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央行數字貨幣衝擊,第三方支付挑戰監管智慧

買賣虛擬貨幣

原標題:直面央行數字貨幣衝擊 第三方支付挑戰監管智慧

“央行數字貨幣並不神秘,其本質就是電子化的現金,是傳統的紙媒貨幣向電子貨幣轉變。既然其媒介是電子化的,就意味著它是線上流通。”一位南方支付公司創始人邵陽7日向時代財經表示。

邵陽認為,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出,究竟是現有移動支付工具的“攪局者”,還是能夠改變貨幣史乃至人類社會發展程序的顛覆式革命,答案需交由時間檢驗,“人們只能對其所能帶來的潛在影響進行思考和猜測。”

直面來自DCEP挑戰

第三方支付行業在崎嶇坎坷的發展道路上,除了要應對越來越嚴格的監管,還將直面來自央行數字貨幣DCEP的挑戰。

我國央行數字貨幣DCEP的全稱為:DC-Digital Currency(數字貨幣)EP-Electronic Payment(電子支付)。這也表明了作為獨立於目前銀行卡賬戶交易體系外的電子賬戶支付體系,DCEP的一個主要業務就是數字錢包,在國家信用背書下,其受理範圍將更廣,受眾面將更大,成為未來支付市場的重要參與者。

“短期來看,數字貨幣未來如果真正落地的話,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衝擊不會很大。”邵陽向時代財經表示。

邵陽指出了四點原因:一是從發展思路上,數字貨幣就是作為零售支付體系的補充,提供多元化選擇之一;二是數字貨幣的發行規模相對有限;三是數字貨幣的技術、效率、流程等仍需不斷最佳化;四是數字貨幣的應用場景和使用者習慣也需逐漸適應。

但是,“央行數字貨幣被廣泛應用於支付體系後,如果採用免費支付策略,將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產生巨大沖擊。”邵陽認為,一方面,這將使得第三方支付機構缺乏競爭性,使用者流失;另一方面,使得第三方支付機構難以盈利,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出現大量第三方支付機構關門、倒閉的情形。

另有行業分析師猜想,未來DCEP一定會與微信錢包,支付寶錢包互聯互通。“伴隨DCEP業務的推廣,網際網路公司甚至可能會直接應用央行數字貨幣技術重新架構自有錢包系統,從而成為與銀行的等同的數字貨幣副中心之一。”

“數字貨幣目前仍未面世,不過與賬戶松耦合的設定,使得許多中小支付機構在數字貨幣的時代,也仍然擁有諸多機遇,甚至可以蠶食一部分支付巨頭的實操份額。”移動支付網行業分析師慕楚6日向時代財經表示。

考驗監管智慧

那麼,如果第三方支付以後成了數字貨幣的錢包,監管上會有什麼變化嗎?“DCEP錢包的機制和傳統第三方支付有不同,這個肯定有額外的監管內容。”一位數字貨幣資深研究人士7日向時代財經表示,“至少對DCEP錢包的監管細則肯定和以前有不同。”

邵陽認為,在金融監管者視野中,第三方支付機構類似於正規金融之外的“編外金融”。因此,央行的數字貨幣以及央行自身是否介入支付系統?央行搭建的支付渠道是否直接面向C端使用者?此支付系統是否收費?收費標準是什麼?是否參考當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標準?未來央行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具體採用何種合作模式?央行數字貨幣在多大規模上推廣使用?這些問題至關重要。

“它們將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三類業務帶來不同影響,值得第三方支付機構深入瞭解、分析和應對。第三方支付巨頭可積極建言建策,或發揮自身影響力,正確引導數字貨幣及與之相關的支付市場化走向。”邵陽表示。

邵陽認為,央行在推出數字貨幣後,應謹慎確立“政府與市場”的各自邊界,在第三方支付與數字貨幣問題上,明確“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央行固守數字貨幣發行,在搭建支付系統後,支付的商用化在確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交給商業機構運營,防止各自角色錯位,避免政府與民爭利。

“在未來監管趨於嚴格,第三方支付機構運營趨於規範。未來行業的轉變,在現有業務的基礎之上,支付機構未來會更傾向於發展資料分析、彙總等增值服務,以適應在新環境中的轉型。”邵陽稱。

“支付行業是一個古老的行業,商戶一直都需要支付服務者存在,而第三方支付的轉型一直是近幾年的焦點,推出更多增值服務,助力商戶數字化經營轉型,是這個行業新的機會。”慕楚表示。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