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興控股事件直擊供應鏈金融欺詐痛點 金融機構借道區塊鏈技術

買賣虛擬貨幣

“在承興控股涉嫌供應鏈金融欺詐行為曝光後,我們供應鏈金融風控稽覈尺度也一下子大幅收緊。”一位國內大型第三方理財機構業務主管趙誠(化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如今,只要是基於應收賬款的供應鏈金融融資業務,風控部門不但要逐一核查每份貿易合同與發票的真偽,“跟蹤”每筆資金的具體流向,還經常約談供應鏈金融業務各個環節的機構負責人,確認上下游企業不存在“關聯性”以套取供應鏈金融融資款。

“不過,這些措施未必能徹底化解所有的供應鏈金融欺詐風險。若供應鏈金融騙款事件曝光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透過篡改原有貿易資訊撇清責任,金融機構就很難找到過失方問責追償。”趙誠直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瞭解到,不少金融機構開始藉助區塊鏈技術的資訊不可篡改特性,搭建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操作流程以規避上述風險。

“畢竟,區塊鏈技術能確保供應鏈金融各個環節的貿易資訊不被篡改——即便發生供應鏈金融融資欺詐風險,金融機構也可以根據這些原始貿易資訊,找到相關過失方問責追償。”一位金融機構風控部門負責人指出。更重要的是,區塊鏈技術的分散式儲存特點,可以進一步擴大供應鏈金融業務所覆蓋的上下游企業範疇,令金融機構更加全面精準地辨別其中是否存在自賣自買關聯交易,以此套取供應鏈金融融資款。

但他發現,儘管不少金融機構所研發的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操作平臺初具雛形,但上下游企業是否願意配合“貢獻”相應的財務資料、業務最新動向、實際控制人與股東資訊等資料,依然存在較大挑戰。其中眾多企業擔心繫統不穩定與資訊外洩而“婉拒”,導致整個區塊鏈供應鏈金融作業系統實際運營效果差強人意。

“所幸的是,基於區塊鏈的金融操作流程已在跨境貿易融資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它移植到供應鏈金融領域的難度應該不大。”一位銀行IT技術部門負責人認為。不過,他發現當前急需解決的,是區塊鏈技術系統維護與最佳化成本偏高問題,這導致供應鏈金融貸款成本水漲船高,無法起到科技進步降低貸款成本的效果。

用區塊鏈技術追索

“在承興控股涉嫌供應鏈金融欺詐事件曝光後,公司高層也被嚇到了。”趙誠回憶說,當時公司高層一度打算叫停所有的供應鏈金融融資業務。雖然業務部門最終說服高層放棄了這個想法,但因此付出的“代價”是業務、風控、技術部門必須迅速拿出一整套防範供應鏈金融欺詐風險的解決方案。

“這三個部門不約而同想到了區塊鏈技術。”他說,在這三個部門負責人看來,如今諾亞財富與數家大型電商平臺之所以圍繞承興控股此前簽訂的應收賬款合同真偽問題爭議不斷,一個重要原因是各方缺乏一個資訊共享平臺,對以往貿易合同、應收賬款發票、供應鏈融資款實際流向進行“確認核查”,導致各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操作平臺恰恰能解決這個痛點:在區塊鏈的分散式儲存與資訊不可篡改的環境下,供應商、核心企業、分銷商、物流倉儲企業、金融機構等各個參與方都可以藉助區塊鏈技術“共享”各自在貿易產業鏈各個環節的交易細節,且相關節點資訊透過全網認定而不可篡改。因此即便供應鏈金融業務遭遇欺詐風險,金融機構可以憑藉這些無法篡改的貿易合同、商品物流、發票與融資資金流向等資料,找到相應過失方追索資金損失。

“更重要的是,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操作流程還能在更大範疇覆蓋上下游企業的相關貿易資訊與商品資金流向,從而判斷貿易產業鏈的最初賣家與最終買家是否屬於關聯企業,令相關企業透過自賣自買,套取大量應收賬款合同發票申請供應鏈金融融資套取資金的意圖無所遁形。”趙誠指出。這也是他們從承興控股涉嫌供應鏈金融欺詐事件學到的新教訓——因為承興控股正是透過“自賣自買”行為,借道大型電商平臺刷單套取了大量應收賬款合同發票,最終向諾亞財富、雲南信託等金融機構“套取”了數十億資金。

他發現,當前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操作平臺初具雛形,但光有“硬體”是遠遠不夠的。

“不少上下游企業一聽要在這個操作平臺裡輸入大量財務資訊、貿易資訊、股東資料與實控人資訊,就以系統不夠穩定、擔心商業秘密外洩為由婉拒,令整個系統差點成了擺設。”趙誠坦言,現在他們只能透過貿易產業鏈核心企業(也是供應鏈金融融資借款方)說服上下游各個企業加入其中,但這將是一個相對艱辛漫長的過程。

複製跨境貿易融資“不易”

儘管挑戰重重,但趙誠對區塊鏈技術解決供應鏈金融欺詐風險充滿信心,因為他發現區塊鏈技術已經很好地應用在跨境貿易融資領域,有效解決跨境貿易融資領域各方資訊不對稱所造成的融資欺詐風險。

以往,中國企業從海外進口採購原材料時,往往是透過信用證方式結算資金付款。但傳統的信用證付款操作涉及紙質單證環節的核實(銀行需確認各方貿易的真實性以避免騙取貸款行為發生),因此銀行與貿易雙方需反覆溝通確認交易各類資訊,導致整個信用證付款操作流程相當漫長,甚至有時會出現付款違約現象。

“這背後,是貿易雙方、銀行、航運公司之間存在大量資訊不對稱現象,導致個別企業趁機虛構貿易合同騙取貿易融資,令銀行最終不得不犧牲業務效率,優先確保資金安全。”一位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部門人士分析說。

所幸區塊鏈技術興起,讓不少銀行看到“兼顧業務效率與資金安全”的新解決方案。

具體而言,有些銀行嘗試將區塊鏈的分散式賬本技術與電子提單功能相結合,打造全新的跨境貿易融資業務操作平臺。在這個平臺裡,信用證操作流程與傳統信用證流程幾乎完全契合(商定信用證條款、申請、開證、通知、要求修改及稽覈透過、交單、解決不符點,以及匯票結算指令),並整合了電子提單功能;最大的“不同”體現在銀行、貿易雙方與航運公司被連線到單一區塊鏈網路共同處理單證交換與相關資訊核對工作,從而將原先4-5天才能完成的單證交換工作壓縮到一天內完成,同時有效解決貿易合同真偽核實工作。

“我們正嘗試將這套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跨境貿易融資操作平臺,移植到境內供應鏈金融業務領域。”一位銀行IT技術部門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但移植成本大大超過他們內部的預期。原因是前者的業務操作流程與節點設定完全按照跨境貿易融資業務設定,若要移植到供應鏈金融領域,等於這些業務操作流程與節點設定都需全部調整,以契合供應鏈金融的操作特點,由此帶來的底層技術研發調整投入。

“我們內部做了初步估算,這導致基於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業務要實現盈虧平衡,其實際年化貸款利率要比傳統業務模式高出40個基點左右,估計很多中小企業會望而卻步。”他指出,因此銀行內部正計劃加大區塊鏈底層技術研發人才的引入,以自建支撐業務操作的技術系統“降低運營成本”。

這位銀行IT技術部門負責人透露,儘管這導致銀行需要付出更大的人力成本,但銀行高層認為只要區塊鏈底層技術能“自建”,將來系統維護與最佳化的成本就會持續走低,最終能換來更低的貸款利率與更高業務成長空間。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