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區塊鏈國際周 | 論道:DEFI和CEFI 的終極競爭會很快到來嗎

買賣虛擬貨幣

7月5日上午9點,由杭州市餘杭區政府指導,杭州未來科技城管委會、巴位元主辦的“2020杭州區塊鏈國際周”正式開幕,來自世界各地的行業大咖、網際網路大廠、創新企業、投資機構、學術機構、主流媒體將齊聚亮相,共同探討區塊鏈產業面臨問題及未來趨勢。

在下午的比原鏈專場活動中,debank創始人湯洪波、鯨交所董事長趙翼、比原鏈ceo朗豫、幣安busd負責人 helen共同參與了題為《defi和cefi 的終極競爭會很快到來嗎?》的圓桌討論,由defi labs創始人代代擔任主持。

主持人:大家怎麼看defi和cefi的關係?三大交易所也都在開發公鏈,defi和cefi是合作競爭還是融合?怎麼看這兩個領域的趨勢?

王東:每個人心目中defi和cefi的定義都不一樣。訂單薄交易類的dex很快會和中心化交易去競爭,如果能夠做好安全、吞吐量、運營成本、使用者體驗、跨鏈資產,那麼defi就可以部分地取代非頭部的交易所。

湯洪波:交易、借貸兩個核心的 defi 賽道上目前真正服務的還是 cefi 提供的一些資產。cefi 其實是在給 defi 提供水,而 defi 更多是建個蓄水池來服務使用者。defi 如果脫離了 cefi,相當於只有一堆協議而沒有資產,是沒有價值的。 defi 起來之後其實對一些二三線的交易所是有衝擊的,肯定是存在區域性競爭的,但整體而言融合還是大於競爭的。

另外,個人不是特別看好 cefi 團隊透過做公鏈來參與到 defi 生態中。公鏈這個賽道已經過去很久了,要做好生態是很困難的,如今很難再集聚類似以太坊生態的一批開發者。目前階段對 cefi 來說最好的參與 defi 生態的方式應該是把資產層(穩定幣、衍生品等)的事情做好,而不是考慮自己做一個公鏈生態出來。

趙翼:我完全同意湯洪波的觀點。首先,我們看好defi,並用錢投票,因為我們2018年就上線了鯨交所的第一個版本。第二,我並不認為今天我們看到的defi泡沫有多少商業價值。對於uniswap、balancer等,我強烈質疑它們的價值捕獲能力以及商業價值潛力。我完全不看好也不認同交易所自己做公鏈,不建議大家繼續在這個方向上努力。

朗豫:交易所做公鏈體現的是交易所的擔心。區塊鏈行業(或相較於傳統金融)的創新都是發生在defi領域。創新領域可能存在泡沫,吸引人的注意力,比特幣一開始就是泡沫中成長起來的,交易或者cefi可能也希望在泡沫中獲得一些成長。

另外,對使用者、開發者來說defi提供了低成本的創新機會。如果你要去做交易所cefi,你可能要去考慮資金的保管、撮合引擎等複雜的事情,組建團隊也很困難。但對defi的開發者來說,他能享受到基本的鏈上的安全性,基於前人的工作再更進一步地去創新,安全性梗概,成功的把握會更大。

helen:同意朗豫總提到的成本概念。舉個實際的例子,使用者選擇使用幣安鏈bep-2形式的busd轉賬可以節省交易費。

主流的交易所都會有自己的公鏈,我們有cefi,也有defi,應該怎麼做呢?對於一些很需要借貸、存幣、生息或者法幣的業務的使用者和機構,那麼就可以用cefi服務到個人和使用者。對於defi來說,像供應鏈金融、傳統資產上鍊,和我們現在合作的一些房地產證券、智慧財產權等這樣的一些創新服務,我們覺得更適合放在defi上去做。

主持人:駭客利用defi開源開放的特性,攻擊協議的漏洞造成使用者損失。如何看待defi開源開放導致的雙面性,如何能讓defi揚長避短,各家有什麼樣好的安全方案?

湯洪波:單獨看待每一個defi協議,誠然存在defi協議被攻擊導致了使用者丟失資產的事實,但defi生態整體其實是完全符合反脆弱性的。如何理性看待安全事故?第一,當程式碼開源出來之後,其實更容易暴露問題,為生態帶來質的提升,形成良性迴圈。正是因為每個應用的創新、激進、犯錯,導致漏洞被發現,漏洞相關的常識隨後被社羣所接受。每次的安全事故其實提升了整個defi生態的安全性。

第二點,整個defi協議的安全性發展,不是靜態的,而是一個相對動態的過程。行業之前有一個很大的誤區,認為defi協議做完合約審計,整個合約就安全了。但是今天大家已經意識到過去的認識存在誤區。可能每個defi協議單獨拿出來進行合約審計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合起來就出問題了。審計人員也可能沒有考慮到新協議對舊協議的突破和改變。一旦行業的其他基礎設施能夠跟上動態的安全升級,我相信安全問題都是會逐漸解決的。

趙翼:除了駭客以外,本身還有智慧合約控制權的風險。以太坊上的絕大部分合約,都是有超級管理人員許可權的,雖然它的程式碼是開源的、經過審計的,但是它的控制權是中心化的,這個風險可能很多defi的參與者沒有意識到。我們很早之前就把智慧合約的更新控制權交給了社羣,我覺得關於控制權這個風險是要讓使用者知曉的。一個新的協議瞬間積累起幾億美金的規模,而使用者並不瞭解這中間的風險,這是非常可怕的,需要非常警惕。

我覺得區塊鏈最核心的價值就是不能作惡,要保證“不能作惡”是靠程式碼實現的,是靠智慧合約的控制權實現的,而不是靠簡單的開源和審計。要做風險警示和投資者教育,讓使用者知道這件事情,避免被假借智慧合約、defi之名的專案欺騙。

朗豫:以太坊的樂高模型其實存在致命的風險,這不是技術安全問題,而是業務安全問題。如果金融業務是可以隨意呼叫的話,一方出現任何一個問題,整條鏈就可能產生巨大的資金風險。這個行業參與的人很少(但是投入的資金又非常大),審計人員有限,且只能審計自己鏈中一環的內容。創新是好,但是很可能會多次出現安全問題導致投資人利益受損。

所以mov摒棄了搭積木的方式,設定了一些業務的邊界。如果要去使用多個defi,要以一種串型的方式進行,即我先去借錢,然後再去交易,不能像以太坊一樣,借錢同時又借貸,借貸同時又做槓桿以及做其他的業務。所有的事情發生在同一秒鐘的時候,一旦中間有一個很小的漏洞,它就可能會被引爆出核彈一樣的衝擊。所以我覺得對defi來說,如果它要走的更穩的話,需要考慮介面的自由度風險。mov為規避這樣的風險,已經定義好了我們的方向。

主持人:defi專案是否需要token,如果需要,應該怎麼用才有價值?

helen:目前defi的token更多是用於流動性的促進。而我們在defi方面的進展是相對緩慢而謹慎的,一方面是希望看看現有的成熟方式,透過合作引入這個領域的投入或者投資(幣安也和很多的defi進行合作)。另一方面是沒有完全瞭解所有的玩法之前,不敢貿然地進場。

對使用者而言做好風險提示很重要。無論是defi還是cefi,都可能存在漏洞風險,使用者一定要清楚玩法是怎樣的,個人的風險區間在哪兒,要願賭服輸。對於參與方來說,不能僅僅作了使用者提示就完事了。比如,在設計借貸機制的時候,是否能有一些設計,如果出了風險可以幫助使用者挽回一點損失;在token設計方面,是否能有一些強制清算的模式,降低使用者實際的損失,在這些方面多做一些合理的改進和最佳化,比強制做使用者風險提示會更好。

王東:發幣是為了凝聚資源。代幣經濟模型的設計對每個區塊鏈的團隊都是挑戰。一個專案是不是應該有代幣,也要根據不同的時間點來看。代幣的最終目的和股票一樣,是價值捕獲,因此設計也可以參考股票的價值捕獲規則。只是現在因為證券法,無法採用拿來主義的方法。目前許多專案都把代幣設計為管理代幣(governance token),但實際上由於代幣分佈還不夠分散,管理的去中心化實際沒有實現的。

許多專案的代幣設計和融合緊密融合在一起,可以說是在沒有上線產品前,代幣設計的主要訴求是融資和匯聚資源。我們目前依然是處在區塊鏈發展的初級階段,對於產品上線運營,特別是有收益後的代幣經濟模型,目前依然處在早起探索階段。

趙翼:我覺得compound開了一個特別壞的頭,最後會是一地雞毛的。不要看鎖定總價值,而要看使用者資料,目前使用者量並不可觀。如果發幣是為了激勵網路的增長,它沒有起到這個作用。沒有使用者卻給出如此大的激勵,是在消耗自己的信用。compound上大戶分掉了50%comp,這個激勵是否有用?而且它沒有賬戶體系,使用者價值留存非常差。一個交易所的成功,所有的價值貢獻不全是做市商提供的,還有有很多角色的參與。compound這種四年(分發激勵代幣)的機制,我覺得是非常簡單、粗暴、無知的,所以我特別強烈地看空compound的代幣,包括balancer。

主持人:最後想請各位嘉賓談談自己對defi的理解,什麼樣的defi是使用者需要的,如何能夠吸引使用者來使用defi?

王東:我們就是想做一個toc的網際網路公司,解決使用者的痛點。所以找到使用者的痛點去解決,才會容易把我們帶向成功。路印現在著重投入的是技術研發和產品使用者體驗。我們相信產品才有最終的發言權。

湯洪波:我們行業面向的其實是一群非常高投機行為的使用者,所以如果說現在要做的話,要去捕獲價值,我會更傾向於去做一些真的能夠面向普通使用者的基礎設施類產品。

趙翼:區塊鏈應用在出現百萬使用者之前都沒有什麼價值,能不能實現百萬的使用者規模,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里程碑——真正進入到主流的市場。要實現這個日活,要看不用代幣激勵、真正靠產品時,留存是怎麼樣的。今天大部分的團隊用代幣扭曲了所有的使用者行為,自欺欺人。可以算一下,單個使用者的成本是多少、終身成本是多少。就目前客觀的使用者量、日活量而言,泡沫是很大的。歸根到底還是要把產品做好。

朗豫:defi發幣更多是想獲得一些真實使用者或者更多槓桿。一個成功的應用應該是能夠產生的現金流,呈現長期向上發展的態勢的。而如果只是透過炒作代幣的話,會出現週而復始的泡沫現象,這還是一種割韭菜的行為,我們要避免讓這些行為在這個領域裡出現。

helen:閃電貸和跨鏈都是defi產品的核心需求。使用者對不同穩定幣的需求是挺強烈的,他們希望有一個地方能夠讓自己在一定金額內能夠做到閃兌、低手續費、快。我每次出入金的時候就會找最方便的平臺去操作,但是每個使用者所熟悉的出入金的渠道是不一樣的。目前,要解決一個問題是如何解決穩定幣之間的價差,其實我們作為一箇中心化的平臺也會去解決這個問題。

defi產品的使用上,便利性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因為對於一個使用者來說,一旦流程稍微繁瑣一點他就會擔心有風險。使用者就希望是傻瓜式的,底層的架構可以複雜,但是給到使用者的ui要方便快捷。做到百萬級的使用者平臺很難,如果說在一個使用者身上能夠捕獲到足夠的價值也可以,也能養活自己的團隊和平臺。

主持人:我現在做的defi labs也是希望構建一個東西方的橋樑,和大家一起把中國defi的市場做好。如果我們有一款原創的產品,吸引更多本土的使用者,這是我們以後衝向西方市場的殺手鐧。謝謝大家!

(原文來自巴位元,原文連結:https://www.8btc.com/article/618777)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