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原行長李禮輝:區塊鏈可能衝擊金融機構中介地位,重構經濟金融模式

買賣虛擬貨幣

Libra對現有貨幣體系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包括超越國家主權,僭越中央銀行,跨越商業銀行等三個方面。超主權數字貨幣有可能從根本上重構全球的貨幣體系。

在由萬向實驗室主辦的區塊鏈全球峰會上,中國銀行前行長李禮輝在演講中表示,區塊鏈技術廣泛應用於金融,越來越可能深刻衝擊金融機構的中介地位。李禮輝提到,區塊鏈技術帶來的信任、數字連結和數字貨幣,很可能重構經濟金融的模式。

在李禮輝看來,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範圍目前並不大,尚未形成規模化效應,但嶄露頭角的結構性創新,似乎蘊藏變革的力量:

第一,可以加持商業信用的數字信任。

第二,可以穿透金融中介的數字連結。

第三,可以超越國家主權的數字貨幣。

同時,李禮輝也提到了Libra,他表示Libra對現有貨幣體系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包括超越國家主權,僭越中央銀行,跨越商業銀行等三個方面。超主權數字貨幣有可能從根本上重構全球的貨幣體系。

以下為李禮輝的演講速記,略經鈦媒體編輯:

2009年,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比特幣面世時幾乎是悄無聲息。2019年,應用區塊鏈分散式對等架構的數字貨幣Libra的出現,則引起了全球的震動。

這10年,數字技術創新突飛猛進,交融應用,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更為重要的是,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社會的商業模式。我們需要回答這樣一些問題:新一代技術進化對經濟結構的“改變”只是改進與最佳化,還是變革與重構?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範圍目前並不大,尚未形成規模化效應,但嶄露頭角的結構性創新,似乎蘊藏變革的力量。

第一,可以加持商業信用的數字信任。

在傳統的商業信用模式中,資訊不對稱是常態。信任需要積累,建立信用需要較長的週期;信任需要中央節點,日常經濟行為難以成為社會信用記錄。因而,信用可及範圍和信用覆蓋範圍小,信用形成成本和信用風險成本高。

大資料透過資料探勘發現信用,發掘信用價值。區塊鏈透過數學方法解決信任問題,以演算法程式表達規則,只要信任共同的演算法程式就可以建立互信,構建一種“技術背書”的信任機制。其價值在於,可以在信任未知或信任薄弱的環境中形成可信任的紐帶,節約信用形成所需的時間和成本。數字信任可以在一定範圍、一定程度取代商業信用,可以加持商業信用。

進一步分析,與傳統商業信用相比,數字信任的主要優勢是可以構建低成本的信用普惠。這將重構信用模式,並要求改變信用制度。信用體系的架構,信用評估的標準,信用定價的模型,都需要再造。

第二,可以穿透金融中介的數字連結。

“世界是平的”。現代經濟體系總體上屬於平面互動結構。這種平面架構賦予金融業至關重要的中介地位,包括信用中介、交易中介、支付中介。中介,是金融業的本源,是金融業的財源,是金融業賴以生存的根基。

高價值的金融業首先成為區塊鏈技術應用的實驗場景。值得重視的是“多維度直接互動架構”。在參與方多、高複雜性金融交易場景中,區塊鏈可以構建多維度直接互動的架構和加密的資料網路,實現眾多參與方之間零距離、零時差的交通,做到協同治理,共享資訊,歸併校驗,精簡流程,提高效率,節約成本。

區塊鏈技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金融,卻可能越來越深刻地衝擊金融的中介地位。例如,利用區塊鏈的共識演算法、智慧合約機制和人工智慧的智慧定價、智慧撮合機制,數字金融市場有可能建立公平對等、點對點的直接交易機制,從而淡化中介甚至取消中介。在基於公有鏈的“分散式商業”實驗模式中,所有的商業中介、信任中介、信用中介都可以被數學演算法所取代,不再需要中心化組織,不再需要中介成本,商業的可擴充套件性可以變成無窮大。

第三,可以超越國家主權的數字貨幣。

採用數字化技術的貨幣形式可稱為數字貨幣,包括法定數字貨幣、虛擬貨幣、可信任機構數字貨幣。

我把具有公信力的機構包括金融機構發行的數字貨幣,稱為可信任機構數字貨幣。提出“可信任機構數字貨幣”的概念,主要基於這樣一些考慮:能夠成氣候的數字貨幣必須是可信任的,法定數字貨幣因為法定地位和國家主權背書而可信任,其他任何機構的數字貨幣要做到“可信任”,必須具備這樣一些品質:

  • 具有公眾信任機構的信用背書;

  • 具有商業價值的客戶規模;

  • 具有高效可靠的金融交易和支付平臺;

  • 具有可審計的金融資產支撐;

  • 具有行政許可的市場準入。

已經獲得行政許可發行數字貨幣的金融機構包括高盛、摩根大通、瑞士聯合銀行等跨國銀行。

2019年6月18日,Facebook推出數字貨幣Libra,希望Libra成為一個不受華爾街控制、也不受中央銀行控制的新金融系統的基礎設施。如果能夠獲得監管許可,Libra似乎具備了成為可信任機構數字貨幣的全部特性。

一是行業巨霸聯合創始,覆蓋巨大客戶群體。

Libra由Facebook牽頭,聯合信用卡清算、線上支付、線上旅遊、電商平臺、流媒體音樂平臺、電信運營商等28家巨霸級創始機構,可以為Libra提供足夠的信用背書,而且擁有巨大的覆蓋全球的客戶群體,歸併計算至少20億。

二是應用數字技術,構建獨立的金融基礎設施。

Libra應用聯盟區塊鏈的分散式對等架構,應用隱私計算技術保護資料隱私和資料安全,應用Calibra電子錢包,提供可以覆蓋全球各個角落的交易和轉賬平臺,不再需要銀行。

三是以“硬資產”做支撐,保持價值穩定。

Libra協會成員的投資和使用者購買Libra的法定貨幣,都將成為儲備金,用來支撐Libra的價值。Libra用儲備金進行低風險低迴報的投資,與低波動率實體資產捆綁,以保持價值穩定。

Libra能否得到世界各國政府金融監管部門的認同和許可,能否獲得金融體系的信任並實現與現有金融系統安全可靠的融合,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答案。

Libra對現有貨幣體系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超越國家主權,僭越中央銀行,跨越商業銀行。超主權數字貨幣有可能從根本上重構全球的貨幣體系。

一是可能衝擊主權貨幣地位。

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地位本質上取決於公眾的信任,“法定”只是加強了公眾信任。貝殼成為原始貨幣並非出於“法定”,而是公眾認可的等價屬性。落後國家、弱小國家如果遭遇重大經濟困難,主權貨幣就可能失去國民的信任,就可能被可信任機構數字貨幣所取代。經濟興隆的國家或聯盟的主權貨幣一般不會退出貨幣體系,但貨幣地位有可能主次更替,成為全球性可信任機構數字貨幣的錨定物件。

二是可能重塑貨幣霸權地位。

數字貨幣的霸權地位,將由可信任機構數字貨幣的覆蓋範圍、使用者規模和實體資產規模來決定,全球有可能出現幾個勢均力敵的數字貨幣系統。全球流通的超主權數字貨幣也許不再有明確的國別標籤,最為重要的是公眾認可的全球性商業信用和數字信任。

三是可能形成跨越商業銀行的金融體系。

Libra這類可信任機構數字貨幣體系,一旦形成可以覆蓋全球各個角落的金融基礎設施,就可能從支付清算入手,逐步進入儲蓄、融資、投資、保險、資產交易等領域,滲透平民大眾的經濟生活,全面爭奪金融業的市場。

綜上所述,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信任、數字連結、數字貨幣,很有可能重構經濟、金融的模式。這是現實的挑戰,也是未來的機遇,

第一,我們應該積極鼓勵和支援技術創新,掌握數字技術、數字經濟的主導權。

實施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國家戰略,明確產業政策,對數字技術研發企業和專業人才給予稅費優惠,鼓勵數字技術研發和應用,國家隊加民營隊,大中加小微,在數字技術的關鍵領域掌握自主智慧財產權,在數字經濟、數字金融的關鍵領域建立全球性競爭優勢。數字貨幣在未來的全球數字經濟競爭中居於核心地位,當前很有必要抓緊研究發行中國主導的全球性數字貨幣的可行路徑和實施方案。

第二,我們應該大力促進和規範制度創新,加快數字金融制度建設。

立足於保證數字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應該抓緊建立數字信任機制,制定法定數字貨幣發行、數字金融市場監管、可信任機構數字貨幣監管、虛擬貨幣監管等數字金融制度。應該抓緊研發數字金融技術國家標準,建立專業化的數字金融技術應用稽覈和驗證體系。應有必要建立數字金融創新沙盤試驗制度,積極探索數字金融業務監管的新模式、新規範,適當放寬數字金融市場準入。在數字金融全球制度建設中,我國應該積極參與並努力爭取話語權。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