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銀行業務藉助區塊鏈技術帶來新的機遇

買賣虛擬貨幣

作者 | Matt Higginson

編譯 | Jhonny

當談到區塊鏈時,採取謹慎態度是可以理解的,儘管這項技術可以在許多領域為零售銀行創造價值。

當前,零售銀行 (retail banks) 已經在發展數字商業模式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已經將數百萬人引入移動銀行,併成為提供基於資料的服務的專業提供商。然而,當談到區塊鏈時,大多數零售銀行仍持觀望態度

零售銀行業對區塊鏈技術的猶豫不決,與其它機構在這方面的努力形成了鮮明對比:政府、投資銀行和基礎設施供應商都在試驗這種技術,他們相信共享的電子賬本將幫助他們削減成本,提高透明度。例如,投資銀行設想借助區塊鏈技術使得交易的執行、交易後的處理和結算都實現即時性,從而消除大量的中間和後臺流程。同時他們也關注智慧合約在提高自動化方面的潛力。

區塊鏈領域正迎來大規模投資。在各個行業,區塊鏈的風險投資在2017年達到了10億美元。批發銀行 (wholesale banks) 已經推出了駭客松、創新實驗室以及與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總部位於紐約的軟體公司 R3 與200多家機構合作,在一個開源平臺上開發區塊鏈解決方案。

[譯者備註:批發銀行 (wholesale bank) 是一個相對於零售銀行 (retail bank) 的概念,屬於金融領域的名詞。西方銀行業將銀行業務分為零售銀行業務 (retail banking) 和批發銀行業務 (wholesale banking)。批發銀行業務的主要客戶物件是大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其一般涉及金額較大;零售銀行業務則主要是向個人、家庭和中小企業提供的綜合性、一體化的金融服務,包括存取款、貸款、結算、匯兌、投資理財等業務。]

不過,零售銀行採取謹慎態度是可以理解的。金融領域有關採用區塊鏈技術的任何舉措都沒有大規模推出,銀行業嚴格的監管要求也為區塊鏈的引入設定了很高的門檻,且區塊鏈自身未來的監管仍不確定。一些監管機構,如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 (FCA),仍在制定相關監管政策。

儘管存在這些擔憂,一些零售銀行仍在涉足區塊鏈。例如,桑坦德銀行在2018年與總部位於加州的 Ripple 合作,首次推出了基於區塊鏈的轉賬服務。不過,零售銀行業要想在採用區塊鏈技術方面取得大規模進展,可能還需要進一步證明該技術的價值。

區塊鏈技術對零售銀行業務的潛力

資本市場、基礎設施公司和批發銀行對區塊鏈技術的早期熱情並沒有在零售業得到廣泛反映。儘管如此,我們相信有三個零售用例最終可能得以大規模部署,它們藉助了區塊鏈的三個關鍵優勢,即資料處理、去中介化和信任。這三大用例包括匯款KYC/ID 欺詐預防風險評分

01. 匯款

每年跨境支付總額約為 6,000 億美元,且在國際貿易的推動下,最近該市場保持3%左右的年增長率。然而,支付的處理往往是緩慢、不透明和高度以來中介機構的。因此,交易成本很高,這筆成本費用通常是交易價值的2%到3%,最高可達10%。

支付領域出現的眾多金融技術之間的競爭正在加劇,並推動著這一價值鏈的某些部分的效率提高。此外,一些現有企業正在開發自己的支付解決方案。比如,SWIFT (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 正透過其全球支付創新計劃與銀行合作,以改善跨境支付體驗。

而區塊鏈也許能夠透過修復某些低效性並因此產生價值。例如,如果交易對手方想要交換加密貨幣資產 (即無需中央調節機構的數字貨幣),而不是交換法定貨幣,那麼支付可以透過區塊鏈在幾分鐘內完成,而不是像當前系統那樣需要花數天時間才能完成結算。

區塊鏈的分散式特性意味著更大的透明度和不可篡改性 (記錄到區塊鏈中的資料是不能被篡改的)。麥肯錫估計,在跨境支付領域中應用區塊鏈將能夠使每年節省約 40 億美元。

一些區塊鏈供應商已經積極地在支付領域探索解決方案。Ripple 透過其支付網路 RippleNet 將銀行和支付提供商連線起來,允許他們使用法幣或 Ripple 自己的 XRP 代幣進行支付。該支付網路基於一個私有的、非分散式的賬本,該賬本依賴於一個有限的代理行生態系統。

金融機構也在取得進展。2017年底,澳大利亞、紐西蘭銀行集團、摩根大通和加拿大皇家銀行共同推出了跨境支付服務——銀行間資訊網路 (IIN)。摩根大通在一份宣告中闡述道:“透過利用區塊鏈技術,IIN 網路將顯著地減少當前在合規和其他資料相關的調查方面所需的參與者數量,從而能夠加速支付程序。”

儘管基於區塊鏈的支付解決方案在取得進展,但大規模採用仍存在重大障礙。其中一個問題就是由於區塊鏈網路對其成員是透明的 (譯者注:此處作者指的是私有鏈網路),這意味著在某些情況下匿名會受到限制。為此,一些公司正在試驗“通證化 (tokenization)”,即使用一種作為參考的代幣來替換敏感資料,從而掩蓋敏感資料。然而,這種方法仍處於發展的早期階段。

另一個挑戰是,由於加密資產與法定貨幣之間缺乏可替代性,因此目前無法實現即時結算。比特幣在兌換成法幣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摩擦,尤其是考慮到比特幣近期的波動性 (從2017年12月到2018年11月,比特幣的價值下跌了75%)。“穩定幣”是一種解決方案,其價值與實際資產相掛鉤,但仍需要代理銀行進行最終的轉換。

02. KYC/ID 欺詐預防

KYC 協議是打擊欺詐的重要工具,而欺詐問題是一個重大且不斷增長的挑戰。根據研究機構Javelin Stategy & Reseaech 的資料顯示,僅在身份欺詐方面,銀行每年就會損失150億至200億美元。銀行在保護客戶資料方面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監管壓力。

歐盟的《通用資料保護條例》於2018年5月生效,加強了公民的資料權利,統一了資料保護規則。一些歐洲銀行已經投入了高達 3,000 萬歐元的資金以確保在這方面的合規性。一個相關的問題是洗錢。據 WealthInsight 的一份報告估計,2017年僅全球用於反洗錢的支出就超過80億美元,比2013年增長36%。過去5年,美國各大銀行的“反洗錢”人員總數增加了10倍。

零售銀行已經在打擊欺詐、保護資料和防止洗錢、投資於自動化和標準化、引入實時資訊共享以及建立預測模型方面做出了重大努力。這些措施提高了效率,但導致了更長的走流程時間和更高的成本,反映出需要進行重大的運營模式更改和人力需求。

區塊鏈可能是一個潛在的解決方案。基於區塊鏈的技術可以讓客戶在資訊載入或開戶時使用數字指紋 (digital fingerprint)。像實際的指紋一樣,數字指紋可以用作唯一的識別符號,它可以儲存在分散式賬本上,並被網路中的任何銀行引用。數字指紋的所有者可以用它提交新的賬戶申請,並在整個區塊鏈網路中用於證明自己的身份。

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結構消除了在 KYC 和 AML 合規檢查方面的重複 (因為銀行可以共享認證資訊),減輕了資訊負擔,並使銀行能夠在資料更新時傳播這些資料。

我們估計,基於區塊鏈的客戶資訊載入解決方案可以為全球零售銀行節省高達10億美元的運營成本,並將監管罰款減少20億至30億美元 (見下圖)。此外,我們預計區塊鏈解決方案將減少70億至90億美元的年度欺詐損失。

區塊鏈正透過建立數字識別網路等方式,在身份欺詐檢測方面進行測試和推廣

2017年,區塊鏈資料儲存初創企業 Bluzelle 與新加坡的三家銀行 (匯豐銀行(HSBC)、三菱日聯金融集團 (Mitsubishi UFJ Financial Group) 和華僑銀行 (OCBC bank)) 組成的聯盟進行合作,共同測試一個用於 KYC 的區塊鏈平臺。該專案該顯示了區塊鏈平臺可以提高效率,降低金融犯罪風險,提高對效能和排程需求的響應能力。據預測,這將使成本降低25%到50%。

加拿大金融科技公司 SecureKey 開發了一種數字身份和認證服務,簡化了消費者訪問數字銀行等線上服務。該服務是透過與 IBM 以及加拿大國家銀行、加拿大豐業銀行和道明銀行等銀行的合作開發的。

此外,在區塊鏈平臺上搭建監管應用程式的瑞典初創企業 Norbloc,正與比利時基礎設施提供商 Isabel Group 合作,打造一個簡化身份管理的平臺。萬事達卡 (Mastercard) 已經為其透過區塊鏈進行身份和證書保護與驗證的系統申請了專利。

其他致力於身份識別領域的初創企業包括包括 Cambridge Blockchain、Spring Labs (由線上貸款公司 Avant 創辦) 和 Blockstack (由 Digital Asset Holdings 擁有) 等等。

透過由個人對私鑰 (一種用於批准交易的數字簽名) 進行管理,區塊鏈技術還使使用者能夠在無需藉助中介機構的情況下掌控和共享他們的個人資料。一些作業系統和瀏覽器提供金鑰儲存來保護私鑰,私人供應商也提供錢包和類似的替代品來抵禦網路攻擊。

儘管存在大量的實驗和概念證明 (PoC),但零售銀行在實施基於區塊鏈的 KYC 和反欺詐解決方案方面依舊面臨挑戰。

首先,從銀行自身單獨的系統轉變成資訊共享系統會帶來沉重的資本成本。此外,銀行也必須適應文化的重大演變,這是基於共享資料的需要。在一個習慣於保密至上的行業中,這是一個相對陌生的概念,同時在問責制方面也會引發疑問:如果A銀行完成了某個客戶的KYC流程,並在區塊鏈上共享該資料,B銀行是否對其自身賬戶的錯誤或欺詐問題負責?另外,A銀行是否有充分的動機分享其資料?資料共享是有成本代價的,因為它可能削弱銀行提供個性化服務的能力。

此外還有一些實際的挑戰。客戶必須同意將數字指紋上傳至區塊鏈網路中,並在設定過程中執行其他的身份驗證步驟。商家被要求在銷售點升級認證系統並調整線上結賬流程。銀行必須建立大型網路以實現規模效益,這需要實現資料標準化和協作。後一個挑戰是,是否有銀行願意帶頭建立一個無法為其提供競爭優勢的公用區塊鏈網路?——即存在所謂的“合作悖論”(coopetition paradox)。

03. 使用客戶資料進行風險評估

金融機構經常被要求根據有限的資料做出風險管理決策,這些資料可以從少數幾家券商和代理機構那裡獲得。

而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根本無法獲取資料:沒有銀行賬戶的人 (the unbanked,估計佔世界人口的40%)、次級銀行客戶 (the underbanked,即很難使用銀行主流金融服務的人) 和微型企業可能因為沒有進行足夠多的非現金金融交易而無法獲取他們的信譽度。因此,銀行在對這些人做出信貸決策時往往比較保守

區塊鏈技術為彙集大量資料提供了可能,這些資料可以實現匿名化,並受到分類賬加密協議的保護。在任何時候,分散式賬本上的資料都可以在沒有明確許可的情況下進行訪問 (客戶的同意可以透過預先程式設計的智慧合約來獲得)。理論上,銀行可以檢視區塊鏈網路中任何一家銀行上傳的資料。其結果應該是更快的決策,更高效的流程,以及帶來更加有根據的信貸分配流程的潛力

但這方面也存在技術和文化挑戰。例如,需要強大的處理能力來使用分佈在數千或數百萬的資料來源上的信用評分模型 (scoring models)。此外,有些客戶可以選擇限制對其資料的訪問,以保護自己的隱私和安全。金融機構可能需要努力讓這些客戶加入進來。

一些金融科技公司已開始在這一領域開展業務,但多數規模相對較小。例如,Spring Labs 推出了一個去中心化的信用評估網路,在2018年3月的 ICO 中籌集了約 1,500 萬美元。

前方的路途

區塊鏈技術可以為零售銀行業務模式的核心部分帶來價值。然而,零售銀行參與進來的速度很緩慢,而且這項技術在擴充套件性、加密資產價格的波動性和信任方面面臨挑戰。此外,幾乎沒有證據表明,現有企業已經意識到合作和共享資料的必要性。

儘管如此,我們認為以下三個方面將有助於推動區塊鏈技術在零售銀行業務中的採用:

  • 法幣和數字資產之間需要有一個更無縫的轉換,這樣客戶就不會因為來回轉換而承擔損失的風險。其中的一個解決方案就是,各國央行發行法定加密貨幣。這種法定加密貨幣還將支援實時點對點支付,並可能用於實現跨境的銀行間清算和結算。

  • 需要進行監管,以便參與者能夠確定加密資產的法律地位、參與規則和投資者保護。

  • 客戶的身份應該在區塊鏈上進行建立,這樣銀行就可以根據經過驗證的 ID 資訊向客戶提供實時貸款決策。當前迪拜的政府目前正在試點這樣的專案。

最後還需要有一個戰略分水嶺。銀行高管們需要相信,區塊鏈的長期利益是值得付出代價的。這需要從長遠的角度考慮,也需要考慮到區塊鏈在衝擊部分收入來源方面的可能性。消除這些擔憂的關鍵在於將目光鎖定在回報之上:更低的成本、更少的摩擦和更安全的零售銀行業務系統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