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洞:探索開放式金融世界的「可尋性」

買賣虛擬貨幣

鏈聞ChainNews

公眾號ID:chainnewscom

本文是創新型研究機構「X-Order」撰寫關於資產通證化時代「開放式金融」與「貨幣戰爭」系列展望的第二篇文章。

在該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中,「X-Order」的研究人員透過對幣安交易所的平臺幣 BNB進行分析指出,像 BNB 這樣的加密貨幣世界裡的通證,實際上已經實現了對「商品」、「證券」和「貨幣」三種不同功能的統一和整合,這有可能引發一場未來的「貨幣戰爭」或「貨幣革命」。

而在本篇文章中,「X-Order」的研究人員則藉助網際網路變革中所產生的「可尋性」這個概念,探討了通證在實現了商品、證券和貨幣三種功能三位一體之後,會帶來「開放式金融」的時代。在這個開放式金融的時代,資產的貨幣屬性成為可以隨時透過資產質押的開關的通道當貨幣產生的時候,只需要抵押對應的權益,當貨幣迴流的時候,釋放這個權益就好了;我們可以抵押過去的權益,比如商品的使用權,我們也可以抵押未來的權益,比如證券的分紅權。 這樣,將極大豐富我們的金融世界。

這是一個大開腦洞的思考。值得你認真將該文讀上幾遍。

延伸閱讀

X-Order 「開放式金融」與「貨幣戰爭」系列之一:從 BNB 重解商品、證券、貨幣三位一體「超級載體」的未來意義

撰文:Nathan Chen,就職於 X-Order。X-Order 是一家嘗試把分散式計算、計算博弈論、人工智慧與加密學等跨學術領域相結合以發現未來拓展秩序的創新型研究機構,由 NEO Global Capital 創始合夥人 Tony Tao 創立。

Web 需要一個橋接過去和未來的文字,這就是可尋性!'可尋性'是連線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橋樑,讓我們隨心所欲地在兩者間轉換概念。

—— Peter Morville

在我們用一種近乎燒腦的方式,探討資產的通證化帶來的一場「開放式金融」的變革,以及這場變革重塑今日的金融體系的可能性之前,不妨讓我們從重溫網際網路世界帶來的改變開始談起

有一個重要的概念請一定記住,那就是「可尋性」。

在網際網路剛剛誕生的時代,對於只需要滑鼠的一次點選,就可以從一個網站到達另一個網站的體驗,在當時大多數人看來,都是相當神奇的。如此便捷也如此迅速,更重要的是完全沒有了空間的限制

Web 是一個沒有'空間'的公共場所...我們可以從此處去彼處,但無須移動'距離'。」這是網際網路時代的見證者 David Weinberger 在當時興奮的描述。

圖 1:Kartoo 用地圖顯示 web 搜尋結果,當時很熱,但專案最終以失敗告終。

資料來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artoo#/media/File:Kartoo.png

可以說這是一個巨大的革命。

在那個時代,很多人還僅僅習慣用空間來劃分各類場景,在一開始,他們都還嘗試著透過對網際網路進行空間的視覺化,來回到他們習慣的地緣世界中。不過,這些嘗試無一例外都以失敗告終。

沒有了空間的限制,網際網路讓資訊的傳播變得直接了當,使得加上地理特徵的任何企圖都變得累贅

這就是「可尋性」的魔力。可尋性(findability),指的是一種「可以隨意獲取」的屬性

Peter Morville 曾經是資訊架構諮詢公司 Argus Associates 的 CEO。Argus Associates 是資訊架構諮詢領域的先鋒,在第一代網際網路創業浪潮中,屬於淘金者背後的賣水人。Peter Morville 目睹了網際網路泡沫和 Google 的崛起,寫下了著作《Ambient Findability》。在這本書裡,他將「可尋性」歸為得以在 web 下成功的最核心要素

這是一個在中國被輕視的概念。由於傳播的問題,直到現在依然有很多中國人不太瞭解「可尋性」的概念,忽視了這個讓不少網際網路巨頭成功的秘籍

「可尋性」這個概念的提出,使得空間地理這個概念從現實世界中的真實存在轉變為 web 世界中的隱喻,顛覆了人們長久以來形成的「地理空間」的概念。同時,可尋性也在改變著人類長久以來習慣的行事方式。

在網際網路的時代,人們開始從「佔有儘可能多的領土」到「儘可能被方便地找到」

技術的突破可能會在一個時間點被完成,而對於技術的適應和習慣的改變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雖然面臨了習慣的巨大壓力,但對於創新者來講,正如 Peter Morville 建議的那樣,在創新的時候,我們最好還是「拋開隱喻,不破不立」。

開放式金融下通證的拓展性

著名的經濟學家 Carlota Perez 在她的著作《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 Financial Capital )中預見,當網際網路在進入部署階段的成熟期後,必然成為承載金融變革的工具,這個時候,基於地緣性的集中式的金融體系就會被基於數字模組化的金融體系所替代,這就是「開放式金融」展現出的嶄新的模式

只是,從裝載期到部署期的差距等價於從「想到」到「能夠做到」的差距。Carlota Perez 曾說,這其中將是巨大的泡沫,而在 2018 年,我們都在加密貨幣市場上經歷了這個巨大泡沫破滅的洗禮。

好在,依舊堅持的人們開始漸漸看到開放式金融世界的曙光,並開始尋覓著這個新世界的可尋性。X-Order 研究員 Robin 最近曾撰寫文章《從 BNB 重解商品、證券、貨幣三位一體「超級載體」的未來意義》,用一種創新的視角,提出了通證給我們所處的世界帶來的全新的可能性。他在這篇文章中提出,商品、貨幣、證券不再只是對於現實可交易資產的一種分類,而通證化資產可以同時具備這三個屬性。這樣,資產因通證化實現了兼具商品、貨幣、證券的特徵

基於這樣的註解,期望透過這篇文章,探索開放式金融的「可尋性」。

既然通證化下的資產兼具了商品屬性、貨幣屬性和證券屬性,我們為什麼還需要強行區分通證的種類呢? 「拋開隱喻,不破不立」, 讓我們先看看當下的證券如果帶上了商品屬性,而商品帶上了貨幣的屬性,會產生怎樣的價值?

開放市場:當證券具有了商品的屬性

證券市場是什麼?對於一個現代人,很容易進行流程式的回答:去某一個交易所開戶,然後買賣其中的證券標的。這種回答很容易讓我們脫離市場作為集市這個原本樸素的觀念,而將證券市場牢牢繫結在交易所之上

我們是否想過,證券市場到底是先有證券還是先有市場?熟悉投行工作的專業人士一定會告訴你,證券化是資產進入證券市場的第一步,當然必須先有證券。可是現實的質疑就來了:離開了交易所,我的證券標的如何買賣呢?這個問題凸顯出來的現實是:交易所為什麼會成為證券交易的瓶頸

在前通證時代,證券市場被限制在一個交易所之內,在這個由交易所提供的龐大系統中,最最重要是不容出錯的清算系統。說白了,這個清算系統就是整個交易所所有證券標的交易賬本。由於對賬本記賬權的獨有性,任何要在這個交易所上發行的證券都深深地烙上了這個交易所的印記;同時,不同交易所證券資產的互換也非常困難。 

圖 2:傳統證券的中心化交易所轉向通證化證券的開放市場,交易所變為交易通道。

睿智的人一定會發現,當證券記賬權被交易所獨佔的時候,不同交易所的運營情況將會對證券的價格產生很大的影響,從而影響證券的價值,這就是實際的問題。如果證券無法離開交易所而存在,或者說證券只能在交易所的結算系統中被記錄,那麼我們只能透過這個交易所來完成對於證券的確認

但是,一家企業的存在以及運營狀態和一個交易所有什麼關係?完全沒有。所以,將證券通證化,為證券賦予商品的屬性,就能夠有效解決交易所限制的問題

在通證化證券的世界中,基於分散式賬本的清算系統無需交易所維護,這使得通證世界中的交易所只需要完成撮合訂單的職責,即使對於中心化交易所,也大大減輕了其工作量。交易所在這個場景下就變為了「交換的通道」。這樣一來,人們在通證化的世界中,真正意義上像擁有商品一樣擁有了證券,或者換句話說,人們可以將證券如同商品一樣儲藏、互換或者贈予

這就讓證券市場回到了「市場」本來應該具有的集市一般的面目。為了清晰地指代開放式金融下證券通證化後的市場,我們將其稱為「開放市場」。

開放市場一定是碎片化的。這個特徵我們已經在 2018 年層出不窮的大大小小的交易所中看到。開放市場中的交易所就如同集市中的攤位,容易擺設也容易拆除,這就啟用了市場無限的可能性。

商品的自計量性:商品具有貨幣屬性的價值

商品和貨幣,似乎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實際上,並沒有人們想象中那麼明顯的區別。可以看看張五常教授在《經濟解釋》的第六章《經濟調控和貨幣制度》中所記錄過的一個有趣的現象。張五常教授寫道,在他小時候廣西的小村落,人們使用雞蛋作為交易單位,充當貨幣使用。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了,傳統貨幣兼具了三種功能:1. 計量單位、2. 流通、3. 儲值

其實貨幣作為計量單位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權宜之計。在費雪的《利息理論》中,是沒有貨幣的。X-Order 研究員 Robin 撰寫的《從 BNB 重解商品、證券、貨幣三位一體「超級載體」的未來意義》一文中也提到過,費雪使用的是一個交換量度單位「Numeraire」。只是在開放式金融時代未到來的時代,我們很難使用資產本身作為交換量度單位去計量,因為這個計量是需要社會公認的,不能僅僅需要將這個計量記載在自己的賬本中,同時,如果將雞蛋作為貨幣,還需要知道雞蛋的總量,具體分佈在哪裡等等一系列資訊,同時如果雞蛋壞了,那麼也需要立即在賬本中被銷燬。

在交換的過程中,這個計量能夠隨著這個交換立即發生變化,並被公眾所確認,所以這個計量需要一一對應的對映合約來保證。普通的合約是沒有辦法完成這類事情的,而貨幣則是全流通的第一本合約賬本,在迫切需要一個具有合約保證的計量系統但又無法獲得的情況下,使用貨幣當然是最簡單的。

「貨幣的主要用途是處理債務的權益劃分,一紙鈔票或支票因而是一張合約」

——張五常

通證化後商品,本身在分散式賬本下就是一張合約,既然如此,商品的計量的交換量度單位也就被原生合約化了。如果說物理世界的實物如同雞蛋在數字世界中還需要一層對映關係,那麼對於數字商品(包括數字化服務),本身就可以在他們被創造出來的時候就自帶這套計量系統。因此,在這裡我們提出一個概念:「自計量性」。這個概念可以用來表示商品或者資產是否具有計量合約的原生屬性透過通證化本身就天然的解決了商品的自計量性。

這個自計量性意義非凡,因為通證化資產都具有自計量性,而自計量性又是儲值得以實現的前提

這種商品的自計量性,使得通證世界的物物交易變得異常簡單。比如,在 Uniswap 這樣的去中心化交易市場中,可以很輕易的把一個通證置換為另一個通證。或者簡單講,可以使用我們創造的通證本身作為計量單位,輕易地給其他所有通證進行估價,這中間沒有額外的技術難題

這大大增加了開放市場的活躍度。

圖 3:使用 Uniswap,透過 ANT(Aragon 的治理通證)立刻獲得 BAT(Basic Attention Token)的交換價格。

貨幣的通道模型:簡化貨幣是實現開放式金融的關鍵

證券的商品化帶來了開放市場,商品的貨幣化帶來了商品的自計量性。聰明的你自然能夠想到,在開放式金融的體系下,原本貨幣的定義也將被改寫。在貨幣無需為計量負責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更多關注貨幣具有「儲值」和「流通」兩個屬性

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模型來清晰表述這個「自由的」貨幣真正的作用。讓我們借用閃電網路的思想,建立了一個「貨幣的通道模型」,這個模型的核心是,將開放式金融下的貨幣看成為通證化資產流動的全部通道的總和

圖 4:資產的商品和證券屬性衡量著資產的儲值,貨幣通道連結當下和未來

在這樣的一個模型下再來看貨幣的「儲值」功能,我們可以將儲值功能完全放置到資產的商品和證券屬性中,而讓貨幣通道中的留存價值僅僅代表通道中流動的價值。透過資產質押就可以開放和關閉一個或者是多個通道,任何一個通證化資產的儲值就等於「過去留存權益價值 + 未來權益的價值 + 通道留存價值。這樣做,極大的簡化了對於資產價值屬性的處理。

不過在此需要多說一句。因為當下大部分人會認同貨幣具有儲值屬性,同時大部分人也是這樣做的。我們會有各種現金的存款,並認同這是我們的財富。

或許使用演化的視角,能夠更方便地理解資產價值信用變遷的這三個階段。

網際網路出現前的很長時間內,完成物品和物品之間的交易受制於地域和時間,成本極其昂貴的。為了儲存價值,我們不得不依附於「相對永恆」的物品。而當我們擁有了貨幣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宣告自己對於這些等價貨品的各種權益的總和。或者借用 X-Order 研究員 Robin 撰寫的《從 BNB 重解商品、證券、貨幣三位一體「超級載體」的未來意義》一文中的說法,貨幣是我們勞動結晶的對應物

在沒有通證的時代,我們是無法統計、甚至無法知道所有這些等價貨品的價值的。同時,由於權益是對於未來的預期,當我們無法基於商品和權益本身進行抵押的時候,我們就必須將信用附著在貨幣之上,而形成了貨幣的信用化。這就是第二個歷史階段。

在目前時代,是貨幣信用化到了極致的時代,但是很多問題也隨之發生了。通證化資產的「自計量性」解決了這一問題,我們就可以透過資產的自計量性來衡量原生的儲值。這樣,促使了我們可以將資產本身進行信用化,同時,將貨幣通道化而單單來衡量流通的速度和頻寬,併成為評估網路的屬性指標

下圖是資產價值信用的演化圖,可以展示出從黃金為中心的貨幣,到信用貨幣替代黃金,最後到眾多通道的開閉。簡化後,貨幣就可以隨時透過質押資產生成也可以隨時消滅,其量的大小取決於對應的商品屬性和證券屬性的綜合權益價值的變化

圖 5:資產價值信用演化圖。

左邊是黃金為中心貨幣體系,中間為信用貨幣,右邊為眾多通道的開閉的貨幣通道化和資產信用化。

資產信用化:開放式金融的「可尋性」

貨幣的通道化對應的就是資產的信用化,人們無需將信用建立在貨幣的前提之上,而直接將信用建立在資產的商品和證券屬性之上。而開放式金融則賦予了這類資產獨立於貨幣的屬性,而使得市場的多樣性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爆發,各種眾籌和「IXO」的方式層出不窮,從這個角度上也體現了資產信用化帶來的對價值的釋放。

一些從事金融非常久的人很不喜歡信貸,尤其是當次貸危機發生之後,甚至覺得信貸最終只能走向泡沫和破滅。在此,我們提出一個不同的觀點:貨幣信貸的不可控性才是造成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 

信用集中在貨幣層面,貨幣就成為瓶頸,信用的管理就變得異常艱難。基於可自計量的商品和證券資產的抵押信貸,是開放式金融給我們最大的禮物,也是真正能夠實現金融穩定的根基所在。

在這點上,MakerDAO 專案給了我們一個例項的示範。

很多人在思考 MakerDAO 的時候將其分類為穩定幣,可是事實上 MakerDAO 中提供穩定幣 Dai 的功能是貨幣通道的體現。在我們看來,MakerDAO 最重要創新在於:它便捷地實現了資產的信用化

我們很認同 MakerDAO 的風險管理主管 Cyrus Younessi 撰寫的《穩定幣三角:ETHDAIMKR 之間有趣的相互作用》一文對於 MakerDAO 中 MKR、ETH 和 Dai 關係的分析。ETH 作為整個以太坊的價值儲存,雖然具有貨幣屬性,但是作為支付很不便捷,而 Dai 作為 ETH 質押的貨幣通道,讓支付變得便捷,同時可以讓 ETH 的技術直接接入到現實的場景中。

而對於 MKR,更進一步,其實是實現 ETH 資產信用化的保障機制。所有的價值都被放到 ETH 中,而 Dai 的通道價值只能透過 ETH 的價值抵押來體現,這個時候就必須有一種機制,讓這種抵押和贖回變得容易,風險可控同時公開透明,最好是自組織執行。

我們推薦大家可以通 Makerscan.io 來持續觀察 MakerDAO 正在進行的一系列嘗試。仔細觀察 MakerDAO 的質押形式,你會發現,其公開透明的方式要比我們想象中的信用抵押來得穩固的多。

在這樣的詮釋下,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麼資產信用化下透過抵押產生貨幣的原因了。

圖 6:Makerscan.io 顯示了 ETH 質押總體情況和每個質押資產的健康程度。

如果我們認真思考貨幣的通道價值,留給貨幣的其實就只有交易費用。得到這個結論讓我們自己也很驚訝,甚至疑惑,因為自從貨幣和黃金完成了脫鉤之後,貨幣似乎無需對應任何商品的價值就可以了

依舊是張五常教授的言論,給到我們亮光和信心。

張五常教授曾經和弗裡德曼提出「以一籃子物品的物價指數作為貨幣之錨」,其實也正是看到了貨幣在沒有錨定之後產生的問題。在當時的處境下,貨幣和黃金的脫鉤是有深遠的意義的,因為當時的黃金只是代表了物品,也就是過去的權益,這無法承載證券這類未來的權益。

貨幣信用化使得未來權益能夠體現,同時再透過貨幣來承載證券、甚至衍生品,就構建了當下龐大的金融體系。而當分散式賬本賦予了我們能夠更容易的對於未來的權益進行計量之後,當我們將資產的貨幣屬性表述為一個可以隨時透過資產質押的開關的通道。這樣,我們就可以將我們更多的關注點關注到權益本身的變化中,而無需過多的關注到貨幣上。

所以,當貨幣產生的時候,我們只需要抵押對應的權益,當貨幣迴流的時候,釋放這個權益就好了。我們可以抵押過去的權益,比如商品的使用權,我們也可以抵押未來的權益,比如證券的分紅權。 

還有一個專案的經濟模型可以用來詮釋這個理論,那就是 Steem 專案。其實 Steem 在經濟模型設計時也早已明白這其中的道理,當 Steem 提出創新的三通證模型時,很少有人認識到這背後非常深刻的洞見,反而覺得其系統過於複雜。

現在,如果用我們這套詮釋重新思考 Steem 的經濟模型,是不是有些豁然開朗的感覺:Steem 需要一個通證 Steem 代表其網路的資產,而同時需要一個通證 Steem Power 代表抵押後的資產,來產生使用場景,而在最後抵押下可以產生貨幣通道,也就是利用 Steem Dollars 來維持場景內的流轉。這樣來看,就很容易理解 Steem 的設計理念了。我們推薦大家可以透過 SmartSteem 這個平臺來關注整個通證流透過程及其優缺點。

是時候擁抱開放式金融的嶄新時代

如果說「證券化」讓人類踏上了現代金融的開闊地,那麼「通證化」這個全新的實踐,則讓人類看到了開放式金融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未來藍圖。

我們看到了開放式金融將會釋放出來的巨大潛力:碎片化的開放市場和資產的自計量性,將賦予開放式金融世界極大的活力,帶來實現資產信用化的多樣性,從而極大豐富我們的金融世界,這也將成為更多創新者和創業者所追逐的新目標。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