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投資反思錄有三:鈍感力、下一個、成本

買賣虛擬貨幣

投資反思錄一:投資需要鈍感力

私信裡有朋友問我,Defi值不值得關注啊,你老是說研究則被套。

是這樣的,區塊鏈的任何一個熱點,其實我都有關注和研究,從經驗來講的話,的確有些研究則被套,但值不值得研究呢,必然是值得的,起碼你研究了就知道區塊鏈正在發生了什麼,未來有哪些方向,啟蒙明迪或醍醐灌頂,這個本身就很有意思。

那為啥很容易研究則被套呢,首先來講,一旦研究就容易被“洗腦”,總感覺這項技術或理念很先進,估計很快全面開花,從這個領域到全方位領域,這時候你的腦袋裡回自動遮蔽現實阻力、成本價效比、不確定性和競品的力量,簡單來說,就是頭腦發熱一股衝,然後套得死死的,然後冷靜下來發現是“偽剛需”之類,“偽剛需”這個詞語其實一定程度上說明的是,是一個可實行的方向,在目前不是剛需,很多時候都只是一個方向,需要考慮成本、機遇等等。這點不明白的話,可以去了解一下現實裡的技術,從實驗室到軍用到商用,都要經歷很多年的反覆驗證。

我大概屬於對科技敏感體質,但現在越來越覺得投資需要鈍感力。覆盤我自己的大多錯誤的投資,並不是投資太晚,而是投資太早。

投資反思錄二:不急追尋“下一個”

在投資市場裡,我們總是希望追尋“下一個”,比如比特幣成功了,我們追尋“下一個”比特幣,某dapp成功了,我們追尋“下一個”dapp,特斯拉成功了,我們追尋下一個“特斯拉”;茅臺成功了,我們追尋下一個“茅臺”;深圳成功了,我們追尋下一個“特區”。

即使是自己投資成功了“這一個”,也總是再想複製自己的成功,一方面自信於自己的眼力,一方面又擔心別人靠“下一個”的逆襲,於是免不了分倉或移倉“下一個”;若是眼看著別人投資了“這一個”的成功,那就更有動力促使我們更用力追尋“下一個”了,必須趕上,必須分得風口果實。然而現實裡,這種心態很容易讓人熱血衝大腦,衝動蔓延了理智,大多結局是錯過了“這一個”,又被“下一個”套牢。

當然也有投資“下一個”成功的,也有“下一個”更好逆襲“這一個”吧,這是市場競爭之下的選優,Facebook和Myspace的故事還在空中飄蕩。但就個人投資而言,確定性更為重要,當你意識到“這一個”的成功時,其實大多並不是見頂,尤其當你是科技敏感體質,你要相信還有大多數人尚未認識和投資到“這一個”,當思索著紅利還在,應選擇這一個繼續爬坡。選擇“下一個”的潛在意識是,以小博大,但往往忘記的是其失敗率也是更大的,成功並沒有慣性。

投資反思錄三:及時將利潤沉澱為你的成本

在投資很多場景下,都聽到朋友這樣的話,“先冒險投一筆,到時候賺了一倍,就拿出成本,把利潤放上去自動滾,永動機或歸零都無所謂”,或,“將利息放進去,本金拿回來,之後隨便了”等等。

我很能理解這種本金保護的心態,但覺得這個很不夠,及時將利潤沉澱為本金才是進階的思考,畢竟“賺的錢也是錢啊”。在了結一次投資之後,這裡面所有的錢都應該是你的本金了,而不是分為“本金+利潤”。因為,後一者的分法,潛意識裡會讓你的投資心理懈怠,這種懈怠就是“主要我的本金安全,利潤無所謂”,投資心理一旦懈怠,投資心法很容易出錯,忽視風險,投出很糟糕的標的,而你內心“利潤無所謂”的心態,很容易“心心想念必有迴響”,如所願的歸零。

就比特幣投資而言,我相信,早些年的老bitcoiner,本金早已回本無數次,因為當年大多人都是身無幾兩,我當年拿著第一次創業的錢進來時,稍微聊一下都感覺比很多同期的bitcoiner情況好些,當然隨著很多朋友加各種槓槓和賺錢有道很快比我厲害多了。這個問題就是,如何界限本金呢,本金是多少呢,如何算完整的一次投資呢,投入--持有--推出--投入...,每個階段如何去界限呢?這個很複雜。

最簡單的方法是,及時將你的利潤沉澱為本金,都是本金,這樣你的每一次投資都小心翼翼,都無比重視你的每一次投資,保持最大集中力。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