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央行:是否發行央行數字貨幣是一個重要問題

買賣虛擬貨幣

日本央行副行長雨宮正佳最近(2月27日)在東京舉行的“支付的未來”論壇上發表講話,談到對發行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態度。

一、支付結算系統和央行貨幣體系的“三變”“三不變”

近年來,支付領域出現了金融科技公司、科技巨頭等非銀行支付服務商,他們帶來的各種支付創新工具,如資金轉移服務商和預付工具發行商發行的支付工具,以及私人機構發行的穩定幣等,對於現有的支付結算體系和央行貨幣供應的影響在逐漸擴大,在可預見的未來將出現三種變化:

非現金支付將穩步擴充套件到零售支付領域。日本國民對現金高度偏好,流通中現金餘額年增速保持在2%,但近年來也出現了一些變化跡象,2019年日本政府為加快推進非現金支付普及,同時對沖消費稅上調影響,推出“消費者使用無現金支付返利”活動,約40%的日本消費者增加非現金支付頻率,30%以上的消費者更願意在該計劃涵蓋的零售網點購物。這意味著新支付手段帶來的便利有可能引導消費者比較順利地接受數字貨幣等新支付形式。

更多新型支付服務商進入支付結算領域。新一輪支付領域變化由非銀行支付服務商推動而且影響在逐漸擴大,他們的出現對現行的金融監管體系和支付結算體系都帶來挑戰。

支付便利與資料保護的矛盾將日漸凸顯。新型支付服務在方便消費者日常交易的同時,也帶來了個人資訊保護的問題。

“過去用貨幣支付購買物品意味著一定經濟價值的交換。如今它還意味著有關誰在何時何地買了什麼相關資料的交換。”

儘管存在這些影響與變化,雨宮正佳強調未來的貨幣與支付結算體系有三個方面是“不會改變或不應該改變的”:

貨幣基本結構不變。不論是現金、銀行存款等傳統貨幣,還是電子貨幣、移動支付、數字貨幣等,基本結構都是基於代幣或基於賬戶兩種形式,未來的支付工具,包括CBDC,也應當是其中任一種形式。

雙層貨幣制度不變。即央行供應現金和央行存款組成央行貨幣,商業銀行根據央行貨幣透過信貸創造提供貸款的制度。這意味著未來日本央行如果發行CBDC,有可能採取雙層機制,或者說採用IMF和BIS等組織定義的“混合CBDC”(Hybrid CBDC)形式。

央行基本職能不變。明確不論未來的貨幣與支付結算體系怎樣變化,日本央行在實施貨幣政策,維持幣值和金融穩定,充當最後貸款人等方面的法定職責保持不變。

二、要深化對發行CBDC

儘管日本財政部、央行最近對於CBDC的發行,在態度、實際活動等方面表現出不同於以往的熱度,如日本加入了BIS牽頭的七行CBDC研發小組,並提議美國加入研發活動,財政大臣、副行長等人表態要做好日元數字化的準備,推動公眾對數字貨幣的需求。但實際上這種轉變更多是出於外部影響(要與中國的DC/EP競爭)而不是來自內部的需求。雨宮正佳在講話中分析了瑞典、柬埔寨和巴哈馬、中國三個國際案例以後稱:

“日本在內的主要發達經濟體的情況有所不同,……對CBDC的需求不一定在增加……不存在需要採取新措施來確保人們獲取央行貨幣。”

他認為,包括日本在內的主要發達經濟體目前央行貨幣能夠滿足公眾需求,貨幣和支付結算體系執行正常,還沒有像瑞典那樣已到了公眾很難獲得央行貨幣的危境,因此不能簡單地把CBDC拿來就用,要不要發行CBDC,確實是擺在央行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要從多方面探討加深對CBDC發行帶來好處與風險和挑戰的認識再作決定。

發行CBDC有可能打通各種私人數字貨幣之間的障礙,提高支付互效率,但也有可能帶來抑制私營部門創新的負面影響。

CBDC比銀行存款更安全,有可能改變企業和個人的持有選擇,進而帶來對銀行融資能力和金融中介功能的影響。

CBDC發行帶來大量客戶資訊流入央行,如何保護、有效利用這些資訊,是央行必須面對的問題。

雨宮正佳透露,日本央行支付結算系統部剛成立CBDC研究小組,將與國內外專家、相關機構和其他央行合作開展CBDC的深入研究。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