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簡史與數字貨幣的未來

買賣虛擬貨幣

人類歷史上任何一次重大技術進步,帶來的都是生產力的高速提升,無一例外。

區塊鏈技術一旦大規模實現應用場景落地,就必然帶動整個社會以更高的效率運轉。

不過,目前來說,區塊鏈技術真正實現落地的,主要還是數字貨幣及以它為基礎搭建的交易所及各類交易場景。少量實現落地的,包括大型企業或商業同盟的供應鏈管理。即將實現落地的,是各個國家的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這是各國爭奪下一階段全球通用貨幣地位的角鬥場,也是用以試圖撼動美元霸主地位的戰場。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第一個採用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是比特幣,中本聰在上一輪全球金融危機中創造出了它。這並不是一種偶然,金融危機與數字貨幣之間存在著某種必然。

要想理解數字貨幣真正的價值,就需要先了解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

而想要了解清楚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我就不得不從公元1593年的一朵花開始講起。

但是,我不得不再次把歷史的鐘擺往前撥一點,以便更好地展示金融世界的全貌。

當歐洲經歷過文藝復興,逐漸從中世紀封建教權的陰霾中走出時,他們的科技獲得了驚人的進步。其中一部分,就體現在造船及航海技術上。

歐洲的眾多國家,都把自己歸類為海洋民族,海洋貫穿他們的神話及歷史。

當技術足以支撐他們進行長途的航海;當馬可波羅帶回自己的遊記,告訴歐洲人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充滿香料、瓷器及黃金的國度;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當數學計算結果顯示地球其實是圓的;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當麥哲倫完成全球航行……

無數船隻從歐洲開往世界,去佔領土地,攫取資源和財富,再運回歐洲獲得鉅額利潤。

公元1593年,一艘從土耳其返回的荷蘭商船上,有一種特殊的商品——鬱金香。

鬱金香是種非常漂亮,而且看起來就特別有氣質的花,長了一張高階臉,一看就跟那些妖豔賤貨不一樣。所以,當荷蘭商人把鬱金香從他鄉帶回故鄉時,它立刻就受到上層人士的青睞,而且因為數量十分稀少,而導致價格高昂。

鬱金香有點類似今天的名貴限量版奢侈品,被當作上層人士的象徵,你要是個貴族或者大商人,沒有幾盆鬱金香你都不好意思見人。因為有利可圖,圍繞鬱金香形成了一條產業鏈,甚至出現了專門鑑定鬱金香品級的鑑定師。

而且因為鬱金香的價格一直在漲,也就出現了投機商人,買下鬱金香,推高價格,再出手獲利。當時人們炒鬱金香的瘋狂程度,大概跟現在炒鞋的人差不多,大家都覺得這個生意能永遠做下去,鬱金香的價格會永遠漲上去。

與此差不多同一歷史時期,同樣在荷蘭,誕生了另外一種新的“商品”。

公元1602年,荷蘭人成立了自己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仿效的是英國人的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這家公司自誕生起,就做著當時世界上最賺錢的生意:海上貿易。

這四個字在當時,簡直是用鮮血寫成的:要征服當地居民,佔領並開拓殖民地。

賺錢多,但是風險也大。還記得高爾基的詩嗎?“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摺積著烏雲”,海上可不是風平浪靜的,有巨浪,有暗礁,有雷霆,有海盜,有疫病……

很多出海尋求發財暴富機會的船隻,並沒有機會回到故鄉。

荷蘭東印度公司想了個什麼辦法呢?

他們發明了股票:以50荷蘭盾為1股,持倉3年,3年後憑股票分150荷蘭盾分紅。

然後他們無師自通地發明了做多和做空的機制。

沒多久就出現了職業經紀人撮合交易的制度。

再過不久,阿姆斯特丹港口出現了歷史上第一家交易所。

我們今天玩的東西,400年前就有了。

與此同時,鬱金香的價格也在節節攀升。

過了一段時間,鬱金香的熱潮從上層人士蔓延到中產階級,後來甚至連普通人也參與進來,全民炒花。

到17世紀30年代,鬱金香熱潮達到高峰,在1634年,一束鬱金香的價格大概相當於現在的1000美金,而僅僅一個月之後,它的價格就相當於現在的2萬美元。

再過了2年,鬱金香竟然作為一個獨立的投資品種,在阿姆斯特丹股市上市了。上市後,一株鬱金香的價格,相當於現在的76000美金。

我們總說這個是百倍幣那個是千倍幣,總說一個比特幣應該值2萬美金,看看,還不如一朵花呢。

以上就是“鬱金香泡沫”的形成過程,確實有一定的歷史原因:哥倫布發現世界後雖然開始了大航海時代,但真正從海外帶回歐洲的主要還是黃金、香料等,帶回的鬱金香數量稀少。當時人類文明還沒有經歷過金融危機,甚至金融的雛形都才剛剛出現,股票及股票市場還在摸索時期,沒有經驗可供參考。

人們只能看到鬱金香的價格昨天漲了,今天漲了,明天還要漲。只要買進,就會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參與的人都賺到錢了,沒參與的人眼睛都紅了。

當所有人都只看到眼前利益的時候,他們就無法看到稍遠處的危機。

鬱金香泡沫崩盤非常快:荷蘭政府管制,新的鬱金香也從土耳其運抵,導致鬱金香在股票市場的價格連續下跌90%,大量接盤俠血本無歸。

這是人類經歷的第一次巨大的泡沫經濟,雖然把它定為“金融危機”有些奇怪,但它實際上已經具有了後來大多數金融危機的主要特徵:嚴重虛高的價格;瘋狂的投資熱情;市場主力是投機資本,即熱錢;標的物本身並不具備過硬的價值……

我們今天講鬱金香泡沫,很多人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這種局都會有人接盤呢?

那是因為我們已經跳出了幾百年的時空,我們站在遠處,看到了一切細節。但如果你生在17世紀初的阿姆斯特丹,你還有自信看得透其中的貓膩嗎?

換個角度,你真的看清楚了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以及就在不遠處潛伏著的危機嗎?

李世民講“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是很有道理的。太陽底下很少有完全新鮮的事情,大多數都是過去的重演和變化,如果你對過去的事情看得足夠透徹,那當下的許多迷霧,就無法遮蔽你的眼睛。

現在,我們來講講2008年金融危機。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對於金融危機或者經濟危機的概念,是來自於歷史教材上關於美國大蕭條時期的描述。大家都還記得牛奶商人不得不把牛奶倒進河裡,農場主不得不把玉米作為肥料撒到地裡,以此來維護物價和需求的典故吧?

今天有些幣要回購,要銷燬,本質上是什麼呢?大家可以想想。

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經濟大蕭條,對美國經濟發展造成了重創,具體的大家可以回顧一下歷史課本,我就不展開說了。

那麼,到了2008年,為什麼美國發生次貸危機,最終演變成全球經濟危機了呢?一場危機下來,其他國家的物價都大幅上漲,貨幣通脹加劇,但美國除了部分中產階級失去房產外,物價幾乎沒有明顯變化。

就好像這一次本來應該美國人自己吃的苦頭,轉嫁給了全世界一樣。

1929年和2008年的美國,到底有哪裡不一樣呢?

在解釋第一次“金融危機”時,我提到了被帶到荷蘭的鬱金香;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又得講一個森林的故事了。

在美國新罕布林市州,有一片森林,風景很好,現在也是比較有名的旅遊景區。

1944年7月,好幾撥人來到了這裡,他們要開一個會議。當時的歐洲還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很多國家還處在希特勒的陰影之下,他們需要軍火,需要物資,需要一切可以用來保衛自己國家的東西。

但是有一個問題:他們各自都發行有貨幣,又都不想讓黃金在市場中流通,怎麼定價,怎麼結算,都是個問題。

美國人提議了:讓美元和黃金掛鉤,1盎司黃金就等價於35美元;讓其他國家的貨幣和美元掛鉤;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確定國際儲備資產,讓美元真正作為黃金的替代品。

還有一些其他的提議,都是環環相扣地將黃金與美金進行繫結:你們以後交易,全都使用我們的美元嘛,只要有外匯儲備,你們就可以買到任何想買的東西。

當時參會的國家中,美國本土遭受的戰損有限,經濟實力又強,軍火又多。於是會議按照美國的意願達成了一致。

後來的人以這座森林的名字,命名了這一套國際國幣體系:佈雷頓森林體系。

1971年,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但沒能從根本上改變美元“國際貨幣”的地位和屬性。直至今日,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仍然主要使用美元進行結算。

例如我國從澳大利亞購買鐵礦,支付的既不是人民幣,也不是澳幣,而是美元。

美國掌握了鑄幣權,但無需向任何一個國家公開自己的真實黃金儲備。這就意味著,它完全可以透過超發美元的方式,將自己國家的經濟泡沫,轉嫁到所有使用美元的國家頭上。

我們現在可以聊聊2008年的金融危機了。

2007年4月,美國第二大的次級房貸公司破產,部分具有前瞻性的資本家看到了一個巨大的危機,於是和銀行進行對賭協議,要做空美國經濟。相關的故事被拍成了電影《大空頭》,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看看,演技很好的。

到了2008年8月,次貸危機爆發,大量美國人還不起房貸,房子被收歸銀行,但真正的利潤被空頭攫取。美國最大的兩家房貸企業股價暴跌,投資者及機構虧損嚴重;緊接著,世界兩家頂級投行相繼崩潰,一家破產,一家賣身。

巨頭倒下了,小弟們也討不了好,誰的日子都不好過,就好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張倒下,砸倒下一張,連鎖反應停不下來。

這場金融危機的根源,是美國為了解決海外戰爭造成的財政危機,而採用了不恰當的房地產政策,並放縱資本對房地產市場的放大,導致價格越推越高,泡沫越吹越大。

當一口氣接不上來的時候,泡沫就破了,美國夢就碎了。

接下來美國幹什麼了呢?

超發美元,並且把這些美元稀釋到全世界。

美國透過自己手上控制的國際貨幣——美元,透過貨幣超發的方式,將金融危機分攤到全世界,讓其他國家一起承受美國的損失,甚至承受了更大的那一部分。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主要是一些人失去了他們的房產,變成流浪漢(他們的消費觀念我認為是很糟糕的,儲蓄率太低,今天花明天的錢),但是美國的物價沒有明顯影響,一頓飯還是1到2美金就能解決,衣服還是非常便宜。

那其他國家能怎麼辦呢?

美元是外匯,沒有美元啥都買不了,你超發美元,我拿你沒辦法,只能啞巴吃黃連。

拿美國沒辦法,只能從自身想辦法了:你美國能超發貨幣,我為什麼不能?

於是全世界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貨幣超發工程。

還記得我們的4萬億救市嗎?還記得我們“基建狂魔”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嗎?

一方面超發貨幣,讓股市平穩,別大家都破產了;一方面瘋狂拉動內需,調整產能,別讓大家都失業了。

破產和失業本來是美國人的風險,後來變成我們國家在解決問題了。

世界上的許多國家,也都在應對這個難題,有些應對得不好,後來整個國家沒撐幾年,破產了。

於是在2008年,有個暱稱中本聰的網友,在網際網路上釋出了一份白皮書。

後來的故事你們都知道了。

數字貨幣為什麼會誕生?為什麼得到這麼多的認可?比特幣為什麼會成為國際重要戰略儲備物資?朝鮮為什麼要組織國家級別的駭客組織四處攻擊交易所盜幣?

這些問題,相信你們已經有答案了。

數字貨幣誕生於金融危機中,天生就帶有應對金融危機的免疫力,只是它現在的影響相對美元而言還太小,心有餘而力不足。

假設有一天,國家間使用去中心化發行的數字貨幣作為通用貨幣,誰還能透過超發自己國家貨幣的方式,把通貨膨脹的危害轉移給其他國家呢?

我相信數字貨幣終將成為主流。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