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 數字經濟如何大顯身手

買賣虛擬貨幣

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抓緊佈局數字經濟。——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從多個方面給世界主要經濟體帶來巨大沖擊,當前世界經濟復甦乏力,需要尋找重現繁榮的增長點。數字經濟由於其高技術、高滲透、高融合、高增長等方面的特性,是推動世界經濟復甦、繁榮的重要動力。 

從國內看,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檔案,構建了既有頂層設計、又有具體措施的政策支援體系,形成了上下各個方面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強大合力。從國家層面到各地各部門,再到各行業企業,危中尋機加快數字化轉型正在成為共識,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全面提速。

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代表了數字經濟發展的方向。數字經濟是真正面向未來的經濟形態。我們要以2020年為新的起點,一方面繼續推動數字經濟自身向縱深發展,另一方面充分激發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的“化學反應”,為增強我國經濟活力、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而努力。

一、數字經濟的內涵及特徵

1、資料逐漸成為關鍵生產要素

2、數字經濟產業逐漸成為主導產業

3、數字技術推動的產業融合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

二、數字經濟推動世界經濟繁榮的作用機制

1、數字經濟透過要素供給革命奠定世界經濟發展基礎

2、數字經濟透過成本有效降低提升世界經濟執行效益

3、數字經濟透過資訊精準銜接推動世界緊密分工

4、數字經濟透過經濟形態重構推動世界經濟升級

三、數字經濟引領疫後新機遇

1、生產端的新機遇:倒逼傳統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2、消費端的新機遇:促進民眾接受新的消費模式

3、流通端的新機遇:平臺企業成為經濟執行新的“穩定器”

四、數字經濟發展的“中國方案”

1、新基建的內涵

2、如何把新基建用好

3、數字化轉型的思考

01. 數字經濟的內涵及特徵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和網路新技術革命的發展,數字經濟概念應運而生。數字經濟是人類透過數字化知識與資訊的認識、分析和應用,引導並實現資源的有效最佳化配置與再生,實現社會全方位進步的經濟形態。數字經濟是經濟形態變遷的新階段,存在兩大形態:一是數字產業化;二是產業數字化。總體而言,數字經濟具備如下特徵。

第一、資料逐漸成為關鍵生產要素。在數字經濟條件下,資料成為新的生產要素。

一方面,資料成為經濟活動的基礎要素。與傳統模擬訊號相比,數字經濟下的數字訊號為資訊的產生、傳輸及使用創造優勢有利條件,透過數字基礎設施連結,社會經濟主體廣泛參與到經濟活動中,成為資料創造和使用的主體,其進行的各項經濟行為及其行為創造的經濟成果如商品、服務、貨幣等逐漸數字化,滲透到整個經濟社會,如平臺購物、雲服務、數字貨幣等。

另一方面,資料成為經濟活動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資料具備智慧化特徵,稟賦獨特,共享方便、複製簡單,增長迅猛,可實現無限供給,突破了傳統要素的供給約束條件,成為經濟社會基礎性戰略資源,為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數字經濟產業逐漸成為主導產業。一方面,數字產品與服務凝結著創造性的複雜勞動和科學技術,並經由新技術推廣與複雜勞動改造成為經濟社會中的新產品與新服務內容,催生了新的需求,而新的需求又吸引大量新企業和研發機構持續加入,反過來又進一步促進了數字技術進步與知識積累,形成不斷創造技術和財富的力量。從事數字經濟的企業數量增長和技術進步必然引起已有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變遷,形成新興主導產業。

另一方面,數字經濟產業的產出轉化成其他產業部門的生產要素,促進了其他產業部門生產效率的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提升、技術的改造升級。當前,世界主要國家數字經濟產業佔國民經濟總量的比重不斷提升,數字經濟產業增長速度超過GDP的增長速度,在數字技術進步的帶動下,數字經濟產業逐漸發展為其經濟發展的戰略支撐。

第三、數字技術推動的產業融合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數字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既推動了以資訊通訊產業為核心的相關數字產業互動融合,也推進了經濟中的跨產業融合,並廣泛拓展到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社會治理等領域,最終形成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數字化。數字經濟背景下,產業融合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程度持續提高和深化。

其對經濟的驅動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數字技術持續深化對傳統產業的滲透,數字經濟基礎產業持續加大對傳統產業的融合與投入,催生一系列經濟新模式和新業態;另一方面,傳統產業的數字化速度不斷提升,數字技術持續改造傳統產業,促進傳統產業的效率水平和產出水平的提高,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

02. 數字經濟推動世界經濟繁榮的作用機制

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處於增長乏力狀態,制約世界經濟復甦和繁榮的各種因素並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反而隨著“逆全球化”思潮,貿易投資保護主義的盛行,平添了許多不確定性。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每一次世界經濟的強勁復甦與發展,都伴隨著技術上的突破和相應的產業革新。

歷史表明,真正推動世界經濟復甦和突破性發展的力量發端於供給側,透過供給側技術水平的提升來產生經濟發展動力。因此,世界經濟要走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也需要供給側的技術革命,透過新的主導產業和經濟形態的出現來實現,而當今方興未艾的數字技術革命和數字經濟發展應當承擔這一角色。

第一、數字經濟透過要素供給革命奠定世界經濟發展基礎。數字經濟時代,得益於前期計算機產業發展和資訊科技進步,現實經濟執行透過資料驅動業務,一切業務資料化,一切資料業務化,透過資料流動和演算法模型實現智慧化發展,打破了傳統生產要素有限供給對增長的約束,突破了要素在時間和空間的侷限性,從而使得資料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供給。

數字經濟擴大了要素供給範圍,帶動了智慧製造、物聯網、雲端計算等新型產業業態發展,為全球生產系統發展和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基礎。同時數字技術的進步提高了市場的透明度和資訊對稱性,促進了國際資源供給和需求方的匹配效率,提升了資本的投資運作效率,降低了傳統經濟形態下出現的資源浪費和不合理使用問題。

第二、數字經濟透過成本有效降低提升世界經濟執行效益。數字經濟條件下,資訊科技進步和資訊化發展,使得資訊生產率提升,資訊供給數量增加和傳播速率提升,經濟主體獲取資訊的成本大幅下降,從而使得全球新科技的擴散速度加快,學習成本降低,提升了世界經濟生產能力。

數字經濟透過大資料發展和網路基礎設施建設,不僅降低了跨國企業資源和市場搜尋成本,也大幅降低了簽訂契約和實施監督的交易成本,也會減少企業跨國投資因不瞭解政策資訊的盲目性交易成本,提升了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經濟效益。

第三、數字經濟透過資訊精準銜接推動世界緊密分工。數字經濟透過資訊傳遞透明化,將傳統經濟形態中的企業內部分工以“眾包”的形式外包給其他國家經濟主體,推進專業化分工的精細化和精準化,深化模組分工、生產分工、產品分工和產業分工,提高執行效率。同時,數字經濟透過緊密的國際分工,亦可起到抵制逆全球化思潮,反對貿易投資保護主義,維護全球化的作用。

第四、數字經濟透過經濟形態重構推動世界經濟升級。數字化的基礎設施成為經濟發展的新支撐。同時,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技術的發展,人類經濟活動逐步從產品的物質製造轉向產品與服務的數字處理等活動,數字化活動在經濟和就業中的比重不斷提高。

數字經濟基礎產業與數字技術及其他產業、其他部門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產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革新,顛覆了傳統產業的發展理念、市場模式、組織形態、管理和制度模式,促進新業態的興起和發展,從而帶動世界經濟結構的重塑。

03. 數字經濟引領疫後新機遇

新冠疫情自暴發以來,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各個層面都帶來了巨大的衝擊與影響,但同時也為數字經濟領域眾多新興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由於新冠病毒極高的傳染風險,迫使民眾大幅減少線下社交,甚至居家隔離,這卻使得網上零售、生鮮電商等數字經濟傳統產業進一步壯大,同時也使得諸如遠端辦公、線上教育、線上醫療等數字經濟新興行業加速發展。

接下來將從生產端倒逼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消費端加速民眾接受新模式、流通端穩定巨集觀經濟執行等三個層面,探討後疫情時期數字經濟發展的新機遇,並進一步對疫後數字經濟在創造崗位、拉動就業方面加以展望。

第一、生產端的新機遇:倒逼傳統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這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首先反映在生產端,這表現在由於用工難、資金難以及需求下降所導致復工復產的實際效果不佳,尤其是對於服務行業內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表現得尤為明顯。在目前“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政策背景下,如何幫助中小企業渡過疫情難關就成為了保就業、保增長的重中之重。

在數字經濟中,解決這個問題關鍵就在於企業能否順利實現數字化轉型。透過提升企業的數字化和網路化水平,實現生產端要素資源的線上共享,提高生產過程的價值共創,促進供應鏈企業間的協作共贏。

經歷過這次疫情之後,很多企業的內部生產方式以及企業之間的協作方式由線下的物理空間逐步遷移到線上的網路空間,進而衍生出一系列的連帶效應:產品設計與生產實現定製化;企業更為關注產品物理屬性之外的服務屬性;企業之間可以透過雲端計算、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科技實現更為高效協同生產等等。

這些效應進一步體現在生產要素、生產技術和生產協作三個層面。在要素層面,資料則上升成能夠為企業帶來最大效益源泉的生產要素;在技術層面,由於存在網路效應,數字經濟中的企業具有顯著的規模經濟遞增特徵,並且能夠透過網際網路平臺同消費者進行深入互動,實現價值共創;在協作層面,數字經濟供應鏈中上下游企業可以透過建立基於網際網路的虛擬企業,實現數字化管理、數字化製造與數字化營銷。

第二、消費端的新機遇:促進民眾接受新的消費模式

在疫情衝擊下,很多專家學者將刺激消費作為提振我國國民經濟的關鍵環節,但在這裡所強調的是數字經濟在民眾轉換並適應新的消費模式方面的重要作用。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第一季度資料,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78580億元,同比名義下降了19.0%;但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卻逆勢而上,為18536億元,增長了5.9%,佔社零總額的比重達到了23.6%。透過這一資料不難發現數字經濟在拉昇居民消費方面的巨大潛力。

這次疫情不僅為網上零售、生鮮電商等數字經濟中較為成熟的行業提供了再一次擴張的機會和空間,同時也促進了諸如線上文娛、線上醫療、線上教育等新型線上消費模式的加速發展。

在年輕人群中非常火熱的影片網站嗶哩嗶哩今年一季度的營業收入預計增長118%;疫情期間,“醫聯”平臺的註冊醫生與註冊使用者數分別環比增長784%和372%,百度“問醫生”累計諮詢量超過500萬次,平安好醫生平臺的訪問人數達11.1億;另外,線上教育行業上市公司的股價在今年春節之後普遍出現了漲停的現象。

這些數字經濟新興行業的爆發式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疫情衝擊下人們大幅縮減了原有的線下消費方式,轉而接受線上模式,這實際上為這些新興行業的企業節約了大量建立使用者基礎所需的營銷資金。

另外,我國數字經濟過去十年間的高速發展也為這些新興行業的突然崛起奠定了物質基礎。例如,近年來行動通訊行業的“提速降費”改革讓普通民眾習慣於在已經非常普及的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裝置上,使用線上新興行業的應用程式。

第三、流通端的新機遇:平臺企業成為經濟執行新的“穩定器”

當新冠疫情對我國國民經濟各個層面造成嚴重的負面衝擊時,近年來快速發展的網際網路平臺企業作為連線供求兩側橋樑,起到了非常明顯的“穩定器”的作用。

首先,在需求側,由於新冠病毒的強傳染性,全國的線下零售與服務行業普遍採取了強力的管控措施,普通民眾也要求儘量待在家中減少外出。在這種情況下,以淘寶網和京東商城為代表的實物零售平臺企業,以及以美團外賣和餓了麼為代表的生活服務平臺企業,在解決因疫情所導致的民生問題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疫情最為嚴重的1-2月份,京東累計向全國供應了2.2億件、超29萬噸的米麵糧油、肉蛋菜奶等生活用品;另外,在武漢封城期間,美團外賣的配送騎手承擔了大量的生活物資配送工作,為保障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以及隔離在家的市民的日常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次,在供給側,由於本次疫情的暴發剛好同農曆新年相重疊,這導致當封城、隔離、限流等防疫措施實際起作用時,大量員工困在家鄉無法返程或者即使允許返程也需進行隔離觀察。為了解決企業復工復產時的用工難題,很多網際網路平臺企業推出了“共享員工”的應急措施。另外,由於市場需求的嚴重萎縮,大量中小企業陷入了可能因現金流枯竭而被迫倒閉的困境。在這種情況下,阿里巴巴、京東商城等網際網路平臺企業為眾多商戶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援,以保護他們在危機時期能夠持續經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疫情衝擊對於不同組織形態的平臺企業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平臺企業應對策略有著明顯的區別。例如,京東商城因為自身的整合度較高並且擁有自建物流體系,所受影響相對較小,並且能夠較為迅速的協調、整合內部資源應對沖擊;對於同處於網上實物零售行業的淘寶網,其營銷與物流體系採用了“化整為零”的方式,因此在疫情衝擊下,能夠更好地發揮分散在各地的小微企業靈活自主的優勢。這次疫情的暴發使得人們愈發擔心未來世界經濟中可能發生的各類“黑天鵝”事件,而作為經濟執行新的“穩定器”的網際網路平臺企業必然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04. 數字經濟發展的“中國方案”

當前,如何夯實數字化基礎、推動數字新基建、完善智慧化發展生態,已經成為助力我國經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的重要途徑。

第一、新基建的內涵

當前我國正在經歷工業經濟發展的後期,同時也迎來了數字經濟時代,“新基建”應運而生。

新基建實際上是支撐數字經濟的,對於中國至關重要,一旦抓住新基建帶來的機會,就有可能佔據未來若干年的領先優勢。最近發改委也專門對新基建的內涵做了三方面的闡述,從中也能看到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機會,以及企業、個人面臨的新機會。

第一類新基建,資訊基礎設施。資訊基礎設施覆蓋面很廣,發改委的檔案裡重點講了三個方面。

第一是以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通訊網路基礎設施。通訊設施一旦提升,意味著它的時延降低,對於很多物聯網應用將會是極大的利好,而且中國在這一方面已經領先。未來幾年會陸續看到我國在5G、物聯網上面的加大投入,所以通訊網路基礎設施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基礎設施新基建內容,而由此會進一步去創新基於這樣通訊網路之上的應用。

第二是以資料中心、智慧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這些算力也就是資料中心,中國的資料中心現在還是缺乏的,所以需要大力的發展算力基礎設施。

第三是以人工智慧、雲端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新技術基礎設施的應用一定要有一些技術基礎設施作為支撐才能夠用得好。比如人工智慧,現在大量機器學習演算法需要海量資料,需要相應資料的一些標註,也就是說要實現人工智慧實際上是需要大量的相關基礎設施才能更好把它做起來。在算力基礎設施上這個價值不僅僅是一個資料中心的價值,還包含著資料作為資產未來的價值。

中央這段時間也專門出了檔案,叫做要素市場化配置。從要素市場上來看,這次國家增加了一個新的要素就是資料要素,也就是資料已經變成了和土地、資本、技術一樣重要的新要素。有了這樣新的基建、新基礎設施,就能把生產要素儲存好,使用好,才有可能在生產要素上發揮更大的作用,讓它創造更大的價值。

當資料變成了一種資產,當它變成了生產要素之後,很多企業必須要去思考擁有資料,是不是也擁有資料的價值。  

第二類新基建,融合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是指用新技術、大資料、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來提升老的基礎設施,大量老的基礎設施是支撐以往工業社會發展的非常重要的內容,而現在需要用新技術賦予它新的內涵,進而產生大量創新的可能性。

比如交通,如果為交通加入物聯網、車聯網,交通基礎設施也就智慧化了,可以去支撐未來更多交通行業的創新。

所以融合發展的基礎設施,對每一個企業的創新是極其重要的,它可能會改變每個人的生活,改變每個企業的生存環境,甚至改變整個社會運營的方式。

比如公交車,如果僅僅把它當做出行工具,公交所能承載的經濟內涵實際上是非常有限的,但在數字時代,在物聯網時代,公交車能夠帶來的不僅僅是客流人員的位移。如果把公交車和資料融合在一起,把公交系統轉型升級,公交系統就變成了新型的城市基礎設施,它所承載的內容不只是每天在北京1000萬乘客這樣一個數字,而是1000萬乘客遍佈在北京哪一個角落,從而指導我們去最佳化商業配置,把城市的潛力發揮出來。

再比如房地產,房地產行業也是基礎設施,原來覺得地產行業的基礎設施已經告一段落,但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在物理空間裡還存在著數字空間,我們不僅僅是在一個建築裡面遮風避雨,還需要了解這棟建築裡面空氣的質量、溫度、電磁輻射等等,各種各樣的資料已經變成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於消費市場是願意為這樣的資料買單的。而經營這樣一個數字空間,就會為地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會。

換句話說,在工業時代大量的傳統基礎設施,都需要透過和新技術的融合來做轉型升級,形成新的發展動力,創造出大量新價值。 

第三類新基建,研發型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這對綜合國力提升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中國在這方面已經加大了投入力度,我們看到了像天眼望遠鏡等一系列大型科研基礎設施在中國的建設,而且已經全球領先。

比如清華大學投入的全球解析度最高的照相機,這個照相機是照大腦活動的,當達到全球最高的解析度時,我們對於腦科學的研究就有可能上升到新的臺階。

當然在研發類基礎設施裡還有一項非常重要,就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基礎設施,每個企業都需要加大自己在研發基礎設施上的投入,才有可能在激烈競爭當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從上述三類基礎設施當中也能看到,它不是一個簡單的修橋鋪路型別的建設專案,新基建不光是建而是用,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它用好。

第二、如何把新基建用好

對新基建的使用,國家在4月7日也釋出了相關的檔案,講了企業要“上雲、用數、賦智”,這六個字實際上是從三個層面讓企業思考如何在新基建基礎之上創造更大的價值。 

上雲。上雲是企業層面的,企業要透過上雲來打造數字化企業,要實現對雲、對各種各樣基礎設施應用的能力,透過這種應用能力創造出企業新的價值,所以上雲不是目標,透過上雲實現數字化轉型,創造出新的價值才是目標,上雲要求企業認真思考如何改變企業現有商業模式、產品、服務,透過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實現數字化的轉型。 

用數。用數是產業鏈的層面,需要透過資料打通進而把整個產業鏈打穿,能夠透過資料共享形成更高效、便捷的產業鏈生態,創造產業鏈上的價值,發現更多的機會。 

賦智。賦智是產業生態層面,即如何創造出新的產業生態新價值。需要注意的是在做傳統產業生態商業模式創新的時候,不僅僅要用技術,還需要用到經濟模型、金融工具,離開這些構建不了數字時代新的產業生態,也意味著需要改變我們原來所思考、所熟悉的盈利方式。

第三、數字化轉型的思考

有了新基建,有了上雲、用數、賦智這樣一些應用的路徑,是在打造數字化的生產關係,每一家企業、每一個產業、每一個地域,都應該去思考如何建立適應於新生產力的數字化生產關係,這種數字化生產關係,有三個特徵值得我們關注: 

第一,透明性。新數字化生產關係環境下會看到越來越走向上下游的透明,剛才講的用數,就是要實現產業鏈上的透明,企業透過這種透明性,實際上是在釋放企業的創造力,現在上資訊化、上各種各樣的軟體系統,目的是能夠實現企業的透明性。  

第二,更可信。新數字化生產關係是可信式生產關係,對每一個企業來說也是原來可能難於實現,而現在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第三,對等性。在新數字化生產關係裡,無論哪一個參與方都是對等的,大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樣一種對等性有助於釋放中國的人口紅利。很多人總在講勞動力成本上升,使得人口紅利沒有那麼明顯了,中國人口紅利時代結束。

實際上每個人除了勞動以外,還有一顆智慧的大腦,所以就勞動力而言,可能人口紅利確實已經告一段落,但就智慧而言,我國智慧人口紅利時代剛剛開始。需要用對等性、透明性、更可信,建立這種新的數字化生產關係,去釋放智慧人口紅利。  

生理學家研究表明,一個人一輩子開發自己大腦20%的能力就已經很了不起,透過構建數字化生產關係,讓每個人大腦的能力能夠去翻番,那意味著什麼呢?

至少我們14億中國人可以幹28億人的活,這不就是智慧人口紅利嗎?

所以構建數字化生產關係是在新基建基礎之上要去完成的一個重要目標,也希望未來在應用新基建設施,在創新商業模式的時候,大家多去思考這樣一些可能性,創造出新的價值、新的理論。

本文摘編自新華網《數字經濟引領疫後新機遇的三個層面》、人民智庫《數字經濟:推動世界經濟繁榮的重要動力》、中國經濟網《清華大學網際網路產業研究院院長朱巖:搶抓新基建機遇,加快數字化轉型》、人民日報《激發數字經濟“牽引力”》等。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