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人社交的 “BitMessage”,真的靠譜嗎?
從私募“花式割韭菜”到“區塊鏈+傳銷盤”,再到模式幣,割韭菜的套路在不斷“升級”,騙了一茬又一茬。
今天要分析的這個專案也是近段時間宣傳打得比較火熱的一個專案:
bitmessage位元信使——可建萬人群

bitmessage號稱自己是一款真正意義上基於區塊鏈技術構築的去中心化加密聊天軟體。
透過區塊鏈生態應用、加密貨幣及社羣、社交資源的互通結合,推出“人人貢獻,人人受益”的社群價值體系,建立使用者“流量”共識池,讓每一位使用者參與平臺的建設和發展,
與其他毫無應用價值的垃圾app相比,單單從理論邏輯上來看的話,bitmessage確實多了些技術含量,也增加了點實體專案落地的可能性。

然而,從整體的收益模式上來看,bitmessage最終也是模仿的“存幣生息”的資金盤模式。
【燃燒挖礦】
“燃燒挖礦”計劃說白了指的就是代幣銷燬計劃,以1:3的燃燒銷燬比例,燃燒一枚給3枚的算力。燃燒的越多,算力越高,收益也就越多了。

【靜態收益】
“靜態收益”指的就是不拉人頭的收益,主要是依靠專案開盤時發放的“空投獎勵”和註冊白送的100bim算力產值所獲的產值。
簡單來說,就是從平臺方那邊薅羊毛,不花一分錢,純靠零擼賺錢。
但根據平臺的比例,贈送的100bim算力實際上所能產值的效率不過千分之二,也就是說玩個5天才能賺取一個代幣。一個代幣價值0.4u,啥都買不起,更別說提現門檻和手續費了。

【動態收益】
“動態收益”從字面意思來說就更好理解了,就是不停地發展下線拉人頭。
動態的收益主要分為“推薦獎勵”和“節點獎勵”,但無論是哪種獎勵,換湯不換藥,其實就是推薦人數多少的區別。
推薦的人數少的話,就是所謂的“一代、二代獎勵”,獎勵分紅。推薦的人數多的話,市場基數大,如果還是按照一代二代計算,肯定換算不過來,自然就得重新換了個名字,換個適用集體的獎勵方式了,於是就出現了所謂“貢獻值”獎勵。


從模式上來看,bitmessage的推廣方式實際就是老一套的資金盤模式,並沒有什麼創新之處。
從技術上來看,連團隊都不是自己的,又有什麼值得相信的呢?
對比時光簿(skm)skrumble network專案,我們會發現bitmessage的團隊成員和時光簿(skm)的團隊除了名字不同之外,其餘簡直是一模一樣。
bitmessage團隊成員:


skrumble network團隊成員:

另外,不光團隊造假,就連白皮書上所描述的投資機構hustle fund實際也純粹就是碰瓷。
沒錯,hustle fund確實存在,並且確實很厲害,專注於軟體企業的預種子投資。但旗下投資的專案中根本就沒有bitmessage位元信使!


綜合來看,無論是推廣還是收益,無論是技術還是投資,bitmessage除了宣傳以外,從頭到尾就是一個沒有任何內涵的資金盤專案。
而這種專案的下場,往往只有一個……
你,還敢玩嗎?
免責聲明:
-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