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條公鏈能承載 Web 3.0 應用爆發?

買賣虛擬貨幣

讓我們回到開頭的問題:Web 1.0像是撥號上網,Web 2.0像是寬頻網路,那麼Web 3.0會是什麼?

作者:碳2

編輯:黑土

出品:碳鏈價值

如果說Web 1.0像是撥號上網,Web 2.0像是寬頻網路,那麼Web 3.0——會是什麼?

這個問題不用著急給出答案,讓我們先把時間拉回到15年前。

2006年,全球資訊網標準之王、Web設計元老級先驅Jeffrey Zeldman發表了一篇抨擊Web 2.0的文章,其中首次提出「Web 3.0」這個詞。

Web 1.0,也稱為靜態 Web,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網際網路,只提供對有限資訊的訪問,幾乎沒有使用者互動。Web 1.0 沒有篩選網頁的演算法,這使得使用者很難找到相關資訊。簡而言之,它就像一條狹窄的人行道的單向高速公路,內容建立由少數人完成,資訊主要來自目錄。Web 2.0為社交網路和使用者生成的內容生產的蓬勃發展鋪平了道路,因為現在可以在各種平臺和應用程式之間分發和共享資料。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Web 2.0工具是由許多網路創新者開創的,其中當然就包括Jeffrey Zeldman。

不過,Jeffrey Zeldman很快發現Web 2.0雖然以網路為溝通渠道實現人與人之間互動,但同樣也存在許多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很容易催生一批網際網路寡頭,無法將網路價值真正賦予使用者。

然而,Jeffrey Zeldman並沒有找到解決之道,只是提出了一個Web 3.0的想法並把問題拋給了「後來者」。

2008年,一個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P2P foundation網站上釋出了比特幣白皮書《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2009年1月3日,創世區塊在比特幣——世界上第一條公鏈上誕生了,一條全新的去中心化之路被開闢出來——人們開始發現,區塊鏈賦予了網際網路新生,「Peer」擁有控制權網路與Web 3.0理念完全契合,網際網路也因此進入到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迭代。

 01 

Web 3.0和公鏈有何關係?

數字加密貨幣行業從業者對Web 3.0賦予了很高期待,希望透過結合後打破網際網路巨頭的壟斷並帶來更多創新,公鏈技術的存在讓人們逐漸意識到隱私、資料、權利、審查、身份等等,完整的Web 3.0應該具有統一身份認證系統,資料確權和授權,隱私保護和抗審查,去中心化執行等特點。

此外,通證經濟和數字資產的出現,也讓使用者作為個體可以有機會參與到Web 3.0開發執行當中,可以參與投票、參與分紅,實現開發者和使用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同時自己貢獻的資料資訊得以換回一部分收入,意味著更加公平合理。

毫無疑問,公鏈是Web 3.0的必要基礎設施,但隨著DeFi、NFT、以及鏈遊的興起,如今加密市場上的公鏈能夠滿足 Web 3.0 的發展需要嗎?

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繼續分析——

 02 

公鏈「後起之秀」欲打破阻礙Web 3.0發展的桎梏

雖然比特幣和以太坊等“傳統”公鏈仍是當前 Web 3.0 數字經濟的核心載體,但在越來越快的行業迭代背景下,這兩大公鏈似乎有些「難以承受行業之重」。

首先,比特幣的公鏈功能似乎正在不斷弱化,更多地趨向於代表價值儲存的“數字黃金”角色;其次,以太坊效能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尤其是在NFT和DeFi爆炸性增長之後,越來越難以承載市場需求,區塊大小限制、緩慢的確認速度、以及網路頻寬已經損害到一些專案,儘管“倫敦”升級部署了EIP-1559,但gas費用並沒有降低到使用者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與此同時,各類Layer 2解決方案在實現機制上也千差萬別,而實際應用(尤其是重資產型別的應用)要求更為苛刻,倘若由於二層解決方案無法解決彼此不相容問題,那麼也就失去了二層解決方案的意義,更不會成為一勞永逸的方法。所以,公鏈賽道上絕對不會出現一家獨霸、一統天下的情況,未來生態系統勢必會形成“多鏈共存”的局面,也因此出現了包括本體Ontology、Solana、雪崩Avalanche、Near在內的一批公鏈後起之秀。

從「以太坊殺手」Solana,到鎖倉量屢創新高的雪崩Avalanche,以及技術實力見長的老牌公鏈本體Ontology,如今公鏈領域的確給人一種百花齊放的感覺。隨著以太坊網路變得越來越飽和,高昂的gas費用和緩慢的交易時間也讓許多使用者和dapp開發人員感到沮喪,導致加密市場對更具可擴充套件性、計算效率更高的公鏈架構需求越來越大。

然而,儘管市場上出現不少值得關注的公鏈,但彼此仍然有些差異。

比如,Solana近期雖然吸引了不少加密專案上鍊,但中心化問題明顯,9月14日晚間一度因為網路資源耗盡導致拒絕服務,交易淹沒了交易處理佇列,缺乏對網路關鍵訊息傳遞的優先順序導致網路開始分叉,結果分叉導致記憶體消耗過大引發部分節點下線,最終不得不升級新版本重啟。雪崩協議其實也有類似的問題,正如波卡創始人Gavin Wood所說,雪崩協議很像一箇中心化的 Cosmos,由選出來的重疊的驗證人組充當了子網安全性,容易將導致整個系統內各個鏈間安全性有極大的不均。相比之下,本體Ontology是一個專注於實現使用者身份與資料自主管理的區塊鏈平臺,而這兩大要素恰恰是Web 3.0的核心基礎,憑藉獨有的基礎設施能夠讓各類企業使用者和普通使用者按需靈活設計區塊鏈方案。不僅如此,本體Ontology還擁有去中心化身份和資料共享協議,旨在提高速度、保障安全和傳遞信任。

比較來看,本體Ontology所提供的底層公有鏈擁有更好的安全穩定性,同時與大多數高效能公鏈一樣具備秒級出塊、手續費低廉、跨鏈、Layer 2支援、以及更強相容性等特徵,綜合競爭力似乎比其他“同行”更勝一籌。

 03 

Web 3.0互操作性、使用者賦能賦權和信用機制三大關鍵問題如何解決?

雖然公鏈給Web 3.0的發展打好了「地基」,但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裡,Web 3.0發展仍然被互操作性、使用者賦能賦權和信用機制三大關鍵問題所制約。不過現在,這些問題的解決之道已經初露端倪。

首先,Web 3.0互操作性問題該如何有效解決?事實上,區塊鏈現狀多少有些尷尬,因為到目前為止,這一領域仍是一個小眾市場(整個加密貨幣行業市值約2萬億美元,還沒有蘋果一家公司市值高),而困擾行業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區塊鏈因為缺少互操作性基礎設施,導致許多應用無法被大規模使用者使用。

互操作性可以消除加密資產之間的隔閡,本質上充當了去中心化世界的閘道器介面,更是奠定更廣泛區塊鏈生態的重要基礎設施功能。本體Ontology的ONTO資料客戶端支援以太坊、幣安智慧鏈、OKExChainPolygon等主流鏈,而且可以基於ONT ID的一套秘鑰生成多鏈錢包地址,同時還能為使用者管理多條鏈上的數字資產和NFT資產。當使用者開啟區塊鏈應用的時候,所有加密資產都呈現眼前,無需在多鏈之間切換,你可以與所需的任何加密資產進行互動而不必知道它們在哪條鏈上,你只要知道自己可以統一操作它們即可。當然,互操作性並不意味著低安全,本體Ontology可以根據使用者裝置生成秘鑰,意味著只有使用者自己可以管理自己的數字資產和NFT資產。

值得一提的是,透過與多虛擬機器整合,本體能夠與以太坊無縫相容,為鏈上帶來更強的互操作性。現階段,本體Ontology支援EVM、NeoVM、Native、Wasm四種虛擬機器,其中網際網路虛擬機器Wasm目前已經被傳統開發者廣泛應用,也就是說,未來這些開發者資源能夠很容易與本體生態進行連線融合。

更重要的是,EVM(以太坊虛擬機器)的背後是整個以太坊生態,目前Solana和雪崩Avalanche都還沒有實現相容,因此在這方面本體Ontology顯然已經走在前面。作為一個相容以太坊生態的虛擬機器,Ontology EVM不僅支援以太坊賬戶體系、以太交易型別和 Web 3 API 等,同時對虛擬機器層和交易池等也進行了最佳化增強,繼而實現本體和以太坊平臺的無縫銜接,開發者無需承擔過多遷移成本,也不會對本體平臺進行太大更改,確保兩大生態發展具備連貫性。簡單來說,使用者在本體鏈上即可體驗以太坊生態,一站式使用任何基於以太坊區塊鏈的數字錢包等各種應用。

另一方面,談到以太坊,就不得不說由來已久的擴容需求問題,ETH 2.0上線遙遙無期,而當下多數以太坊Layer 2解決方案,最終效果只能做到解“燃眉之急”。本體Ontology在2020年推出了Ontology Layer 2,具備開源、不需要使用者實時線上、不存在資金鎖定、多人通道和不需要使用者維護資料等多項優勢。Ontology Layer 2的研發不僅推動本體公鏈平臺完整體系的構建,而且還降低了企業業務上線的複雜性和成本,增強了區塊鏈服務產業的能力。

得益於本體Ontology跨鏈機制所形成的Layer 2網路架構,更多NFT和元宇宙場景將得以更好地支援,實現NFT在以太坊與本體Ontology之間相互流轉,DApp生態的整體效能將呈指數級增長,比如Axie Infinity這樣的“邊玩邊賺”NFT遊戲使用者將能夠以更低的成本,享受更快速的遊戲體驗,不必再擔心當日活躍玩家過多就面臨伺服器崩潰的窘境。

其次,本體Ontology較好地解決了Web 3.0中另一個問題,即:如何將個人資料主動權和控制權真正賦予使用者。坦率地說,當人們談論Web 3.0的時候,往往難以繞開一個困惑,即:如何在資料隱私前提下即保護使用者身份,又能與現實世界產生關聯,並且用一個識別符號代表這個世界裡的你?為了解決這個困惑,讓人們為Web 3.0大爆發做好準備,本體給出了去中心化數字身份(DID)框架解決方案ONT ID。

ONT ID是符合W3C對去中心化識別符號和可驗證憑證推薦標準的去中心化身份框架,能夠快速識別和連線人、資料與服務,旨在確保使用者全面掌控自己的資料和身份。最新資料顯示ONT ID 註冊使用者數已突破150萬大關,更是成為企業、組織和個人應用去中心化數字身份的首選,典型用例有:

本體與梅賽德斯賓士的母公司戴姆勒聯合研發 Welcome Home 應用程式便使用 ONT ID 作為使用者登入應用的方式,並實現車內系統的個性化管理方案。司機的出行服務偏好與 ONT ID 關聯,而不是儲存在應用方或是與車輛相關的系統內,真正實現了使用者資料的自主管理。

本體透過與全球自由職業市場領導者 MicroWorkers 的合作賦能社會,為眾多自由職業者們建立 ONT ID,以此為標識為他們匹配用工方需求,為他們增加了創收機會。

本體還與基於幣安智慧鏈(BSC)構建的新一代音樂流媒體服務與音樂 NFT 平臺 ROCKI 達成合作,使用去中心化身份解決方案,可有效防止藝術家被冒名頂替,打消使用者對 NFT 真實性的相關疑慮。

正如本體創始人 Li Jun所說:「超過150萬使用者透過 ONT ID 來管理自己的去中心化數字身份,這反映了人們在區塊鏈欺詐、冒用身份、資料洩漏和勒索軟體攻擊等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多,保護使用者隱私的去中心化解決方案存在巨大市場潛力。我們升級後的產品將使開發人員更方便快捷地使用 ONT ID,解決應用方和使用者所遇到的具體問題,使本體融入到更為廣泛的去中心化身份生態系統中去。」

目前ONT ID最常見的實際用例就是NFT遊戲,上週本體Ontology推出了總量為3, 333個的限量版元宇宙身份頭像「Ontology Avatars」NFT,所有 ONT 持有人均可透過 ONTO 資料客戶端進入相關 dApp 後,申領與自己 ONT ID 相對應的唯一身份 NFT,該 NFT 類似 Loot,透過隨機演算法可自動生成與頭像特徵相關的標籤,如:膚色、髮型、眼睛、鼻子等多維度屬性並儲存在本體鏈上,旨在將 NFT 頭像迴歸到最原始的本質,成為使用者在元宇宙世界的化身。

最後要談的,是Web 3.0信用機制問題。不得不說,信用問題一直備受關注,但長久以來,個人鏈上資產、交易記錄、行為資料等資源都彷彿是一座「沉睡的金礦」,其中隱藏價值並沒有一套成熟的信用體系去將其挖掘並量化,從而使得大家在區塊鏈和數字資產上積累下來的信用基本處於浪費狀態。為此,本體Ontology透過引入區塊鏈領域首款信用分“OScore”解開了Web 3.0信用機制的枷鎖,使用者任何鏈上行為都將成為生成信用分的憑證,擁有高分值的使用者將擁有免押金等多項鍊上權利。

現在,本體已經開始將這種信用機制整合在旗下去中心化借貸產品Wing中,透過OScore分數合理評估使用者信用後允許不足額抵押借貸,在加密行業裡可謂獨樹一幟,目前Wing存入資產價值已經超過21億美元,鎖倉量最高達6億美元。

從實際用例中可以看出,ONT ID和使用者鏈上信用評分 OScore 一同構建起了較為完備的本體去中心化數字身份產品矩陣,可滿足使用者信用評估、使用者通用化登入和使用者資訊批次化驗證幾個方面的實際需求。

綜上所述,本體Ontology給出了一套應對Web 3.0互操作性、使用者賦能賦權和信用機制三大關鍵問題的“All-in-One”解決之道。

 04 

總結

讓我們回到開頭的問題:Web 1.0像是撥號上網,Web 2.0像是寬頻網路,那麼Web 3.0會是什麼?

也許你會說,Web 3.0 就是區塊鏈,這個答案對也不對,因為Web 3.0不僅僅是區塊鏈,而是要為使用者提供價值的區塊鏈——從這個角度來看,Web 3.0需要公鏈,更需要能夠支援互操作性、使用者賦能賦權和信用機制的公鏈。

在區塊鏈世界裡,公鏈就像是“作業系統”,支撐著各類應用型產品和dApp。在無縫相容EVM的大生態下,本體Ontology就像一個“應用商店”,把不同區塊鏈上的專案聚合起來,在ONT ID、OScore和Ontology Layer 2支援下構建出一個安全高效、自治穩定、易用透明的全新價值體系,使用者可以在其中無障礙地使用各類dApp——而這,不就是我們所構想的Web 3.0時代場景嗎?

未來,我們勢必會進入到一個多鏈互聯的、全新的去中心化Web 3.0世界,在此過程中,除了以太坊這樣的“老牌”公鏈之外,諸如本體Ontology這樣專注於解決Web 3.0核心問題的公鏈無疑會獲得更大拓展空間。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