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瞭解以太坊(系列二) | 幣圈歷史,以太坊的跌宕起伏

買賣虛擬貨幣
以太坊被稱為是“第二代的區塊鏈平臺”,僅次於比特幣。那麼以太坊是如何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幣種成長為如今僅次於比特幣的全球第二大數字貨幣的呢?以下是以太坊發展史上的大事記。2013年11月:Vitalik Buterin釋出了一份白皮書,將以太坊描述為“智慧合約和去中心化兼自主獨立的通用計算平臺”。V神在全球的密碼學貨幣社羣陸續召集到一批開發者,從而啟動了以太坊專案,並於2014年1月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舉行的北美比特幣會議上正式宣佈了以太坊的存在。2014年4月: 以太坊的聯合創始人之一Gavin Wood編寫了Ct+編譯器,緊接著撰寫了以太坊黃皮書,講述了EVM的規範。此黃皮書被認為是以太坊的技術聖經。2014年7月:以太坊首次預售,募集資金為31531個比特幣,超過1840萬美元,摺合為6000萬以太幣(ETH,即以太坊發行的貨幣),是當時排名第二大的眾籌專案。
2015年7月:在白皮書和黃皮書釋出之後,以太坊的測試網——Frontier正式啟動。緊接著,以太坊釋出了代幣規範,即眾所周知的“ERC標準”。

2016年3月:以太坊的第一個產品版本Homestead釋出,這是以太坊的第一個穩定版本。

2016年6月—7月:The DAO事件發生。The 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的簡稱)。這是第一個建立在以太坊上的去中心化組織,因被駭客攻擊損失了360萬個以太幣,超過了該專案籌集的以太坊總數目的三分之一。此次事件後果嚴重,幾乎毀掉了整個DAO專案。

社羣內的一部分人力主讓以太坊將交易回滾來彌補損失,而另一部分人則堅持認為應該接受區塊鏈專案的本質,也就是完全的去中心化而不受人為的控制。7月20日,以太坊實施了硬分叉來應對此次的危機,分叉之後,形成了兩條鏈,一條為原鏈(以太坊經典,ETC),一條為新的分叉鏈(ETH)。

2017年10月:實施拜占庭硬分叉,為潛在的實施基於權益證明PoS鋪平了道路。PoS允許驗證者透過在網路上確認交易來獲得獎勵和費用。

2019年2月:以太坊專案開始進行君士坦丁堡硬分叉。這是一個刺激以太坊網路改變其核心共識機制演算法的程式碼,這一段程式碼啟動之後以太坊便會面臨所謂的“冰河時代”。此次分叉主要是對一系列網路的運作進行升級和維護。就在它投入使用前48小時,開發人員引入了聖彼得堡硬叉,以消除在君士坦丁堡硬分叉裡發現的EIP 1283安全漏洞。這又是一個因安全性缺失導致影響了整個區塊鏈領域的案例。

2019年5月到至今:伊斯坦布林V1硬分叉即將被推出,主要的特性包括了對EVM進行的六項更改。這些更改中,大部分是具備高技術性的小幅度最佳化。雖然伊斯坦布林V2版本在一個被稱為ProgPoW的新演算法上引起了部分爭議,但Serenity (以太坊2.0)即將完成從POW共識機制變成POS權益證明的轉變。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