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很多ICO協議都沒有實現白皮書做出的承諾

買賣虛擬貨幣

7月19日,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個跨學科研究小組,在該校著名教授David Hoffman的指導下,發表了一篇深入研究ICO專案的論文,這些專案都承諾會實現自主管理以及依照“程式碼即法律”的理念運營的創新概念。但是,該研究小組研究的大部分ICO專案都沒有實現最初合約給出的承諾,這些專案所謂的“無需信任的信任”幾乎沒什麼價值。

賓夕法尼亞大學深入研究ICO白皮書做出的承諾是否兌現本週,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院教授David Hoffman發表了一篇關於ICO的工作論文,該論文名為《代幣運營的資本主義》(Coin Operated Capitalism)。該論文由大學成員Shaanan Cohney(電腦科學博士)、David Wishnick(賓夕法尼亞大學跨學科技術中心的研究員)和Jeremy Sklaroff(賓夕法尼亞大學的JD / MBA課程老師)共同撰寫。該研究的作者對2017年融資前50名的ICO專案進行了調查和審計,研究其程式碼庫是否符合發行方作出的承諾和白皮書的描述。研究發現,發行方向投資者作出的承諾與ICO的程式碼之間存在明顯差異。Wishnick解釋說:“程式碼裡的自動化機制,即智慧合約,難道不是企業兌現承諾的唯一途徑嗎?”
但是,支持者表示這是ICO的創新之處。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員研究了諸如Tezos、Filecoin、EOS、Bancor、Tron、Tenx、Civic、Chainlink、Storj、Power Ledger等ICO專案。
50個ICO中只有20%的程式碼庫符合發行方作出的承諾在受到調查的50個ICO專案,使用白皮書(合約)和程式碼庫(兌現或未兌現承諾),大量ICO專案的程式碼與它們相關的ICO合約都不相符。事實上,只有20%的程式碼與承諾是百分百相符的。該研究的作者表示:“幾乎有60%的做出治理的承諾,但是在程式碼上卻沒有實現。20%的有兩到三項不符的地方。”“令人驚訝的是,在一個以提倡技術自由主義,對精心設計的程式碼搭建起的‘無需信任的信任’有信仰的社羣,很多發行方透過不公佈可以修改實體治理機構的程式碼,保留集中控制權。”該論文說道。
與傳統法律相比,智慧合約社羣充滿能量,但所謂的自治協議需要審查和程式碼稽覈該論文的結論是,不拘一格的智慧合約實現確實會帶來“風險”,但是也帶來“創造力”。智慧合約的開發者遠比“一群不假思索在協議之間玩文字遊戲的律師”要更有創造力。研究員表示,相比之下,智慧合約社羣充滿激情和能量。但該研究結果顯示,必須對智慧合約的制定及關於區塊鏈的程式碼進行仔細評估和審查。

“除了實現智慧合約和程式碼,我們的研究還強調生態的重要性,透過生態審查和審計程式碼,讓外界能夠清晰讀取程式碼。”


更多區塊鏈資訊:http://www.qukuaiwang.com.cn/news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