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給加密貨幣的時間不多了

買賣虛擬貨幣

身處金融社會中,許多國家中1%最富有階層平均收入指數級增長,包括:投資銀行,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房地產和保險行業。以美國為例。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金融從業者在國內頂尖收入人群中所佔比例不斷提高,接近一倍有餘。

毫不誇張地說金融業的崛起成就瞭如今繁榮世界的加速度的程序。

在現代金融社會中,銀行和普通的人連結越來越頻繁,然而,銀行的運營環境卻和現實經濟不斷的脫節,銀行體系是金融體系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如今的銀行已經是“大到不能倒 ”的局面。

比特幣的機會就源於此。

金融風險轉移的玄機

之前我的文章中不斷提到資產證券化是一顆****隨時有可能把現代金融體系炸地體無完膚,不僅是對未來的擔憂,歷史證明確實如此。

1994年,是信用衍生品第一次大規模應用年份。

當時石油公司埃克森的“瓦爾德茲”號油輪發生了漏油事故,大量石油流入阿拉斯加海域,對海鳥和海洋哺乳動物造成嚴重的破壞,埃克森估計漏油事故的罰金會高達50億美元,於是該公司請求J-P-摩根為其提供這筆貸款,並將貸款保留在自己賬上,而不是出售給一家公司。但是50億美元畢竟是一大筆錢,由於這筆錢至少理論上存在風險,因此銀行業監管機會會要求J-P-摩根提取一筆可觀的準備金,以應對種種原因造成的違約風險,博卡拉頓想出了一種繞開風險的辦法,他創造了一種所謂“信用違約互換”的產品,之所以叫做“信用違約互換”,主要是因為這種衍生品能讓j-p-摩根與另一方互換信用違約風險。

尋找另一家銀行會簽署一份合約,同意在埃克森無力償還的情況下,代替埃克森還款。

實際上是J-P-摩根在轉移風險,當然為此摩根需要支付一大筆費用。

金融工具的創新,令銀行業將貸款轉換成證券,也就是能夠交易的金融資產,在證券化的過程中,從而實現風險轉移,而證券的買家則獲得利益,保持現金流,當然必須付出的代價是血本無歸的風險,即使風險相對比較低。

評級機構與銀行的勾兌

評級機構的出現,助長了銀行業傲慢的氣焰。

因為客戶對銀行業務不夠了解,其中評級機構是打通銀行機構和客戶之間的橋樑,。評級機構主要任務是收集和分析發債實體的詳細資訊,用簡單20分制來評價她們的償還能力,其中最高的為AAA級,是否和之前幣圈的專案評級特別相像,對,其中的痛點就是評級機構沒有獨立性,收入結構單一,唯有專案方購買評級分數來決定專案分數的高低。

評級機構從來不會那麼高尚為客戶真正提高準確的評級報告。銀行和評價機構沆瀣一氣後,評級機構的業務收入風生水起,當時銀行已經打包基於次級抵押貸款的CDO,而次級抵押貸款的借款人是一些償債能力有限的高風險者,評級機構授予部分打包產品AAA評級。結果可想而知,一地雞毛,就如沒有權威的某評級自媒體把英雄鏈列為AAA級一個道理。

金融危機的肆虐

金融危機始終有來的一天,所有隱藏的風險都會在頃刻間爆發出來,美國當時大多數地區的房價同時掉頭直下。其他國家也不遑多讓。

評級機構和銀行狼狽為奸,給銀行幾乎所有的高評級都是美麗的泡沫,一戳即破。銀行引以為傲的分險轉移模型被事實證明幾乎都是錯誤的,在2009年初,銀行和保險已經造成逾10000億美元的損失,潛在的風險更是高達30000億美元的水平。

這些損失是可能讓美國金融業徹底崩潰的,美國政府一開始試圖為救助銀行劃定一條清晰的界限,百年銀行雷曼兄弟第一個為貪婪的銀行業祭旗。

“大而不倒”僅僅是的一則成人間的童話故事,出格的風險模型和骯髒的內幕勾兌總有一天要受到金融市場的懲罰,時間可能會久一點。

美國政府讓雷曼兄弟倒閉後,全球的金融體系的根本格局幾乎立刻發生了變化,在此之前的銀行壓根不需要承擔什麼風險,每個民眾都相信銀行背後有政府的強力支援,大銀行不會出現倒閉的風險,然而,他們的想法過於理想化,在風險未知面前,政府的力量有時候,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強大。

當時一位經濟學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這是一場全球金融系統的遊戲終結”。

然而事實上,遊戲並沒有終結,政府重啟了遊戲,在懼怕金融機構威脅經濟安全的大背景下,政府被破出手了救市計劃。從英國到美國,對大銀行的搭救,成功讓大銀行起死回生。於是,佔領華爾街的鬧事者們,悻悻地離開了。

音樂不停歇,舞蹈還得繼續

也就是在2008-2009之間,中本聰勾畫了比特幣的藍圖,企圖對抗華爾街銀行家們的貪婪和掠奪。

比特幣早期佈道者曾說過:“比特幣是繼網際網路之後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發明”。要換成我的話比特幣應該是網際網路世界的銀行體系重構。

如今加密貨幣被廣為詬病的有3點:

1,虛擬貨幣既不是真正的法定貨幣,也沒有價值儲存;

2,並未獲得政府或權威的支援。因此,加密貨幣被用作交易媒介是不安全的;

3,缺乏貨幣的標準功能。

法定貨幣到底操控誰的手裡,誰在悄無聲息的濫發貨幣供應,政府支援下的銀行體系是否真正是未來金融體系的支撐,交易媒介的安全性是靠技術革新還是保守派的故步自封,標準功能下的貨幣到底價值在何處?

懷疑精神是一切真理的開端,一味盲從於過往認知體系,是一種對經驗的崇拜。

金融從來是風險和收益的結合體,技術推動金融的進步,金融業就如一場舞會,只要音樂不停歇,舞蹈還得繼續。

金融不僅僅是技術如此簡單,不過我們需要明白的事是加密貨幣的路還是很長,其中包括:在處理加密資產之前需要進行盡職調查,必須考慮治理和風險管理,建立一個清晰、穩健的風險管理框架等等。

加密貨幣可以異類,絕不能一直異類,有時異類可以成為敲門磚,卻不能成為核心競爭力,過於理想化,註定是被消滅的。

銀行業面臨的問題,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同樣得面對,唯一的優勢可能僅僅是信任和技術,信任可以解決銀行業風險管理中的突出問題,技術可解決金融危機下貨幣膨脹的問題,畢竟比特幣只有2100w總量。

當然單一維度的比較不具有意義,金融不僅僅是金融摻雜了太多中央政府的控制,目前來看各國中央政府對加密貨幣基本持有謹慎態度,沒有徹底扼殺,是對金融創新的包容,同時也是加密貨幣的機遇所在,留給加密貨幣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