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託管將挑戰以零售為導向的加密行業

買賣虛擬貨幣

機構來了,牛市來了,機構參與數字資產市場也迫在眉睫。

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值得思考的是,高度監管的金融公司的進入將如何改變加密行業的市場基礎設施。到目前為止,加密市場基礎設施主要面向的是散戶,而當機構進入時,其在整個交易鏈上的要求會不同或更高,尤其是在數字資產的託管方面。

作為不記名資產,加密資產的出現對資產交易和保障產生了影響,也使機構資產管理人開始對數字資產基金進行資金配置進行了考慮。

不記名資產

對於無記名資產,僅憑佔有就能確定所有權。如果我持有一張10美元的紙幣,那麼它就是我的。如果我持有一張3億美金的不記名債券,它也是我的。同樣的,如果我持有一個比特幣錢包的私鑰,裡面有10個BTC,那麼它(可能)也是我的。

我們之所以說“可能”,是因為大多數不記名資產是很難被複制的。它們內建了各種防偽措施,比如序列號、全息影象、圖章、紫外線線等。而比特幣錢包的私鑰,只是一串32個字母的數字字元,可以用鉛筆、iPhone相機或靠記憶來複制。一張10美元的紙幣必須要實實在在被偷走才能使用,而比特幣,只要私鑰被偷走了就沒了。

因此,私鑰是最脆弱的不記名資產形式,一旦暴露在眾人面前,就無法證明其獨特的所有權。屆時,私鑰可能已經被複制,而且並不會有複製的記錄。

如何保障這些私鑰的安全便成為了數字資產的關鍵問題。區塊鏈對資產記錄的最初設計是圍繞著錢包模型進行的。但使用錢包這個詞就已經說明了安全問題。從實際情況來看,如果你用實體錢包用的很舒服,那為什麼要在數字錢包中儲存更多的價值呢?持有者可能會覺得有了數字錢包,自己就有了加密安全,但這意味著物理安全嗎?

在人身威脅下,人們的數字資產被搶走的案例不勝列舉。而當我得知一家規模很大的加密基金向我透露的,它將三人的私鑰抄在三張紙上時,我更是被震驚了。我建議他們,為了他們的人身安全,千萬不要再向其他人透露他們持有私鑰的方法。為了說明這有多不安全,也許只要講講大概每六個月,加密貨幣交易所就會丟失其熱錢包裡的全部資產就夠了。

為了讓錢包更加安全,行業裡出現了各種技術方案,包括MPC技術。但這些技術雖然降低了風險(據說),但從根本上來說,並沒有解決風險的本質問題。從銀行搶走10億美元,仍然是高成本、高風險的行為,但搶劫一個持有10億美元的個人錢包的比特幣擁有者則要容易得多,風險也要低得多。

行業影響

對保障措施的第一個影響是,錢包模式並不足以保障高價值(>1 000美元)資產。它的設計和架構使其過於脆弱,任何技術的改進,無論多麼創新,都無法根本解決這一挑戰。所謂“更好”也永遠不會是“足夠”的。

而另外一種可供選擇的保障模式則是賬戶結構,即由受信任的第三方控制資產,並將授權過程與私鑰管理分離。這是銀行的工作方式,它需要信任、監管和治理,而且也是大多數加密貨幣世界的鼻祖們所厭惡的。

此外,數字資產的不記名性質帶來的第二個問題是證明唯一的所有權。而唯一的解決辦法是確保(並證明)沒有其他人接觸過私鑰。鑑於冷儲存(數字資產最常見的長期儲存形式)需要人們跨越空間移動資產(具有相應的共謀風險和較差的可擴充套件性),因此這種解決方案似乎也是不可接受的。

第三個問題是關於無記名資產的監管規則(因國家而異)。在美國,任何規模超過1.5億美元的基金都有義務將無記名資產“非實物化”,並將其記錄在由拖管人拖管的所有權登記冊上。這就是為什麼幾乎所有交易無記名資產都被非物質化到電子登記冊上的原因,這些登記冊通常由受監管的存管機構持有,且其記錄在法律上被視為“真實”。

考慮到這些規則和現有的模型,所有數字資產很可能都會類似地非物質化,而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滿足現有的法規,所有的數字資產都將被附加到一個附帶所有權的數字分類帳上(出於操作原因,不太可能是區塊鏈)。

只是開始

數字資產交易環境的制度化才剛剛開始。未來幾年將決定我們是否能夠擁有一個有效的單一解決方案,如債券市場的解決方案,或是像外匯市場那樣採取更零散的方法。

星展銀行、渣打銀行和北方信託已經推出了內部託管解決方案,而其他大型銀行也在考慮其選擇。如果在2021年,四五家銀行圍繞一個核心基礎設施凝聚起來,那麼市場可能會發展得更快,而高頻交易資金也將推動交易量成倍增長。

對於現有的以零售為主的交易所,如Binance和Coinbase,迎合機構的需求將需要相當大的轉變。而這些變化可能會迅速淹沒其中一些機構,因為它們的技術大多不能滿足高頻交易者的操作。

由於現貨與衍生品的比例較低,所以如果現金結算的衍生品交易所能夠在制度上變得合規、便捷、且成本效益高,那麼它們或許會成為最大贏家。

此外,加密佈道主義將轉變為資本市場的實用主義,而預期的區塊鏈的大規模採用也將更加立足於操作現實。資本市場基礎設施將引領這一調整。

作者:Phil Mochan

編譯:公眾號@萌眼財經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