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一個自證協議的時代

買賣虛擬貨幣
區塊鏈並不是web3.0的所有

談到 web3.0,大多人會想到區塊鏈、token、元宇宙等等這些概念。毋庸置疑,web3.0 包含了這一切,但我們該如何看清 web3.0 的全貌呢?


首先,我們需要將 web 和 3.0 拆開理解。web,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的簡稱,一個負責識別網路資源的資訊系統。3.0 代表次第三次迭代。


為什麼需要迭代呢?因為現存版本存在問題。當人們發現 web2.0 存在問題時,針對各類問題,會出現不同的解決方案。區塊鏈,是眾多解決 web2.0 問題方案中的一種,所以區塊鏈是 web3.0 迭代的一部分。當 web2.0 的問題被不同手段所解決時,我們就進入到了下一個網路時代,web3.0。


本文出自著名線上社羣 bluesky 領頭人 jay graber,文中對全球資訊網的迭代進行簡述並從自證協議角度介紹了 web3.0。律動blockbeats對全文進行了翻譯:



最近大家都在討論究竟什麼才是 web3,而我對它的定義是:web3 是由使用者生成的權利,並透過自我認證的網路協議得以實現。這些協議不僅是一個包含區塊鏈技術在內的技術超集,而且還遠不限於此。其他人是這樣看待「web3」的嗎?也許不是,但還請聽我講完。


網路上的權利決定了誰最終擁有對內容的控制權。在網路發展初期,「使用者」與主機運營商之間並沒有過多的區分,也就是說,網站的託管人往往也是網站內容的釋出者。當網路發展到所謂的「web 2.0」之後,各類網站開始變得流行起來,使用者可以在上面開通賬戶並建立內容。但是在 web 2.0 中,最終決定權依然掌握在網站主機手中,它們可以單方面地修改任何內容——這基本上也是目前網路的運作模式。在網路向 web3 發展的過程中,使用者可以透過 crypto 手段來證明自己的身份,併發布可驗證的內容,而其所在的網站也無權再去修改這些內容,因為信任根(root of trust)存在於資料本身當中,而不是它所處的地點。


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網路的整個發展脈絡:


web 1.0——主機產出內容、主機生成權利。想在網路上釋出內容的人必須使用自己的伺服器來託管網站,而這類網站大多都是隻讀的,基本沒有能讓使用者建立內容或參與互動的操作介面。 

web 2.0——使用者產出內容、主機生成權利。使用者可以在網站上建立自己的個人賬號,這樣他們就不用為了在網路上釋出內容而託管自己的伺服器了。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由使用者生成的互動式內容也因此而誕生。然而,這些網站逐漸發展為了功能強大的平臺,它們對使用者的賬戶和釋出的內容依然具有絕對的控制權,而這也將引發許多問題。 

web 3.0——使用者產出內容、使用者生成權利。在新模式中,人們想要釋出內容時不用再去託管伺服器或在別人的資料庫中建立賬戶。伺服器雖然可以選擇是否託管某人的賬戶或內容,但它們對其並沒有最終權利。「自我認證協議」(self-certifying protocols)便能實現這一點,該技術是建立在 crypto 簽名和雜湊值之上的一項技術。


簡而言之,這三個階段分別是「託管網路、釋出網路以及簽名網路」。


那麼什麼是「自我認證協議」呢?這是我用來描述具有 crypto 使用者識別符號和內容編址資料協議的一個通用術語。其中「crypto 使用者識別符號」可以將使用者與公共金鑰聯絡在一起,使用者可以使用對應私鑰進行簽名,而這也是證明使用者對其賬戶享有控制權的信任根,而不是用於記錄使用者登入情況的資料庫條目。「內容編址資料」則意味著內容可以透過其 crypto 雜湊值來加以引用,而該值也是每條資料的唯一數字「指紋」。利用這兩項技術,由使用者金鑰所簽署的內容雜湊便可以直接證明使用者對該內容的授權,而不再需要中介機構出面證實了。能夠進行自我認證的資料可以讓信任留存於資料本身當中,而不是其所處地點,這讓程式能夠從客戶伺服器的架構中轉移出來,並讓「使用者生成權利」成為了可能。


如果說 web3 是自我認證的協議,那麼區塊鏈在 web3 中的作用又是什麼?區塊鏈是能夠在全域性狀態上建立共識的自我認證協議,它可以在不受任何一方的控制的情況下模擬一箇中心化的資料庫。區塊鏈上的「使用者賬戶」是 crypto 金鑰對,用於簽署交易,而「內容」則是捆綁在區塊中的交易雜湊值,這些區塊本身也有自己的雜湊,並被連結在了一起。bitcoin(第一條區塊鏈)引入了一種新的共識機制,讓互不信任的各方可以在進行交易時達成一致——這對沒有中介機構的數字貨幣來說至關重要。


那有哪些協議是具有自我認證特性,但不屬於區塊鏈的呢?在 bitcoin 之前出現的 git、pgp、bittorrent 和 tahoe-lafs 均屬於這一類別。在現在這批非區塊鏈自我認證協議中,ipfs、hypercore、ssb、pergos 和 spritely 都具備使用者金鑰和內容編址功能。在這些協議當中,如果你可以證明某位使用者「擁有」某條內容,那麼你也就能順勢說明這名使用者便是這條內容的釋出者。區塊鏈的出現進一步明確了所有權的概念,它建立了一個得到全球共識的時間戳賬簿,全域性有序和唯一性等屬性在其中也得到了證實,這樣一來,我們便能證明同一時間之內只有一人「持有」一枚 bitcoin 或一件 nft 作品。從架構上看,區塊鏈可以被認為是 web3 中的一類資料儲存器,它可以對某些應用來說很實用,但對另一些應用來說卻可能相當繁瑣。從財政和社會的角度來看,區塊鏈已經將注意力和資源轉移到這個領域之中了。由區塊鏈所建立起來的重要 web3 基礎設施,不僅包括能將金鑰對發放到數百萬使用者手中的錢包及應用程式,也包括零知識證明這樣為 web3 帶來無限可能的新型 crypto 原語工具。雖然目前關於 web3 的討論熱度已經超過了其他任何話題,但如果想實現 web3 的全部願景,我們還需要開發其他型別的自我認證協議。


如果一個自我認證協議可以讓使用者利用金鑰和內容編址功能直接對內容作者的身份作出證明,那麼一個自我認證的網路協議就也具備了內容連結和發現功能。我們如今使用的網路離不開內容發現演算法的支援,不過 web3 要想提升其使用者體驗,還需要進一步精化其演算法功能。在我看來,以下是 web3 中尚不存在或還未成熟的事物,包括社交圖譜、使用者檔案、身份與信譽證明、內容聚合、索引與發現、以及策展和調控方法。不過令人感到困惑的一點是,目前應用於區塊鏈技術的 web3 依然是一盤散沙,少了很多我們期待在網路中看到的功能。


我希望在未來,web3 能有一個更為寬泛的定義,從而被更多的人所認可,並將全部型別的自我認證協議都納入其中,而所有的區塊鏈都將只是 web3 的一個分支。但是,與其關注這些術語,不如更多的去關注那些在網際網路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屬性和特徵。與此同時,我也希望未來的網路能把使用者放在首位,讓人們能自己掌握內容創作的決定權,無需再受限於任何中心化的服務。如果你同意我的看法,但出於某些原因不想使用「web3」這一術語的話,那我們也可以將其稱為「自我認證的網路協議」,簡稱 scwp,該名稱可以更為具體地概括這些新興技術。 


原文連結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