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做號、養號再到轉手出售,圍繞著CoinList賬戶已經形成完整的灰色產業鏈。
作者 | Richard Lee
編輯|龔荃宇
作為加密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代幣公募平臺,CoinList今年在各大社羣引發的「打新」潮儼然成為國內加密行業的現象級事件,幾乎每上線一個新公募專案都會引起投資者的蜂擁而上。
在這個現象背後,則是CoinList公募專案瘋狂的財富效應。以Flow為例,該專案代幣去年9月在CoinList進行公募,價格僅為0.1美元,最多可購買1萬個,今年1月上線交易所後價格即達到6美元,4月初最高達到40美元上方,最高回報率超過400倍,目前回報率仍然在100倍以上。
目前來看,CoinList可以認為是普通投資者接觸到優質專案早期投資機會的極少的可靠渠道之一,這些早期投資機會在牛市行情的催化下也的確為投資者們帶來了相當可觀的回報倍數,繼而越來越多加密貨幣投資者參與CoinList的專案「打新」。
但由於CoinList不支援中國大陸地區居民註冊的平臺政策(可以選擇中國國籍,但需要正式的境外居住證明檔案)和限量、隨機的搶購機制,國內一批專門購買海外CoinList賬戶的職業「打新者」應運而生。與此同時催生的,還有從KYC資料供應、賬號生產乃至維護的完整灰色產業鏈。
在成品號的售賣中,一次KYC認證通常流轉KYC認證者、中間渠道方、賬號最終售賣方等多個角色,各個環節抽取分成。KYC的獲取來源不一,部分為海外網路平臺的「羊毛黨」、接受地推的海外公民,而另一部分批次獲取的資訊,其來源更為隱秘,身份所屬人不知情前提下的隱私洩露和交易或有發生。專案火爆時,參與者表示失效號販賣、賬號多重轉手及倒賣的現象並不少見。
賬號交付並非終點。CoinList平臺對於賬號註冊和多賬號使用自有其風險控制措施,使得賬號的後期維護成為關鍵。賬號買家通常為此需要每月支付固定的伺服器租賃費用。而一旦賬號失效,部分賬號及其資產永久丟失,而部分賣家提供KYC溯源、協助找回賬號的所謂售後服務,這一承諾也成為該類商家的賣點。但因牽涉鏈條長,實際效果如何無法提前驗證。
賬號需求者和供應商,共同與CoinList官方的風險治理形成一場博弈。「打新者」面對一批被封的賬號時,只能猜測其風控緣由,進而升級維護策略。
在職業「打新者」看來,持有數十、數百個賬號是當下參與CoinList專案公募並獲得中籤機會的門檻。
更廣泛的問題在於,CoinList公募的單人多賬號搶購現象,引發了海外使用者對平臺的公平性質疑。CoinList官方曾釋出宣告予以警告,參與者也表示集中的賬號封禁時有發生,但目前大量控號的狀態仍然大量存在。
01
「做號」:KYC資料多由灰色渠道流入
「實話實說,十個的確有五六個得被騙」。買家林非認為哪個賣家靠譜都是自己「花錢試出來的」。
林非自認為是一名職業CoinList公募參與者,今年3月他在Telegram透過一名外國賣家第一次大規模購買了300多個CoinList賬號,賬號實際認證人都為海外公民。
交易時,林非一次新下數百個賬號的訂單,對方分批交付賬號,每次交付10個或20個賬號的登入郵箱及密碼,上一批和下一批之間通常要等待兩個小時。林非並不清楚賬號的來源和生產過程,猜測「要不然他們有個大組織,他自己進貨,要不然是找地推。」
CoinList新賬號的生意通常分為代註冊和成品號交易兩種,代註冊是指因CoinList支援大陸地區公民以海外IP地址與居住證明註冊賬戶,買家提供本人身份資訊、賣家提供海外IP和居住證明等材料,可完成代註冊過程;成品號多為美國、菲律賓等海外國家公民已註冊、認證完成的賬號。在職業「打新者」處,成品號交易佔大多數。
根據「做號」方式不同,成品號的生產可分為一對一註冊、批次獲取KYC資訊註冊等,其中一對一註冊的方式在需求方和商家處都更受認可,即與KYC所有者具有聯絡渠道的方式,批次註冊則無法找到任何KYC所有者,後續維護更加麻煩。
一名賣家團隊中負責「產號」的成員告訴鏈捕手記者,該團隊透過類似地推的「網推」方式批次生產賬號,通常涉及賣家、廣告聯盟等中間渠道方、「推手」及賬號實際認證者等多個環節。賬號賣家將賬號需求釋出給中間渠道方,渠道方再聯絡「推手」,後者最終在經營的社群中尋找群成員完成註冊。
中間渠道方多為一些稱作「廣告聯盟」的平臺或社群組織。該成員表示,廣告聯盟是一個綜合性的稱謂,只要價錢合適,在其平臺上可釋出任何需求。該類組織接到需求後,將具體資訊進一步釋出至任務型的「薅羊毛」網站上,或聯絡「推手」進一步尋找合適的實際認證者。
「推手」是產業鏈中的底層環節。他們在Telegram、Whatsapp等海外社交軟體上經營著自己的群,一個社群的規模可達數千人。該名成員稱,「推手」會在社交媒體等網路平臺上釋出兼職廣告,吸引海外「羊毛黨」加入。
「一份KYC資訊正常到羊毛黨手裡,可能價值人民幣也就幾十塊,但是到使用者手裡的價格就要上百了。」該成員稱,團隊售賣一個CoinList賬號的價格可從100元波動至300元,中間渠道方和「推手」從中各抽取約30%的佣金。
來自商家「雄鷹社羣」的熊鷹稱,市面上也有少數偽造的賬號流通,即透過PS軟體修改身份證件資訊,再借AI生成的影像完成人臉識別。該類賬號沒有實際對應人,一旦失效,很難恢復。
實人KYC資料也可能由灰色渠道流入。記者以買家身份諮詢一名賬號賣家,該賣家介紹其賬號KYC來源於雲南的地推,這些地推幫當地社保局給居民辦卡,同時暗地裡做KYC生意,而這些居民通常並不知情。該團隊以雲南當地居民的身份資訊加海外IP、居住證明等材料,進行賬號生產。
(該名賣家發來的影片中,桌上排滿了居民身份證)
此外,該名賣家還表示這些賬號的一大「好處」是,價值較大的賬號被封禁後,可以透過向相關人員「打點關係」,由地推團隊找到真人協助提交身份證明,找回賬號。
02
「養號」:買家、賣家和官方的「風控」博弈
賬號交易後,「當天包換」是圈子內的普遍規則。
林非介紹,賣家交付的通常是賬號的登入郵箱和密碼,收到賬號後需儘快將上述資訊及備用郵箱等改為自己的郵箱及密碼,否則賬號大概率都會丟失,原因是原主人找回或賣家可能在期間不經意再度轉賣。一旦登入資訊修改成功,賬號就成功歸屬於買家方。
但這只是開始。玩家孟鹿3月和公司同事一起買了50個CoinList賬號進行業餘搶購,但該批號全被封了,他猜測原因是賬號IP未匹配認證地址。
5月,他再度購買100個賬號,這次他透過租用海外伺服器,使每個賬號匹配對應地區IP,但因賬號數量多、操作繁瑣,他編寫了指令碼,使用電腦程式全自動完成——開伺服器、登入賬號及搶購等步驟。
100個號仍然全部失效。
其後,孟鹿再度購買100個號並採用「半人工半自動」方式,兩臺電腦各掛50個號,50個號掛25臺伺服器,一個伺服器上登2個號,指令碼執行只用於開伺服器,其餘操作皆手動進行。孟鹿稱「慢慢地就有經驗了」,目前為止第三批賬號還沒有被「風控」過。
風控,是玩家和賣家皆高頻提到的詞。賬號遭遇「風控」後,仍然可以登入,但無權搶購專案代幣。熊鷹介紹,觸發CoinList官方實施風險控制的常見因素有:註冊資訊和IP不符合規定、使用IP變動頻繁、連號郵箱、機器人或指令碼搶購和插隊等。
通常,CoinList官方並不會特地告知具體封禁原因,一批賬號被封后,買家通常透過社群交流,自己總結潛在因素。
事實上,CoinList在使用者協議條款中明確,開立多個賬戶、轉讓賬戶訪問權給第三方、購買賬戶、使用機器人或指令碼搶購都被認定為「濫用行為」。在此情況下,CoinList有權取消賬戶內未結訂單,並停用或取消對應賬戶。使用者在賬號失效後的90天內可轉移錢包內的資產,但搶到的專案代幣及賬號搶購權都被收回。
CoinList稱,決定限制訪問、暫停或關閉帳戶,是基於對CoinList風險管理和安全協議至關重要的保密標準,而CoinList不會向使用者披露其風險管理和安全程式的細節。
「打新者」、賬號賣家與CoinList官方形成並不透明的博弈。CoinList官方在今年3月和4月分別在推特釋出宣告警告賬號買賣和機器人搶購等行為,此後鮮少發聲。林非和熊鷹都表示,今年5月曾有一次大面積「風控」。
「3月初時候很鬆,4月有點嚴,5月幾乎非常嚴,就是一般人‘大號’(注:即持有一定數量規模的賬號),你要是沒有伺服器,你不會管理的話,你就玩不了這個。」林非說。
玩家和賣家總結,一個賬號必須對應認證地的一個IP,才能保證IP地址固定,不被「風控」。而以此增加的參與成本是每月固定的海外伺服器租賃費用。此外,部分玩家考慮搶購效率,還會增加硬體裝置投入,提高電腦配置。
因此,規模性參與CoinList公募的成本常常包括賬號購買、硬體投入、伺服器租賃以及專案代幣投資四大塊。孟鹿租一臺伺服器每月成本248元,一臺伺服器掛兩個號,每個月的養號成本都需一萬多。
除此之外,由於時差原因,大部分專案公募國內參與者都需凌晨進行,賬號數量多者,凌晨五六點才能結束全部操作,也需消耗一定的時間和精力。
03
中籤號高倍轉賣,市場熱度已大幅回落
專案代幣在CoinList公募後,賬面回報率往往達到數十倍乃至數百倍,是近一年來吸引投資者湧入的財富神話。
不過根據CoinList的公募機制,投資者成功購買的專案代幣通常需要鎖倉6-12個月,以及較長時間的線性釋放期,即如此高的賬面回報率很難快速變現。
考慮到二級市場走勢的不確定性,很多成功搶購的投資者更願意折價將CoinList賬戶二次轉售,賣家以市場折扣價獲得未來的期貨,而賣家透過折價獲得確定性的高回報收益。因此,圍繞著這些成功CoinList中籤賬戶的場外市場今年以來也頗為火熱。
孟鹿團隊搶到的中籤賬號通常以十倍轉賣。今年6月,去中心化儲存協議Swarm專案代幣BZZ在Coinlist的公募火熱。孟鹿團隊一百個號中共有十多個號中籤,最終賣出10個號,每個賬號投入成本500美元,中籤號則按7900U賣出,翻價近16倍。
孟鹿對持有搶到的代幣相對淡然,他認為應儘量不給自己留不穩定因素,「能賣就賣掉」。「我能看到明年行情怎麼樣,或者今年下半年行情怎麼樣嗎?誰都不知道啊。」他稱。
近期,隨著市場行情的回落,大部分CoinList公募專案的代幣價格較高點都回落了一半以上,其中CSPR跌幅達到95%以上,這也使得市場對CoinList中籤號的需求明顯回落,折價幅度也進一步擴大。當然,這也意味著此前高價購買轉手CoinList賬戶的購買者也大多已經遭受巨大浮虧。
據記者瞭解,目前轉售CoinList中籤號的行情已經從此前的10-50倍成本價出售,回落至1-2倍成本價出售。
同時,部分公募專案的代幣市場價格已經回落至公募價格,甚至低於公募價格。據CoinMarketCap資料,今年4月底進行公募的Covalent代幣CQT目前價格已跌至0.34美元,略低於最高公募價0.35美元;社交代幣平臺Rally在4月初以0.6美元的價格公募,目前其代幣RLY已跌至0.37美元,虧損近一半。
考慮到當前的市場狀況,職業「打新者」對專案熱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不是CoinList一上專案就搶購。
林非稱近兩期的CoinList公募都不會參與,「你也知道不是一個號能搶一個,假如說十個號搶一個,甚至是20個號搶一個,你20個號的成本都好幾千,然後你中一簽,投入500美元,假如場外溢價就2倍,回本1000美金,那都是虧錢的。」
專案發售前,林非透過和大戶交流一個專案代幣的預判價,從而決定是否參與搶購,而其核心指標在於看當前市場狀況和專案熱度。「有的幣能搶,有的幣種不能搶。這兩期都不太合算。」林非說。
多名賣家向記者表示,如今CoinList平臺上相當數量的賬號都由內地投資操控,其中部分為藉助海外IP及居住證明註冊的個人賬戶,剩餘一部分都為批次購買賬號、進行規模搶購的「打新者」。
他們透過這種方式獲利豐厚,但也引發了海外CoinList使用者的質疑,不少海外使用者在CoinList官方推特下投訴,認為「多賬號」搶購的現象有損平臺公平性。截至目前,CoinList官方尚未對該情形釋出過任何針對性宣告。
在財富漩渦下,長期以來灰產如孔不入般地與加密行業的發展相伴相隨,同時也有損行業的公平性與正常秩序,如何儘可能減少灰產的影響將是整個行業所需要面對的長期命題與挑戰。
(應受訪者要求,林非、孟鹿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