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國際清算銀行)於上週釋出了季度報告,報告中提到了Defi自發展以來遇到到問題,並聲稱其去中心化的特性不過就是人們的幻覺。而穩定幣的儲備問題雖然時常被提起,至今依舊缺乏監管框架的約束。
去中心化幻覺
雖然DeFi協議能提供無需中介的金融服務,並透過智慧合約協助使用者進行各式操作。但BIS認為一定程度的中心化是無可避免的,目前大多數DeFi支持者的去中心化願景不過是種錯覺。
“首先,在做策略及營運決策時,需要中心化的治理。此外,DeFi的某些功能,尤其是共識機制,有助於權力的集中。”BIS說道。
而大多數DeFi皆有其治理代幣,治理代幣持有者可以透過對提案或治理系統的更改,進行投票來影響DeFi專案發展。擁有越多治理代幣也表示者更大且更集中的決策權。若再回頭探討這些治理代幣的發行機制,開發團隊及早期投資者通常握有極大比例的代幣份額,更加劇了中心化問題。
DeFi的脆弱及不穩定性
高槓杆是DeFi平臺自發展以來的一大特色,即便借貸平臺多需透過超額抵押才能借出貸款,但借出後貸款的再抵押,能使使用者用一小筆資金便產生極大的曝險倉位。
下圖為各大DeFi借貸平臺在隨ETH價格波動造成的清算金額。可以發現當價格變化劇烈時,過高的槓桿造成的連環清算金額十分龐大。也正因為這種特性,BIS認為目前的DeFi市場穩定性依然遠遠不及傳統金融產業。
穩定幣並非NQA狀態
穩定幣的風險問題已經在各種大大小小的報告及會議中被提到,其儲備資產的透明度及流動性問題是最主要的風險來源。而BIS在報告中使用NQA(no-questions asked)來描述穩定幣當前的問題,NQA在這邊意指使用者能在未對其價值進行妥善調查的情況下,在交易中接收該貨幣。
但穩定幣並非如此,大多數的投資人願意使用穩定幣皆出自對其的信任及兌換的方便性,倘若哪天穩定幣背後的儲備資產價值發生變化,勢必會造成持有者的恐慌。也就是說,在沒有NQA的情況下,如果穩定幣持有者懷疑支援該貨幣的資產價值大幅下降,往往會引發逃難潮。而儲備資產的不透明及缺乏監管正是侵蝕這種信任的主因。
傳統金融與加密產業產生連線
雖然上述問題還有待監管機構進一步的立法解決,不過傳統金融對加密產業的態度也愈趨開放。從下左圖可以看到,傳統銀行機構已願意投資於加密相關企業。而下右圖也顯示加密基金管理的資金總量在近幾年也是迅速飛漲。
而美國於近期也開放了將比特幣期貨作為標的的ETF,從以上種種跡象可以看出這成長快速的產業迫切需要監管約束,且正快速的走進人們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