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丨如何欣賞從藝術的角度欣賞NFT作品

買賣虛擬貨幣

NFT的火熱肉眼可見,但是NFT的估值方法(點選回顧)與眾不同,NFT藝術品的價值評估並未嚴格遵守勞動價值論,而是更取決於人的主觀認知。

2021年很有可能是NFT的真正崛起之年,在手持資金入場前,我們還需要一點準備工作——去學習欣賞NFT藝術品,畢竟,這是完全不同以往的全新形式,花一點時間是值得的。

為什麼要學會欣賞NFT?

1、長尾效應將會被啟用

與DeFi不同,我們很難用TVL、參與人數等直觀資料來判斷NFT藝術品的價值,藝術品的價值並不取決於大眾眼光,而是取決於一小部分真正的認同者,極端一點,哪怕全世界都不喜歡,只要你自己喜歡那購買也值得。

2、去「把關人」化成為常態

跟傳統藝術品的拍賣模式不同,NFT藝術品的交易平臺更像是交易撮合關係,在將把關人的角色從NFT藝術品價值稽覈中拿掉後,估值NFT藝術品的重任落在買家身上,所以購買前儘量要學會欣賞。

首先給欣賞下個定義,欣賞NFT藝術品的非經濟目的是為了收藏,而經濟目的是為了判斷NFT藝術品增值的可能及幅度。前者無需贅述,各有各的心頭好,而本文重點在於後者。

如何欣賞NFT藝術品?

首先從尋找「靈韻(Aura)」出發,這是本雅明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闡發的重要概念,他認為人類在邁向工業時代後,生產的藝術作品最重要的缺憾是缺乏「靈韻」,這裡的「靈韻」在本雅明那裡是神秘的、模糊的、獨一無二的和不可接近的,在藝術上則與藝術作品的本真性和唯一性相聯絡,例如達芬奇《蒙娜麗莎》的原作就擁有這一神秘的氣質。

可複製性不是網際網路時代才出現的,而在15世紀古登堡印刷術發明後便大行其道,而工業化的助推,無疑讓這種藝術品的靈韻快速消失,也就是說,藝術品最重要的特點就在於獨一無二的稀缺價值,如果數字或加密時代的藝術作品還希望能被納入藝術的範疇,就必須保有自己的靈韻。

從這一點來看,NFT之於藝術品,不單單是確權和防偽作用,而是我擁有這幅作品的NFT價值,而你只擁有作品的複製。

換言之,如果數字或加密時代的藝術作品找不到靈韻,那就難稱為藝術。

西方藝術史從文藝復興始,逐步勾勒出一些特徵,而我們目前欣賞的藝術品也大多歸於此類,而比較新潮的當代藝術和加密藝術,更像是這種藝術形式的餘韻,但是知過往才能明去處。

接下來,我們看些例子來感受下何為藝術,不過,本質上而言藝術是人的精神活動,以下只能給予啟發,無所謂對與錯。我們會從比較的視角來說明如何看待NFT藝術品的價值。

加密藝術絕不是高高在上的小眾珍藏,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的大眾佳餚,以後的世界,人人皆可生成自己的NFT藝術品。

第一,宗教到世俗:文藝復興最重要的特徵是恢復了「人性」。

鏡前的維納斯

創造於 17世紀,作者委拉斯開茲是西班牙宮廷畫師,此畫也是17世紀西班牙繪畫中唯一一幅女性裸體畫。

維納斯是具有神性的,但是維納斯不是基督教的神,而是古羅馬的神,同時在中世紀敢於創造女性的裸體畫,去展示女性本身的優美,其中的反抗意味自不用說。

Beeple 的作品「CROSSROAD」

這幅作品其中的蘊涵意味和神性毫無關係,也沒有任何禁忌,同樣是表現裸體,但是其中的惡趣味大家懂得都懂,和中世紀畫家相比,加密藝術家就是這麼奔放。

第二,逐步走出西方中心主義。

以往的藝術從形式到內容一切都是西方審美,而我們則在潛移默化中認為這些才是藝術,當下,我們還需要非西方藝術家積極趕上來參與這場盛宴。

椅上的聖母

「椅上的聖母」作者是拉斐爾,他筆下的聖母像不同於以往的色彩暗冷,抽象蒼白,而是充滿柔情和母性,給聖母賦予了人性,讓人感受到的不是距離感,而是親切感。

回到現實,現在的加密藝術更多是西方世界在做,從宗教宣傳畫,到當代藝術,再到加密藝術,非西方藝術家還很少出現,不過也有好訊息,NFT 專案 Kanon 旗下的封閉型藝術品藏品庫專案 K21(注:K21 是一個封閉型藝術品藏品庫,其中將收藏二十一件藝術作品,均由當代知名前沿數字藝術家創作,二十一幅作品存滿後,合約將關閉。屆時,藏品庫合約許可權將轉移給團購合約。只有在團購合約中存入 2100 萬美元等值資金時,才能觸發合約購買要約)新增了「China Tracy」,也就是中國藝術家曹斐在虛擬世界互動作品「Second Life」中創作的作品。

這一次的加密藝術浪潮,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已經能讓中國的藝術家參與其中去,我們也更加期待這些藝術家能擁抱加密藝術,他們在運用中國元素時會更加得心應手,可以減少中國文化被文化挪用的風險。

第三,具象走向抽象。

從對現實存在的擬真描寫,再到光線、幾何的排列組合,而現在一切藝術形式都要消失了。

這一波的浪潮最早從印象派開始,再到波普藝術徹底拋棄一切的形式,藝術的解讀也就徹底因人而異,這也是當代藝術不被大眾理解的重要原因,而在加密藝術世界,一切形式和格律都可以被拋諸腦後。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這是繪畫大師維梅爾的作品,即使我們沒有任何前置知識,也可以感受到少女的美好。

但其實少女的身份至今為止還不可知,她的頭巾也並不是荷蘭當地或者基督教的服飾,而是穆斯林的裝飾。至於閃亮的耳環,在那個崇尚簡樸和禁慾的時代,也完全不被世人接納,但那份美好可以穿越作者的時代被後人感知。


萌化版「戴珍珠耳環喝奶茶的少女」

從這幅圖片可以看出,以往的畫作,只有瞭解其背景、歷史我們就可判別藝術品想要傳遞的內涵,也就是說存在共通的意義空間,藝術作品可解讀可感知。但當代藝術特別抽象,對其解讀也就變得小眾和細分,總體上來說是一種極其個人化的表達方式。

以上就是從西方藝術史的發展角度來嘗試欣賞加密藝術。

作者:火星投研梅寧航,來源:BlockMania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