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 成了以太坊的護城河,其它公鏈還有希望嗎?

買賣虛擬貨幣
曹寅:數字啟蒙資本合夥人,數字文藝復興基金會董事總經理。
數字貨幣市場十年投資回顧  今天想談談對於這次上海區塊鏈周的一些想法。本次上海區塊鏈周的一大特色就是幾乎所有下一代公鏈都齊聚上海,Eth2.0、Polkadot、Near Protocol、Solana、Harmony、Klaytn、Nervos 等。我們特地把 Near Protocol、Harmony、Solana 團隊,以及投資了諸多公鏈的德國基金 1kx 合夥人從上海拉到杭州做了一場公鏈 PK Meetup。由於個人和這些團隊關係都不錯,所以在 Meetup 上討論了一些尖銳問題,深入探討了當下做新公鏈是否還有意義。自從進入大熊市以來,公鏈大泡沫已經破了不少,很多熊市前釋出的公鏈已經事實性退出市場,因此不少市場觀察者指出,公鏈競爭已經結束,以後就是以太坊一家獨大的區塊鏈 3.0 時代。
且不說這樣的觀點是否經得住時間考驗,至少以太坊的聯合創始人 V 神並不這麼看,他今年以來多次提出以太坊已經「滿」了,呼籲儘快在以太坊上儘快部署可擴充套件性方案。事實也的確如此,一個 fairwin 資金盤就把以太坊給阻塞了,更不要說以前加密貓對以太坊造成的歷史性大堵塞。ETh2.0 從效能上很弱,雖然目前以太坊的開發者生態一騎絕塵,遠超其他公鏈,不過,實事求是的說,以太坊生態之繁榮其實主要是因為以太坊的網路效應和治理結構。開發者並非因為效能才選擇以太坊,很多開發者在動手之前都會權衡比較以太坊以外其他主鏈的效能和生態,最終選擇以太坊其實也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可以說,公鏈泡沫 1.0 的破滅並不是因為 ETh2.0 太強,而實在是因為那些「ETH 殺手」們太不給力,ETh2.0 時代的競爭鏈幾乎每一條都融了很多錢,歸根到底還是人的問題。眼下,ETh2.0 時代正在翻頁,ETH2.0 的程序已經啟動,放在現在的下一代競爭鏈面前是非常現實的問題,如何避免重蹈 ETh2.0 時代競爭鏈的覆轍?這是一個進行中的開放式問題,在此拋磚引玉地給出我的思考過程,希望能夠啟發更多的探討,我將此問題進一步分解為以下兩個問題:是否要和以太坊競爭?靠什麼和以太坊競爭? 
是否要和以太坊競爭?  為什麼要競爭,首先當然是因為有能力競爭,所有開發者都有創造自己公鏈的雄心,這值得稱讚,但是做一條公鏈的難度是有目共睹。不過,目前以太坊 2.0 的競爭鏈的開發團隊都非等閒之輩,比如 Polkadot 直接就是由前以太坊 CTO Gavin Wood 領銜,Near Protocol 的開發團隊有四名 ACM 金牌,10 名決賽選手,Solana 團隊來自高通核心技術團隊。因此,這些牛人扎堆的 ETH2.0 競爭鏈在架構上都有非常獨到讓人驚歎的設計,程式碼實現能力也遠超 ETh2.0 時代的那些競爭鏈,除了競爭鏈團隊的實力,更重要的是,以太坊本身的侷限性給這些新一代以太坊挑戰者留下了足夠競爭空間。雖然 ETH2.0 的設計堪稱卓越,PoS+信標鏈+分片+eWASM,脫胎換骨的 ETH2.0 效能遠遠將超越現在的以太坊,但是,就算比現有 TPS 強上千倍,仍有極限。假設未來各類應用生態大爆發,ETH2.0 遲早有一天也將面臨再擴容挑戰。再者,PoS 和 PoW 共識之爭仍在發酵,社羣內支援 PoW 共識絕對去中心化的開發者和持幣者並非少數。
雖說 ETH2.0 路線圖中曾經明確,在 ETH2.0 所有階段部署完成之後,基金會將評估 ETh2.0 的「computational availability」以決定社羣是否仍然支援 ETh2.0,如果基金會和社羣最終決定不再支援 ETh2.0,以太坊社羣難免再次敵意硬分叉,社羣分裂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必然會有一些開發者和 Dapp 轉到其他公鏈之上。此外,以太坊目前社羣存在 DeFi Fever(DeFi 熱),就連兩位聯合創始人 V 神和 Lubin 也承認以太坊正在成為 global decentralized finance ledger(全球分散式金融分類帳),這對以太坊而言是一件大好事。在經過三年多的荒野徘徊之後,以太坊社羣總算找到了應許之地,整個以太坊社羣最近前所未有的活躍,不論從業務邏輯還是現實情況來看,DeFi 的確是非常適合目前區塊鏈早期階段的自洽商業模式,可以形成寶貴的鏈上閉環。不過,事物總是具有兩面性,以太坊的 DeFi 化,無意中其實排擠了以太坊上其他應用方向的開發者,最近幾次的以太坊社羣大會,幾乎已經變成了 DeFi 大會,留給其他應用開發者的展示機會非常少。社羣內投資人和開發者對 DeFi 趨之若鶩的同時,把非 DeFi 應用晾在了一邊,在正在開啟的 ETH2.0 時代,以太坊可能出現「DeFi 自身強化效應」。即當大量 DeFi 協議部署在以太坊上之後,新的以太坊 EIP 不由得會更多偏向考慮 DeFi 應用和使用者的利益,使得以太坊從功能和治理上更 DeFi 垂直化。這就給目前沒有鎖定某一項垂直應用方向的公鏈留下了機會,而且,在其他垂直應用方向,以太坊並不存在網路效應。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對於 ETH2.0 的展望以外,競爭鏈面前最確定的機會其實是時間,ETH2.0 的分階段部署給競爭者們留下了至少一年半的時間視窗,如果各階段出現延期,那時間視窗會更長,足夠驗證競爭鏈是否成功。從以上這些機會視窗來看,同以太坊競爭不僅可行,而且成功概率並不小,不過成功的關鍵仍然在於競爭鏈團隊是否看到了機會,以及是否可以正確把握寶貴機會。靠什麼和以太坊競爭?  如前所言,以太坊雖然存在卓越的網路效應,但遠非完美,擺在 ETH2.0 升級面前的挑戰比開發一條新鏈還多。目前的新一代競爭鏈幾乎都是主打和以太坊一樣的高效能分片方案,比如 Polkadot、Near Protocol、Solana、Harmony,其中不乏高手。比如 Near Protocol 團隊之前在高效能分散式資料庫上就已經實現了分片,是全球首個實現分片的分散式系統,因此,同 ETH2.0 相比,誰的分片方案更好,仍然未可知也。
更何況,從技術上來說,這些競爭鏈擁有相對於以太坊的後發優勢,這些新鏈不需要考慮如何說服礦工支援 PoS,不需要考慮現有的智慧合約如何遷移到 ETH2.0 上。有人說,ETH2.0 升級就像一邊開車一邊換四個輪胎,非常形象,而這些明星競爭鏈則可以在車庫內安心造車,等待上路的時候一鳴驚人。不過即使擁有了技術後發優勢,競爭鏈們還需要考慮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在動輒數千 TPS 的高效能鏈上,究竟要承載什麼樣的應用和服務?雖然所有競爭鏈都眼紅當前以太坊上的 DeFi 生態,並且都在動手支援自己的 DeFi 生態,不過恕我直言,意義不大。以太坊 DeFi 的網路效應是眾多 DeFi 協議之間互相融合的結果,有 ETH 代幣市值和充分流動性作為抵押資產的背書,更是整個以太坊社羣積累四年多的社羣信任。目前來看,任何一條競爭鏈都不可能具備這樣的能力和機會,除非這些公鏈想到主意能夠將自己的 DeFi 生態嫁接到以太坊 DeFi 內,反之也行,比如 Polkadot 生態內的一些 DeFi 專案 PolkaWallet 正在利用 Polkadot 網路的跨鏈功能對接以太坊和比特幣鏈上資產。以太坊上的 DeFi 不可複製,但不等於以太坊 DeFi 的成功不可複製,區塊鏈的應用方向絕不僅僅只有 DeFi,我看好的方向還有遊戲、社交、娛樂等原生數字化的垂直方向。開發者們需要找到像 DeFi 一樣的 blockchain native domain,重點在於 native。
DeFi 並非是把傳統金融商業模式直接搬到區塊鏈上,而是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利用了數字貨幣的原生金融屬性,立足於當下數字貨幣市場的特殊套利需求,從底層重新設計,並且經過充分試錯的新維度金融模式,DeFi 的成功頗為不易,甚至有點偶然,對於未來區塊鏈商業的發展有里程碑意義。用公鏈聖盃來形容 DeFi 並不為過。當然聖盃並非只有 DeFi 一個,競爭鏈也需要根據自己的技術特徵,同社羣一起鍛造自己的聖盃,可能是 DeGa(me)、DeLe(isure)、DeSo(cial)。這種探索,可以是像以太坊 DeFi 生態一樣的大浪淘沙,適者生存,所謂的 permissionless innovation(非許可創新),也可以是 curated innovation(策劃創新),即公鏈開發團隊和應用開發者共同有傾向性設計,我認為,考慮到目前公鏈競爭的態勢,curated innovation 可能對競爭鏈的發展更有利。再展望一下,未來,很多公鏈都需要一個 curator 角色 , 透過深度思考,以理論和影響力帶領社羣尋找,設計,發展原生的 On-chain business model,現在在以太坊內這個角色是由大量的 KOL 承擔的。這些 DeFi KOL 都有各自的職業,有的是投資機構合夥人,有的是 DeFi 專案創始人,有的是交易所負責人,這些 KOL 共同的特點是,都是 DeFi 生態的 stake holder,因此從意願上,從能力上勝任這個角色,競爭鏈們也需要尋找,支援 KOL 擔任 curator 的社羣角色。綜上,在當下 ETH2.0 剛剛啟動之時,已經加入高效能公鏈賽道的競爭鏈們其實贏面並不小,不過這場比試的輸贏並不是看誰能打敗以太坊,只要以太坊不出現致命性的超級黑天鵝事件,以太坊作為第一公鏈的地位幾乎不可撼動。
對於競爭鏈們來說,找到像 DeFi 一樣的公鏈聖盃,和以太坊錯位發展,互相促進,廣泛吸取教訓,不犯大錯,就是競爭鏈的成功。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