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波比特幣牛市的源頭竟然是他?!

買賣虛擬貨幣


此刻的比特幣,該恐懼還是該貪婪?

巴菲特說:那你得看別人是在恐懼還是在貪婪。

於是——

“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成為投資裡的經典原則。

但這句話真的有用嗎?

未必。

因為真實投資市場裡,你根本判斷不了,此刻,別人到底在恐懼還是在貪婪?

“別人”指誰?是你朋友圈裡的人?還是市場的主力資金?又或者是各國央行和政府?

怎麼才叫“恐懼”?跌 20% 叫恐懼?還是跌 50% 叫恐懼?是一個月連續下跌叫恐懼,還是連續跌三年?

你看,範圍和定義都不清晰的情況下,每個人理解的恐懼和貪婪都是不同的。

況且,既然是一種情緒,它們還可以來回切換不是嗎?

比如這位:


13 年,他發了條推特,痛斥比特幣,說比特幣就是線上賭博。



20年8月11日,恐懼變貪婪,不僅賭博沒證明了,自己也奶上了。說公司已經買了 2.5 億美元的比特幣了。



過了一個月,9月14日,他又發推宣佈加倉了······



這還沒完,就在前天,12月5日,他再次發推,又追加 5000 萬美金!



如果他是普通人,恐懼也好,貪婪也罷,沒人會在乎。

可他偏偏是全球最大獨立公開上市的商業智慧公司-微策略公司的 ceo——塞勒。



5 個月 3 次加倉比特幣,他的情緒轉變成功觸動了那隻“蝴蝶”。

很多人以為,這次比特幣 fomo 情緒是灰度帶起來的。

其實,蝴蝶效應的源頭來自這家上市公司——微策略 microstrategy

一家上市公司為什麼要買比特幣?


無散戶的“牛”,能撐起牛市嗎?


此刻的比特幣,該恐懼還是該貪婪?

一切問題的源頭,要從微策略買幣說起。


灰度只管“上貨”
  微策略才是“比特幣李佳琦”


很多人把這次“牛市“稱為“灰度牛”。

灰度上班了,比特幣就漲,灰度過節去了,比特幣就回撥。

甚至有人做了個機器人,專門監控灰度每日購買量。



但其實,灰度只是個“上貨”連結,真正喊 3-2-1 上鍊接的“比特幣李佳琦”,是微策略。

說到這,微策略這三個字已經被提 3 次了,它到底是一傢什麼公司?

如果你去搜百度百科,會看到一篇看不太懂的介紹。



其實,關於這家公司,你只要記住 3 個關鍵詞就可以了。

1、美國老牌網際網路公司,做tob資料服務起家。


2、客戶都挺牛逼,比如麥當勞、維多利亞的秘密。


3、納斯達克上市公司。

它的知名程度就跟咱們國內排名前 10 的網際網路公司差不多。

所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馬爸爸忽然在微博上發:“我們已經買了 2.5 億美元比特幣作為儲值資產”時,市場會是什麼反應?



微策略就是這麼一個存在。

從8月11日開始,微策略公司老大塞勒變身“比特幣李佳琦”,說公司已經開始囤貨了,然後在推特上給各大機構“安利”比特幣,還從各種角度去分析比特幣的優勢和前景。



沒多久,同樣是上市公司的電子支付公司 square 就“下單”了。



“比特幣李佳琦”這一嗓子喊完,大大小小的公司坐不住了,但“上哪買”是個問題。

於是,這些小公司開始在彈幕裡提問:

“你們這些上市公司能過了 sec 監管直接囤比特幣,那我們這些小公司也想買怎麼辦?"

這時,一個熟悉的聲音響起:

“3——2——1,上鍊接!”



灰度出場了,這個唯一被 sec 認證的合規購買渠道來了。

所以,灰度並不是什麼神秘組織,它就是個信託公司,只管“上貨”,算是個“買手”。

真正有購買需求的是這些被喊單的小公司。



所以,每天觀測灰度的買入量其實沒什麼意義。

相反,找到給灰度”下訂單“的源頭,以及預測是否會有更多“訂單”給到灰度,反而更有意義。




假儲值、真炒作?

喊單的源頭我們已經找到——微策略。

問題也隨之而來:

為啥一家上市公司要買比特幣?



用塞勒自己的話說:因為相比於持有現金和黃金,比特幣的風險更小一點。所以買比特幣用來儲值。

確實,自從疫情爆發,美聯儲就開始瘋狂印錢,越印越多,多到什麼程度?


這是美聯儲官網上的一張資產負債表,其實你可以理解成印鈔數量。

可以看到,2020 年,疫情爆發之後,整整多印了一倍!比 08 年金融危機印得都多。

這種用“直升機”撒錢的態勢意味著什麼?

原來一杯咖啡 10 美金,現在可好,錢變毛了,一杯咖啡 20 美金了。

怪不得塞勒發文章說:

“我們真的覺得自己處在一個耗資 5 億美元的融冰上。”



手裡的現金確實不香了,而且還很燙手,難怪微策略公司配置了比特幣來對沖美元通脹。

但本著對資本家的警惕,鑑叔覺得這事沒那麼簡單。

你說多印鈔讓現金貶值,我信;

你說黃金正在開採,買不了那麼多,我信。

但你要說買比特幣風險更低,我怎麼琢磨都感覺有點問題。

比特幣一晚上能漲跌 20%,現金能嗎?你又啥時候看到黃金在一年內翻 36 倍?

微策略到底是在“避險”還是“冒險”?


“避險”還是“冒險”,鑑叔還看不太明白。

但這一波大熱度,微策略倒是蹭得明明白白。

首先是塞勒本人的熱度。

沒買比特幣之前,他的推特上可謂門可羅雀、冷冷清清。基本都是些“月經貼”。


自從他發了買入比特幣的推特後,馬上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粉絲也飆升到 20 多萬。發推頻率也從“月經貼”變成日更好幾帖。



其次,就是微策略公司股價的熱度。

從網際網路泡沫破裂之後,微策略公司股價一直是下降趨勢。

而就在它宣佈投資比特幣之後,股價出現了反常上漲。


8月11日,宣佈買入比特幣時,公司股價是 134.89 美金。

截至 12月1 日,塞勒憑藉平均每天 5 條的比特幣安利貼,硬是把自家股價抬到了 324 美金。

整整翻了 2.4 倍!!!

再來看看剛買完的比特幣帶來的收益情況。

到目前為止,微策略一共買了 3 次,最近一次就在1天前,暫且不算這次的收益,我們算算前兩次的收益。


前兩次共買入 4.25億美元,大約 38250 個,每個均價 11111美元。


如果按照 btc 18533 美元的價格計算,5個月時間,微策略在比特幣上足足賺了 2.84 億美元!

注意,這只是微策略公司的收益。



除了公司,塞勒自己也買了 17732 個比特幣,買入價 9882 美金。

這樣計算一下,他在比特幣上也賺了有 1.5 億美金!


說到這,發現沒有?微策略到底是想儲值還是炒作,似乎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比特幣已經把微策略送上了收益和流量的山頂。


站在山頂的塞勒,說啥都對!


炒幣 or 開公司?這是一個問題!


投資比特幣 3 個月,賺回公司 3 年的業務收入。

微策略的這波操作詮釋了一個觀點:

選擇大於努力。

於是,吃瓜群眾紛紛把下一個選擇題拋給塞勒:

“既然炒幣這麼賺錢,你還開公司幹嘛”


這個問題算是撞塞勒槍口上了,換另一個人,可能會被金錢衝昏頭腦,但塞勒絕不會。


空軍世家出身、麻省理工雙學位的他,24 歲成立微策略,9年後公司上市股價翻倍,讓他一舉成為華盛頓特區最富有的人之一。

你要說一個沒聞過財富自由味道的人,一看到比特幣飛漲,不幹公司我相信,但已經暴富過一次,還忙著改變世界的人就·······


而且,一次投資者會議裡,塞勒自己也透露,目前公司正在轉型,想探索以比特幣出發的商業智慧產品,還成立了創新專案組,正在招募區塊鏈技術人才。



為表決心,微策略甚至把手上的 “hope.com”域名連線到公司官網,專門開設“比特幣學習專區”,用行動表達“比特幣就是希望”。


你看,對聰明人來說,選擇和努力從來都不是二選一。

炒幣 or 開公司也並不矛盾,不過是增加一個業務模組而已。


所以,鑑叔決定用一包辣條賭他初心不改、堅持夢想。




無散戶的“牛”,能撐起牛市嗎?

機構 fomo 的源頭找到之後,很多人最關心的一個問題來了:

現在算“牛市”嗎?

回答這個問題,有個前提:

到底什麼才是“牛市”?

有人說,無散戶不牛市,散戶的參與程度是判斷牛市的標準。

也有人說,17 年那次是我們所有人公認的牛市,而現在比特幣價格快要重回 3 年前了,所以,從價格上看,現在已經算牛市了。

於是,鑑叔查了下維基百科,上面對牛市的解釋是這樣的:



意思就是,如果大部人是看漲的、行情趨勢是向上的,那就是牛市,相反,就是熊市。

如果按這個標準來看,17 年和 20年都算牛市。


只不過一個是自下而上的看漲,一個是自上而下的看漲。

什麼意思?

17 年,政策不明朗,大公司和機構也看不上這點肉,但散戶卻因為 1c0 和一些“明星”社群的炒作跟上了車,有些人一週翻一倍、有些人直接坐上火箭實現財富自由。

財富重新分配、普通人跨越階層的故事,在那段時間集中爆發,讓散戶的 fomo 情緒膨脹到極點,於是,這盛世如所有散戶的願,牛市來了!一場自下而上的全民狂歡也來了。

相比之下,20 年的牛市冷清很多,因為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看漲,主要是機構看漲,而且是西方機構。

疫情反覆、美元通脹、社會動盪,讓很多西方機構不太敢繼續下注中心化的投資標的,開始轉向相對安全的比特幣,加上監管逐漸放開,機構紛紛買票入場。從這幾次漲跌的時間段也能看出來,一到晚上就拉,遇到那些“洋節日”,就會迎來回撥。

那散戶為啥表現這麼冷清?很簡單,因為散戶還沒來得及上車,機構就已經拉完了。

不過,不管是自下而上、還是自上而下,看漲是一定的了,只是背後看漲群體不同。

所以,現在確實算牛市。

但牛到哪了呢?是剛到牛腳脖子?還是到牛肚子了??

這個答案涉及太多未來的不確定性因素,比如是否還會有更多國家放開監管?美聯儲是否還會繼續印鈔?疫情是否再次爆發?

畢竟,2020 年,最不缺的就是黑天鵝。


不過有一件事可以確定:


機構的加入讓這次的“牛”更穩健了,一旦“牛”起來,可能要進入“長牛”。



這個結論來自一個機構內部人士的啟發,之前他寫過一篇文章,分享了機構買入邏輯,內容大概可以總結為 3 點:


1、機構不玩零和博弈。


2、機構買幣是資產組合的需要。


3、機構更關注買入量而非當時的價格。


意思就是,機構的對手盤不是散戶,也不在意是否帶飛散戶,機構買幣是資金組合的需要,而執行交易的交易員為了完成上頭給的買入量 kpi,會抓緊買夠幣的數量,不會太關注幣的價格。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我們眼裡比特幣已經到了“高位”,但機構還是會繼續買。


所以,無散戶也“牛”市,而且,牛得更穩了。


那到底會“牛”到什麼程度?


咱們,且走,且看。



寫在最後


回到最初的問題上,此刻的比特幣,該恐懼還是該貪婪?

鑑叔給出的回覆是:


不要被任何一種情緒馴服,而是利用情緒去檢查你的認知配比。


比如,別人恐懼時,如果你的恐懼值也被拉滿,那你就可能殺跌。

相反,別人貪婪時,如果你的貪婪值也被拉滿,那你就可能追漲。

但如果,別人在貪婪時,你意識到了你也在貪婪,那這個貪婪的比重是不是就會下降?恐懼的比重是不是就會增加?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在調整你的認知配比。



所以,巴菲特那句“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的深層意思,並不是讓我們去猜測別人到底是在恐懼還是在貪婪。

而是讓我們透過別人的情緒,去檢查自己的“情緒指標”,當你意識到你在貪婪或恐懼時,你的理性就凸顯了,理性凸顯時,情緒就無法左右你。


其實,投資不是和市場博弈,而是對人性缺陷的一種約束,是一個無止境的自我提升的過程。



我是鑑叔


一個北美新金融研究學者


比特幣血汗礦工


空氣幣高速套路收費員


區塊鏈東亞非官方打假專家


我想從一個程式設計師的角度


把各種區塊鏈專案拆碎了拿給您看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