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強勢來襲:全球“開放金融”基礎設施

買賣虛擬貨幣

Open Finance“開放金融” - 基於公共區塊鏈的開源金融服務基礎設施 - 可能是Fintech之後的下一個主要數字化金融形態。 在模擬流動性(銀行賬戶存款)轉變為數字流動性(數字錢包中的代幣)的推動下,公平競爭環境可以提供普惠金融服務。 引入了新的盈利機制,從而鼓勵了以前所不太可能實現的創新。

一直以來,我們透過技術來實現金融體系的重構,科技一直致力於將金融服務數字化,增加業務競爭力及渠道,降低集中度風險並改善客戶體驗。 很多專案都在兜售他們的巨集偉目標:從FinTechs,TechFins,API / Open Banking到Permissioned Blockchains。

「從2009年至今的金融化浪潮」

雖然這十年的金融創新傳承具有一定變革性,但它並沒有顯示顛覆性的改變,缺乏想象力:專為模擬世界縫縫補補所設計的金融系統,然後疊加在數字介面,以便於更易於訪問。 

結果就是到了2019年,我們雖然取得了進展,但沒有任何真正的根本改變。 我們對以客戶為中心的銀行業務的各項嘗試依然很笨拙,沒有銀行賬戶的人仍然沒有銀行賬戶,我們仍然依存於一個高度集中而不是模組化的系統

本文提出,過去十年中更有趣的創新實際上是在我們的眼皮底下萌芽生長 - 藏匿於大眾的視野中。 比特幣和乙太網網路等公共區塊鏈已逐步完善,以挑戰過去的程序 - 新的開源,公共,自治和全球可訪問的金融結算基礎設施(即“開放金融”)開始。

一個聰明的人曾經說過:

「愚頑是一遍又一遍地做著同樣的事情卻期待不同的結果」

出於這個原因,以前這種數字化程序只是導致增量而非破壞性的變化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旦市場參與者將他們的視角擴充套件到,不侷限於在這些區塊鏈上釋出的數字資產(例如Token)的價格,就有可能想象出基於新框架的新的金融服務經濟。

//

開放金融中銀行與流動性的演變

//

在傳統的金融體系中,銀行透過經濟在貨幣(流動性)的傳導機制中被賦予特殊的作用。

貨幣傳導機制今天如何運作?

「當前金融服務系統中價值傳遞機制的簡化示意圖」

中央銀行調節一個國家(或一組國家)的貨幣供應量,以實現通貨膨脹(有時是就業)目標。為此,他們使用諸如設定利率,開展公開市場操作以及規定商業銀行準備金和流動性監管等工具。

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下運作,透過競爭彙集其公民的存款來彙集其國家的資金。然後,他們以次儲備的形式借出這些彙總存款,以在期限轉換的過程中建立貸款(信貸)。這使銀行面臨短期借貸和長期借貸的結構性風險。為了彌補這種結構性資產 - 負債錯配帶來的風險,商業銀行獲得了兩項其他人無法獲得的特權:(1)直接進入中央銀行在緊急情況下創造了流動性; (2)存款保險。

投資銀行發行各種型別的資產(例如IPO,公司債券等)。透過這種方式,他們將人們的銀行儲蓄投入這些資產。一些投資銀行還進行類似銀行的活動,如證券借貸 - 也稱為(再)質押。這種做法通常會產生與商業銀行面臨的相同的結構性風險(例如,短借長貸)。在2008年危機之後,大多數因流動性危機而失敗的投資銀行被迫重組為商業銀行,因此他們也獲得了商業銀行特權。

開放金融生態系統中的銀行傳導機制如何變化?

在一個不受銀行網路控制的貨幣傳輸世界中,價值可以以一種新的方式傳輸,不受物理邊界的限制。 利用開放金融基礎設施,我們可以設計一種系統,其中資金以不同方式進行彙總和流動。

法幣 - 加密交易所:成為將模擬流動性(例如銀行賬戶中的法定貨幣)轉換為數字流動性(例如數字錢包中的代幣)的中繼點。像Coinbase這樣的新入者成為這些新生態系統中的實際上的銀行。

在一些相對保守的情形下,法幣可以轉換為法定支援的穩定幣(例如USDC,TrueUSD等)。在一些更新穎的條件下,法幣可以轉換為數字非主權加密貨幣(例如比特幣/ BTC,以太/ ETH,Maker DAI穩定幣等)。

建立在公共區塊鏈之上的開源基礎設施:有助於跨越這種數字流動性(電子)邊界。不同的公共區塊鏈生態系統將擁有自己的一套金融服務應用程式和協議 - 取決於其治理信念和意識形態。

例如,比特幣的生態系統通常更加保守,專注於構建應用層; 而在以太坊的生態系統中,優先使用它的圖靈完全智慧合約編碼語言(Solidity)來構建應用程式。這種靈活性有其優點和缺點。

開放金融的含義是什麼?

這是第一次有可能將流動性從模擬世界轉移到數字世界,而對現有金融服務基礎設施(例如銀行)的依賴程度最低。 

流動性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彙集和彙總,而不受實體商業銀行和分銷網路(例如分支機構/ ATM)的限制。 這侵蝕了商業銀行長期以來的比較優勢:壟斷廉價資金與存款

透過嘗試從核心重新定義金融服務,長期以來關於“銀行業如何運作”的傳統思維將會發生變化。 結果是出現了一些全新的東西。 這就是為什麼開放金融將可能會成為一幕比我們過去所看到的更具破壞性的數字化程序。

//

以太坊去中心化開放金融服務的案例研究

//

為了瞭解未來數字金融服務的可能性,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在以太坊區塊鏈上建立的Decentralied Finance去中心化生態系統(#DeFi)。

建立在以太坊之上的去中心化金融服務應用程式將區塊鏈應用為全球化的、普遍可訪問的、開源和全天候的會計分類賬。分類賬上的條目(例如誰擁有什麼,在任何給定的時間點)透過使用類似於比特幣的工作證明(PoW)共識機制來維護。

//

以太坊上DeFi生態系統的演練

//

以太坊的DeFi生態系統始於傳統的銀行賬戶。法幣(例如美元)兌換為“以太坊經濟”中使用的相應貨幣(例如以太坊/ ETH)。從概念上講,這與任何其他形式的外匯都沒有什麼不同。在世界上的模擬經濟體中,當有人從一個國家旅行到另一個國家時,他們也需要將本國貨幣換成目的地貨幣。只是,在數字經濟中,目的地不是物理國度,而是數字國度

透過區塊連結口和網際網路(例如Metamask瀏覽器)可以進入這個數字世界。從這裡,消費者可以直接訪問金融服務,而無需聯絡銀行。一些典型的例子如下所述。

交易所:消費者可以自行訪問全球市場(流動性池),以交換代表不同型別貨幣和資產代幣。示例包括:0x,Kyber Network,Loopring。

穩定幣:使用者可以自助式由法幣或其他數字形式進行價值抵押的穩定價值指數。根據這個人居住的國家/地區,這可能是對本幣的重大升級。示例包括:MakerDao的DAI(加密本地),Circle的USDC(法定穩定幣)和Trust Token的TrueUSD(法定穩定幣)。

貸款:消費者可以透過抵押數字抵押品自行獲得貸款(理論上任何規模)。例子包括:MakerDao的CDP,Dharma的貸款服務,Compound的借款池。

資產管理:客戶可以自行訪問跟蹤各種新或傳統的底層證券資金/投資組合(例如utility token,security token,wbtc等)。例子包括:Melonport的資產管理平臺,Compound的貨幣市場基金,Iconomi的加密指數基金。

衍生品:消費者可以自行獲取衍生品市場,以在各種結果上建立多頭/空頭頭寸。這些可以用於風險管理或槓桿投機。例子包括:dYdX的保證金代幣,CDX的交換信用違約掉期(銀行存款保險的加密版本)和Augur的各種預測市場。

發行:客戶可以(通常)透過投資銀行(如發行人平臺)自行發行代幣化資產。如果發行涉及現實世界資產,發行人可能需要遵守當地法規(例如,代表美國註冊資產的資產可能需要遵守美國法律)。發行平臺的示例包括:Digix(通證化黃金,在新加坡中儲存),Swarm(遵循美國法律的證券代幣)和Polymath(具有可程式設計跨轄區管制的通證化資產)。

//

開放金融的可能受益者

//

開放金融領域的最終受益者可能是消費者,而且可以自主選擇適應這種新正規化的各金融服務提供商。然而,這種新業務模式的可持續性及成功與否將取決於新興的開放金融模式是否持續完善:

公平的競爭環境和降低金融服務進入門檻。在一個擁有開放金融的世界中,理論上,任何擁有網際網路連線的人都可以接入開放金融服務協議(例如DeFi)的生態系統,該協議建立在公共全球結算基礎設施之上。

只要這一點仍然存在,任何人都可以擴充套件他們的業務產品,包括金融服務,而無需投入太多固定資本投資 - 只需一些經營性支出即可使用協議。

流動性競爭加劇,創造了創新的利潤動機。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當他們在銀行存入現金時,他們基本上就是用他們的錢在投資。

大多數銀行向其客戶支付類似利率這一事實表明,所有銀行的交易對手風險應該相同。正如我們在金融危機中看到的那樣,銀行風險差異很大(取決於地理覆蓋範圍,產品重點,承保能力)。

如果他們面臨更高的風險,大多數理性投資者都要求更高的回報,但是在商業銀行存款卻並非如此。如果要獲得流動性同時更加民主化,新的區塊鏈本地產品可以在更公平的競爭環境中進行競爭,從而將績效回饋給客戶(例如下面的例子)。在一個數字流動性日益增加的世界裡有了創新的動機。

「在上面的示例中,Open Finance提供了使用共享基礎架構來顯著降低技術和運營成本的可能性。 此外,由於流動性是數字的,與物理分配相關的成本(例如分支機構,ATM)也可以減少。 這使得模組化金融服務產品可以專注於高價值活動(例如承銷),同時以更高的利率形式將所有成本節約轉移給儲戶」

結論

在實踐中,試圖準確預測哪些新玩家和商業模式出現並最終獲勝將是困難的。 創新商業模式很可能來自現有企業(銀行,財富和資產管理公司),初創公司和非銀行。 導致這些變化的潛在驅動因素是類似的。

隨著現有企業和創業公司越來越熟悉新正規化,以及開始掌握與公共區塊鏈相關的經濟博弈理論的監管機構和政策制定者,開放金融將激勵金融創新並蓬勃發展。

印證我們之前所引用:只有透過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才能期望得到不同的結果。 我們興奮地看到新的創新 - 其中許多我們甚至無法想象 - 將建立在這個新的開放金融世界上。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