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穩定幣Libra:去中心化的理想與現實

買賣虛擬貨幣

如果說中本聰釋出比特幣白皮書開啟了區塊鏈時代的新紀元,那麼在整個行業步履蹣跚發展了11年的今天,我覺得能夠與這個事件相媲美的不是以太坊的問世,更不是EOS,而是美國時間2019年6月17日Facebook正式釋出Libra白皮書。

Facebook發幣,其對應的專案以及所流通的貨幣叫做Libra:

Libra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

Libra的目標是成為一種穩定的數字加密貨幣,將全部使用真實資產儲備作為擔保,並由買賣Libra並存在競爭關係的交易平臺網路提供支援。

在Libra出現之前,伴隨著區塊鏈技術的進步,區塊鏈行業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區塊鏈早已脫離了中本聰在比特幣白皮書中所描繪的人人可點對點完成價值交換的簡單場景,開始不斷透過智慧合約等手段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並不斷透過技術及經濟創新實現TPS的突破並將過往的設想一步步推向現實,最終實現萬物互聯價值互通。

但是,即便如此,區塊鏈技術從來沒有進入過主流世界,所謂的主流世界天然地對包含數字貨幣的區塊鏈懷有敵意,而區塊鏈行業的從業者們依然只能在狹小的圈子裡自娛自樂,並且小心翼翼。

雖然雙方都在進行著探索,但是似乎做著完全不一樣的事情——傳統行業不明所以地透過區塊鏈進行著創新,但味同嚼蠟,幣圈做著似乎每天都提心吊膽的事情,遊走在法律邊緣

目前,全球的數字貨幣持有者三千萬人,國內的持幣者據不完全統計不超過500萬,這對於一個行業來講,資料實在有些可憐。而Facebook作為全球最大的一個網際網路公司之一,坐擁幾十億的使用者群體,其體量堪稱一個網路帝國,正是因為如此,Facebook發幣事件具有非凡的意義。

這個事件可能直接將幾十億使用者群體帶入到整個行業,並讓主流世界真正地審視和思考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的價值,並催生一系列創新浪潮。因此,我認為Facebook發幣的事件堪比比特幣問世,對整個行業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在通讀了Libra的白皮書之後,我整理了如下幾個問題,相信對你會有幫助。

Facebook發幣的事件同時在傳統網際網路行業和幣圈引起巨大轟動,所以只是站在一處觀察的視角是有失偏頗的。下面的觀點是結合我過去在體制內參與聯盟鏈專案以及兩年多的行業從業經驗所形成的思考總結。

   一、積分和數字貨幣的區別是甚麼?

很多人都覺得數字貨幣只有投機炒作的價值,實則跟積分沒有任何區別,那些發幣的專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圈錢、割韭菜。具體操作層面我不想過多解釋,畢竟積分其實也是可以炒作和割韭菜的。

從技術層面來看,積分只是後臺資料庫的一個數字,我們所說的數字貨幣,或者說加密貨幣實際上式透過一系列複雜的加密運算得到的數學符號,數字貨幣要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雙花”,也即,花了一次不能再花。由於區塊鏈自身的特性,數字貨幣還有發行總量及交易記錄可查的優點。

如果只是這樣,那還沒有理解到兩者的本質差異。

Libra區塊鏈其實是一個聯盟鏈系統,採用的也是常見的拜占庭共識演算法。對於聯盟鏈系統而言,發行積分就足夠了,這也是當前很多機構的通行做法,而Facebook為甚麼會發行數字貨幣呢?

不論是積分還是數字貨幣,如果要真正兌現它的價值,都需要透過一個兌換機構完成數字資產與現實儲備資產的兌換,那麼這樣來看,兩者區別是不大的。而根本的不同在於,Libra的流通場景主要是C端,作為數字資產,除了可流通,保管也是最基本的需求,也即每個人透過私鑰可伸張對這個數字資產的所有權。目前,積分是不能實現的。

公鏈作為行業的基礎設施,承擔了發行數字貨幣的職能,而Libra區塊鏈作為一個聯盟鏈,是如何做到發行數字貨幣的?

    二、聯盟鏈與公鏈的區別是甚麼?

聯盟鏈是一個封閉的系統,是在一個達成共識的聯盟內部所形成的許可區塊鏈網路,而公鏈是一個公開的,面向全網使用者的基礎設施。一般來講,聯盟鏈採用拜占庭容錯共識演算法,公鏈採用POW/POS/DPOS等共識演算法。

在企業實踐中,一般會搭建3f+1臺伺服器,初期把區塊鏈設施當成一個分散式資料庫進行使用,於是經常跳不出“為何要使用區塊鏈”的思維怪圈。

Libra的白皮書為我們展示一個很好的實踐思路:透過構建100個驗證節點的聯盟鏈,為整個Facebook生態提供豐富的金融服務。

因此,從這個角度看,聯盟鏈與公鏈並沒有太大的不同。更何況,我們可以說,Libra聯盟鏈上有幾十億的使用者呢。

能否發行數字貨幣不是區分聯盟鏈與公鏈的核心,採用甚麼樣的共識演算法也並不能區分兩者。在網際網路的發展歷史中我們可以找到對比:在網路發展早期,企業內部使用的是區域網,隨著網路設施的不斷髮展,網路之間開始互通,最終大家都透過網際網路進行連線

放眼整個銀河系,地球上的網際網路就是一個區域網;Libra在Facebook的應用場景裡看似一個聯盟鏈,而對於全球的市場而言,其實是一個公鏈。

Libra在這樣的網路裡流通,憑甚麼贏得信任?這個世界,還需要第二個比特幣嗎? 

   三、數字貨幣的信任基礎是甚麼?

區塊鏈技術給數字貨幣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最堅實的基礎——公開透明:發行的程式碼是開源的,發行的總量是可知的,發行的記錄是可以瀏覽的。

但是,這依然構不成人們對數字貨幣的信任!所謂的信任無外乎能隨時隨地將數字貨幣真正兌換為現實中的價值。正是因為這種信任基礎薄弱,甚至不存在,才有了長期的空氣幣濫發現象,並導致了行業的敗壞與監管的從嚴。

比特幣透過對電力資源的消耗實現對其內在價值的錨定,並最終演化成價值儲存的根本訴求,後確立了數字貨幣的王者地位。而絕大部分數字貨幣與現實世界資產並無法直接建立可以通兌的橋樑,即便有,要麼不被法律允許,要麼容易被暗箱操作。

Libra透過採用一系列低波動性資產進行抵押來有效保障Libra的內在價值,並讓持有者相信這個貨幣能夠長期保值,並且可以便利地進行兌換。同時,這些儲備資產由分佈在全球各地的託管機構進行持有。

作為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公司之一,建立其數字貨幣的內在價值依託基礎是非常必要的,不然依然會陷入大幅波動,及輪為空氣幣被投機炒作等境地,雖然中心化的情形依然可能因為製造和銷燬機制不透明導致貨幣濫發,但,這或許就是現實可以落地的實踐。

同時,積極開展社羣治理,或建立合理的治理架構,將有效中和中心化所帶來的弊病。

總結來講,數字貨幣的信任基礎有:程式碼開源,發行/交易等記錄公開透明可查,價值依託現實資產,有效的去中心化治理手段等

那麼,一開始就要去中心嗎?

   四、去中心化理想如何與現實取得平衡?

可能是“去中心化”這幾個字太過刺眼,導致區塊鏈技術一問世便頗受爭議。對於身處在中心的人,天生便會對這個詞比較敏感。這裡有兩個極端:一個是天生排斥區塊鏈技術產物的人,一個是致力於顛覆傳統舊勢力的理想主義者。

我們見到大量的區塊鏈專案,從一開始就踐行去中心化的思路,於是導致專案根本無法推進,無法推進的專案,對所有人都是傷害。專案方與社羣在專案發展中到底分別扮演甚麼樣的角色,強勢的專案方與完全社羣自治,到底哪種才是通向成功的關鍵,這些問題一直被廣泛討論。

無論是過去在體制內從事的聯盟鏈專案,還是現如今參與的區塊鏈專案,我們經常陷入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思考,並頻頻走入死衚衕,這是整個行業的通病:要麼太中心化,要麼太去中心化。

再準確概括一下這個問題,其實是:不是中心化存在問題,也不是去中心化存在問題,而是從一開始,我們就沒有一個很好地應用兩者讓專案導向成功的實踐策略

Libra所構建的生態由Libra協會進行統一參與維護和治理,其理事會成員也是由各驗證節點進行指派,其初始節點基本是由Facebook進行洽談和選擇,白皮書中也提到“Facebook將保有領導角色至2019年結束”。

去中心化是整個區塊鏈行業發展的精神來源,更蘊含著非常強大的力量,但是對於一個專案所構建的生態,其成敗最為關鍵,而是否去中心化應服務於此目標。但毋庸置疑的是,作為一個區塊鏈專案,我們應該從一開始就把去中心納入到整個戰略規劃中。

   五、最後

Facebook發幣事件無疑給整個世界扔進了一個重磅炸彈,所有人再也不能坐視不理,區塊鏈行業艱難發展了這幾年,在經歷此事件後,區塊鏈技術與數字貨幣的歷史趨勢將被確立,過去種種的質疑將顯得暗淡無光。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願所有區塊鏈從業者們都能在這場偉大的歷史機遇中順勢而為,實現自我價值。

-END-

作者:Higer,區塊鏈研習社創始人。

宣告:版權區塊鏈研習社(公眾號)所有,轉載需授權。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