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交易所:集納斯達克和投資銀行於一身

買賣虛擬貨幣

經歷了2017年大牛市後,加密貨幣交易所如雨後春筍般扎堆上線交易,據不完全統計:全球範圍內的交易所數量甚至已經達到了誇張的20000家,其中不乏由於經營不善而倒閉不計其中,也曾有某交易所因刷量交易所的CEO入刑的案例。

按理說,交易所的技術門檻較高,不是說僱幾個技術人員和成立市場營銷就能夠匆匆上馬,對其安全性和交易撮合的速度有一定硬性要求,當然還包括足夠的交易量,否則基本屬於無源之水,不是長久之計。

突然浮現在我腦海的詞彙是:利益,世界上所有反常識的事件都可以用利益來解釋透徹。

剛開始是交易基本屬於泥腿子出身,遙看早期老牌國外交易除了倒閉的門頭溝,美國B網,P網和香港大B網,說實話客戶體驗相對沒有那麼友好,特別是國內使用者習慣的差異。之前國內的客戶體驗基本屬於半斤八兩,訪問量暴漲的情況下,2017上半年的國內如日中天的雲幣和聚幣一看大行情就卡頓的情況時常發生.

隨著coinbase等正規軍加入,交易所的體驗相對上了一個臺階,我們可以說交易所是一種不斷進化的物種,從簡單交易比特幣單一幣種,後來萊特幣,以太坊,到如今各種不知名山寨幣橫行,交易所應對自如。

另類的交易所,還有OKEX和bitmex期貨,別忘了世界上最大的期貨交易芝加哥比特幣期貨。

納斯達克和投行

各大幣種紛紛尋求上市交易,對接交易所拉盤出貨,肯定少不了交易所的流量的扶持,對於幣種的知名度和交易量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納斯達克股票市場是世界上主要的股票市場NASDAQ中成長速度最快的市場,而且它是首家電子化的股票市場,對於加密貨幣的交易所來說根本不成問題,電子化是他們的刻在骨子裡的基因,無法更改。

那麼又為什麼說交易所又是投資銀行?

首先我們先搞清楚國有銀行,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國內稱券商)的區別。

國有銀行:拿中國舉例,國有銀行,即國家擁有的銀行,是指由國家(財政部、中央匯金公司)直接管控的大型銀行:工行,建行,農行和中行等,均受到中國人民銀行管制。

商業銀行:也稱作私人銀行,是銀行的一種型別,職責是透過存款、貸款、匯兌、儲蓄等業務,承擔信用中介的金融機構。 主要的業務範圍是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以及辦理票據貼現等。 一般的商業銀行沒有貨幣的發行權,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主要集中在經營存款和貸款業務。

包括美聯儲也是私人銀行,不過兼具中央銀行的職能和中國中央銀行是人民銀行是有差別的。

投資銀行:是與商業銀行相對應的一類金融機構,主要從事證券發行、承銷、交易、企業重組、兼併與收購、投資分析、風險投資、專案融資等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是資本市場上的主要金融中介。中國的券商有中信、申銀萬國、齊魯、銀河、華泰、國信、廣發等。其實就是上交所和深交所的代理商,而美國的投資銀行如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

對比下來,交易所的職能和投資銀行非常接近,之前的ico專案,是專案方找交易所上市,交易僅僅充當“納斯達克”的職能,提供可交易的平臺,2019年以來ieo席捲幣圈,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從專案篩選,承銷到交易一站齊全。

交易所作為幣圈最高生態圈,是流量入口,特別是大平臺信譽好,對新人開戶交易體驗零基礎都可操作,然後賺取手續費,基本是千分之二的比例,手續費是交易所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同時對上市的專案手持生殺予奪的大權,收取上幣費的僅僅是敲門磚,市值管理。另外還有具有期貨板塊的交易所,利潤更加可觀。

不過同質化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大背景下,交易所如果不思進取,淘汰只是時間問題。往日一時風頭無兩的雲幣而今安在否?

資金面“滾雪球”

從加密世界從無到有,十年一路走來,隨著更多人加入區塊鏈的熱潮之中,資金面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大交易所即使在熊市下,依然有不菲的佣金收入,不過,還得繼續開發新的業務,各大平臺推出了借貸理財,餘幣寶和活期寶,增加資金面的吸納,作為一種額外收入。以存幣升息為契機,獲取更大的資金來源。

反觀美國投資銀行歷史,可以看出一點端倪,在十八、九世紀,資金非常稀缺,如鋼鐵業,鐵路行業屬於資金密集型行業,投行當時的主要任務是替這些企業來募資。成為當時投行核心業務,透過幫助企業、政府去發行承銷、兼併收購賺錢。

後來的投行業務重心發生了改變,它已經逐步轉向了新興的募集資金,進行資產管理。

隨著資金面的擴大,投資銀行的重要性逐漸顯現,投資銀行的業務從為窮人服務轉向了中產階級。

加密貨幣市場,散戶居多,和A股類似,屬於早期。大機構的資金進不來,昨天的文章已經有比較詳盡的闡述,一旦,市場趨於成熟,對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散戶將關上大門,也就是說現在的機會視窗對散戶是適宜的,雖然被割難以避免,機會同樣巨大。

與監管“躲貓貓”

早期的投資銀行雖然是合法經營,與監管層的矛盾從未停歇。

投行的雛形可以大概追溯到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巴林銀行作為最早的投行,最開始的任務當然就是從少數富人吸納資金,幫助他們投資理財,當時完全是富人們的遊戲。

由於屬於私人銀行,不涉及散戶,投行相對而言受到的監管比較少,否則有非法集資的風險。後來銀行家們想出一個牟利方式,觸手伸向了商業銀行業務,以吸收更多的資金,商業銀行和投行的業務就從這個時候開始混業經營。

1929美國經濟大蕭條,美國銀行認定混業經營的最大的罪魁禍首,於是,把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做切割,實施嚴格的分業經營。

令人意外的是投行業務發展的過程中,分業經營的狀態又被打破了。

1999年,美國總統克林頓任上頒佈了一項法案,法律上又變相承認了混業經營的合法性,遊說政府國會一貫是貪婪的華爾街商人強項。

2008年的次貸危機,金融危機的威懾下,美國政府害怕了華爾街銀行家威力,開於是下令徹底整頓,加強對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的監管。

由於受到更加嚴格的監管,投行們演化的速度不但沒有變慢,甚至更加迅速迭代更新,出現了比如私募類的業務,投資銀行由此進化出了新的創新工具。

94禁令之後,國內的交易所紛紛出海。其實不僅僅是國內交易所面臨如此窘迫的局面各種政府監管層對加密貨幣市場並不友好。

然後更加強有力的監管,並沒有摧毀交易所,反而促進了行業的進步,技術的更新速度加快,因為他們明白,交易所就是跑步機上的人要麼奔跑,要麼死亡。一旦停滯不前,將面臨被後面無數交易所取代的可能。

從而以幣安為首的各大交易紛紛加速研發去中心化交易,企圖擺脫監管層對中心化交易所的監管,去中心化DEX相對而言資金的自由度更加最佳化的易用性和安全性更為高效。

凡事都是硬幣的兩面,中心化交易固然會成為監管層重點監控物件,有一個痛點是:已經習慣了的中心化使用者,對去中心化交易的期待程度不一,對於新人來說去中心化相對不夠友好,於是我們可篤信,未來將是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交易兩架馬車齊頭並進。中心化的交易所不可能被完全取代,至少短期看可能性很低。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