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旭東財經說:地攤熱、後浪學背後的冷思考,區塊鏈上也能練攤?

買賣虛擬貨幣

All rights reserved 昨日財經夜讀&潘旭東財經說

自從區塊鏈技術步入大眾視野,區塊鏈似乎成為無所不能的技術,事實上,區塊鏈技術也確實越來越多地融入到各行各業中。

基於技術性,它主要由企業開發,應用到解決企業商業運營中的技術問題,提高企業相應的運營效率。尤其是在網際網路金融、物聯網等領域,應用的最為普遍。

最近,地攤經濟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很多區塊鏈業內公司也在擺攤,或是賣食品,或是街邊招聘,大家玩的不亦樂乎。

那麼,區塊鏈上真的可以練攤嗎?

這不是一個行業問題,也不是一個技術問題,它其實是一個媒體問題,一個經濟問題。

說白了,媒體問題就是蹭熱點,引流量,那些開擺攤培訓課的人真的會去擺攤嗎?或者說,那些口號感的山響的媒體人真的會以擺攤為事業嗎?

經濟問題是大眾需求問題,就是就業和創收,這是地攤經濟的主要價值,跟區塊鏈有多大關係?參見媒體問題。目前,這種現象很普遍。

前段時間,bilibili把“後浪”一詞帶火了,於是朋友圈各種對“後浪”的感慨,然後呢?如一陣狂風,猛烈地來,又突然地消失了。

而被炒作的所謂“後浪”,只是用特例來凸顯95後所取得的暫時性的成功也好,賺了大錢也罷。

更有媒體跟風熱捧,感嘆“前浪”老矣,不敵後起之秀。

誰是前浪?馬雲是不是?任正非是不是?馬化騰是不是?幾十年了,他們依然是風口上的“浪”。

事實上,大多數的人,不分年齡,一生都在碌碌無為中度過,從來都沒有“浪”過,何來前浪後浪一說。為什麼在社交媒體中,後浪能揭起一層浪呢?沒有浪過的人又何以感嘆自己過氣了呢?

地攤熱背後的經濟風向標是什麼?

最近,地攤經濟也火了。不是說路邊地攤火了,是在朋友圈、媒體圈火了。於是乎新一輪的炒作開始了,各種“地攤秘籍”“地攤理論”“地攤經濟學講座”甚至於區塊鏈界的大佬們丟擲了“地攤鏈”,這是要幹嘛?

地攤經濟古來就有,為什麼中央此時提出放開地攤經濟?這背後說明了什麼?是為了讓大家熱鬧熱鬧?為什麼之前成立城管局,嚴查地攤,追的小攤小販落荒而逃,這背後恐怕還有一個風向標,就是經濟風向標。

有些事,有違大面宣傳,只能點到即止。比如,當年的上山下鄉運動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

2015年以來鼓勵的創業創新,又有多少“前浪”被拍死在沙灘上了?

共享經濟一陣風,股權投資一陣風,區塊鏈更是一陣風,曾經的社交電商、自媒體也是一陣風,這既是反映出商業模式迭代創新的快速,我國經濟發展的迅猛,也說明每種創新或模式所帶來的紅利期太短了。

回過頭來看一看,不是模式不好,是大家的目的性太強了,跟風性太強了,往往把一個好的創新在短時間內給玩壞了。

然而,沒多少人真的回頭看一看,想一想,或者說也不願意清醒,因為太清醒了不會跟風,不跟風怎麼炒作呢?不炒作哪有人來交智商稅?

在這個喧囂的市場經濟中,大家一邊在忽悠別人交智商稅,一邊自己也不知不覺中交智商稅,老話說得好,“常在岸邊走,哪有不溼鞋的。”

交稅挺好,不管是什麼形式,總體還是能帶動消費,消費帶動了,經濟就盤活了,經濟盤活了,大家都可以浪了。浪得好吃肉,浪不好成渣。——無所謂。

地攤經濟是你的地攤經濟嗎?

為什麼此時鼓勵地攤經濟?為什麼之前嚴查地攤?用腳趾頭都能想明白,這是經濟引導行為。就業不行了就創業,經濟不硬了就擺攤嘛。

但歸於個人,還是要考慮清楚,媒體跟風炒作蹭熱點,是為了引流,你個人擺攤行不行?

首先,擺攤具有普適性、簡易性、低門檻、易操作,但擺過攤的人都知道,擺攤不僅辛苦,賺錢著實不容易。這裡要說的是,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擺攤,玩兒可以,當個正事,你要考慮到你自己是否適應這種經濟模式。

其次,不要因為趕風口,降低了自己的智力產出,浪費了自己的學術積累,或者加劇了這個老行當的競爭指數。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大家各行其道不是更好。

第三,這裡說下政策層面。地攤本就不應該被禁止,而應該被監管和規範,為什麼當初要“肅清”地攤?現在又鼓勵地攤,會不會過兩年又開始禁止擺攤了?政策性折騰就意味著政策性失誤。猶記得前兩年北京“清攤”,老百姓吃個早餐都變難了,眾多北漂的生活成本也提高了,當時的“地攤經濟”“小空間經濟”幾乎被抹盡,甚至於影響到“租房經濟”“消費經濟”。猶記得那年的杜倫(Durham),露天市場是當地一道靚麗的風景,室內市場與有規劃的路邊攤相得益彰。

政策引導歸於大面的需求,個人隨流還是要考慮個人的實際情況,不僅僅是地攤經濟這檔子事,你若樂得其所也行,但人生或許也應該有所自主、有所堅持、有所捨棄。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