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線上銷售,有法律風險?!

買賣虛擬貨幣

伴隨去年某資金盤線下開會被一鍋端以及疫情的到來,線上銷售虛擬貨幣的場景愈發常見。概括性的代幣發行融資涉嫌違法犯罪已是老生常談,颯姐團隊希望透過本文對代幣發行融資的幾種常見運營模式進行刑事法律分析,供各位讀者參考與警惕。

01

該虛擬貨幣發行融資的定性

根據2017年9月4日釋出的《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之內容,颯姐團隊總結關聯內容有三:第一,在我國的代幣發行融資其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各類違法犯罪;第二,我國並不承認虛擬貨幣的貨幣屬性與法幣地位,虛擬貨幣不得作為貨幣在市面流通;第三,交易平臺不得從事法幣與虛擬貨幣的兌換業務。

具體到本案來看,颯姐團隊認為,該虛擬貨幣的“持幣分紅”與“推廣獎勵”的經營模式,均系屬非法公開融資的手段之一,涉嫌刑事犯罪。此外,機構自設交易平臺,並面向國內群眾提供代幣與法幣的兌換渠道的運營行為亦為我國刑法所不容忍。我們在後文將對此作出解釋。

02

“持幣分紅”的刑法風險

虛擬貨幣運營方經常採用的“持幣分紅”模式之本質是將虛擬貨幣當做《公司法》意義上的股權來對待,給予“股東”定期的分紅。

但是,公司股東的權益有著《公司法》、《合夥企業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等諸多商事法律的保護與限制,而持有虛擬貨幣的自然人並不能得到周全的法律保護,致使產生較高的風險。

進一步來看,由於該虛擬貨幣在交易所上發行,其公開卻又缺乏監管的行為特性將侵犯市場的經濟秩序,具備法益侵害性。僅以客觀的犯罪構成來看,運營方涉嫌構成《刑法》第一百七十九條擅自發行股票、公司、企業債券罪。

當然,虛擬貨幣並非股票或者債券,刑法條款能否作出這樣的擴大解釋有待論證,這也是類案的重要出罪思路。

03

“推廣獎勵”的刑法風險

“推廣獎勵”是本案代幣發行融資的運營模式之一,運營方以推廣成功購買代幣的人數為準,向推廣人支付一定數額的虛擬貨幣。颯姐團隊以為,該種運營模式容易構成組織領導傳銷罪,此罪正是網傳該案線下開會被查處的原因所在。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之一規定:“組織、領導以推銷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並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者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擾亂經濟社會秩序的傳銷活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結合《關於辦理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條的規定可知,參與傳銷活動人員在三十人以上且層級在三級以上的,其組織領導者即可能構成犯罪。

代幣發行融資涉及人數較多,層級複雜,一旦採用“推廣獎勵”的模式,極有可能符合組織領導傳銷罪的客觀犯罪構成。

至於給予虛擬貨幣是否屬於利益與酬勞,颯姐團隊認為,這一點無法成為有效抗辯理由。根據《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我國對虛擬貨幣的定性通常是特定的虛擬商品,屬於合法財物。以此作為返利或計酬的標的物並不會超越法條的描述。

04

自設交易平臺的刑法風險

為實現虛擬貨幣發行的融資效果,運營方在交易平臺通常會開設法幣與虛擬貨幣交易或變相交易的渠道。

一旦該等渠道向中國公民開放,運營方將符合《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三種情形“非法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的”的客觀行為,從而涉嫌非法經營罪。

那麼,是否在他人開設的交易平臺上發行就沒有刑法風險了呢?恐怕並不盡然,發行主體仍有可能構成非法經營罪的教唆犯與幫助犯。

代幣發行融資是幣圈常見的運營途徑,且伴隨疫情的線上銷售模式再次成為熱點。但自2017年以來,該種途徑在我國已被作出否定評價,根據其行為模式的不同,存在諸多刑事法律風險。在開篇提及的案例中,行為人自以為合規的線下聚會被查處的事實正與此相印證。立足當下,熟知法律的紅線已成為金融創新的前提。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感恩讀者!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