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牛熊的寶典

買賣虛擬貨幣

度過2018年的漫漫熊市,時間來到2019年,摩根大通、Facebook紛紛發行各自的穩定幣,金融巨頭和網際網路巨頭不約而同地開始涉足區塊鏈,IEO的一炮而紅帶動了平臺幣的大幅上漲,整個區塊鏈行業有了復甦的跡象,幣價也開始起死回生,似乎熊市已經步入了尾聲。

上一個熊市的底部發生在2015年,從2015到2018,三年一個輪迴,區塊鏈行業也走過了從低谷到高潮,又即將走出下一個低谷的歷程。

CoinVoice採訪了一些行業的前輩,他們早在2015年之前就接觸到了比特幣,那時區塊鏈概念尚未流行,基礎設施也不齊備,尚處於行業的古典時代。

他們共同經歷了2015年大熊市的苦痛和掙扎,有過彷徨,也有過迷茫,一度不知路在何方。

他們或是深入參與專案發展,或是做專案早期投資,亦有普通的炒幣者。度過煎熬的熊市,他們也都迎來了各自的綻放。

讓我們聆聽他們的故事。

曹寅:數字文藝復興基金會創始人,Token Market Asia 負責人

我目前主要做歐洲市場的STO業務,我和歐洲合夥人在歐洲共同發起了一家專門做STO業務的平臺,叫Token Market。Token Market是歐洲牌照最全的一個STO的一級市場發行平臺,註冊使用者數量已有25萬人,是目前歐洲規模最大的STO平臺。

2015年的時候,我在國家能源局擔任能源網際網路課題組的組長,為中國未來的能源行業的新生態,設計能夠融合網際網路技術、網際網路商業模式,以及網際網路思維的一個新形態。那時,我就把區塊鏈作為最重要的一個底層技術,放進了這個課題裡面。

非常榮幸,我們擬定的政策得到了馬凱副總理的高度評價,並在2016年頒佈,這是在中國國家層面,第一部提到區塊鏈應用的國家級政策。

2015年的時候行業從業者非常少,區塊鏈的概念還不像現在這麼盛行,很多人都不清楚區塊鏈到底有沒有意義,對自己的生意,對區塊鏈的未來也沒有什麼信心,這是很普遍的現象。

大家都在愁,錢從哪裡來,業務從哪裡來,怎樣去融資,這些都是很現實的顧慮。

那時在行業裡闖蕩的朋友,現在基本都已經是我們這個圈內的大佬了,像易理華、汪曉明、徐義吉、王東這些,我看著他們這些企業,從一個Idea,變成一群人,變成一個公司,變成一個專案,再變成一個代幣,最後變成一個生態,真的是特別有意思。

我個人也投了一些早期的企業,跟大家成為了非常好的朋友,這是我的榮幸和一輩子的財富。

記憶最深刻的是,有個現在非常知名的大佬,他來找我幫忙融資,那時候的估值非常低,整個公司的估值才差不多5000萬人民幣,當時出售20%的股份,算是A輪融資,而這個專案現在市值已經是上百億美元了。

那時候大家一起吃飯時,非常坦誠地交流這個專案要怎麼搞,這個行業的未來會怎樣。其實那時候大家都非常迷茫,也不知道方向在哪裡。

有一點我很認同,人在低谷的時候,或者說人在沒有這麼知名的時候,能夠看出他的本性。這位朋友就給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很坦誠。後來他也發展挺好的,真誠對待朋友的人,都有比較好的事業。

對比2015年和現在,我也有一些轉型,就是從中國市場轉到全球市場,從無幣區塊鏈,轉到幣鏈一體。

2016年我正式從體制內跳出來創業,做無幣區塊鏈的業務。從2017年上半年開始,轉型去做歐洲市場的業務,專門為中國企業落地歐洲,以及歐洲區塊鏈企業和數字貨幣企業拓展中國市場,提供諮詢和金融等各類合規服務。

在這個過程中,認識一批非常好的歐洲朋友,現在做Token Market的業務,在歐洲的開放的合規體系下,去做相關的證券代幣化的一系列工作。

同時,我也在為愛沙尼亞政府提供數字國家這方面的戰略建議。

對比2015年,我現在更從容了。第一個是這幾年,行業裡幣價、政策、專案方的波動太大了,區塊鏈從業者都練就了一顆非常強壯的心臟,所謂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這是區塊鏈行業的人經過這幾輪週期最大的收穫。

第二個就是找到了我真正的事業方向,就是歐洲市場。所以,當你知道你能做什麼,你擅長做什麼的時候,你就不會慌了,不管政策怎樣,幣價怎樣,市場怎樣,都不會慌了。

鄭玉山:水滴資本創始合夥人,東中心區塊鏈研究院院長

我現在是一名區塊鏈行業的全職從業者,主要從事區塊鏈專案的投資孵化,行業技術研究以及應用落地。

具體來說,我的主要精力放在兩塊,第一是區塊鏈專案的股權投資,我作為水滴資本的創始合夥人,加入了青島鏈灣的常瀛區塊鏈股權基金,是管理合夥人之一,投決會委員。

第二是行業技術研究和推動應用落地,我目前擔任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區塊鏈產業融合研究院院長,負責幾個區塊鏈基礎應用平臺的研究和建設。

此外,我還在幾個開源和去中心化組織擔任一些職務,比如在石墨烯區塊鏈應用中心、位元股、GoC Lab等組織都擔任理事。

我2015年時是一名全職的IC設計工程師,負責研發5G相關的晶片,業餘時間參與一些區塊鏈專案的投資,當時主要在比特幣和位元股社羣活躍,是位元股官方論壇中文大區版主。

我是2012年開始關注比特幣,而直到2013年才開始投資和密切關注這個行業。2013年下半年是我親身經歷的第一個大牛市,2014年是第一次泡沫破裂,經過了一年多的熊市,2015年的時候感覺很多專案都涼透了。

我沒有詳細地統計過,但印象中很多早期在bitcointalk論壇上風靡一時的專案大多到2015年時都跌了90%以上,跟現在差不多。

但當時不流行1CO,也幾乎見不到專業的投資機構,大多數幣種都是社羣一起挖礦或者白送,所以即使歸零了也並沒有什麼人去維權,大家只能罵罵“黑莊”,然後互相嘲笑打氣。

感覺那個時候的參與者們還大多數是技術極客和冒險家,也知道各種幣的投資風險巨大,屬於合格投資者。

而印象中那時的區塊鏈專案雖然已經不少,但註冊公司的並不多,大多數專案還是以開源社羣的方式協同開發,靠社羣的力量去推廣。這種方式雖然效率低,但是成本更低,因為創始人不需要養一整支團隊,因此大多數專案生命力頑強。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親身經歷了一個專案的去中心化過程。2015年時位元股從1.0升級到2.0,在效能和體驗上有了飛躍式的提升。

然而,由於市場已經非常冷淡,所以反響並不強烈,同時創始人BM由於研發資金以及個人原因,準備離開位元股而轉向他的新專案STEEM,所以社羣也在鬧分裂。

當時我個人對位元股的未來還是比較擔憂,覺得少了BM這個領袖人物加天才程式設計師,而且在位元股之前,沒有創始人,完全靠社羣運作的成功專案只有比特幣。

然而,在BM離開之後,位元股雖然確實經歷了一陣時間的低迷期,但後來又頑強地活了過來,而且完全成為了一個去中心化自治專案,在受僱於區塊鏈的核心程式開發團隊(工資來源於通脹的代幣)的努力下,保持每半年一個大版本更新的速度,這對於一個有6年曆史的老專案來說,實屬不易。

這件事讓我相信,一個真正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是完全可行的,它能以極低的成本執行一個龐大的專案,這讓我對未來的新型公司型態甚至是社會型態,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對區塊鏈的未來也有了更大的信心。

即使再艱難,我也不會轉型或者退出的,因為我已經找到了可以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就是區塊鏈。這在我之前三十多年的生命中,從未有過這種感覺。

正因如此,我才會離開我之前的行業,即使在那個領域我已經拿到了最高學位,發表了頂級期刊論文,又在行業頂尖的公司有一份高薪的工作。

從2015年到現在,最大的轉變我認為是社會對區塊鏈技術或者行業的認可度。2015年的時候,只有少數人看得懂區塊鏈,社會上普通人認為區塊鏈就是比特幣,認為是個灰色的事物。

其實2015年的時候區塊鏈已經不缺信仰者,但那個時候,即使堅定的區塊鏈信仰者,恐怕也只敢想象區塊鏈技術在支付、交易、結算等等少數金融領域的前景,而那個時候大多數創業專案也是圍繞這些方向。

但2019年的今天,區塊鏈技術已經開始進入社會的方方面面,除了金融領域外,在供應鏈、防偽存證、大資料、人工智慧等等領域都有了落地的應用,這是在當年不可想象的。

或許不遠的將來,區塊鏈技術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大家會習以為常到認為這就是一項普通的網路技術,而忘記了區塊鏈這個行業從被質疑到逐漸被理解,最後被完全接受而走過的坎坷歷程。

廖翔:閃電智慧 CEO,區塊鏈投資人

我目前主要做專案投資,其餘時間大多在學習,學習滑雪、日語等,補充一些新知識,做一些沉澱。

2015年的幣圈寒冬,我花了很多時間在去到海外,與當地社羣做一些交流和學習,類似於遊學。去冰島拜訪那邊的礦場,還去了新加坡、荷蘭阿姆斯特丹和兩趟美國

當時處於熊市,2014年幣價大幅下挫,2015年初見底。2015年是整個行業的大熊市,很多人都退出了,標誌性的事件有烤貓的跑路和門頭溝的倒閉。

當時行情非常差,很多人都不幹了,轉行的轉行,跑路的跑路,各種煙消雲散。那時區塊鏈的概念還沒流行起來,大家都在懷疑比特幣的大旗還能不能扛下去。

我沒有轉型,繼續全力以赴地工作,在四川做了一個礦場,在冰島也做了礦場,與海外很多社羣加強交流,參與全球性的大會,比如擴容會議,也出錢資助了一些開發者到中國來旅行。還投了一些非區塊鏈行業的項。

現在和2015年都屬於是熊市末期,行業比較蕭條,這是相同點。

不同點是整個市場擴大了很多,比2015年的市場容量擴大了二三十倍,同時進來的使用者數量,參與企業的數量以及質量都有極大的提升,由2015年的散戶草根化,到現在的專業化機構化,這是很大的轉變。

我想如果還有下一次牛市的話,會有更多的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士進來,數字貨幣行業會獲得更大的發展。

我今年的重點是,製作一些區塊鏈的開發專案,跟開發者一起把專案的技術研發做完,幫助他們在全球對接當地的資源,做推廣,並建立社羣。和澳門專業的展覽公司一起主辦一個亞洲金融科技峰會,主題是金融科技(包括區塊鏈)和澳門本地的特色來做交流和結合。

逍遙胤:炒幣者,DAPP開發,通證經濟研究者

我2013年接觸比特幣,主要做搬磚。經歷了當時的政策打壓,BTC從8000人民幣一路跌到2700。當時沒有很深入瞭解其技術原理和影響,我認為和政府做對下場堪憂,在熊市中就漸漸淡忘了這回事。

熊市我沒有持幣,所以沒被套,2015年行情慘淡基本就沒怎麼關注幣圈的事。

2015年的時候山寨幣就開始湧現,大部分是真的完全沒有價值,成為大戶炒作坐莊收割韭菜的工具。我有很多年股市經歷,所以都看得很透。

當時參與的散戶幾乎對虛擬幣都沒有認知,抱著一夜暴富的思想進來炒作,除了比特幣和萊特幣外,其他的幣連名字都不知道就會買入,很是瘋狂。

記憶深刻的是李笑來號稱挖礦挖了10000多個BTC,漲到8000時李笑來身價過億,我認為這很不真實。

我目前仍然參與虛擬貨幣,並嘗試開發了一些Dapp應用。對整個通證經濟系統有較多研究。

目前的熊市,我也在關注行業發展,一邊學習,一邊尋找機會,透過落地專案更深入得參與區塊鏈行業。

現在和2015年最大的區別是有很多行業巨頭和中層技術人員,各傳統行業精英人士參與進來,不再是以前單純靠技術極客推動行業發展。

可以預期區塊鏈行業在未來會在許多行業裡找到落地方案,百花齊放的局面必將到來。另外行業的上下游,生態都逐漸的成熟和繁榮起來,產業鏈成熟度已經不是2015年可以相提並論的了。

©本文為CoinVoice優質原創內容,CoinVoice是領先的全球化區塊鏈媒體,專注原創、深度、優質的區塊鏈內容,致力於連結全球範圍內的區塊鏈創新者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