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子解析:區塊鏈到底如何改變了網際網路思維

買賣虛擬貨幣

今年共識大會預期的暴漲並未如約,未形成“共識”的大會雖不堪冠以“團結”、“勝利”的美譽,但使得越來越多的行業與機構開始真正思考區塊鏈浪潮下的進與退,無疑是本次大會無心插柳而衍生的“默契”。在納斯達克的高調入圈、多國監管的頻頻就位、國內技術先發的強烈意願氛圍下,無論在飛機或高鐵上、茶社或咖啡廳、甚至夜市燒烤攤,“區塊鏈”都是能讓所有人放下手機的神奇關鍵詞。

對於擁抱風險的年輕人,區塊鏈被視為財務自由之門的鑰匙;對於苦尋突破的創業者,區塊鏈被視為魚躍龍門的跳板;而對於久旱盼甘霖的傳統行業,區塊鏈所受青睞近乎以彎道超車的姿態力壓大資料、人工智慧、AR/VR等新晉“群芳”。那麼,當我們選擇區塊鏈方案時,我們選擇了什麼呢?

區塊鏈究竟交付什麼

小編看過的很多區塊鏈文章大都長於概念的鋪陳,尤以比特幣為例的各種“去中心化”、“數字簽名”、“公鑰/私鑰”、“默克爾樹”、“UTXO”開頭,進而引申到“SPV”、“POW/POS/DPOS/PBFT共識協議”、“智慧合約”甚至“跨鏈”、“閃電網路”等。權且不說五年乃至十年前的技術概念對於未來商業場景的指導性如何,區塊鏈作為一項可定製的整合創新技術,選取什麼樣的技術元素極大程度取決於要交付什麼樣的價值。

過去十年,傳統行業經歷了一輪網際網路化的洗禮,我們的衣食住行、財富人脈統統從各自的體系堡壘中被提煉ONLINE,以“六度分隔”為代表的小世界網路理論更是推進了商業社交化的歷史車輪,使得“渠道變現”、“面向生態”的網際網路思維大行其道,並在大資料、人工智慧技術的驅動下衍生了諸如“智慧XX”、“O2O”等成型理念。交付流量模式,是商業網際網路的核心價值。優秀的網際網路公司充當著社會資訊與資源的媒介,由點及面地挖掘所在領域的蟻群效應,以期獲得最優的經營渠道與執行模式,透過效率的改進獲得盈利。那麼商業區塊鏈呢?

比特幣宣稱是一種“電子現金系統”,以太坊向“智慧合約應用平臺”大踏步邁進,超級賬本致力於商用區塊鏈“框架及工具”,百家爭鳴的下一代公鏈們則乾脆被分為了底層鏈和應用鏈,各有對標。比起非區塊鏈的現有解決方案,它們優勢又體現在哪裡呢?

讓我們逆向來看待這個問題。比特幣解決方案的核心思想旨在實現“支付的分散式驗證”,從某種意義而言,比特幣是面向支付業務的應用鏈。中本聰定義了一個純粹的分散式網路——P2P網路,作為他開創性方案的底圖。賬號密碼?不存在的,我的“地址”我做主,“公/私鑰”瞭解一下。如何表達我對某個交易的參與呢?數字簽名能夠實現易驗證而難模仿的“鑑權”過程。比特幣系統將網路裡的每筆交易以固定的格式依次記錄為“流水賬”,每個人都可以將自己記錄的某一段“流水賬”追加至已有的“流水賬”,當然,前提是要經歷一個並不公平的“搖號”,算力強的人更容易中籤。這裡的“搖號”則是區塊鏈系統的精華所在,即共識協議。選擇算力作為籌碼,或許出於對引接資源的訴求和對摩爾定律的致敬兼而有之。沒有“中籤”的競爭者還有一次用腳投票的機會,如發現“中籤者”作弊,則大可拒絕將其提供的這段“流水賬”收錄。隨著“流水賬”一段段累積,越早被收錄的交易越易被更多參與者收錄,從而難以被篡改。為驅使更多算力資源加入比特幣系統,中本聰設計了遞減的“懸賞”機制,也透過該機制實現數字貨幣的增發。這種“佛系懸賞”的精妙設計在於當獎勵停止時,比特幣無論是已自生自滅,還是已深度應用,也都無“懸賞”的必要了。至於以太坊的“智慧合約”,則是將已定義的動態流程上鍊,參與者發起共識的標的在靜態資產記錄的基礎上擴充套件了資產異動規則,同時,ERC20與ERC721等通證體系對數字資產的可拆分性進行了區分,進一步契合了商業應用需求。

之所以說區塊鏈共識的問世是開創性的,是因為這種共識對區塊鏈系統所維繫的價值實現了有效的保護。無專門運維的比特幣系統已運轉九年,期間甚至發生過硬分叉與協議升級,被視為全球央行的“共同威脅”,卻令行政手段幾乎無從干涉。比特幣也許最終不會成功,但“共識”無疑是人類社會新生產關係乃至治理形態的敲門磚。

透過共識實現價值的求同存異,商業區塊鏈期望交付的是支援協同與重構的閉環場景。審視近十年區塊鏈技術從1.0到3.0的蛻變,不難發現區塊鏈共識正從支付場景向金融場景、物聯網場景蔓延。新一代公鏈們無不扛著“民有、民治、民享”的大旗,以平臺系統、搜尋引擎、交易網路等產品為切入,磨刀霍霍,籌劃著對正處於網際網路壟斷陰影下的傳統行業展開降維收割。

Aelf對技術代價與場景價值的理解

技術方案的選型敲定是TRADE-OFF的一次狂歡,這句話在區塊鏈的語境中同樣成立。為實現區塊鏈系統的價值交付,技術工程師們要做的除了“妥協”還是“妥協”。

Aelf的立項思辨曾持續半年有餘。“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從早期技術Geek打造的區塊鏈烏托邦,經歷中期諮詢圈大佬對商業執行模式相容的考量,到後期學術達人對專案可行性及實施預期的剖析,使得Aelf成為一個面向商業場景定製的專注跨鏈互動、效能提升、資源隔離特性的底層公鏈。

在Aelf的技術架構裡,並行化雲服務與分散式微服務是對網際網路商業產品的一次妥協,也是直面現有區塊鏈商業化痛點的一劑處方。網際網路曾給傳統商業模式帶來一次“不破不立”的暴擊,而被稱為“網際網路2.0”或“價值網際網路”的區塊鏈,看重的是對現有網際網路商業場景業務系統的平滑過渡。近年來,遺產系統重構之風盛行,無論是行業或是技術領域普遍以升級適配的態度面對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新概念的衝擊。對商業應用而言,一種易於對接與融合的區塊鏈解決方案更能契合區塊鏈化改造需求。雲服務將計算與儲存資源進行優勢整合,微服務則以容器的形式對業務單元進行標準化部署,Aelf在使用者介面端將二者整合,並基於Aelf核心實現雲服務資源排程與微服務容器的協同。對於商業場景而言,這種方案能夠極大降低業務升級成本,甚至可以實現產品版本的灰度更迭。

可定製區塊頭、可定製智慧合約集、可定製共識機制,是Aelf面向商業場景技術方案拓展的又一次妥協。絕大多數基礎設施公鏈傾向於約定一種最優的應用模型或介面,這也就形成了比特幣TPS最佳化桎梏與以太坊Crypto-Kitties的全鏈堵車,很多所謂的第三代公鏈也在架構設計中無意剝奪了業務領域技術人員的“藍圖權”。Aelf技術骨幹早在兩年前就打造了BaaS(Blockchain as a Service)技術框架,作為基礎設施,區塊鏈平臺應留給上層業務系統更開放、更多元的接入策略。雖然這會給Aelf專案的研製工作帶來更多困擾,但相信這樣的妥協能夠對整個區塊鏈技術行業帶來積極的影響,讓框架回歸本源,提升Aelf的建設預期。

多級側鏈與跨鏈協同,則是Aelf面向區塊鏈系統本身基於信任的商業應用延伸的最重要的妥協。Aelf初期曾被內部定名為Grid,形象化的描述這一樹形側鏈索引機制。Aelf用“一鏈一合約”描述資源隔離的同時,也用“動態索引”描繪了基於信任傳遞的商業應用延伸過程。在登記認證、數字資產、分散式交易等內建側鏈的互動下,Aelf實現了一個閉環的經濟系統。使用者端無論是藉由內建側鏈或自行定製側鏈,均能夠在Aelf的治理結構之下實現商業應用的拓展。同時,商業應用需求接入後的激勵也能夠反饋於Aelf系統的協議升級,最終實現技術良性迭代與商業延伸拓展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這三次妥協,是Aelf對技術代價和場景價值的深入思考和積極作為。歷史曾告訴我們,並將再次告訴我們,新興產業終將在技術和市場的彼此妥協中催生。

網際網路三十年vs區塊鏈十年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是商業網際網路三十年最重要的經驗。新概念最容易做噱頭,也最容易被消費。從鬱金香效應到網際網路泡沫再到數字貨幣熱潮,四百年來人類社會似乎沒有一點長進,投機與炒作帶來的刺激和快感絲毫不亞於科技及生產力進步本身。

近十年的飛速發展,從淘寶、微信到抖音,網際網路世界成功的產品通常有著相似的發跡史。網際網路產品尚且須依託優質的服務與內容運作吸引流量,傳統網際網路如斯,在用腳投票的區塊鏈世界先發更不一定是優勢。說句不好聽的,石縫逆生的比特幣尚且不敢說自己商業落地,樹上的猢猻們急著做什麼?熬不住荒山禿嶺,也就見不得蔚然成蔭,離開了眾木環抱,也就無所謂獨秀於林。PPT也許可以用來造手機、造電視甚至造汽車,但噱頭之所以為噱頭就是因為它只能做趟盡前人路的敲門磚,而無法成為翻山越嶺、披荊斬棘的開拓者的墊腳石。對於區塊鏈這一整合創新的技術體系,如果繞開技術深耕而僅靠PM們動動嘴拍拍腦袋寫寫策劃,多半也只能搞個“大新聞”,最終經不住市場考驗,貽笑大方。

網際網路產業的欣欣向榮,離不開工程化、標準化的技術方案實施,甚至很多所謂的新商業模式,依舊可以依託五年甚至十年前的技術架構而實現。區塊鏈走工程化之路,應站在網際網路技術的巨人肩膀,以工程標準和流程開展技術實施。即便被奉為網際網路產品最佳實踐的敏捷開發,也是在傳統軟體工程瀑布模型、V模型、螺旋模型的基礎上結合網際網路短平快特徵而最佳化的產物。區塊鏈的第一個十年令一直以來為資本所驅動的技術企業首次意識到場景即價值,透過二級數字貨幣市場的運作更是令原本高高在上的資本趨之若鶩。一直以技術為標榜的Aelf在百家爭鳴的行業實踐中能走多遠,讓我們拭目以待。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