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風博士 | 物聯網商業要形成閉環,必然和區塊鏈相輔相成

買賣虛擬貨幣

引言

4月23日-25日,2019年上海5G創新發展峰會暨中國聯通全球產業鏈合作伙伴大會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舉行,超過3000名來自全球知名電信運營商以及產業聯合作夥伴的嘉賓蒞臨大會,數萬人預約參觀。

4月24日下午,作為中國聯通5G創新的戰略重點,聯通物聯網公司邀請來自物聯網產業鏈上的所有合作伙伴,舉辦“5G+物聯網(IoT)”論壇,探索5G時代物聯網發展新思路、新機遇、新挑戰。

肖風博士受邀出席並發表了題為《區塊鏈與物聯網的商業閉環》的主題演講。肖風博士在演講中表示,物聯網必須從一個工具性的技術提升成為一個制度性的技術,才能重構商業模式。萬向區塊鏈將與聯通以及所有的生態合作伙伴一起在5G時代積極建設一個全新的智慧社會。

聯通物聯網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曉天總表示,中國聯通持續推進物聯網“平臺+”生態戰略,發力5G,實現萬物互聯,引領數字新未來,萬向區塊鏈將成為區塊鏈領域的重要合作伙伴。這標誌著運營商在5G時代將從傳統管道服務商全面進化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綜合服務整合商。

將幫助聯通物聯網打通金融環節,在資產份額化->份額交易化->交易金融化三個環節加速落地,從而實現整個商業閉環。

本次大會上,聯通物聯網與萬向區塊連結串列現出了極強的合作意願,雙方將進一步加強戰略合作,共同發起物聯網+區塊鏈的融合生態,整合物聯網和區塊鏈領域的資源。

2018年底,萬向區塊鏈戰略投資了全球領先的基於智慧蜂窩的物聯網+區塊鏈的初創企業-摩聯科技,積極探索場景應用落地和商業模式閉環,為5G IoT時代區塊鏈海量應用的爆發做好生態建設。

以下為肖風博士演講全文,整理自現場速記稿:

肖風博士演講

非常誠惶誠恐,我是一個金融從業者,今天誤入了聯通的5G+IoT物聯網論壇。我還是從專長出發,從商業和金融角度談談我對物聯網的理解。

//

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

//

在談物聯網之前,我想簡單談談個人對網際網路商業模式的理解。網際網路有各種各樣的應用,但是我認為大部分網際網路公司,甚至那些百億、千億美元級別的網際網路公司,最核心的商業模式歸結到一點——就是透過網際網路方便地收集到使用者的行為資料,然後進行精準的客戶畫像,再用人工智慧匹配演算法進行精準的市場營銷,從而大幅度提升交易效率。

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和改善體驗就是網際網路最核心的一個商業模式。

我們看到,百億美元量級的網際網路公司基本上都在這個模式基礎上做各自不同的商業表現。也有一些網際網路應用,看上去好像很酷,但實際上無法形成商業閉環,就是因為他們不符合這個模式。

這類應用的特點是使用者行為資料、客戶畫像對他們並不重要,甚至所謂的網際網路上的精準匹配也並不重要,可能一年虧上百億人民幣。直到今天,也看不見這類應用如何能夠形成自己的閉環,從而收斂虧損。

//

物聯網的商業模式

//

物聯網和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有很大的不同,我個人的理解:物聯網是基於物的資料網路,所以其核心商業邏輯是收集裝置側資料。

有些商業場景下,裝置和裝置之間實時資料互動量非常大,比如說車聯網,隨著無人駕駛的來臨,實時的、低時延的資料交換是一個決定性因素;同時,這些裝置之間有非常大的協同計算需求。前段時間股市上熱炒一個概念——邊緣計算,說明大家也看到了這方面巨大的市場需求。

我從投資的角度去理解物聯網,他所帶來的商業模式和網際網路商業有巨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它賦予了機器以智慧。因為機器有了智慧,所以人和機器就可以平等進行交流;人和機器智慧的對等交流,為一個全新的智慧社會來臨奠定了基礎。我認為物聯網在智慧社會的程序中將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前面的演講嘉賓也都談到了智慧社會或者智慧社會的話題。

從商業角度看物聯網,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如何把物聯網從一個工具性的技術提升成為一個制度性的技術。

甚麼叫工具性的技術?網際網路是一個制度性的技術,在網際網路上創造出了很多新的商業模式,對很多商業進行了重構。與之相對的,WiFi就是一個工具性的技術,我們沒有發現有人在WiFi這樣一個工具性技術方面創造出了非常大的商機。

所謂的顛覆式技術或者說偉大的技術,它一定會在經濟制度、經濟結構方面帶來鉅變,這是一位研究複雜網路的斯坦福大學教授曾經總結過的。這位教授做了20多年的複雜網路研究,他發現所有的經濟都是技術的某種表達。

但是這些能夠影響到經濟制度、經濟結構改變,能夠重建一些新的商業模式的技術,都是一整套技術組合導致的,不是某一個單項技術導致的。

比如說汽車改變人類的交通方式,可是並不僅僅只是汽車製造廠就能夠對人類的交通出行方式進行這麼大的改變,這其中還涉及到生產組織方式的創新,如福特的流水線、泰勒的企業管理方法革命、化工石油能源的提取、道路的硬化技術等,甚至也涉及到了福特所提倡的小時工資制,工資制度的創新最終讓人有錢買得起私家汽車。

一整套的技術+制度的創新帶來新的商業,帶來了人類交通方式的巨大變革,所有這些顛覆性的技術協同將改變經濟制度。

物聯網具備成為制度性技術的特徵。要在經濟結構、經濟制度和商業模式上帶來變化,不僅僅只靠物聯網的技術本身,一個單項技術無法實現這樣一個歷史性的價值。我們需要其他技術的配合,其中我認為區塊鏈是不可或缺的。

//

物聯網商業如何閉環

//

我從三個層次來說說為甚麼物聯網技術要成為一個制度性的技術,必然和區塊鏈相輔相成。

1裝置的身份確認

區塊鏈技術在身份確認方面可以對物聯網提供非常大的幫助。任何一個價值網路或者任何一個基於區塊鏈的金融體系,最底層的就是裝置的身份確認。

在現實世界中,在基於人的金融體系裡,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唯一身份。基於這個身份上才能開設個人賬戶,在這個賬戶上我們才能夠進行各類金融交易。在萬物互聯的世界裡,“裝置”首先得賦予它一個不可更改的可信“身份”。

如果裝置沒有可信身份,那麼資料的資產化,以及基於區塊鏈的資料交易都不大可能發生。區塊鏈技術帶來的數字裝置身份不可篡改的特點是物聯網商業閉環的基礎。

2裝置的賬本系統

裝置每秒都在發生著、傳送著資料,資料如何來記載?如何來計量?這裡有兩個概念,我想澄清一下。

分散式資料庫和分散式賬本,這兩者有很大的差別。有人可能會說我們用分散式資料庫解決所有的問題。分散式資料庫確實可以解決問題,但是分散式資料庫無法幫助我們把這些資料資產化和金融化。

要把這些裝置資料實時發生的資料資產化、金融化,就需要分散式賬本。基於區塊鏈的分散式賬本提供了資料交易的記賬方法,這不是分散式資料庫能夠完成的。

3裝置資料的所有權確認

區塊鏈的非對稱加密演算法(私鑰+公鑰),是數字所有權的一套確權方法。比如像比特幣的所有權,完全看誰擁有這把私鑰。私鑰就是數字化版權唯一的確認技術。

4裝置資料的記賬和交換單位

資料資產化了,在交易時需要給出清晰的計量單位。首先,計算機語言裡面的Token,在這裡面起到就是這個作用。在金融層面解釋,Token就是資料的記賬單位。其次,區塊鏈加密碼學的很多演算法,還帶來了第二層次的東西——裝置資料的隱私保護。

裝置資料的隱私保護如果解決不好,那麼資料產權自然就無法確認。這個不是區塊鏈技術本身帶來的,而是基於區塊鏈的演算法產生的。比如像零知識證明帶來的隱私保護、基於同態加密的密文資料共享、資料驗證甚至安全多方計算。安全多方計算是指不同裝置之間資料在加密之後的協同計算。

單純保護資料並不能帶來價值,資料的價值必須在交換、交易當中才能體現出來。但沒有基於區塊鏈的密碼學演算法,可能很難很放心地讓大家來共享和交換資料。另外,區塊鏈技術是天然用來幫助我們把數字資產化的一整套技術,幫助我們確認數字所有權,防止雙花交易。如果單純從工程實踐的角度看,比特幣就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透過確認數字所有權來防止雙花交易。

所有數字化的東西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它很容易被零邊際成本地復製、擴散。如何避免已經得到產權確認的數字,不被零成本擴散出去。

如果資料可以非常容易地復製,顯然就構不成一個大規模的資料市場和價值體系。區塊鏈技術過去10年的實驗,證明瞭它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資料的產權。以電子郵件為例,在網際網路時代,你可以把一份同樣內容的郵件發給1萬個人,同時本地還保留著你原來的那份郵件。如果數字成為價值物,那麼顯然我只能交給一個人,而且接受價位的這個人,清楚地知道賣家已經沒有(資料)了,同時,第三個人不可能再得到。否則我為甚麼要花錢買你的資料?

資料是數字經濟時代的石油,石油是一種資產。工業經濟下帶來石油,真正的化石能源,它也是一類資產類別,它並不僅僅只是用來驅動汽車,它也是資本市場上非常大的一類可交易的金融資產。那麼,在物聯網的時代,裝置每天每秒發生這麼多的資料,它新時代的石油,驅動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將成為資本市場、金融市場上非常大的,非常有價值的一類新的金融資產。物聯網的商業要能夠閉環,要能夠產生百億美元、千億美元級別的公司,那麼一定要進入這個迴圈。

在這個閉環當中,業務邏輯當中一定缺不了資料的資產化和資產的金融化。缺了金融這個環節,物聯網的商業模式價值將大打折扣。

我認為物聯網的商業模式閉環,一定是裝置的網路化->網路的資料化->資料的資產化->資產的份額化->份額的交易化->交易的金融化。

只有分割成標準的份額才能方便地進行交易,否則資料的買賣無法形成一個流動性很好的市場,也不是一個定價清晰的市場。基於數字資產的交易可以提供非常豐富的金融服務,這是我個人從商業從金融的角度看物聯網的商業模式。

最後總結一下,就是所謂的顛覆式的技術,它的標誌就是可以改變經濟制度和經濟結構,這種改變具體體現為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比如網際網路。所有這些商業模式的閉環都缺不了金融這個環節,所以物聯網也是一樣的。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