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數字經濟要因地制宜

買賣虛擬貨幣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當前,全國多地已出臺數字經濟發展新舉措。“十四五”時期,各地加快數字經濟發展有哪些重要意義?各地在落實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未來各地在加快數字經濟發展中又應在哪些方面加大實施力度?本報記者特邀業內專家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


劉向東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

於佳寧 中國通訊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輪值主席、火幣大學校長

黃大智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階研究員

(排名不分先後)

1.“十四五”時期,各地加快數字經濟發展有哪些意義?

劉向東:“十四五”時期是中國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而加快數字化發展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各地出臺發展數字經濟的規劃和政策,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數字技術賦能地方經濟發展,透過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帶動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

另一方面,各地要全面貫徹落實數字中國戰略,就需要啟用資料要素潛能,用好數字技術、產品、業態等資源,協同推進網路強國建設,為建設現代化國家添磚加瓦和貢獻力量。不同於具體行業的專用技術,數字技術是一種通用技術,可以使用於各種各樣的場景,併為各行各業賦能,促進效率提升和結構轉變。

實踐表明,數字經濟在培育地方經濟新動能方面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對地方來說,數字經濟不是要不要發展的問題,而是如何更好發展的問題。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可以幫助地方把握髮展的先機和發揮後發優勢,助推暢通地方經濟迴圈、擴大地方內需、盤活地方經濟,增強發展韌性和抵禦風險的能力,有效推動地方經濟有效融入新發展格局,引導產業鏈協同轉型和經濟結構最佳化。

於佳寧:在全球經濟整體下行壓力增大的背景下,數字經濟成為各國穩定經濟增長、實現經濟復甦的重要抓手。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間,數字經濟在對沖疫情影響、重塑經濟體系和提升治理能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地加快數字經濟發展,無論是對各地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拉動經濟增長,還是創造投資機會、改善民生等都有著重要意義。

隨著金融科技的不斷髮展,全球經濟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在數字化浪潮的衝擊下,經濟規則、商業邏輯、執行方式都在發生根本性變化。數字經濟是經濟發展的更高階段,也是全球未來發展的方向。加強數字基礎設施的研發和建設,加快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可以釋放數字經濟潛力,為“後疫情時代”各地經濟復甦注入新動力,進一步享受到“新時代”帶來的“新紅利”。

黃大智:“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數字經濟單列一篇,並提出“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提升至10%”。這一目標的提出十分符合當前中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趨勢。

首先,數字經濟有利於創新的發展。數字經濟是創新的主流,創新是數字經濟的本質屬性。無論工業、農業、國防還是科學研究,如何使用數字技術、如何用數字技術升級改造本行業,成為各行各業創新升級的主導方向和核心任務。

其次,數字經濟有利於加快實現碳排放的“3060目標”。一是數字經濟企業能夠最佳化自身的能源使用,減少相應的碳排放,在數字經濟領域加快實現碳中和。數字經濟本身是建立雲、區塊鏈、資料中心等基礎設施,需要廣泛的利用能源,透過能源最佳化減少數字經濟企業本身的能耗,能夠為節能減排作出巨大貢獻。二是數字經濟部門可以為非數字部門提供支援,為全社會範圍內的碳中和作出貢獻。

最後,數字經濟在經濟轉型中作用巨大。中國具有全球最齊全的工業生產門類,也是一個農業大國。但不管是工業還是農業,其發展都面臨著階段性難題,亟待轉型升級。而數字經濟技術能夠加快農業和工業的技術轉型。例如農村直播、區塊鏈溯源、物聯網等技術在農業技術中的應用,新基建、產業數字化等在工業中的應用,都能夠提升農業、工業的生產效率。

2.各地在落實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劉向東:各地落實數字經濟發展不能一哄而上,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不能只注重數量而不注重質量。“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被列入經濟社會發展20個指標。這一考核目標凸顯出“十四五”時期要著重發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這就要求地方重視數字經濟發展的質量問題,在數字經濟佈局中注意減少重複和低效建設,避免出現產能過剩和高階產業低端化問題,而且對資料基礎質量也要高度重視,避免積累的海量資料要素垃圾化。

二是各地在引入和發展數字化平臺經濟時要處理好隱私保護、壟斷和不正當競爭以及資料要素治理問題。隨著數字經濟中數字化平臺地位的日益凸顯,部分數字化平臺開始利用優勢地位和不對稱的資料資訊優勢濫用資料甚至侵犯消費者隱私,實施損害消費者的壟斷性定價行為,如利用大資料“殺熟”,從而造成消費者剩餘損失,扭曲市場公平競爭機制。

三是各地數字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日益加劇。從目前發展來看,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仍是經濟發展較快的東部沿海和一、二線城市。這些地區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而且財力相對雄厚,可以超前佈局一批新型基礎設施,逐步培育有競爭力的數字化產業。而相對落後的地區或城市則面臨投入資金有限、人才匱乏、網際網路安全意識不強等問題,難以推動經濟整體實現數字化改造,反而使其發展數字經濟與領先地區的差距越來越大。除此之外,數字服務門檻和成本偏高,城鄉、大中型企業之間的數字鴻溝依然較大。

於佳寧:各地在落實數字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緊緊抓住發展數字經濟的機遇,針對“十四五”規劃的發展環境、指導方針和主要目標,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數字化發展,同時加強對數字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加快制度構建,引領傳統動能向新動能轉換。

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各地需根據自身特色做好頂層戰略設計,補齊短板,鍛造長板,從而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的數字產業生態。

其次要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數字經濟發展的節奏與傳統產業不同,過去的法律法規可能不適合目前的產業現狀和技術特徵。若要更好地促進新業態的發展,還需對法律法規、部門規章進行更新和修正。因為只有法律法規逐步完善,數字經濟才能真正實現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最後要注重對數字經濟相關人才的培養。儘管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初具規模,但長期發展數字經濟產業的關鍵在於人才。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等地區對數字人才的培養極為重視,其他部分地區數字人才則相對匱乏,各地需加強數字化教育的投入,大力培養專業人才,夯實發展數字經濟的基礎。

黃大智:一是數字經濟中的治理問題。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完善、良好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構建完整的治理體系至關重要。這既包含巨集觀層面的制度問題,也包含微觀層面的資料要素治理。例如當前被廣泛重視的壟斷問題、資料資訊保護問題、“大資料殺熟”問題等。

二是數字經濟建設過程中的網路安全問題。網路安全是數字化的基礎,沒有網路安全就談不上數字經濟安全。而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網路安全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廣泛和龐大。這些網路安全問題還需要前瞻性、系統性地部署研究,也對構建網路安全防護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要避免重複建設。由於各地區的分別規劃和部署,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可能出現大量的資源浪費,因此要從更高層面進行統籌規劃,避免重複建設。

四要重視數字經濟的基礎理論研究和基礎技術創新,避免出現“重應用、輕基礎”的現象,打造數字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3.您認為未來各地在加快數字經濟發展中應在哪些方面加大實施力度? 

劉向東:各地加快數字經濟發展需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類施策,進一步夯實設施平臺基礎,培育良好的數字生態。

一是加快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各地發展數字經濟首先要提升數字基礎設施能力,打造具有競爭優勢的數字化生態,提升數字基礎設施對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基礎支撐能力。

二是提升數字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發展數字經濟不是鋪攤子、上專案,而是因地制宜地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深化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啟用資料要素潛能,促進經濟全面數字化轉型,提升數字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三是完善數字經濟治理機制。既要推進數字產業化發展,又要齊頭並進地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利用數字技術深入改造各行業各領域,促進數字經濟結構持續最佳化、協調均衡發展;進一步夯實競爭政策基礎地位,完善數字經濟市場監管規則規制,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有效規避“贏者通吃”現象的發生,對數字經濟商業模式創新實施包容審慎監管,規範大型平臺企業的市場競爭行為;完善數字經濟環境社會治理,推動數字化與綠色化深度融合,使其充分體現社會責任和可持續性特點;推動資料共享和依法使用,全面釋放資料資產價值。

四是加快促進數字經濟充分發展和均衡發展。鼓勵各地加快數字技術研發應用,充分挖掘全國資訊基礎設施網路效應,有針對性地發展與本地相適宜的數字經濟形態,全面融入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高標準數字經濟市場。

於佳寧:首先要著力於加速資料要素價值化程序。“資料”一詞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出現了六十次,“資料要素”出現了四次,並在“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篇章中被重點提及。全篇提到,要迎接數字時代,啟用資料要素潛能,推進網路強國建設,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這足以顯示資料要素價值化對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資料紅利將是繼人口紅利之後第二波要素紅利,加快培育資料要素市場,實現資料要素的高效配置,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一環。

其次是加快培育數字經濟重點產業,壯大人工智慧、大資料、區塊鏈、雲端計算、網路安全等新興數字產業,尤其是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區塊鏈技術首次被納入國家五年規劃,成為發展數字經濟和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載體。區塊鏈技術的整合應用將在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過程中發揮愈發關鍵的作用,並將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

再次,要推進“產數融合”,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在數字經濟新時代,5g、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數字技術正在構建新的產業形態。例如,區塊鏈既是新物種,又是孕育新物種的母體,“區塊鏈+”已經成為創新創業的主戰場。未來,區塊鏈和5g、物聯網等融合而成的“新型基礎設施”,會如同交流電、自來水一樣成為社會的基本生產資源,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驅動力。

黃大智:第一,加強資料安全及隱私保護研究。數字經濟時代,資料是重要的生產要素,但不斷髮生的資料安全問題和個人隱私洩露等問題越來越嚴重和普遍,這嚴重影響了數字經濟的發展,也有違數字經濟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內涵。

第二,要照顧老年人等弱勢群體,防止數字鴻溝的擴大。數字化浪潮下,年輕人可以快速適應數字化產品,如移動支付、網路出行、外賣點餐、電子健康碼等,但老年人學習適應較慢,要明確政府在彌合數字鴻溝中的作用,而不是使其更加割裂。

第三,加大落後地區的數字經濟建設。中國在不同城市、不同地區、城鄉之間本就存在一定的發展不均,經濟發展落後地區存在數字基礎設施不完善、專業技術人員缺乏等問題。數字經濟具有一定的馬太效應,應該透過政府的協調以及廣泛覆蓋、定向投資等方式彌補這種發展機會的不均衡。

(來源:國際商報)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