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通證經濟模型的典範

買賣虛擬貨幣

最近業內大談幣改、鏈改、證改,但是對於“怎麼改”的問題,幾乎都脫離不了市場機制、上市公司制度、積分制度和西方代理人制度。由於行業沒有通證經濟模型的典範,更囿於股市思維,通證改革沒有拓寬視野,沒有戰略高度,沒有落腳支撐,更沒有體現價值。

今天,區勢傳媒Locke給大家提供一個範例——美聯儲。美聯儲,是加密貨幣支持者特別是BTC/" target="_blank"">比特幣擁躉們攻擊的物件。然而,實際上,美聯儲是通證經濟模型的典範。利益物件涉及之廣泛、利益關係之複雜、權益平衡之合理、實際運作之平穩,都是比特幣及任何通證經濟模型無法比擬的。可以這麼說,美聯儲是通證經濟模型的經典之作

美聯儲的起源

美國中央銀行的設立要晚於歐洲國家,主要原因是美國人對中央集權的天然恐懼。這成為美國長期抵制建立中央銀行的重要原因。另外就是美國社會長期對金融業持有懷疑態度,而中央銀行恰恰是金融業最突出的代表。

美國公眾對中央銀行的敵意,導致中央銀行兩次設立兩次解散:1811年,美利堅第一銀行解散;1836年,美利堅第二銀行作為國民銀行的執照到期,因為1932年銀行執照展期的議案被安德魯·傑克遜總統否決了。

1836年後,由於美利堅第二銀行沒有延續展業,美國金融市場沒有最後貸款人為銀行體系提供準備金,以防止銀行業恐慌擠兌。於是到20世紀初期,美國銀行危機頻頻發生,幾乎每20年一次。其中,1907年的金融危機導致大範圍的銀行破產和儲戶的慘重損失。嚴峻的事實教育了美國公眾:需要建立中央銀行,以防止銀行業再現恐慌危機。

但是,美國公眾對建立中央銀行的共識達成並不容易。主要有兩種擔憂:一是化解的金融機構可能操縱中央銀行,繼而控制經濟;二是聯邦政府掌管中央銀行運作會導致政府過多幹預私人銀行事務。在中央銀行應當是一傢俬人銀行還是一個政府機構的問題上,存在巨大的分歧。

當時面臨的情況是,中央銀行採用什麼樣的模式,關係到每一個美國民眾、銀行、政府、企業等切身利益。如何平衡這些複雜的利益?如何設計一套公平且具有激勵性的權益分配機制?今天,我們所講的通證經濟模型設計也是涉及同樣的問題。

聯邦儲備體系的結構

美國的政治天才在1913年的《聯邦儲備法》中,精心設計了一套制約和平衡的體系,於是創立了擁有12家地區聯邦儲備銀行的聯邦儲備體系。

《聯邦儲備法》的擬定者試圖設計出一種正式的結構,使聯邦儲備體系能夠實現權力在地區之間,私人部門和政府之間以及銀行家、工商業者和公眾之間的分散。最初的分權使得聯邦儲備體系演變為下列實體:聯邦儲備銀行、聯邦儲備委員會、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聯邦諮詢委員會以及大約2900家成員商業銀行。我們通常說的美聯儲,一般認為是聯邦儲備委員會,但實際上更準確的表述應該是“聯邦儲備體系”,這是一個分權體系。

聯邦儲備銀行

12個聯邦儲備區各設有一家主要的聯邦儲備銀行,這些銀行在本區的其他城市可能設有分行。按資產衡量,三家最大的聯邦銀行分別是紐約、芝加哥和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它們共控制了聯邦儲備體系50%以上的資產(貼現貸款、證券及其他資產)。其中,紐約聯邦儲備銀行擁有整個體系大約四分之一的資產,是最重要的聯邦儲備銀行。

各聯邦儲備銀行都是準公共機構(部分私有,部分政府所有),它們的股東來自聯邦儲備體系在各區的成員私人商業銀行。這些成員銀行購買本區聯邦儲備銀行的股票(成員資格要求),法律規定這些股票每年支付的股利不超過6%。每個儲備區從成員銀行中選舉6名聯邦銀行董事,其他3名董事由聯邦儲備委員會任命。這9名董事決定聯邦銀行的行長人選(需要經過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批准)。

聯邦儲備銀行的行長和第一副行長由董事會董事提名,經聯邦儲備委員會批准後方可上任.。各個儲備區聯邦儲備銀行的董事可分為A、B、C3類。3名A類董事由成員銀行選舉產生,是職業銀行家;3名B類董事同樣由成員銀行選舉產生,是來自工業、勞工界、農業或消費部門的知名人士;3名C類董事由聯邦儲備委員會任命,代表公眾利益,不得是銀行的官員、僱員或股東。 

美國國家聯邦儲備銀行的職責如下:1、支票清算;2、貨幣發行;3、回收流通中破損的貨幣;4、管理和向本區商業銀行發放貼現貸款;5、評估提出的合併案與銀行擴充套件業務的申請;6、充當工商界和聯邦儲備體系之間的媒介;7、檢查銀行持股公司和州註冊的成員銀行;8、收集地方盛業狀況資料;9、組織本行的職業經濟學家從事關於貨幣政策操作的課題研究。

12家聯邦儲備銀行參與貨幣政策操作的許可權與途徑:

1.他們的董事“確定”貼現率(雖然各儲備區的貼現率最終由聯邦儲備委員會審查並決定)。

2.他們決定可以從聯邦儲備銀行獲得貼現貸款的銀行,包括成員銀行和非成員銀行。

3.他們的董事推選一名本儲備區的商業銀行家供職於聯邦諮詢委員會,該委員會向美聯儲委員會提供諮詢意見以及相關資訊,以幫助貨幣政策的操作。

4.5位聯邦儲備銀行的行長各擁有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的1票表決權,該委員會負責指導公開市場操作。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行長是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的永久成員,擁有公開市場委員會的1票表決權,因而是最重要的銀行。

聯邦儲備委員會

聯邦儲備體系的最高層是由7名董事組成的委員會,其總部位於華盛頓。經參議院同意後,委員會委員由總統任命。為了限制總統對美聯儲的控制,並使美聯儲獨立於其他政治勢力,董事的任職時間為14年任期加上下一個任期的部分時間,但不得連任,每年1月份都會有1位董事任期屆滿。董事要求來自不同的聯邦儲備區,以防止某一地區的利益被過度強調。委員會主席從7為委員中選出,任期為4年,可連任。

委員會積極參與貨幣政策的制定。所有7位委員都是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的成員,對公開市場操作享有投票權。由於該委員會中擁有投票權的成員只有12位(7名委員和5位儲備區銀行行長),委員會擁有大部分投票權。委員會還有負責制定法定準備金率(在法律限制範圍內),並透過“審查和決定”程式有效控制貼現率,該程式負責批准或否決聯邦儲備銀行“確立”的貼現率。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通常每年舉行8尺會議,制定有關公開市場操作的決策,從而對貨幣供給和利率產生影響。由於公開市場操作是美聯儲控制貨幣供給的最重要的政策工具,公開市場委員會自然成為聯邦儲備體系決策制定的核心。雖然公開市場委員會並不實際制定法定準備金和貼現率,但與這些政策工具有關的決策卻是在這裡做出的。因此,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對法定存款準備金和貼現率的制定負有“建議”權。公開市場委員會不實際買賣證券,而是向紐約聯邦銀行的交易室釋出指令。

美聯儲:權益平衡機制的經典之作

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感嘆美聯儲機制設計的絕妙之處。美聯儲的建立,涉及到複雜的利益網路:政府包括總統、財政部等,商業銀行包括聯邦銀行、州銀行還有特殊的紐約聯邦銀行,美國公民(美元作為法定貨幣,是美國公民強制使用的“通證”),國會(代表美國公民),各聯邦區,持有美元的其他國家及機構以及美聯儲本身。美聯儲涉及到的權益體系包括鑄幣權、股權、決策權(準備金率、貼現率、公開市場操作)、分紅權、經營權、建議權以及美聯儲主席其它非貨幣政策權力,很多權力關係到每一個美國公民、銀行機構甚至其他國家及機構的權益。比如今年美聯儲政策推高美元價格,美元走強導致阿根廷、土耳其、南非、中國等新興國家貨幣大幅度貶值,外債市場遭遇拋售潮,市場擔心由此誘發金融危機。

美聯儲要平衡這些機構的利益,分配這些權益,實屬不易,讓我們看到一層層看似矛盾又非常合理的權益分配結構。美聯儲作為一傢俬人機構,由具備公共機構的性質。美聯儲的股東並不具有股東決策權,也沒有利潤分紅。7名委員掌控美聯儲大權,但又不對總統、國會、美聯儲股東等任何實際機構負責。聯邦政府似乎什麼也沒做,卻每年分享美聯儲大部分利潤。美聯儲更多時候獨立於政府和國會,但又通常藉助政府和國會給銀行施壓。美聯儲透過三個機構將權力分散,但各方利益似乎都照顧到,且具有激勵性。這種通證模式堪稱完美。

精英治理與分權監督相結合。美聯儲首先是一個精英治理模式,並不像財政政策、軍事政策由國會決策,而是交給七個成員組成的委員會來決策。這7名委員通常都是經濟學家,同時美聯儲還有一個大約1000人左右的研究團隊,大約半數都是經濟學家。美聯儲經濟學家團隊,研究來自政府和私人部門的資料,向正常制定者提供經濟體系走勢以及貨幣政策專業意見及方案。按照中國人的思維,美聯儲由七名委員掌握大權應該是絕對的集權機構,並必然導致腐敗、權力濫用。這個應該得益於美國健全的司法體系以及卓越的精英教育。到目前為止,我們看到的美聯儲主席及成員給出的貨幣政策都是專業而客觀的。國會和美國民眾相信,貨幣政策應該交由專業人士來制定,並避免國會“來回爭吵”以提高決策效率。

私有部門的獨立性和公共機構的公共性相結合。美國公眾對美聯儲被華爾街和政府操控的擔憂並未實現,這種機構完美的平衡了兩大利益。作為私人部門,美聯儲雖然由儲備區商業銀行出資入股,但是他們作為股東的權益大大受到削弱,除了具有5席公開市場投票權和州銀行董事席位之外,在美聯儲並沒有實質的決定權,甚至沒有利潤分紅權,只有每年不超過6%的股息。而作為公共機構,美聯儲的權力來源於國會,但是並不受總統控制和國會控制,甚至在任期上有意與總統錯開防止被後者操縱。因此,美聯儲具有相當的獨立性,但是卻具有公共性質。首先其目標是公共性質,美聯儲發行美元(通證)作為日常業務,但並不像私人部門一樣以盈利作為目標,甚至沒有這一目標項。美聯儲的目標是控制通貨膨脹率以及就業率。簡而言之是,維持美元價格穩定,保護美國民眾利益。另外,美聯儲的利潤大部分上繳給聯邦財政部,作為聯邦政府提供公共產品費用。

權益細分與責任風險相結合。美聯儲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市場機制或政府機制,並非簡單的市場等價交換、權益等價轉移,或者公民交稅、政府提供公共產品這種關係。而是一種權益細分與責任細分的關係。為什麼商業銀行損失股東權益也要加入聯邦儲備銀行成員?商業銀行損失了大部分股東權益,但是美聯儲為其承擔了“最後貸款人”職責,降低了成員銀行的破產風險。

但是並不是每個商業銀行都願意加入,曾經因為聯邦儲備銀行要求的無息準備金高,不少成員銀行考慮短期成本而選擇退出。成員銀行的減少引起了聯儲委員會的擔憂,委員會主席對國會一再施壓,最終頒佈法規要求所有存款機構都保持一致的準備金。美聯儲成員及主席看似大權在握,同時也肩負著貨幣政策及控制通貨膨脹率的重任。美國民眾和國會為什麼享有美聯儲的人事決策權?聯邦財政部為什麼可以分享美聯儲大部分利潤?主要原因是美國民眾法定強制持有美元,關係切身利益,受眾面積廣,且具有法定特徵。作為國家權力部門,國會理應掌控美聯儲的人事決策權,而聯邦財政部則獲取美聯儲利潤透過轉移支付給美國民眾。

美聯儲的機制,讓我們看到“民主的細節”的深邃含義和經典案例。透過美聯儲,開啟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看到,在複雜的利益網路中權益可以細分、責任可以平衡,同時具備激勵性。通證經濟模型,重新構建一種權益細分且具有激勵性的機制。TOKEN就像美元,關係到每一個持有者的利益,持有者應該具備哪些權益?而作為TOKEN的發起方,由應該像美聯儲一樣具備哪些權益、受到哪些約束?誰來監督這些權力的執行?

與美聯儲相比,比特幣以及任何社羣制都不具備優勢,甚至不是一個量級。持有美元通證的美國民眾,擁有美聯儲的人事決策權(透過國會),享有大部分利潤分紅(透過財政部),同時設定通貨膨脹率目標來考核聯邦委員會,以維護美元的價格穩定,從而保護自身權益。目前任何一個通證經濟及加密社羣,都沒有辦法讓TOKEN持有者有這麼大的權力,很沒有辦法保證持有者的利益。專案發行方的股東沒有像美聯儲一樣,出讓股東權力,出讓利潤分工,出讓決策權,也沒有保持TOKEN價格穩定的目標責任與能力。

通證經濟,路還很遠。

本文來源:區勢傳媒 作者Locke 責任編輯:Byzantium
宣告:本文系區勢傳媒原創稿件,版權屬區勢傳媒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已經協議授權的媒體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區勢傳媒”,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區勢傳媒是一家“研究型媒體”,專注於區塊鏈經濟和數字貨幣理論研究,旨在讓一部分人先看懂“區勢”。更多區塊鏈資訊請關注區勢傳媒www.55coin.com,專案推廣、商務合作請聯絡微訊號:qscm55coin。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