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貸千年史 | 跨鏈下的DeFi生態正在崛起

買賣虛擬貨幣

“跨鏈是推動 DeFi 契合點重合的關鍵動力,因為目前大多數區塊鏈網路都在隔離的生態系統上執行,相互之間的資產形成價值孤島,實現多資產互操作變得困難 。”

本文來源:Acala Network;作者:ARI LYZ

量體

公元821年,五十歲的白居易終於在長安買下第一所房子,寫到“遊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

文辭富豔才識兼茂白居易一舉高中,原以為高枕無憂卻發現攢了十年俸祿卻依然買不起長安一套房,當時“輪崗”和“異地任職”的制度讓許多官員甚至拿不出盤纏,像白居易當時的這等中下級官員只得借高利貸,《舊唐書》他記載到:“又赴選官人多京債,到任填還,致其貪求,罔不由此。”因此,當時的當鋪官商勾結放高利貸,加倍搜刮百姓。

典當行,亦稱當鋪,是以貨幣借貸為主和商品銷售為輔的市場中介組織,最早產生在中國的南北朝時期,時稱“寺庫”。當時主要是為了幫助貧苦百姓渡過難關,以衣物、農作物、器皿等作為抵押的兌換商品,利息也是較低地適當收取。

有人說什麼行業都有可能會消失,但當鋪不會。因為當鋪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源遠流長至今,經過時代的不斷演化和更替,最終總是以一種借貸形式出現在每一個時代中,對投資的意義不言而喻,在生活中也起著本身屬性所具有的金融性質。

*圖片來源自網路

過去典當行門坎比一般店鋪高得多,大部分的當鋪臺階有8級,櫃檯也高,有的在門內擺一列大屏風,為了不讓他人看見典當行內的情況,並且典當人站在櫃檯前看不見櫃檯上的物件,造成資訊偏差,從而讓典當人產生敬畏感,不敢和典當行爭價。老話說“窮人離不開典當鋪”。那些飢寒交迫、家庭破產、走投無路的典當人,因急需用錢,將家中值錢之物送到當鋪典當。典當行往往故意降低原物成色,甚至貶得不值一文。典當人因為急於用錢,只能任由典當行壓價。這樣一來,典當行最終演變成“剝削”的象徵。每年年節臨近,典當行還派出人用低價收購無力取贖者手中的當票,典當人到期無力贖出,典當物即成為“死當”,典當行賤價收進,高價賣出,從中漁利。

隨著時間不斷的發展,舊時代的典當行因為剝削而逐漸被替代,如今銀行成為抵押貸款業務的主要經營者,近年來社會各界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銀行業等金融機構高度重視提高服務工作水平,整體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雖然銀行的出現,看似更好地為人們提供金融服務,但從選擇抵押品的角度與可服務範圍來看,銀行較典當行相比,卻沒有什麼進步。

對於典當行來說,用高利息迫使當物所有權歸作典當行所有,再透過高價賣出當物獲取利潤是他們剝削老百姓的主要手段,但典當行作為一種具有金融和商業雙重性質的經濟機構,融資服務功能是典當行最主要的社會功能和貨幣交易功能,此外典當行還發揮著當物保管功能和商品交易功能,並提供對當物的鑑定、評估、作價等服務,其本質是體現社會需求性之間的關係。所以他們關注的核心是在抵押品的流通性與稀有性上,因此抵押品的種類較現在銀行來說是比較豐富,並且服務的人群自然相對較廣。

而對於銀行來說,核心在於追求借貸業務的完整性,規避違約風險。正是如此,銀行將“兌付能力”作為是否提供借款的關鍵因素,抵押品的價值穩定程度以及流動性與變現能力是銀行衡量借款人“兌付能力”的主要方式,大部分銀行在抵押品選擇上會謹小慎微,這就導致了很多銀行的抵押品單一,同時業務準則越來越偏向為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人群服務,漸漸將一些沒有一定經濟實力,但有真正借款需求的人排除在銀行體系之外,這也讓許多民間的不法金融機構有機可乘,從而導致窮人越窮,富人越富。

過去的典當行因為貪婪而消失,現在的銀行因為謹慎變得封閉,那麼未來呢?

裁衣

2019 年 P2P 處在風暴中心,現金貸在監管之下持續縮量,但不難發現市場上套路貸等依然是市場頑疾。過去的當鋪因為資訊不對稱以及貪婪造成了剝削,現在銀行因為流動性與變現能力而變得單一且封閉,越來越多的銀行都在嘗試新模式,金融科技的隊伍正在悄然生變,那麼未來誰會成為金融科技的主力呢?

如今的典當行是因為國家的法律法規政策下遏制了貪婪抵制了剝削,但其實並沒有真正本質上解決“當物”價格資訊的不對稱,而將區塊鏈技術賦予典當行與銀行的抵押貸款業務,那麼所存在類似資訊不對稱以及流動性與變現的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

區塊鏈技術蓬勃發展,許多創新的金融產品開始利用區塊鏈技術做新型的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協議,因為區塊鏈技術能與金融服務完美契合,不僅保證了資產資料的隱私性與安全性,並在無需中間環節確保點對點資料傳輸的可靠性與開放性。正是因為這樣,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在 2017 年誕生以來受到追捧,而超額抵押借貸業務成為最先落地的應用標的,為“當鋪”與“銀行”披上“新衣”。

簡單來說,DeFi 中的超額抵押借貸業務就是使用者可以以一定抵押率(抵押品價值/借款數額),將一定價值的加密資產透過智慧合約的方式進行鎖定,為使用者提供借款,當使用者將借款償還之後,抵押品自動歸還到使用者的加密資產錢包裡。

這種借貸方式與過去抵押借貸業務(銀行與當鋪)相比,擁有防止資產所有權篡改、提高資產可靠性、結算易於審計、價值資訊透明度高以及業務智慧合約可自動執行等優勢,讓原有封閉的抵押借貸等金融業務變得更加開發與靈活。

因為對於借款人和出借方來說,抵押品所有權上的交收功能與風險控制功能就可透過智慧合約的方式,一經觸動,便可以自動執行。此外傳統支付結算系統非常的複雜,每一筆資金的轉移需要經過多個清算環節才能真正完成,再加上銀行在處理違約的抵押貨品時,往往存在所有權互操作風險高,貨物流動透明度低,資金結算監管重複以及回款耗時長以及中間費用高等缺點,也正是因為這樣,銀行在選擇抵押物時,往往只選擇房產作為抵押貸款的主要服務資產,但是我們要知道區塊鏈技術去做 DeFi 天生就具有結算功能,7*24小時全天候執行,點對點的轉賬,無需依靠任何中間商,成本低,透明度高,一旦發生業務違約的情況,及時清算債務,拍賣抵押品,保證債務償付,從而實現統一無縫的金融業務。

此外信任是金融發展的基石,現如今國家的法制建設解決了大部分可信問題,而 DeFi 透過區塊鏈技術讓技術可信成為法律增信之外的另一種信任手段。雖然現在主流的 DeFi 平臺還是以加密資產作為抵押物做借貸。隨著區塊鏈技術的不斷髮展,穿上 DeFi 新衣的”當鋪“將能承載“股票、債券、ABS 產品以及大規模的各類邊緣資產,真正實現一個”規範、開放,靈活,擴充套件性強“的金融借貸市場。

換裝

DeFi 這件”新衣“的核心考量在於找到產品和市場的契合點,也就是“PMF(Product-Market-Fit)”。(PMF(Product-Market-Fit)一詞來自投資FB

DeFi 這件”新衣“的核心考量在於找到產品和市場的契合點,也就是“PMF(Product-Market-Fit)”。(PMF(Product-Market-Fit)一詞來自投資FB、Twitter等多家明星公司馬克安德森)DeFi 看似能夠滿足很多需求(Market),也有許多創業團隊為之打造產品(Product),但只有這需求和產品重合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契合點(Fit),才能真正讓使用者為某個解決方案埋單,契合的越好,那麼從中的價值越大。

現如今大部分 DeFi 專案(如MakerDAO、Compound等)將套利作為契合點(Fit),越來越多的人發現“穩定幣是天然的套利市場”。而這一契合點的源頭就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資金都有時空性,主要是因為現如今的貨幣體系是主權純信用的貨幣體系,貨幣數量的多少是由國家依據政治或經濟的需要來決定的。為了保持經濟持續不斷的發展,該種制度會讓社會上流通的資金越來越多,每單位資金變得越來越不值錢,造成每單位資金的購買力越來越差,進而讓資金在不同的時間節點有著強烈的時空感,所以從購買力角度來說,同一筆的資金在不同的時間緯度是不一樣的。

那麼對於加密資產的投資者來說,利用未來將要貶值的錢發揮著現在的購買力去購買如比特幣這種優質資產,豐富了自己的資產配比,不僅如此 DeFi 的出現,還能大大提高了使用者的資產價值。現在許多人透過超額抵押發行穩定幣做的是借貸,但很多人根本沒有借貸的需求,更多人是在做套利的事情,看似違背借貸的初衷,其實不然,使用者鎖定了自己的加密資產,並將其作為借款最後的償付保證,獲得一定數量的穩定資產,這些穩定資產就可以幫助使用者把未來才能實現的收益,在當下透過其他 DeFi 產品中的套利機會進行變現,捕獲資產流轉價值。

畢竟,套利終究是一場遊戲,遊戲也總有結束的那一刻。

而持續不斷提高資產利用率並不能僅僅聚焦套利這一方向,更多的是挖掘真正的借貸需求,充分利用閒置資金,放大資產利用價值,才能真正將需求(Market)與產品(Product)之間的契合點(Fit)不斷增大,最終形成重合。

雖然現在的 DeFi 生態還處於很早期,從傳統金融市場轉換到 DeFi 上來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從區塊鏈本身的發展角度去看,也存在著許多的借貸需求。就整個比特幣市值來看,目前已達到1335億美金,對標A股10%的質押配資比例,比特幣的借貸市場大約能達到133億美金。

眾所周知,比特幣是透過礦機挖礦獲得的,而建立一個礦場其實需要不小的成本,其中包括場地建設,礦機,網路維護以及還有用電等一系列開銷。假設建造一個擁有500臺螞蟻S7礦機的礦場,在電費0.35元/度的情況下執行一年就需要成本大約1200萬人民幣左右,若是礦場主出現資金運轉問題,為了保證礦場持續不斷的執行,借貸的需求就產生了。據悉,現如今比特幣借貸使用者90%都是礦工,但比特幣所代表的區塊鏈1.0 僅僅實現了可程式設計的貨幣,並沒有如以太坊智慧合約的功能,所以比特幣的借貸,大部分還是透過中心化的方式去實現的,這就可能存在部分做比特幣借貸的人看似是要賺使用者的借貸利息,其實窺視著使用者抵押過來的比特幣。

所以跨鏈是推動 DeFi 契合點重合的關鍵動力,因為目前大多數區塊鏈網路都在隔離的生態系統上執行,相互之間的資產形成價值孤島,實現多資產互操作變得困難 。時任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區塊鏈高等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曹寅在文章《2020 年,DeFi 2.0 及其梯隊的崛起》提到現在基於以太坊的 DeFi 生態由於抵押資產的單一很有可能迎來明斯基時刻,造成 DeFi 各個系統崩潰,只有透過跨鏈將比特幣引入 DeFi 生態是當務之急,並且隨著比特幣不斷地合規友好,全世界的監管部門,甚至中國的監管部門都早已承認比特幣是數字商品,不是證券,這樣一來,比特幣未來市值將會達到一個更大的一個體量,而 DeFi 2.0 也將會隨之到來。

2019 年最火熱的兩個跨鏈專案無疑是 Polkadot 與 Cosmos ,他們分別採用的共識機制為 NPoS 與 Tendermint 共識,這類 PoS 網路在設計上會鼓勵持有者將 Token 進行抵押,通常會有為期幾天乃至好幾個月的解鎖期,從而來保證專案的網路安全,透過每年 5%-20% 之間的年化率的收益,抵消通脹過程中帶來的價值稀釋,但是以喪失流動性為前提,持有者無法使用這部分資產,從而失去了其他的獲利機會。

以 Polkadot 為例,DOT 作為 Polkadot 網路的原生 Token:一是用作交易手續費,手續費隨交易所傳送;二是用於 Staking 挖礦,插槽競拍,對提案的投票表決,在使用這些功能時,DOT 是處於鎖定期的,無法即時進行所有權的轉移,那麼該狀態下的 DOT 不具有流動性。

Staking 資產的使用權與鎖定狀態的所有權繫結,如果將質押狀態下的 DOT 所有權對映出成兌付憑證,由中心化實體或去中心化網路保證兌付,並保證資產的使用透明與收益的公平分配。實際鎖定的 Staking 資產處於使用狀態(抵押挖礦、投票表決,以及插槽拍賣等)時,兌付憑證用於自由流通交易。就像期貨在實物交割前,是透過標的物的兌付憑證進行交易。而該兌付憑證就可以作為合格的抵押物,向穩定幣系統抵押,生成一筆抵押債倉(CDP)。

2020 年,隨著越來越多的區塊鏈專案利用 PoS 共識來提升延展性以及安全性,根據 Stakingrewards.com 所提供的資料,目前為止已有 74 個正常運轉的 PoS 專案,Staking 市值已達到104億美元 , 鎖定的 Staking 資產價值已達到64億美元 ,如果包括還未轉為 PoS 的 ETH 2.0 ,以及即將上線的 Polkadot ,更加增大了市場空間的量級。

當跨鏈技術愈發成熟,我們設想諸如 Acala 、MakerDao 、Kava 等新 “當鋪” 的出現,將會極大的增加抵押資產的價值,使用者會更加想要去做 Staking 以獲得更大的收益,這將會是一個非常具有潛力,擁有真正借貸需求的市場,從而促使需求(Market)與產品(Product)之間的契合點(Fit)越來越大,定能讓 DeFi 這件新衣大放異彩。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