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定數字貨幣:人民幣1.0到人民幣3.0的跨越

買賣虛擬貨幣

4月17日晚間,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就央行數字貨幣內測一事做出最新迴應。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稱,當前網傳DC/EP資訊為技術研發過程中的測試內容,並不意味著數字人民幣正式落地發行。數字人民幣目前的封閉測試不會影響上市機構商業執行,也不會對測試環境之外的人民幣發行流通體系、金融市場和社會經濟帶來影響。

越來越多的資訊表明,央行數字貨幣正擴大測試的應用場景,以便為日後的正式落地發行做“演練”。央行副行長範一飛表示,央行數字貨幣的定位是部分替代M0,即人民幣紙鈔的數字化替代。

從1948年誕生至今,人民幣的發展形態可劃分成三個階段:人民幣1.0是指人民幣以紙幣作為主要形態,至今並沒有完結。人民幣2.0時代的標誌是人民幣走向電子化,即在銀行等金融體系內的現金和存款早已透過電子化系統實現數字化。人民幣3.0則是指人民幣的數字化,即中國央行貨幣數字化。

那麼我們該如何解釋人民幣的3.0 ?

出品|零壹智庫&數字資產研究院

注:本報告節選自《人民幣3.0:中國央行數字貨幣執行框架與技術解析》,釋出於2019.10。

一、數字貨幣、電子貨幣、加密貨幣與央行數字貨幣

貨幣形態不斷在變化中發展。

在歷史上的絕大部分時間裡,貨幣形態的演變相對緩慢,但近些年不斷湧現出新的貨幣概念和貨幣形態。2008年中本聰創造比特幣之後的十餘年時間,市場上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了數千種加密數字資產,數字貨幣、加密貨幣、穩定幣、密碼代幣、通證、空氣幣、傳銷幣等開始出現。同時,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使電子貨幣、虛擬貨幣等新型貨幣也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而近來原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的演講以及在得到App上開設相關課程,使央行數字貨幣概念也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如此眾多的貨幣概念,容易使人產生誤解,更難以逐個理解。本文為了使讀者更好的理解央行數字貨幣,希望能夠進一步釐清眾多相關概念。

數字貨幣(Digital Currency)是以數字形式存在並基於網路記錄價值歸屬和實現價值轉移的貨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稱之為“價值的數字表達”。數字貨幣的概念範疇十分寬泛,幾乎可以涵蓋目前我們所知道的各類電子貨幣、加密貨幣和央行數字貨幣。

現在很多人會將數字貨幣與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混為一談。但實際上,兩者不是簡單的等同關係。從概念範疇上來講,加密貨幣包含於數字貨幣的概念之中。加密貨幣是基於區塊鏈加密技術而建立發行的貨幣。目前幣圈中常見的比特幣、以太坊、EOS等幣種都是加密貨幣。

同樣容易混淆的概念還包括虛擬貨幣和密碼貨幣。加密貨幣出現之前,隨著網路社羣興起,逐漸出現了一類主要用於社羣內各種虛擬商品交易的虛擬貨幣,如網路積分、遊戲幣等,最廣為人知的莫過於Q幣。歐洲央行將虛擬貨幣定義為“被某一特定虛擬社羣成員使用並接受的數字貨幣”。也就是說,虛擬貨幣可以被視為是數字貨幣的一種。但近些年來,在我國監管部門的相關檔案中,一般提到虛擬貨幣通常特指以比特幣、以太坊等為代表的不受監管的加密貨幣。

央行數字貨幣是由法幣的數字化形式,是基於國家信用且一般由一國央行直接發行的數字貨幣。國際清算銀行在關於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BDC)的報告中,將央行數字貨幣定義為中央銀行貨幣的數字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央行數字貨幣不一定基於區塊鏈發行,也可以基於傳統中央銀行集中式賬戶體系發行。

國際清算銀行在報告中區分了三種形式的CBDC,兩種基於代幣體系,一種基於賬戶體系。在兩種基於代幣的版本中,一種被設計為廣泛使用的支付工具,只要針對零售交易,但也可用於更廣泛的應用;另一則是用於金融市場定向支付和結算交易的受限制訪問的數字結算憑證。

圖1:BIS的貨幣之花

資料來源:BIS

央行數字貨幣與支付寶、微信、PayPal等移動支付不同,央行數字貨幣是法幣在數字世界的延伸和表現,是一種新的貨幣形態。而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電子支付工具都與銀行賬戶緊耦合,是法幣的一種數字化使用方式。

二、從人民幣1.0到人民幣3.0

(一)1.0 人民幣的誕生和歷次變遷

2019年8月30日,2019年版第五套新版人民幣正式發行,此次發行的包括50元、20元、10元、1元紙幣和1元、5角、1角硬幣。

在此之前,作為中國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見證者,人民幣已經歷程了五次變遷。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於同日發行了第一套人民幣。第一套人民幣共16種面額62種版別,最小面額1元,最大面額50000元。該套人民幣是在統一各革命根據地貨幣的基礎上發行的,是從建國前無序貨幣體系向獨立統一的貨幣秩序過渡階段的產物,對建國初期經濟恢復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極其鮮明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印痕。

第二套人民幣在1955年3月1日正式發行,面額結構相較第一套貨幣趨於合理,最小面值為1分,最大面值為10元,並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發行三元面值的人民幣。第二套人民幣首次實行主輔幣制,發行了包括5分、2分、1分的硬幣,結束了我國近現代沒有統一流通硬幣的歷史。

1962年,三年經濟困難結束後,國民經濟開始恢復和發展。同年4月20日,第三套人民幣開始發行,紙幣最大面值仍為10元,最小面值1角,硬幣則包括1元、5角、2角、1角,同時取消了3元紙幣。第三套人民幣是中國獨立自主研製的第一套貨幣,並與第二套人民幣一起跨越了我國整個計劃經濟時代,一定意義上成為我國計劃經濟時代的標誌物之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入嶄新階段,日益增長的國民經濟對於貨幣總量和貨幣結構有了新的要求。1987年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行第四套人民幣,這套人民幣正面採用大幅人物頭像水印,增加了50元和100元兩類大額幣種。

1999年6月30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釋出國務院第268號令: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國的貨幣制度,提高人民幣的防偽效能,現決定,自1999年10月1日起陸續發行第五套人民幣。”第五套人民幣增加了20元面額紙幣,取消了2元面額。

第五套人民幣從1999年10月1日流通至今,此後在2005年8月31日、2015年11月12日和2019年8月30日分別發行了第五套人民幣新版。

(二)2.0 人民幣的“數字化時代”

從1948年12月1日的第一套人民幣,到2019年8月30日的第五套人民幣新版,人民幣作為中國通行流通的央行貨幣已經歷經71年。

隨著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民幣已經逐步實現電子化,邁入2.0時代。流通在銀行等金融體系內的現金和存款早已透過電子化系統實現數字化,而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移動支付的大規模普及,讓流通中的現鈔比重逐漸降低。現在中國人出門,除了部分特殊場合外,幾乎不需要使用現鈔。移動支付已經改變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快速便捷的支付體驗。人們開始暢想未來的“無現金社會”,中國也成為最接近無現金社會的國家之一。

據央行釋出的資料統計,2018年全球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辦理非現金業務2203.12億筆,金額3768.67萬億元。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處理電子支付業務1751.92億筆,金額23539.70萬億,其中移動支付業務605.31億筆,達277.39萬億。

但中國的移動支付更多是商業驅動,是一種貨幣的電子化支付手段,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數字“人民幣”。從貴金屬到紙幣替代貴金屬充當貨幣,再到未來的數字化貨幣,是經濟和科技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而隨著網路通訊技術日益發達、社會交易活動日益頻繁與活躍,加上民眾購物消費習慣的變化及對貨幣流通安全性的考慮,人們越來越趨向於使用電子銀行、電子支付而不願攜帶紙幣,因此,由央行提供比紙幣更快捷、低成本的數字化貨幣媒介工具,是順應時代發展之必需。

中國人民銀行近幾個月關於央行數字貨幣的連續發聲,讓數字化人民幣已經呼之欲出,人民幣3.0時代已經到來了。

(三)3.0 央行數字貨幣:DC/EP

中國人民銀行從2014年開始成立專門研究小組研究央行數字貨幣,至今已有五年。

如果說,2014年周小川提出進行央行數字貨幣研發是如今一切的開端,那2017年央行成立數字貨幣研究所則是這個故事的重要節點。過去的五年,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聯合數家商業銀行,從數字貨幣方案原型、數字票據等多維度研究央行數字貨幣的可行性。

2019年8月2日,央行召開2019年下半年工作電視會議,明確指出下半年要加快推進我國央行數字貨幣(DC/EP)的研發步伐,並及時跟蹤國內外虛擬貨幣發展趨勢。

8月10日,時任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的穆長春在第三屆中國金融四十人伊春論壇上表示,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現在可以說是呼之欲出了”,再一次將央行數字貨幣推到大眾視野之中。

隨後,關於央行數字貨幣的討論不斷升溫,據《福布斯》報道稱,包括阿里巴巴、騰訊、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聯等7家機構已經成為首批獲得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的機構,並表示中國央行數字貨幣最快將於今年雙11期間推出。儘管隨後有接近央行的人士闢謠,但不難看出中國央行數字貨幣已經箭在弦上。

表1: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研究進展

資料來源:零壹智庫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三、為什麼央行發行數字貨幣?

2019年6月18日,Facebook釋出了數字貨幣專案Libra白皮書,由此引發了世界各國央行的關注與討論。全球央行開始密集釋放研發數字貨幣的訊號,中國央行也不例外。

中國央行數字貨幣從2014年開始研究,到2018年已經趨於成熟,並在2019年8月份Libra引發全球央行熱議時 “呼之欲出”。

中國的央行數字貨幣英文簡稱為“DC/EP”,“DC”是“Digital Currency(數字貨幣)”的縮寫,“EP”是“Electronic Payment(電子支付)”的縮寫,主要功能就是作為電子支付手段。

電子支付已成為未來發展的大趨勢。美國信用卡支付極度發達但電子支付相對落後,而Libra等機構發行的以美元為主要錨定物的數字貨幣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美國在電子支付領域實現突破。但中國如今以支付寶、微信支付領銜的移動支付已經全球領先,那中國央行為何仍如此重視數字貨幣?

首先要明確的是,中國央行即將發行的央行數字貨幣和Libra存在本質差別。中國央行數字貨幣是由中國央行發行的央行貨幣,是中央銀行的負債,由中央銀行進行信用擔保,具有無限法償性(即不能拒絕接受央行數字貨幣),是現有貨幣體系的有效補充。

而Libra是由Facebook領銜的Libra協會準備發行的一種尚未得到監管許可的數字貨幣。雖然Libra的價值與一籃子貨幣掛鉤,但它仍在很大程度上會對現有貨幣體系造成衝擊,擠佔現有各國法幣的使用空間。

其次,此次央行即將推出的數字貨幣重點替代M0而非M1和M2,簡單而言就是實現紙鈔數字化。我國當前貨幣體系中,基於商業銀行賬戶體系的M1和M2已經實現了電子化和數字化,所以短時間內沒必要使用另一種技術對其進行再一次的數字化改造。

另一方面,目前國內支援M1/M2流轉的銀行間支付清算體系在市場化的推動下不斷演進,支付效率和效能足以滿足當下經濟發展需要。用數字貨幣對M1/M2進行替代只會對現有系統造成巨大資源浪費而且不一定能提高支付效率。

再者,用數字貨幣替換M1/M2,可能由於與商業銀行賬戶體系的關聯本質,使央行數字貨幣的投放變得愈加複雜和不可預測,甚至會由於影響商業存款引發信用擴張和貨幣乘數效應,進而擾亂現有貨幣體系的正常執行。所以,央行短時間內不會也沒動力再次改造M1/M2。

那為什麼要替代M0?

首先,現在紙鈔、硬幣的印製、發行、貯藏等各環節成本相對數字貨幣都非常高,還需要不斷投入成本進行防偽技術研發。同時由於電子支付的發展,紙鈔和硬幣的便捷性不足,使用場景逐漸萎縮。

其次,M0由於交易匿名和偽造匿名,存在被用於洗錢、恐怖融資等風險。而隨著安全意識和資料保護意識的提升,普通使用者自身存在一定的匿名支付和匿名交易的需求,但現在的支付工具,無論是移動支付還是銀行卡支付都無法擺脫銀行賬戶體系,滿足不了匿名的需求,也就不能完全取代紙鈔支付。但從央行的角度來看,未來的數字貨幣要盡最大努力保護私人隱私和匿名支付需求,但是社會安全秩序同樣重要,在遇到違法犯罪問題時要保留必要的核查手段。

圖2:中國近10年來M0的數量及增速情況

注:M0、M1、M2都是用來反映貨幣供應量的重要指標。M0是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的現金,每個人在銀行的存取款都會影響市場上M0的增減;M1是狹義貨幣,“M1=M0+企業在銀行的活期存款”;M2是廣義貨幣,“M2=M1+準貨幣”,這裡的準貨幣包括定期存款、居民儲蓄存款、其他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住房公積金中心存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等。

所以,央行數字貨幣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既要保持紙鈔的屬性和主要價值特徵,又能滿足便攜和匿名要求,同時還要在隱私保護和打擊違法犯罪行為之間尋找平衡。穆長春多次將央行數字貨幣定義為“具有價值特徵的數字支付工具”、“紙鈔的數字化替代”。

End.零壹財經·零壹智庫、數字資產研究院和中國投資協會數字資產研究中心聯合出品《區塊鏈時代必備:數字貨幣極簡課》,只收49元,就可以收聽30堂音訊課。經濟學家朱嘉明等大咖強烈推薦,全面認知數字貨幣。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收聽。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