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ra能否引領全球開放金融大變革

買賣虛擬貨幣

摘 要

Libra的橫空出世,會帶動更多的交易場景湧現,很可能把全世界十億級以上人口引向通往投資數字資產世界的大門。重新看看世界,未來可預期的時間裡,加密數字資產一定會有更加廣闊的市場基礎。”

《線上訪談》20期訪談實錄:

訪·談·來·啦·

勞小魚:大家晚上好!我是今晚的主持人之一,來自IMO Ventures 的小魚!非常榮幸和開心今晚可以在這裡主持這場訪談。首先,請允許我再次隆重介紹我們今晚的三位重量級的嘉賓。

數字資產研究院研究員孟巖老師。孟巖老師是CSDN 副總裁、柏鏈道捷 CEO ,通證學派創始人之一,中關村區塊鏈聯盟專家,曾任 IBM 大中華區高階經理。

火星財經及共識實驗室發起人王峰老師。王峰老師是藍港互動集團創始人,北京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擁有逾20年網際網路行業經驗。自2007年3月創辦藍港互動,歷經中國遊戲行業從端遊、頁游到移動遊戲三個時代,被業內稱為“最有故事的遊戲人”。王峰老師還曾當選《財富》中文版2016年“中國 50 位商業先鋒” 。

FT公鏈生態發起人張健老師。張健老師曾任火幣CTO,後創立FCoin交易所。張健老師還是暢銷書《區塊鏈:定義未來金融和經濟的新格局》的作者。

我們正式開始吧!讓我們再次熱烈歡迎我們今晚的三位帥氣的嘉賓!

在過去的半年,最火的討論非DeFi(去中心化金融)莫屬。在區塊鏈的世界中,這個概念指代那些在開放的去中心化網路中發展而出的各類金融領域的應用,目標是建立一個多層面的金融系統,以區塊鏈技術和密碼貨幣為基礎,重新創造並完善已有的金融體系。

通常而言,這些去中心化的金融應用,有以下一些特點和優勢:

1. 無需准入:任何一個聯網的人都可進入;

2. 抗審查:任何第三方均無法阻止一筆交易;

3. 不可變的:任何第三方均不可逆轉一筆交易;

4. 減少交易對手風險:無需一箇中心化的第三方來監管資金或者保證交易;

5. 透明:公鏈(如以太坊)是完全透明、可審計的;

6. 開源:任何人都可以開發或者更改程式碼;

7. 可程式設計:可以為特定任務或私人編寫並執行智慧合約;

8. 效率:由程式碼驅動而非人力;

9. 可組合:將不同協議進行組合可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但在過去的半年裡,我們也清晰地看到了去中心化的金融應用的缺點和問題:

1. 不存在與物理 / 傳統資產的聯絡;

2. 存在監管風險;

3. 使用者介面不甚友好;

4. 產品 / 市場有限;

5. 存在高利差和低流動性的可能;

6. 鏈上吞吐量有限。

因而,至今其實都尚未有真正成型成熟的,真正落地的DeFi應用誕生,大家都還在探索的階段。

最近,隨著Facebook Libra專案的曝光,大家再次把目光集中到了DeFi上面。另一個名詞也更加頻繁地出現在了大家的視線中“開放式金融”。開放式金融這個名詞本身並不是個新詞,著名的經濟學家 Carlota Perez 在她的著作《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 Financial Capital)中提到,當網際網路在進入部署階段的成熟期後,必然成為承載金融變革的工具,這個時候,基於地緣性的集中式的金融體系就會被基於數字模組化的金融體系所替代,這就是「開放式金融」展現出的嶄新的模式。然而,基於網際網路的開放式金融和基於區塊鏈的開放式金融也是不一樣的。不少人認為,DeFi作為區塊鏈領域的開放式金融,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放式金融,能帶來根本性的自由。

我們不難看出開放式金融有著雄偉的藍圖和巨大的潛力,但是我們同時也看到,開放式金融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今天就想和三位老師一起,探討一下開放式金融的未來和前景

首先我們想請問一下孟巖老師,“三劍客”是如何想到成立“開放金融學習小組”呢?這一想法是如何產生的呢?@孟巖

孟巖:緣起於我們一起參加了香港 FT公鏈生態釋出會,我在會上聽了張健和王峰的演講,非常受觸動,甚至是感動。他們兩個人都是非常理想主義的,但又有行動力,有領軍打仗、殺伐決斷的能力。我很欽佩他們。所以會後我們一起喝酒的時候就說,我們能不能一起做點事情,不是掙錢,而是做一點非盈利的,有點理想主義的,對國家和民眾有好處的事情。

後來我們各自想了一段時間,約好了在新加坡又碰面,談對於區塊鏈這個事情的本質的認識,談到開放金融的歷史意義,談到教育和學習。當晚就動議要發起開放金融學習小組。

然後我們得到了朱嘉明教授的大力支援,並且給我們拔到了很高的高度上,於是就下決心幹了。

勞小魚:謝謝孟老師的回答!看來三位老師真的是志同道合呀!都有點理想主義,都熱愛思考和擁抱新的事物!還好你們發起了開放金融學習小組,我們今天也才能有機會跟三位老師學習!下一個問題,我想問一下孟巖老師~

相信不少人至今仍然對開放式金融是什麼,它和之前火熱的去中心化金融有什麼關係和區別感到困惑。煩請王峰老師可以不可以在這裡再給大家普及一下何為開放式金融,它的特徵是什麼呢?@孟巖

孟巖:在我看來,開放金融代表了金融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相對於中心化的壟斷金融,開放金融或帶來五方面的巨大轉變。

第一,由工具壟斷向開放工具的轉變。在傳統金融中,支付、結算、清算等金融工具被銀行等特許機構壟斷和封閉,而區塊鏈讓更多機構和普通人能夠透過去中心化的網路,自由使用乃至重新構建各種新型金融工具。

第二,由知識壟斷向知識開放的轉變。當前金融行業研究中,金融術語和理論越來越龐雜,似乎在刻意地將簡單原理複雜化,讓人琢磨不透,而開放的金融知識體系將聚焦金融本質和價值體現,更多強調行業通識和基礎原則,不斷降低金融知識的學習門檻。

第三,由資訊壟斷向資訊開放的轉變。很多與公眾相關的資料掌握在部分網際網路巨頭手中,資訊封閉、偽造和低效等資料壟斷問題日益嚴重,使用區塊鏈技術能夠打造一個透明、安全和高效的分散式資料庫,為我們開啟一個全新的資訊開放世界。

第四,由權力壟斷向權力開放的轉變。信用貨幣時代,金融的管理權力由各個階層既得利益者所壟斷,而開放金融將使央行、商業銀行等各層金融基礎設施的運作方式變得更加市場化,進而打破金融行業的權力壟斷。

第五,由利益壟斷向利益開放的轉變。面對企業組織在利益分配過程中的不透明、不公平等問題,依靠區塊鏈技術可以搭建更開放的激勵機制,讓投資者、創造者、組織者、勞動者、消費者共享價值創造所帶來的收益。

在我看來,隨著區塊鏈技術的出現,目前第一點工具壟斷已經正在被逐漸打破,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區塊鏈技術,在數字貨幣市場中開設賬戶、完成交易等;第二點知識壟斷還沒有取得實質突破,雖然我們被各種媒體的金融經濟資訊所包圍,但大部分人對金融行業還了解不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系統掌握金融知識。

正由於普通人對於金融的無知和貧乏,導致對金融特權的恐懼和順從。如果有足夠多的懂金融、懂技術的創新者,以及足夠多的瞭解自己權利的普通人,共同推動金融價值觀和金融通識的學習,探討未來開放金融的一切主題,會加速資訊、權力和利益壟斷的打破,構建全新的金融體系。

而我們一般認為,去中心化金融(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的縮寫)是以區塊鏈技術和數字貨幣為基礎,在開放的去中心化網路中發展而出的各類金融領域的應用,以重新創造並完善傳統金融體系,最終建立起一個多層面的金融系統。

所以,我的理解是,去中心化金融是開放金融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放金融未來得以實現的必要因素

勞小魚:第一點壟斷已經在被逐漸瓦解,那剩下的被瓦解也是時間問題了!感謝孟巖老師詳細的解答!真的太詳盡,太專業了!!小姐姐們都擠下來了嗎?我們一起來劃下重點!開放式金融帶來的五大巨大轉變:1. 由工具壟斷向開放工具的轉變 2. 由知識壟斷向知識開放的轉變 3. 由資訊壟斷向資訊開放的轉變 4. 由權力壟斷向權力開放的轉變 5. 由利益壟斷向利益開放的轉變。孟巖老師的回答,讓我對開放式金融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不得不承認,開放式金融帶來的是一場巨大的變革和對傳統金融體系的顛覆。

好,我們下面進入第三個問題~第三個問題,我想請問一下張健老師!

區塊鏈的開放式金融使得商品、貨幣、證券不再只是對於現實可交易資產的一種分類,因為通證化資產可以同時具備這三個屬性。資產因通證化實現了兼具商品、貨幣、證券的特徵。請問對此您是怎麼看的?

張健:問題中提到的這種融合,正是金融科技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不管是開放式金融還是去中心化金融,我認為都是金融科技的發展給人們帶來的理念革新。

我在2017年出版的《金融科技》(中信出版社)一書中,對金融科技的未來有這樣的判斷,即經歷3個階段:發展,技術逐漸成熟,落地應用大規模湧現;融合,技術走向融合,新物種大量出現;全新金融基礎設施形成,機器對人的替代基本完成。當前我們正處於上述第二個階段,BTC、Libra都屬於新物種。

在以上過程中,從資產到資產數字化到數字資產,是非常重要的演進。商品、證券、貨幣這三個屬性正是在數字資產這個意義上,逐漸在打破原有的邊界。

正如問題所說的,資產因通證化兼具貨幣、證券、商品等屬性,資產與貨幣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可以預見,在數字資產時代,將會有大量的不同型別的資產,擁有和貨幣近似流動性。在未來很多的金融場景中,這些流動性和貨幣一樣好的資產,甚至可以近似的替代貨幣完成交易,或是無需貨幣作為中介,各種不同型別資產之間直接完成的交換。傳統的貨幣理論乃至法律體系都將在數字資產的衝擊下完成變革與調整。

數字資產使基於資產的程式設計成為可能,為未來大規模自動化、智慧化的交易奠定基礎。這個過程的本質是金融基本原材料在數字時代的升級換代,是人類數字化遷徙的一部分,它將使金融真正走進數字、開放時代。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這種“模糊”不僅限於此,模糊是因為界限被打破,經濟與金融也是如此。開放金融可以有一個技術方面的理解,就是金融將在以前不大可能出現的場景中出現,金融科技會開闢越來越多的金融場景,金融和經濟之間的結合將遠遠不限於現在常見的金融手段。

以上是我們的一點看法。這是一個非常棒的問題,我最近幾年一直都有研究。

勞小魚:謝謝張健老師詳細的回答!您提到的幾個點,我也想再跟您繼續學習一下~您剛剛提到說“數字資產使基於資產的程式設計成為可能,為未來大規模自動化、智慧化的交易奠定基礎。”這個部分張健老師可以再展開跟我們說一下嗎?基於資產的程式設計是指什麼呢?

張健:內涵非常豐富,很難用幾句話說清,其實自從以太坊提出並實踐了智慧合約概念後去中心和的、開放式的可程式設計資產,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因為傳統金融的很多過程,成本是極其高昂的,過程成本,風控成本,而一旦資產的發行和流轉,變得可程式設計,那成本就會大大降低,甚至趨近於零,這個對於金融邊界的拓展,將注入無限的想象空間,先談這麼多吧。

孟巖:我幫張健說一句,大家去看 Libra 的 Move 語言,“資源”已經作為一類物件放在程式語言裡了。

勞小魚:Libra技術白皮書裡面關於智慧合約語言設計的這部分想法確實非常新穎非常有意思。下一個問題,想問問孟巖老師:您認為未來實現開放式金融真的可以落地嗎?實現開放式金融的關鍵是什麼呢?有哪些應用您認為會率先實現落地?@孟巖

孟巖:好的,我來回答一下,對於這個問題已經不需要更多的暢想和膽量,只需要一點點面對現實的誠懇態度。去年十月,NIST 出了一本 白皮書,就回答了一個問題,區塊鏈最適合幹什麼?100 多頁高質量的討論,結論就是一個,區塊鏈最適合用來實現數字貨幣。(NIST 就是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院)當然,你有了數字貨幣,後面跟著的就是數字股票、數字證券,開放金融。

現在隨著 Libra 的啟動,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數字貨幣的落地是無法阻擋的。國際清算行的行長,兩個月以前還寫信給各國央行說不要輕易上數字貨幣,說效率上沒什麼優勢。今天就全面改口,說必須得幹。人家很坦誠,說就是被 Libra 倒逼的。今天建行的黃毅副行長也說,這不是挑戰,這是顛覆。所以我覺得數字貨幣應用落地,已經是確定的了。時間問題而已。然後就會衍生出一大堆開放金融的應用。當然實現開放金融還有一些條件,比如去中心化的 ID,或者自主權身份系統,比如監管科技,等等,但是不用懷疑,一定會落地。但是不用懷疑,一定會落地。國際清算行的行長,兩個月以前還寫信給各國央行說不要輕易上數字貨幣,說效率上沒什麼優勢。今天就全面改口,說必須得幹。人家很坦誠,說就是被 Libra 倒逼的。NIST 就是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院NIST 就是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院NIST 就是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院NIST 就是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院去年十月,NIST 出了一本 白皮書,就回答了一個問題,區塊鏈最適合幹什麼?100 多頁高質量的討論,結論就是一個,區塊鏈最適合用來實現數字貨幣。去年十月,NIST 出了一本 白皮書,就回答了一個問題,區塊鏈最適合幹什麼?100 多頁高質量的討論,結論就是一個,區塊鏈最適合用來實現數字貨幣。

勞小魚:關於這個問題,我還是想追問一下,因為我們看到開放性金融前景面臨著許多挑戰和問題。比如一直被大家詬病的監管的風險。甚至包括Libra的推出,也有很多人認為這不過是幫著Facebook再次侵犯大家的數字隱私。許多人並不真正buy in這個概念。不知道您對此是怎麼看的呢?

孟巖:數字貨幣轉賬可以在端到端加密的情況下進行,這個在技術上可行,真正的挑戰反而不是侵犯隱私,而是在充分保護隱私的情況下,如何做反洗錢、反恐,Libra 系統設計了一個 Calibra 的賬戶系統,我認為就是為了給監管留一個窺視孔,當然這裡頭還是有很多技術上的問題,其實這方面張健老師才是專家。

勞小魚:是的。保護隱私和監管是很難同時都做到的。像零知識證明,讓tracking變得更加複雜。一方面來說,似乎是保護了隱私,但是另一方面也讓洗錢可以變得更加猖狂。這都是值得探討和思考的。謝謝孟巖老師的回答!

張健老師對此有啥補充沒有呀?尤其關於技術方面的。

孟巖:大家可以瞭解一下自主權身份,這是去中心化監管的基礎。

勞小魚:剛剛突然想起,王興說了一句話:“其實討論Libra的技術就跟討論人民幣印刷廠的技術的角度一樣好笑”。不知道孟巖老師對此有何看法呢?

孟巖:他原話是跟討論美元印刷技術一樣,他說的是對的,因為 Libra 最大的亮點,不是做得怎麼樣,而是誰來做,這個相當於體制內高官下海創業,這個事情本身比他下海創什麼業、採用什麼商業模式、用 Windows 還是 MacOS,要重要得多得多,但承認這個前提的情況下,談一談具體細節也是有意義的。

勞小魚:那您認為由Facebook來做這件事情是合理的嗎?Facebook是那個對的人嗎?除了fb,您認為還有誰來做這件事是正確的呢?

孟巖:嗯,是的。狹義的回答,國外是 Google、Amazon、Twitter,國內當然是螞蟻金服、騰訊,京東也可以,這都屬於國級省部級領導帶頭下海創業。廣義的回答,開放金融,任何企業都有資格來做,沒有什麼正確不正確的。

勞小魚:謝謝孟老師的回答!下一個問題,想問問王峰老師:去中心化金融(DeFi)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進入2019年以來引起了巨大關注,您認為DeFi專案的優勢是什麼?

王峰:廣義來看,可以把DeFi理解為區塊鏈去中心化應用當中的一個重要場景。或者這麼說,在我看來,DeFi更像是諸多應用層的寬泛合集,而不是底層創新。不要被名字嚇倒了。顧名思義,Defi是去中心化金融,所以本質來講,依然是將現有的金融服務中的諸多領域去中心化。去中心化的優勢,是參與者門檻低,無需中介,並且可以依託區塊鏈的智慧合約,自動將約定的業務用系統的方式按計劃執行,從而避免交易雙方不履約的風險。做到這一點,已經很酷了。概括而言,相對於傳統金融來講,DeFi最大的創新在於:透過分散式開源協議,建立一套具有透明度、可訪問性和包容性的點對點金融系統,將信任風險最小化。在我看來,區塊鏈技術目前最大的應用落地,就是在金融領域。所以我認為,DeFi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打個比方,相比較去中心化儲存等其他應用領域,DeFi更有前途。區塊鏈佈道者們恨不得將絕大部分事物演繹成為decentralized。

具體到實施領域,包括如下:貨幣發行、貨幣交易、借貸、資產交易、投融資等領域。目前來看,借貸類應用是當前Defi業務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參與者眾多,尤其以MakerDAO 最早被區塊鏈行業所關注,是因為其創新實現了“ETH數字資產抵押”模式下的穩定幣發行機制。

此外,支付、期權、期貨、基金、交易等多種DeFi的應用創新也已初見萌芽。研究defi對我們絕大部分人來說,重點不在於De,而在於Fi。進一步說,DeFi的技術並不是難題,難題是既得利益者們為什麼會讓出這部分利益,這依然是開放金融所要嚴肅面對的問題。

勞小魚:謝謝王峰老師的回答!您提到,技術不是難題,我好奇想問問,那您認為去中心化金融的最核心壁壘是什麼呢?

王峰:最大的壁壘依然是分蛋糕。這可能還是存量市場。金融是區塊鏈創新落地的堡壘。技術上,Defi比Filecoin等應用靠譜多了。

孟巖:所以咱們要拉大家一起學習開放金融,腦子變了,堡壘就垮了。

王峰:我的回答,只代表技術理想主義。

勞小魚:謝謝王峰老師的回答!哈哈最後一個問題了!這個問題稍微有點大,但是非常期待聽到王峰老師的回答:證劵化讓人類踏上了現代金融的領地,那麼通證化這個全新的實踐,讓人們看到了開放金融帶來了的前所未有的藍圖,能否具體描述一下開放式金融的前景圖?@孟巖

孟巖:這個事情,剛才其實也談了一下,再補充一點。開放金融要做的是什麼事情呢?開放金融,就是要把金融基礎設施在技術上,把它網際網路化、區塊鏈化、透明化,在權益上打破壟斷、封閉的局面,建立共用、共享、共治的普惠金融。在今天,這聽起來可能顯得比較激進。很多金融界資深人士會嗤之以鼻,認為純粹異想天開,以卵擊石。但是前幾天人民日報有一篇文章說得好,打敗你的從來不是對手,而是新手。我們相信開放金融是未來的趨勢,然後我們採取合規合法循序漸進的方式一點點推進。日進一步,必然會帶來積極的變化。我們相信這個方向是好的,肯定符合國家對金融的期望,也符合大眾的利益。

王峰:今天的證券業還活在1886n年的成果上。英國的道瓊斯時代。

孟巖:是的。大家不要被表面上的電子化給迷惑了,本質上還是一百多年前那個邏輯。我再說一下通證經濟跟開放金融的關係。其實這兩個東西是一件事情,是一件事情在不同層面上的展開。通證經濟很簡答,在微觀層面上,把企業的所有權分給每一個利益相關方,分給那些為企業強大做出貢獻的人,包括客戶、員工、合作伙伴、甚至就是社羣成員。開放金融的實質是什麼呢?我繞一個比較大的圈子講一下。人類過去兩百年來,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但你知道生產率年平均增長率是多少嗎?2.5 個百分點。而任何一個投資專案,資方都會要求遠遠超過 2.5% 的複合回報率。這說明什麼?說明總體來說,長期來說,生產者一定是敗給資本,財富在從生產者的口袋裡流向資本口袋裡。當然你可能說,我們哪個哪個企業創新成功,取得了飛快的成長,這當然也是事實。但是不要忘了,生產率年平均就是 2.5% 不到,所有的企業其實就是圍著這個 2.5% 的回報率曲線做負和博弈。這意味著什麼?第一,有的企業贏,就一定有另一些企業輸。第二,無論什麼企業,只要它是生產性企業,長期來講都跑不過資本複合收益率,都是在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滋養資本。

為什麼是負和?因為還要交一部分收益給資本。這個體系內在是有矛盾的,皮凱迪的《21世紀資本論》講的就是這個問題。但是他建議全球對資本徵重稅,這個基本沒有可操作性。中本聰給出了另一個答案,用區塊鏈把金融給開啟。

某種意義上,資本要求高回報率,作為一種驅動力,逼迫生產者創新奮鬥,也有其意義。問題在於,這些收益最後都落入了少數人的口袋裡。如果金融收益能夠更合理的分配,那麼這一體制還可以平衡可持續的跑很久。所以你們看到,通證經濟與開放金融說的是一回事,張健就有個很好的說法,怎麼分餅,決定餅做多大。在企業層面分餅,就是通證經濟。把金融收益重新分餅,就是開放金融。但是開放金融還是一種市場性的做法,它不是皮凱迪建議的那種把資本收益徵稅收上來,然後按人頭吃大鍋飯。大家要想分到更多的金融收益,還得有知識、有頭腦。這就是我們要成立開放金融學習小組的初衷。

找一幫同道一起學習、武裝頭腦,一方面推動開放金融,另一方面也能夠成為開放金融時代的第一批贏家。正好借這個機會說一下開放金融學習小組的進展。這個小組宣佈一週了,我們收到三百多個報名,報名者質量都非常高。我們正在提議學習小組的活動形式,確定之後會跟每一位報名者一一打電話,根據他們的意願把他們編入到不同的組裡。基本學習方式會是以閱讀會模式,但不是讀厚厚的大部頭,也不是所謂半個小時瞭解一本經典的速食模式。我們可能會搞時文精讀。要有輸出,先在組內輸出,最後要做成高質量的內容傳播出去,幫助更多的人掌握金融常識,瞭解開放金融和區塊鏈。只有打破知識壟斷,才能實現開放金融。要花很多時間做作業的,各位慎重入坑。

勞小魚:謝謝孟巖老師!回答非常詳盡。最後還想問王峰老師一個問題,主要是看完您的回答,很好奇他的一點看法, 王峰老師,在孟巖老師給我們詳細地講解之後,也想好奇地問問您,您有沒有對十年後,甚至更遠之後最終的格局的暢想?

王峰:沒有,只希望那時我沒有掉隊。所以要學習。我每天都害怕活不下去。不是競爭太激烈,是市場變化太快。

孟巖:王峰讓我想起任正非的說法,活下去不是企業發展的底線,是最高目標。

勞小魚:接下來,請讓我請出我們下一個環節的主持人,超腦鏈聯合創始人,知性美麗睿智的Emma小姐姐!

Emma:孟巖、王峰、張健期待下面的對話 老師們辛苦了。

前幾天正好去參加了嘉明老師和@孟巖 老師針對Libra和開放金融的線下活動,受益良多。印象很深刻就是孟巖老師開場講的,Libra在白皮書上絲毫沒有任何的含蓄收斂的意思,而是直接丟擲了一個讓世人震驚的巨集大定位:Libra 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 務的金融基礎設施 並提出了六個認為的具體願景和目標

* 我們認為,應該讓更多人享有獲得金融服務和廉價資本的權利。

* 我們認為,每個人都享有控制自己合法勞動成果的固有權利。

* 我們認為,開放、即時和低成本的全球性貨幣流動將為世界創造巨大的經濟機遇和商業價值。

* 我們認為,人們將會越來越信任分散化的管理形式。

* 我們認為,全球貨幣和金融基礎設施應該作為一種公共產品來設計和管理。

* 我們認為,所有人都有責任幫助推進金融普惠,支援遵守網路道德規範的使用者,並持續維護這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然而實施當中還是無法改變區塊鏈目前遇到的問題。下面我想我們圍繞著白皮書上展開的三個章節:Libra區塊鏈,貨幣儲備和協會治理詳細討論一下Libra實現這個巨集大的願景是否真的很容易實現?亦或也很難脫離一些實現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和妥協的不那麼美好的漫長路徑。

第一如在技術層面,如何突破不可能三角實現去中心化,高效和安全並存。從他們的實現路徑介紹當中,不難看出他們也是第一步透過暫且犧牲完全的去中心化,而是透過第一步收集100個超級行業聯盟節點,並且是premission based 接入方式,實現這個基礎設施的巨集大願景,而去服務與目標是數十億使用者的應用需求。看起來實現同時去中心化並且premissionless,高效承載數十億使用者需求,和安全,他們也需要慢慢實現,而不能一蹴而就。

在區塊鏈技術和精神層面,很想請問各位老師,在我看來Facebook就是做了一個超級大聯盟鏈,圍繞著消費普惠金融場景做了一個垂直的聯盟鏈並且將會造就一個超級強大的有使用者和信任基礎的生態。他們的首批加入者也多以有交易場景的機構(電商 音樂 共享出行)和金融服務能力的機構(visa master等)為主,不難看出其側重點和意願。

大家如何看待Facebook的這次創新和Libra這個專案的定位?是一個垂直公鏈聯盟,還是一次偉大的革命?

請三位老師各自給出Libra最像什麼,專案的定位在您心中的理解 @孟巖 您先說?

孟巖:對我來說 Libra 最像馬丁路德的新教改革。你們不覺得這個局面很像宗教改革嗎?中世紀的羅馬教廷就是一箇中心化的壟斷組織,聖經只有高階教士才能看,他們壟斷了一切權利、資訊、知識和工具。然後首先是古騰堡發明了活字印刷,聖經開始大範圍傳播,然後馬丁路德作為一個體制內成功者,跳出來說你們這套中心化壟斷的玩法不對呀,我們不可以自己學習聖經,直接與上帝溝通,因信稱義。然後就有了新教、加爾文教派,有了五月花號,有了美國。現在這個情況很相似。中心化金融,壟斷一切,然後突然冒出來一箇中本聰,像古騰堡一樣,把新工具開發出來,然後體制內冒出一個扎克伯格,開始搞 Libra。所以下面關鍵是要學習,大家一起學習新金融知識。你們看我三句話不離開放金融學習小組。

Emma:峰總您怎麼看?您心中感覺如何定義Libra這個專案呢?

王峰:我在朋友圈發過。對於區塊鏈及數字貨幣市場來說,Facebook釋出Libra,其意義恰如微軟在作業系統中嵌入IE瀏覽器。隨著IE的不斷迭代,讓當時的競爭對手網景瀏覽器變得不堪一擊,但更重要的是,它讓更多的人透過IE享受到網際網路世界的便捷,大大加快了網際網路應用的開發和落地,開啟了網際網路大繁榮的新時代。有意思的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那時的微軟依然是個純粹的軟體公司,但Windows98免費整合了IE4.0,一下子把上網衝浪推到了每一個PC的桌面。一定意義來看,沒有非常令人爭議的IE4.0,也不會那麼快地看見Google、eBay和Facebook。

Emma:其實我的確看到的更多是一個大聯盟,把大家希望的adpotion問題可能得到很好的解決。也有巨大的野心。上來就是數十億使用者的目標 ,

在貨幣儲備層面,也如幾位老師之前分享過的,會面臨很多問題。以及他們也明確指出了,Libra的屬性是數字貨幣,擁有貨幣儲備是儘量讓自己的價格有更好的背書和穩定,但是也難免出現波動。

這方面非常想請三位老師對Libra在貨幣儲備方面的看法,其中的風險和挑戰是什麼?實施過程當中是否可能造成大規模不可控的波動或者被投機者操控的空間?@孟巖 老師 您是專家 我週四的活動也學到了很多。請您再指點一下。孟巖老師講到Libra等於同時執行了央行和商業銀行的權利與職能,您認為Libra的立意是希望其數字貨幣Libra更穩定還是更波動?

孟巖:我的這個說法現在有很多爭議,我覺得觀點不重要,在這個爭論過程中學到什麼才重要。Libra 協會更像發行超主權貨幣的私人央行,而商業銀行是否由 Libra 協會直接扮演,或者還是交給生態中其他角色來做,現在還不清楚。有些人認為 Libra 背後足額法幣準備,沒有鑄幣權,不是央行。我看到清華大學龍白濤博士有一篇很長的文章,還有上面提到的元道老師和胡捷教授的對話,對這個問題都有闡述,大家應該仔細去讀一下。觀點不盡相同,但是都是高水平的。還是那句話,我認為下結論不重要,站隊選擇立場更不重要,學習才重要。讀不懂的話,歡迎關注我們開放金融學習小組,我們會帶著大家讀。

穩定性的問題,我有自己的看法,錨定貨幣籃子並不等於就會劇烈波動。之前有很多人說,錨定一籃子貨幣,那就意味著放棄錨定美元。我說 Libra 可能暗度陳倉與美元結盟,也有很多人認為完全不靠譜。

Emma:哈哈,您覺得Libra的目標是更穩定還是更波動呢?

孟巖:更穩定,無疑的。我們先不說會不會,先說能不能。實際上我們完全可以用一籃子貨幣組合來錨定某一個貨幣。SDR 就是一個例子。2016 年 10 月 1 日人民幣入籃的時候,我們人民幣一下子就在籃子裡佔了 10.92%,但是你看當天 SDR 針對美元的匯率呢?基本沒有變化。為啥呢?他們算清楚了,雖然是一籃子貨幣,雖然有新的貨幣進入籃子,但是針對美元不要有重大波動。所以同樣的,只要他們把 Libra 貨幣籃子的調整權握在手裡,並且可以定期調整,他們可以錨定任何一個標的資產,相對於這個資產實現低波動。我自己做了數學證明,有無數多種組合可以錨定同一個標的資產。非常簡單,大一數學甚至高中數學知識就可以證明。當然,Libra 能夠錨定美元,並不等於它會這麼做。Libra 說它要實現低波動。低波動是要有參照系的,這個參照系是什麼?辛巴威?委內瑞拉?俄羅斯盧布?日元?歐元?還是美元?我判斷還是美元可能性大。當然 Libra 可以像 SDR 一樣,隔幾年才調整一次貨幣籃子,那麼在這幾年之內,Libra 針對美元的波動你就得承受。但我認為這個問題不妨礙 Libra 和美元結盟。。

Emma:正好我有下一個問題 Libra的誕生是否會增強美元的霸主地位,或著會變成哪個國家先支援他,哪個國家的貨幣就得到了更好的全球化的效果?也許別的國家也會搶著和Libra合作?

孟巖:我認為是美元的盟友。這幾天美聯儲、國際貨幣清算行都表態,內容不一樣,但是透露出來的訊息對於 Libra 都是利好,很有意思。我認為這不是偶然的。Libra 的準備管理制度其實就是 SDR 或者貨幣局的制度,白皮書裡講得也比較清楚,也很簡單。可以說 Libra 是有限目標,簡單制度。我推薦各位去閱讀元道老師和胡捷教授最近的一個對話,做了更好的提煉和背景說明。

Emma:您覺得中國會如何應對?

孟巖:很簡單,應該自己幹一個更開放、更包容的跨境數字貨幣。用我們強大的實體經濟來支撐,我說的是應該,會怎麼應對,您得問央行行長。

Emma:您怎麼看?Libra應該是穩定還是會產生波動,如果和美元結盟 中國應該如何做呢……?是民間的動作還是國家領導的動作呢…… 因為Libra是民營驅動的。

王峰:我相信中國主管部門會拿出辦法。中國人民有智慧,此外,全世界都沒有絕對的穩定幣,只是相對一說。

Emma:是的 我覺得他們白皮書說的非常loose。我們先討論下一個問題,第三個章節他們講到協會治理方面,這裡我想也將是最具挑戰的一個方面,也許未來難脫仍然是少數人控制的中心化的結局。雖然白皮書中提出了眾多的計劃,但相對最蒼白。不知三位老師如何看待Libra協會治理的演變路徑和終局,有可能真的形成一個相對民主自治的組織嗎?還是會面臨諸多挑戰。基本上他們也說的都是會做 會選出director 等等 這點大家怎麼看?

王峰:科技企業的組織邊界越來越模糊,業務邊界也越來越不固定。未來,科技企業要面對的最大挑戰,不是如何征服星辰大海,而是如何與既得利益者博弈,其實這是人類文明程序中永不停歇的矛盾。金融機構、網際網路巨頭、傳統企業他們大多都是當前社會系統中的既得利益代表,Facebook與他們合作的過程,也是互相博弈的過程。所以,我的理解是,Libra協會治理將是一場長期的、動態的、複雜的多方博弈。很多問題不是技術問題,將來我們會說,凡是技術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區塊鏈世界裡,共識的力量非常強大。未來,Libra能夠取得多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了Libra協會能否和每個成員形成共識,保持合作,以完成Libra“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的使命。這是肯定的,值得我們篤定去推動的。中國人善於解決社會問題。西方人善於解決自然問題,不怕。

Emma:王峰你覺得這個巨大野心的基礎設施,會承載起什麼樣的生態? 他對其它區塊鏈技術公司的影響 (聯盟鏈,公鏈)。是否會像有些人的擔心其他公鏈將失去任何優勢,因為目前區塊鏈行業幾乎沒有優秀的dapp,Facebook能否建立真正dapp的生態,而讓其他人都失去機會?

王峰:建設一個新世界。

孟巖:治理問題肯定是最大的問號。有些人看了 Facebook 的白皮書就特別激動,覺得它真心誠意想搞去中心化治理,我有保留,應該說是謹慎吧,如果它誠心誠意的話,還是有一點機會搞成的。我的意思是,有點機會,但大概率還是搞成中心化或者多寡頭共和。問題在於,在這個專案的治理中,是否一定要追求 100 個節點平權式的去中心化,答案很可能是未必。我想關於治理制度,目前比較粗略,這不是壞事,這種事情只有走起來才能慢慢完善。

王峰:王峰:建設一個新世界。Move已經介入到智慧合約程式語言,直接衝擊以太坊開發者生態。雖然Libra 並未直接表示 Move 程式語言是不是一個圖靈完備的體系,但從白皮書中可以看到,透過Move語言,可以發行數字貨幣、Token和數字資產;靈活處理區塊鏈交易;實施驗證器(Validator)管理。我估計他們會很快迭代,更加有利於開發者。或許隨著Libra的誕生,便宣告第一個階段的公鏈之爭可以告於段落了。說不定這是扎克伯格意欲收穫世界貨幣之外的另一個如意算盤。

Emma: 為什麼說公鏈之爭告一段落呢?能不能elaborate一下。

王峰:是大規模應用直接入場了。當然。細分領域還有機會。區塊鏈領域會重走一次網際網路一樣的競爭路線。小公司和關鍵場景以外的應用,被邊緣化。但絕大部分人會成為受益者。

Emma:其實我還是覺得公鏈是有機會的,聯盟鏈也會不甘示弱,我還是覺得Libra很像一個個很大的專注在消費金融方面的聯盟鏈生態 。

最後一個問題:Libra對主流數字貨幣的影響如何?對btc是利好還是未來是競爭?Libra對其他小幣種和專案的影響如何?

王峰:大公司爭支付和結算。請孟巖老師回答吧。

孟巖:在另一個場子裡說過,簡單說,對 BTC 長期利好,對其他的生態,短期利好,中長期是擠壓。需要解釋嗎?BTC 是一個純粹的共識系統,它全部價值都來自共識,毫無應用屬性,Libra 加強了人們對數字貨幣體系的共識,這種共識的增強會反過來增強比特幣的價值。當然我並不是認為 Libra 一出別家就沒機會了。市場競爭,各顯其能,我只是說,構成了挑戰。這是好事。

王峰:Libra的橫空出世,會帶動更多的交易場景湧現,很可能把全世界十億級以上人口引向通往投資數字資產世界的大門。重新看看世界,未來可預期的時間裡,加密數字資產一定會有更加廣闊的市場基礎。中本聰和比特幣將更加偉大。以後不講了。好好專心做事。學習是必要的。

Fairy:我想問的大家都問過啦,我的問題就比較簡單啦,請問一下老師對於內部風險大於外部攻擊這個問題您怎麼看呢?內功主要包括客戶資產的安全管理,內部流程的風險控制,實時安全風險預警和處理能力,外部攻擊就是一些外界的不定因素。主要是指交易所。

張健:交易所方面我不是專家,但是內部風險大於外部攻擊這個說法我是認同的,中心化交易所本身是一個黑箱,是去中心化世界與中心化世界之間的一個黑盒子連線點,這裡頭能玩的貓膩太多了,大家今天之所以比較信任大交易所,就是因為他們經過了比較長時間的運營,把很多運營風險都識別了、封堵了。而且他們的 stake 比較大,內部搞小動作,得不償失。但這也只是外界的心理狀態而已,實際情況只有內部才清楚。從這個意義上講,交易所這個環節的透明化還是大趨勢,所以很多交易所在做公鏈,比如張健的 FT 公鏈。

Emma:非常感謝孟巖老師,王峰老師,張健老師的細緻耐心及其精彩回答@孟巖 @張健@王峰 ,為我們困惑的事情解疑,預祝“開放金融學習小組”能帶動行業一起學習進步的風潮!今晚乾貨滿滿 很榮幸作為主持人參與。謝謝老師們的分享 !

我們繼續幹好自己的公鏈,和發展好鏈上生態。對未來我還是充滿信心和期待的。也認為Libra的出現對我們行業是非常正面的利好,讓更多人認識和思考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的價值,更接受區塊鏈和數字貨幣會帶來積極的變革而不是兒戲。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