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連結現實:加密藝術的誕生與發展

買賣虛擬貨幣

加密藝術市場正在崛起。

“ Right Place&Right Time”是一個基於比特幣價格波動行為的數字藝術作品,該作品售價高達 10 萬美元;藝術家特雷弗·瓊斯(Trevor Jones)建立的數字藝術作品“畢加索的公牛”在 Nifty Gateway 上拍出了 55,555 美元的高價。

加密藝術(Crypto Art)的誕生,讓我們看到了區塊鏈技術和藝術的結合的新可能。

究竟 NFT 和加密藝術有多大的想象空間?當科幻連線現實,技術與藝術的邊界是不是會有新的突破?Odaily星球日報發起策展,聯合 PlatON、傳茂文化、BCA、36kr共同舉辦的國內首次基於區塊鏈的人和 AI 協作藝術作品展覽及其系列活動----《逆賽博格教堂與集市》。

本次藝術展所展示的作品,皆由科技藝術家宋婷創作。本次展出作品囊括圖片、影片、音訊、物理藝術品實拍等多種形式,均為藝術家與生成性對抗神經網路(GAN)共同完成,試圖想要探尋後人類時代 AI、區塊鏈等資訊科技對原生創作的解構和衝擊。作品反映了區塊鏈社羣所依託的開源文化、加密運動歷史母題與機器賽博控制論思想的演變。

宋婷表示,“區塊鏈不僅是一種資訊科技,也是一種跨學科的社會思想。以資料確權為基礎的去中心化體系,社羣共識建構,將隱性生產要素數字化、通證化,對個體價值的關照等,都為其它學科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性工具,同時也呼應著當下時代的種種命題。”

區塊鏈技術如何與藝術結合?

深深塑造了主流網際網路思想卻被忽視的賽博朋克

杜尚認為藝術要麼是一種剽竊,要麼是一種革命,他認為如果只能複製前人的藝術成果,因循他們的成就,在他們已有的骨骼結構中撲騰,水花難以成為滔天巨浪;不然,就得是革命,那被選中的人不得不把舊的東西打碎。

如今我們生活在這樣的網路環境中:

只需十幾個小時,中國網際網路上的資訊量就會翻一倍。我們每個人、每時每秒都在被資訊科技重塑、影響著。我們的humanity每時每刻都處在與程式碼的共振中,有些和鳴或有些則備受考驗。我們居住在網際網路科技看起來穩固、威武的大廈裡,讓它為我們遮風擋雨、提供近似無限便利。這一切要歸功開源文化,開源精神在開發者間建立了一種非對手盤式協作關係。沒有開源軟體,就不會有我們今天擁有的世界網際網路,也不會擁有我們今天擁有的便利的、強大的、視之理所應當的資訊科技基礎設施。點外賣、使用地圖找路、回到家看網路電視,使用手機交電費……所有的生產生活環節都出沒著開源的身影。

兩年前 Aaron 發起了一個運動,中文翻譯成為開放存取運動,他認為資訊在整個網際網路上都應該被共享,每個人都可以得到,每個人都應該得到。所以他寫非常有名的“ Gue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想號召每一個網民行動起來,阻止大企業、商人和政客把網路、方法資訊私有化,讓知識和資訊真正被社會公眾所享用。

Aaron Swartz 被很多人稱為“網際網路之子”。這位少年天才的父親是一位軟體企業家,母親是一位藝術家。之前,他面對了 11 項重罪的指控,然後在紐約的家裡自殺了。

為什麼呢?因為他從商業公司網站上下載了大量本應收費才能獲得的學術期刊文章,不過他並沒有向公眾開放這個文章而使商業公司帶來損失。他的自殺幾乎以行動殉祭、踐行了他的宣言——

Aaron 認為資訊就是力量,但就像其他所有力量一樣,有些人想把它佔為己有。世界上所有的科學文化遺產已經在書籍和期刊上釋出了幾個世紀,但是現在正在被少數的私有公司數字化並且上鎖。 他希望南半球的貧苦的兒童和一流精英大學的學生都可以訪問這些知識成果。他認為大公司利慾薰心收買政治家,立法讓他們擁有專屬的權利,來決定誰可以複製這些知識,讓其他人為這些知識付費。以至於游擊隊的成員——也就是開放存取運動成員,把知識分享給全世界就好像是偷竊和盜版。

Aaron Swartz死後,駭客黑進MIT網站,改寫介面為對他的悼念

他希望也祈禱我們每一個網際網路的使用者,都要奪回資訊的所有權,不管它被存在何處,如果世界上有足夠多的同盟者,這群人就不僅傳達了反對知識私有化的訊號,還會讓它成為不會再來的過去。Aaron 在 2008 年寫下這篇宣言,但是他現在已經不在人世了。

為什麼一個被稱作網際網路之子的人在“網際網路”繁榮發展甚至成為主流價值觀的今天,遭遇卻如此悽慘?為什麼這一枚硬幣的兩面會如此相悖、衝突如此劇烈?一切都要還原到網際網路互聯互通思潮誕生的那個時候——

Cyber 一詞從維納的著作《控制論》(Cybernetics)而來。維納本人是一位效力軍方的科學家,他研究如何控制導彈。後來他發現系統理論方法不止可應用在導彈軌道,也可以推演到其他地方。如果上個世紀在給“機器智慧”命名的那場啟蒙爭論中,是"Cybernetics"控制論贏過了"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我們今日展現的資訊科學研究和科技商業話語體系將完全不同。控制理論誕生三十年後,融入進上世紀嬉皮士和加密主義的烏托邦意識形態。

二戰後的美國青年心靈上壓著三座大山:世界大戰的創傷隨時可能會爆發核戰爭的恐懼以及戰後快速發展大工業資本主義對人心靈的束縛和勞動的壓迫。人們在過載的技術和資訊裡,精神非常困惑迷茫。

有些科幻電影比如《地球停轉之日》,《人體入侵者》都體現了冷戰思維、核恐懼給文化帶來的影響。這個時候青年人群中湧現出兩個轉向,第一種激進地干預現實,比如反越戰政治遊行等等的新左翼運動。第二種去求助於迷幻藥、禪宗、佛教,比如垮掉一代文學,有人跑到鄉下建立公社同時尋求超驗的力量想掙脫現實的束縛。這群才華橫溢的年輕人每天看 Wiener 的《控制論》,也恰恰是這批人的心靈擁抱了時代技術的轉變,提出了“萬物互聯”的構想。這些人的思想後來變成了我們今天網際網路主流構架思想的一部分。

這件事很有意思。如果一個當代年輕人,每天不打工,只喝酒、探尋迎神力量渾噩度日,寫科幻……你可能會覺得是非主流、亞文化,怎麼這群人的“科幻式”規劃就變成了今天網際網路主流思想一部分?這個思潮在發展中究竟經歷了什麼才走上了歷史舞臺?

左邊 People’s Computers 是當時的一家企業,右上角這個圖是 Palo Auto 世界資訊科技心臟的研究中心。這些主流科研人員在賽博朋克這群亞文化青年人的影響力不斷擴張時關注了他們,並且向他們投入了研究精力。所以自然而然地,藉由研究機構的媒介,政府和企業的能量都注入了其中。就像曼紐爾·卡斯特說的,在 1970年到 2000 年間的網際網路發展是非主流和主流的奇異共舞。軍事策略,大型科研組織企業,還有反主流創新……它們混合在一起誕生的能量充沛卻奇形怪狀的混合物。

計算機網路互聯互通思想從誕生的那一日起,就不僅僅是一種通訊技術方式,它附著了特別的文化政治內涵。恰恰就是我們剛剛說的這一群非常亞文化的青年人,他們反理性、反集權、反技術官僚主義、反壟斷資本集團的政治訴求交織其中。這些東西就在網際網路這座繁榮大廈的地基,就在最底層的磚上面鑲嵌著的。這種非常科幻的未來創想居然變成了真正改造社會的神奇工具,然後還催生越來越完整的綱領和衍生物。如果不回看歷史,人們很難意識到網際網路原生創造意志本身就有這麼一大部分是反主流的,是互聯互通“科幻”狂想驚異地走入歷史舞臺的體現。

在當時的歐洲和美國,大手筆的政治和經濟變革都在發生,政府對公共福利的調控、對高等教育支出的傾斜混合著計算機技術本身帶來重大增量活力,一起催生了時代對於資訊科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這些賽博朋克青年人們對網際網路本質分配規則的政治構想符合了資訊資本主義發展需要,他們自發出現時是反主流的,但後來被主流徵服和馴化。以至於今天我們提到網際網路,你不會想到往往和“地下”、“失控”聯絡在一起的賽博朋克。

為什麼我們需要加密藝術?

《開放存取運動宣言》裡提到:“資訊是一種力量。”在我們資訊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資訊就是金融本身,資訊不僅是一種力量,是權利和權力,而且有經濟價值。那麼當你談到新自由主義經濟,你會發現自由市場的最理想思維實驗和賽博朋克青年人的數字烏托邦幻想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他們都是去中心化的、崇尚自由的、個人主義的、追求 permissionless innovation 的、倡導機會平等……在資料、資訊即金融的今天,經濟烏托邦和文化政治烏托邦思想合流是必然。

當我們談到到加密,有人可能會想:“只有數字富豪或其他舉足輕重的人物才需這個東西,沒有人要關注、竊取我的秘密。”但其實加密對你生活影響可能要比你自己想象的要大很多。

二戰時圖靈破譯機破譯了很多關於納粹相關檔案,為我們最後取得勝利和平做出貢獻。

Phil Zimmermann 創造了個人版高強度加密軟體 PGP,使用金鑰長度超過了美國政府管制規定,還把原始碼放在網際網路上讓人隨便下載。Zimmermann 當然也和 Aaron 一樣受到了法律指控。

加密學家跟政府的關係非常複雜,戰時加密力量幫助政府維護權威、維護公共秩序、破譯暴力秘密;戰後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流動後,他們又被限制。因為加密本身是一種權力和權利,和隱私息息相關。我是不是擁有加密我自己隱私的權利?我是不是有公眾隱私權?如果隱私是一種天賦權利的話,加密是不是應成為每個人必備的工具?我們是不是要給予每個人這樣的工具?在資訊即金融的時代,奉上資料意即奉上自我價值。而如果加密不是人人手中必備物的話,隱私是不是應該完全透明給他人?如果不得不上交,隱私應該給什麼人卻不給什麼人?方式是怎樣的?

開源運動艱難但卓越的發展與加密力量和政府監管的若即若離的複雜關係相伴相生。開源運動的生命力所在是讓每個人平等協作,可以把知識分享給其他的人,讓人的朋友可因為他已有知識,把更多不必要的精力耗費省去,去做真正有創造性價值的工作。這件事情對人類文明發展至關重要,尤其是對我們今天擁有的資訊科技文明來說。

像中央美術學院殷老師所說:當代藝術需對當代社會生活中的敏感問題和重大事務作出積極的迴應,要對尖端藝術課題作出積極的回答。

當代藝術是一種思索、一種獨特視角的答案與記錄。如果你關注資訊科學相關的藝術的話,你會從歷史上加密力量和監管的複雜關係、技術和法律的複雜關係當中獲得張力,會看到個體創造力自由和時代浪潮的複雜的脆弱的關係並從其中獲得張力。

基於開源文化的發展,基於人們對加密訴求的提升,基於世界網際網路的基礎聯通形態,區塊鏈這門技術誕生了——區塊鏈不僅是一種資訊科技,也是一種跨學科的社會思想,它是以資料確權為基礎的去中心化體系。

在原先金融系統裡面不存在這種共識賬本。區塊鏈技術裡面蘊含的建構社羣共識,將隱性的生產要素數字化通證化,還有對個體價值的關照,這些都為社會科學、liberal arts 甚至純藝提供了有趣的思想工具,也和我們剛剛過去講的種種時代命題息息相關的。

區塊鏈技術與藝術結合的兩種正規化

這部分內容來自於科技藝術家宋婷老師在《國際日報》上發表一篇探討區塊鏈和 AI發展的文章——

隨著資訊科學和資訊經濟的發展,我們身處的整個的生產生活環境四元並存情況會長期存在。四元就是人類智慧,人工智慧、物理世界、數字世界,這四元並存他會長期存在。隨著時間推移,它的濃度配比會發生變化,不過結構已定。區塊鏈技術的出現進一步提供了最佳化這四元共生關係的基礎設施的靈感。因為區塊鏈的共識賬本一經記錄就不可篡改,延展了“信用”的價值,它增強了資料作為生產資料的力量。

比特幣的誕生帶來數字貨幣的 1.0 時代,以太坊誕生帶來數字貨幣的 2.0 時代。數字貨幣 3.0 時代也將為數字文明基礎設施提供了更多建設性助益,在進一步以現實世界為藍本建構一個更好的、更豐富的、甚至弱化物理世界種種缺陷的、更最佳化的存在。以太坊的標準有 ERC20、ERC55、ERC137 等等標準,還有 ERC721 這樣的非同質代幣標準。

ERC720 也叫非同質化代幣,non fungible token,也是加密藝術時所指的載體。

Crypto Art維基百科定義

藝術和區塊鏈技術的結合其實有兩種方式,第一種就是傳統藝術跟區塊鏈結合,增加各種各樣的想象力和可能性。第二種是基於 public chain 公鏈技術去做更多創造玩法。

傳統藝術跟區塊鏈技術結合第一種就是說,把梵高、莫奈的作品就放在平臺上用比特幣、以太坊等來交易。第二種是用藝術品做載體去儲存比特幣,把數字私鑰融入其中。我最近也在做一組畫,透過某種加密方法破譯出來會是一個錢包地址及私鑰。

第三個把傳統藝術品數字化並對映到鏈條上,透過區塊鏈不可篡改的技術特徵去解決版權問題和可追溯問題。比如消費者買了一個LV的包,但是特別怕它是假的,所以在包出廠的時候廠家就給這支手袋做一個獨特的標籤,然後把標籤上區塊鏈告訴消費者這個包就在什麼時候生產、流轉到什麼服務商、進入了北京哪一家門店銷售,然後送到消費者手中。比如愛馬仕很早就關注區塊鏈技術用來解決可追溯的問題。

區塊鏈和藝術結合的第二點是基於公鏈的加密藝術,大家較為熟悉的 ERC721token。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也希望大家關注我做顧問的 BCA 加密藝術生態。

第一組的密碼朋克頭像在圈內愛好者裡廣泛流傳。右邊是現在最成功的加密藝術品,也是最成功的基於以太坊的 dapp 之一,叫加密貓。貓就有初代貓、一代貓這種珍惜基因,和較為普通基因的區分。比較好基因的貓貓當然價值就會比較高。因限量,就會引來買手追捧。

左邊是有人把悲傷蛙 pepe 做成了 NFT。

加密藝術的資訊科學語境

加密藝術跟其他藝術形式不一樣,它有天然的資訊科學語境。有了區塊鏈技術這麼一個綜合了數學、資訊科學等等學科的技術之後,才能有加密藝術,所以加密藝術最大特點之一當然是可程式設計。所以這件藝術作品它是由 master 圖層和多個圖層來構成,並且每個圖層會被分別拍賣,每一個圖層擁有者可以透過智慧合約來改變圖層樣式,當然這個 master 圖層也會隨時進行改變。

Master 圖層、多個圖層、可程式設計性的玩法也在《最初的晚餐》這幅作品裡得到了體現。

從達達主義走到波普主義,再走到加密藝術,反藝術運動在不斷推進。達達主義被波普主義延續了:對技巧的弱化、對主流傳統繪畫方式的解構。波普藝術其實又啟發了加密藝術,我們在很多加密藝術創作者身上會看到很多波普藝術的影子,它們都延展了藝術的表現形式,同時在探討什麼是藝術,什麼不是。探討誰是藝術家?誰可以成為藝術家,誰不可以成為藝術家?

藝術和生活之間有沒有邊界?達達主義首先把生活中的現成物變成了可成為“藝術品”的概念作品,送到了藝術博覽會。波普藝術則跟商品經濟整個發展潮流息息相關,所以他們把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罐頭、招貼畫、廣告都放成了藝術品展出,並且推動了更多的大眾購買藝術品。在波普藝術之前,去購買一件fine art藝術品不是平民階級消費得起的享受。波普藝術雖然仍是限量版的,但客觀程度上讓“舊時王謝堂前燕”更多飛入了大眾視野。就這兩種藝術流派共同啟發了加密藝術叛逆的特徵,有很多複雜歷史原因。

它們都是一種藝術品,又是一種意識形態,也是一種生產形態,一種消費品。因為波普藝術藝術價值的一部分是透過人對它的購買完成的,它把資本主義工業廣告媒體對營銷的效力放大,讓你切身得到體會。它讓你在消費的環節裡體驗消費的力量。而加密藝術品不僅是消費品,還是“資訊即金融”的一部分,它生下來就有數字經濟價值的。你入圈的一刻就在參與建設區塊鏈,在推廣了加密藝術社羣、開源文化以及數字支付這件事情。

加密藝術背後是網際網路開源運動、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帶來的一群人對自我文化身份的追求。

如果大家想去 OpenSea 上去搭建自己的 ERC721 的話,以下是操作步驟:

從達達、波普到加密藝術

什麼是達達主義:

20世紀開始,“無政府主義”思潮在藝術發展的水源處盪開漣漪,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和波普藝術都沾染了它的色彩。從達達、波普到加密藝術,“反藝術”的反傳統、反權威思潮在繼續推進。博伊斯甚至提出過“人人都可是藝術家”的觀點。縱然博伊斯的言論引起頗多的正義,但在托爾斯泰等無政府主義者看來:“藝術家與非藝術家之間的隔膜本來就是資本主義造成的,是階級的,會讓藝術與日常行為生活分開,讓人最後不愉快。”( Mattern, Mark. Anarchism and Art. (編) Levy, Carl; Adams, Matthew S.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Anarchism. Springer Publishing. 2019. ISBN 978-3-319-75620-2. Mattern 2019, pp. 592-593.)而無政府主義者亦非常鼓勵以藝術為手段,幫助人們進行理想社會的實驗和釋放束縛。

達達主義者最早提出了“反藝術”的概念。其時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霸權的一戰慘絕人寰的戰爭屠殺屢發,令藝術家們至感絕望。當人無法在“有序”的世界中尋找到意義,就只能透過“破壞”來表達。達達主義者廣泛運用拼貼和現成物進行創作,它的目的不在致敬,而在於透過破壞和挑戰傳統造型語言和法則,表達對戰爭和僵化壓抑性力量的不滿。達達主義拒絕約定的既有標準,追求偶然。

“達達”名稱誕生也相當隨意,有說法是流亡蘇黎世的藝術家們聚會時隨手翻詞典偶然地決定了名字,也有人說取自兒童玩耍的“木馬”或是因被束縛而生的痛苦之聲。

《腳踏車輪》1913杜尚

這幅藝術作品畫面中出現了車輪,而車輪正是日常生活的常見物,是可大量工業生產複製的標準化產品。這樣的圖片內容在我們今天看來習以為常,

但在當時石破天驚。在當時,日常用品和藝術間涇渭分明,日常現成用品是不配成為藝術的。,杜尚在這樣的情境下,選擇可複製的、現成的工業生產品本身就是一種革命行為,他為物品創造新概念,打碎了藝術界的陳規。

1923—1924《機械芭蕾》(法Michèle Cournoyer)

導演:Fernand Léger/Dudley Murphy

主演:Kiki of Montparnasse

法國先鋒電影運動中立體主義電影的代表作。此片營造了常見物體在時間和空間中機械運動般的節奏以及幾何的造型美。杜尚和曼雷的短片中大量出現機械元素,在當時亦具先鋒性。

杜尚儘可能地不用傳統繪畫技法,而且引入機器作為表達手段,加之把現成品拿來做“藝術品”,主動消解了“藝術”和大眾的距離感。博伊斯則賦予更多人“藝術創作者身份“的權利,提出了“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口號。

達達主義開啟了藝術品審美價值與非審美價值互滲的程序,審美、生活逐步走向交疊甚至合流。部分藝術家的注意力也漸漸從“形象”表達轉移到“概念”探索。

大工業社會,技術巨人的腳步聲漸行漸近,越加沉重。達達主義誕生後,藝術創作由只能“人”內生完成變為可由機械參與,甚至可以複製。於是藝術發生了一次重大改變。而今天藝術則迎來了又一次重大改變:它本身或許就是可程式設計的,是一種“類像”,進入數字世界裡成為一種從未有過的造物。因為如果審美活動中存在著鮑德里亞所說“仿製”——“生產”——“類像”的演變。當“類像”從反映現實到與現實無關,並不意味著它不再真實,或許意味著它已是一種比現實物理更為不朽與真實的存在。

按本雅明評述藝術的“光韻”說,藝術具有原真性、膜拜價值和審美距離感。本雅明認為。一件藝術品產生的那一刻就在某個地方,作為歷史的一部分,是區別於複製品的最本質特徵。手工複製品與之比較就是缺少了這樣一種原真性,也就沒有其權威性。這一點無異在機械工業背景下經受了巨大沖擊,比如波普藝術絲網印刷限定版數也就讓“藝術品的即時即地性、獨一無二性”遭到消解。

傳統藝術有天然膜拜的價值。最早人類舞蹈都從祭祀來,壁畫畫神、再畫王,是一種巫術和統治工具。所以平民一直需要跪拜、仰望“藝術”。隨著歷史和科技的發展,這一膜拜被淡化了。某種程度上,科技被賦予了“膜拜”價值。一部分藝術語言代言神、代言王的工具性讓位給科技。

賦予了藝術不可接近性的時間與空間的距離感則在今天又被網際網路和其他技術不斷解構。不僅技術和法律關係複雜,科學技術和藝術的關係也相當複雜。

波普藝術

20 世紀 50 年代初期萌發於英國後在紐約蓬勃發展的波普藝術繼續推進著藝術平權、進一步探討通俗文化與藝術關聯,讓“傳統藝術”的概念進一步受到衝擊。除了大家熟知的安迪沃霍爾,理查德·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克拉斯·歐登伯格(Claes Oldenburg)、羅伯特·羅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等也是代表人物。

波普藝術作為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叛逆登上歷史舞臺,著力探討了通俗文化和藝術之間的關係。波普主義和消費文化有先天關聯,部分作品也有鮮明的反抗權威文化、反抗學院派、虛無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色彩。其時以新技術為基礎的廣告等商業推廣逐步侵入大眾生活。原先購買一件 Fine Art 是大眾不可想象、難以享受的精神消費。但基於絲網印刷的波普藝術讓非貴族階層離消費藝術品更近一步,客觀上為藝術普及做出了貢獻。

波普藝術在藝術創作手段的沿用,例如繪畫、絲網印刷、拼貼、裝置、現存品集合等上對達達主義進行了承繼。同樣沿用弱化技巧的手法:達達主義標榜“反藝術”。波普藝術更進一步拋棄了傳統藝術表達中的手工技藝,以機器工藝取代。

波普藝術作品具備藝術和非審美價值的雙重屬性:既是藝術品,也是一種意識形態,一種消費品,是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為前提和核心的精神消費。正如課程主體探討的加密藝術品既是藝術品,也是一種意識形態,一種消費品,一種金融科技價值載體。

讀史使人明智。達達主義、波普主義的研究框架一樣可以成為讓我們瞭解更多自己的理論工具。一戰摧毀了青年穩固的認知,二戰和冷戰壓力讓一部分青年迷茫壓抑。而 2020 當下高頻發生的黑天鵝事件衝擊下,我們的社會價值觀、“世界總會如此繁榮和平,科技將持續帶來增長“的信念還穩固嗎?今天我們的青年人群精神生活如何?是不是心靈充實、愉悅自由的?他們的思潮出現了哪些分化?他們希望與不希望的是什麼,在意和在反抗什麼?值得人思考。

加密藝術

顛覆創作介質和表達方法的叛逆之叛逆——加密藝術能不能成為一種藝術形態?

它就是反映了呼嘯而出的新興科技和科技市民對自我表達和藝術身份的追求,是達達主義和波普藝術的延續。

加密藝術在達達藝術,波普藝術基礎上試圖進一步擴大藝術的表現範圍,在一定程度上更消解了藝術本體。技術可複製的藝術註定了“模擬”而非“當下性”,傳統藝術的神聖性被暫時擱置。而在數字世界對標現實世界的搭建過程中,當模擬變得更深入,當模擬的成果充滿細節、複雜,甚至用了情感和思考,就形成了超現實。

“萬物都是藝術品”與“人人都是藝術家”當然衝擊了藝術的專業性,有可能使藝術走向了低質量的泛化和無序。但每一次大膽實驗和積極探索,都為豐富藝術思維做出貢獻,都為突破原始的認知,帶來多元化生命力做出貢獻。不要糾結它是不是藝術,要做,要做更多偉大的作品出來。它是否可以代表時代被寫入藝術史、是否審美價值經得起時間審視,交給百年後的後人評議。

不論如何,加密藝術不可能包羅、替代藝術全部生命力和感染力,也就如同單純的科技力量不可能救贖一切。加密藝術更適合承載本身創作就基於資料的、或在資訊科技和當代資訊生活語境內創作的數字藝術品。顯示屏的海洋是數字藝術品生命活動的應許之地。

達達藝術、波普藝術、加密藝術都打破了藝術和非藝術,現存品和藝術品,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高雅與通俗的界限,緩解了藝術與大眾之間的緊張關係,把藝術從神壇上拉了下來,使之成為每個人觸手可及的“物品”;也期待更多學科的學者、研究者關注加密藝術,並讓不同觀點交匯、碰撞,這將會以審視和批判之力發掘尚在早期的加密藝術更多,客觀上促進它的發展。

加密藝術的顛覆性在哪?

本雅明在評論藝術的時候提出的光韻學說,他認為藝術品在當時、當刻由這個人做出來,是具備神聖性的,是不可替代——因觀眾只能無限接近卻不能夠到場。這使得藝術具備審美上的崇高價值,所以它可以讓讓眾人以仰望姿態對待。而這一幅藝術作品《First Supper》是在不斷產生變化的,而且有很多圖層擁有者一起來維護,那麼最後呈現的作品的視覺形態也會隨著各個圖層的變動而不斷變化。作品也能夠根據買家的審美趣味去發生一定程度上的改變。

對目前技術限制,一個藝術品它的子圖層改變性都較為有限。比如說我看到了一個作品,它有一個大拇指朝上的“贊”的手勢標誌,你是可以透過智慧合約去改變手的位置來改變它的含義的。結合儲存在IPFS上的master圖片配置檔案,應用開源的渲染器,就可以得到藝術品現有樣式。這種戲劇性也是一種跨媒介藝術表達的嘗試。

波普藝術對傳統藝術學界最大的衝擊也就在於波普藝術不僅是一種藝術品,也是一種消費形態,一種行為參與模式,一種社會文化,它讓藝術品審美價值和非審美價值進行了互滲。咱們的加密藝術品當然也是這樣,他讓藝術和生活的界限進一步被打破、讓創作藝術的介質和語境進一步被打破、讓藝術表現手法和藝術本身特質被重塑。

科技藝術存在的意義

科技藝術家宋婷表示,目前的資訊科技發展階段,我們構建的數字世界仍只是現實世界的一個小面積子集、一個縮影。未來,人工智是建構數字文明最重要的生產力之一,但其發展受限於故障黑箱、侵犯隱私、過分集中甚至粗放經營浪費能源等種種問題,帶來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的脫節和摩擦。如果研究者、生產者不能為以上問題提供解決方案,數字文明建設程序將極大受限,數字文明的公平、人文關懷也無憑可依。

我們正在經歷一次非常劇烈的數字隱私啟蒙運動,也在身處數字文明長城從 0 到 1 的搭建程序之中。加密藝術是一種跨學科的文化現象,應該由點及面,引起我們對“新正規化數字文化、數字經濟”的思考。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