司佔比最高,佔比近七成,有9個底層技術平臺由大型科技公司搭建,並且已有7家科技公司已將區塊鏈底層技術平臺發展定位為核心戰略。

2.從研發投入來看,三成公司年研發投入達千萬元以上,其中每年研發投入1000—2000萬元的公司最多,大型科技公司具有絕對的資金和人才優勢。研發人員規模方面,研發團隊超百人規模的有4家,研發人員超50人以上的公司佔比約三成。

3.架構原創性方面,近八成平臺聲稱其底層架構為自主研發,但其中有相當數量平臺的底層實為改進的Fabric架構。

4.在專利方面,五成底層技術平臺申請專利均超過50個,專利數量在10—50個區間的公司最多,佔比約32%。

5.效能突破方面,近五成平臺的總吞吐量過萬,其中有3個平臺的總吞吐量可以達到百萬級別。交易確認速度大大提升,多數平臺都能做到秒級確認甚至毫秒級確認。

6.開源是大勢所趨,目前100%開源的底層平臺有7個,有12個底層平臺實現部分開源。

7.交易隱私保護欠缺,九成平臺都支援隱私保護,從身份安全、訪問控制、隱私保護以及防攻擊層面提高安全性,但僅有4個平臺有針對鏈上交易的隱私保護措施。

8.落地應用聚焦三大領域,近七成平臺落地專案超過3個以上的應用領域,金融、政務與貿易物流領域成兵家必爭之地。

以下為報告全部內容: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