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明:認知未來貨幣需要新的思想資源

買賣虛擬貨幣

我們已經進入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沒有人可以真正預期在第三個十年會有怎樣的事件影響和改變世界的經濟、政治、社會和生態體系。但是,人們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的經濟活動還要繼續,貨幣在未來十年沒有可能消失。只是貨幣在未來十年會有重大改變,所有的端倪在2010年代,特別是最近的兩、三年已經全面顯現。

龍白滔的這本《數字貨幣:從石板經濟到數字經濟的傳承與創新》的價值與意義正在於此。龍白滔在自序中提出:“普羅大眾已經瞭解到,貨幣是這個世界最強大的力量,超越了任何經濟、軍事和政治力量”。現在到了將貨幣置於一個歷史大視野下考察,尋找數字貨幣與傳統貨幣的全方位差別,展現人類貨幣演變的趨勢的歷史時刻。但是,現存貨幣理論不足以完成這樣的歷史使命。所以,需要引進新的思想資源,用以啟發、詮釋和認知貨幣的演變、現狀與趨勢。也唯有引進新的思想資源,⻰⽩滔這本書的主線——數字貨幣——⽅可得以深⼊探討。


1

生物學的遺傳與變異理論

人類數千年的貨幣歷史證明,貨幣具有難以想象的頑強生命力,從起源開始,其發育和演化過程從未間斷。如果承認貨幣歷史是一個延續的過程,承認貨幣存在內在的“遺傳”機制,那麼,不得不提出這樣的問題:貨幣是否存在與生俱來的 “基因”?如果存在,這個“基因”又是什麼?龍白滔贊同貨幣起源於3000年前青銅時代兩河流域的“石板經濟”,宮殿和寺廟是經濟主體,創造貨幣作為償還債務的手段。如今,債務貨幣支撐著世界主要國家所通行的法幣(Fiat Money)系統,貨幣就是欠條(Money is just an IOU)。

是否可以說,“IOU”即是貨幣的基因所在?還有一個關於貨幣起源的實證:即太平洋“雅浦島”居民曾經使用的“石幣”,當地人稱之為 “費”(Fei)。這個島有著漫長曆史,在受到現代化入侵之前,該島居民以擁有石頭的數量和大小代表財富多寡。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戶人家曾經擁有一個巨大是“石幣”,在運回雅浦島途中石沉大海。儘管如此,其他居民仍然承認這戶人家事實上擁有那塊石幣所代表的財富。說這個案例揭示了貨幣的“基因”本質,即人們常說的“價值”,絕不為過。這樣的“價值”可以體現在交易過程中,也可以存著於心理之中。基因是地球現存生命體遺傳的基本單元。

在生物世界,“遺傳”並非是絕對的,基因非常可能發生結構性改變,導致遺傳發生變異。因為遺傳,可以保持物種的相對穩定性;因為變異,可能導致物種的進化和新物種的產生。這套理論,實在可以在貨幣歷史中得以驗證。從貨幣起源看,貨幣與生具有的“IOU” 和“價值”不可分割,很可能就是貨幣的基因所在,進而形成獨特的DNA,使得貨幣具有強烈的“複製”特徵,支援了貨幣穩定性的一面。龍白滔在本書中,注重以“貸款創造貨幣”理論分析商業銀行和現代央行的運作機制,並且運用到數字貨幣領域的各種金融現象,確實觸及到了貨幣演變的深層機理。

2

量子特徵的啟示

在“量子力學”文獻中,似乎沒人反對“量子”具有“疊加”,“測量”和“糾纏”三個特徵,而這三個特徵完全違反人們認識巨集觀世界的常識。或者說,在經典力學裡,找不到類似的現象。所謂“量子疊加”是指一個量子系統可以處於不同的量子態。“薛定諤貓”,即一隻貓可以同時處於活和死的情況,就是卡通化的“量子疊加”。所謂“量子測量”是指量子會因為被測量而改變其存在狀態。

也就是說,在量子世界,任何外在的測量和觀測,都會引發量子的不確定性。所謂的“量子糾纏”是指在量子系統內,雖然在兩個粒子之間並不存在任何作用力和連線,但是,依然發生對其中一個粒子的量子態做任何改變,另一個會立刻感受到,並做相應改變的情況。也就是說,當各個粒子所具備的特徵已經被綜合為整體,就再也無法單獨描述各個粒子特性。

在人類所有的經濟活動中,貨幣最接近“量子”的“疊加”,“測量”和“糾纏”特徵:貨幣從來以不同形態同時存在,歷史上,諸如黃金、白銀和銅都可以同時作為貨幣存在;現在,數字貨幣和非數字貨幣同時存在,由此形成超過“量子疊加”的“貨幣疊加”現象。貨幣也可以因為不同的“測量”標準而改變。例如,黃金和白銀因為實施“金本位”,或者“銀本位”的測量尺度而發生改變。還例如,利息也是貨幣的“測量”標準,利息的改變絕對影響貨幣本身的價值結構。貨幣具有強烈的糾纏本性,匯率就是最為典型的貨幣糾纏現象,任何一種貨幣價值的波動,至少影響其他一種以上貨幣的價值。在當今世界,將世界主要貨幣從世界貨幣體系中切割出來幾乎沒有可能性。

3

突變理論

理解 “突變理論”,有兩個切入點。

其一,以法國數學家勒內·託姆(René Thom,1923-2002)於1972年發表的《結構穩定性和形態發生學》作為“突變理論”框架,該理論認為自然界或人類社會中任何一種運動狀態,都存在穩定態和非穩定態之分,“突變”即是指從一種穩定組態躍遷到另一種穩定組態的過程。或者這樣定義,非線性系統從某一個穩定態(平衡態)到另一個穩定態的轉化,是以“突變”形式發生的。一旦“突變”發生,具有不可逆性,一種新的穩定性可以替代原本的穩定性。

其二,以生物學的“基因突變”理論”為框架,“突變”屬於“變異”的一種極端狀態。“基因突變”具有普遍性、隨機性、低頻性、有害性和不定向性等特徵。1944年,薛定諤在《生命是什麼?》一書中提出:生命及遺傳的穩定性與輻射下的變異 (突變) 的不連續性 (jump-like mutations),說明了生命受制於量子規律。以上兩類”突變理論”的共同點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系統演變從來是非線性的,都可能因為內在的和外部的原因,導致突變。如果用“突變理論”解讀貨幣演變歷史,會發現太多的“突變”現象。布林頓森林會議的建⽴和⽡解都屬於全球貨幣制度的“突變”。在過去十年間,以比特幣作為先導的數字貨幣群的形成則是一種更大的“突變”,這種“突變”不僅反映了來自外部的科技不斷強化的影響力,也說明了貨幣本身具有非線性的演變機制。至於央行數字貨幣將怎樣導致傳統貨幣的“異化”,甚至刺激目前數字貨幣體系的“突變”,還有待於觀察。

4

混沌理論

愛德華·諾頓·羅倫茲(Edward Norton Lorenz,1917-2008)被公認為這個理論的創立者,時間是1963年。但是,雖然混沌理論已經傳播多年,仍然不存在被科學家普遍接受的“混沌理論”的定義,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往往對其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對於這一認知,幾乎沒有爭議:“混沌理論”是在數學和物理學領域,以研究線性系統為物件的理論體系,它最⼤的貢獻是⽤簡單的模型來推出明確的⾮週期性結果。存在於自然界和社會中的不確定性、不可重複、隨機的不規則運動, 以及不可預測等“無序”現象,或者“混沌效應”,已經納入到“混沌理論”研究範圍。

此外,“混沌理論”提出的初始條件的微⼩變化經過不斷放⼤,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差別的理論,特別是羅倫茲描述的“蝴蝶效應”獲得了廣泛的認同。在進⼊資訊社會和數字經濟之後,貨幣具有越來越強的不確定性、不可重複、隨機不規則運動的特性, ⾮常符合“混沌理論” 框架。所以,用“混沌理論”詮釋貨幣現象,會得到莫大的刺激。最為典型的案例:後“布林頓森林會議”的世界貨幣體系,已經呈現的越來越不可預測等“無序”特徵。1990年代以來,因為現代政府和央行越來越受制於跨國資本影響,導致全球性和區域性的金融危機的頻率密度和破壞程度,加劇全球貨幣經濟的“無序”化。

此外,太多的事例證明,央行的貨幣政策發生的任何微小錯誤,因為所謂的“蝴蝶效應”,最終都可能威脅整個國際貨幣的安全基礎。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從起因到結果,就是一個貨幣政策和金融體制錯誤不斷被放大的過程。到後來,解釋這場危機的邏輯十分困難。

5

心理學

心理學和貨幣的結合,應該說始於美國經濟學家歐文·費雪(Irving Fisher,1867—1947)。費雪在1928年的“貨幣幻覺”理論,揭示人們習慣對貨幣的名義價值做出反應,而忽視其實際購買力變化的特定心理錯覺。費雪希望人們擺脫“貨幣幻覺”,關注貨幣的購買力和潛在價值。現在,不僅民眾繼續深陷“貨幣幻覺”,而且政府更加有意識的利用民眾的“貨幣幻覺”,實行通貨膨脹政策。

近年來,因為心理學和貨幣現象的結合,產生了貨幣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Money),就相關的大部分著作和文章而言,將”貨幣心理學”集中與所謂的財富管理範疇。因為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的內在聯絡,其實還應該有一門”貨幣行為學”。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普羅大眾”如此關心貨幣金融,也從來沒有諸如“坎蒂隆”效應與民眾生活如此緊密。

龍白滔在這本書中描述的數字貨幣從誕生到成長,與“普羅大眾”一種對數字經濟時代財富形態的信仰和認同的互動關係,強調了區塊鏈智慧合約有助於兼顧公平效率的關係,描述了分享鑄幣稅,實現普惠金融,以及數字民主化的前景。值得注意的是白滔在書中提出,主要經濟體中可能只有中國央行的執行真正符合公眾利益。調整“普羅大眾”關於貨幣財富的“心理預期”實在重要。

去年下半年遍佈全球的、不同社會階層參與的Libra熱,幾乎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社會心理運動,其背後是理想、狂熱、期待和憂慮等各種心理元素的集合。歷史一再證明,“普羅大眾”的經濟和財富的心理和行為的改變,會對社會轉型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構成社會大轉型的深層動力。

在急速發展的數字經濟和數字貨幣面前,在急速發展的科學技術面前,在急速的社會轉型面前,從新古典到凱恩斯的傳統貨幣理論侷限性顯而易見,處於捉襟見肘的窘地。貨幣哲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1858-1918)曾經希望,藉助“貨幣”去“理解”現代生活,所以, “我們的任務不是去抱怨或縱容,而只能是理解。” 一個多世紀之後,齊美爾所提出的使命依然存在。現在需要透過數字貨幣理解數字時代,透過數字時代理解數字貨幣,再透過數字經濟和數字貨幣的結合理解這個被數字化的時代和文化。而認知數字貨幣,需要藉助和引入新的思想資源,並逐漸形成新的貨幣理論。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還處於現在進行時,在這場大變局中,數字貨幣會扮演重要角色,貨幣經濟的結構和體系面臨全方位改變,影響全球貨幣金融資源分配。期待龍白滔繼續秉承在歷史大潮前,堅持求實、獨立、勤奮、嚴謹和謙卑的研究精神,在貨幣理論和方法方面做出努力和突破。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