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黃金,比特幣減半利好幣價?從底層邏輯看站不住腳

買賣虛擬貨幣

幣圈有一個簡單粗暴的共識:只要通縮,價格必漲。他們依據的理論基礎是新古典經濟學的“供需理論”,用以佐證的論據是「黃金」百年抗通脹的資料,得出的結論是“比特幣減半利好幣價”。

筆者認為,以上全錯。

底層邏輯不同,比特幣和黃金沒可比性

黃金抗通脹、抗風險的特性,與“金本位”密不可分,是政治背景、經濟環境和文化習俗共同作用的結果,更是必然性與偶然性交織後的歷史選擇。比特幣絕不會重演黃金的歷史,比特幣和黃金的底層邏輯不同,不能簡單套用黃金的投資邏輯。

錯誤1:邏輯謬誤之“錯誤歸因”

幣圈共識的潛臺詞是:已知黃金稀缺,比特幣也稀缺。因為黃金抗通脹,所以比特幣也抗通脹。這裡犯了常見的邏輯謬誤——錯誤歸因,兩個事物可能存在相關性,就得出一個事物是造成另一個事物的原因。黃金具有稀缺性,但稀缺性是黃金抗通脹的根本原因嗎?顯然不是。

世界上稀缺的不只有黃金,還有鋰、銣、銫、鈹、鈦、鋯、鉿、釩、鈮、鉭、鉬、鎢、鎵、銦、鉈、鍺、錸、鍅、鐳等金屬……甚至久旱甘雨,他鄉故知,遲暮之年愛人的吻都是稀缺的。稀缺並非黃金抗通脹的根本原因,也不是支撐比特幣價格上漲的合理邏輯,更不是比特幣成為黃金替代物的有力論據。

錯誤2:用“供需理論”衡量一切

幣圈共識認為,根據“供需理論”,平臺幣銷燬、比特幣減半意味著供給變少,所以價格一定會漲。這個論述錯在假定所有商品的價格都適用於“供需理論”。

誠然,“供需理論”是新古典經濟學分析商品的經濟價值時,最常使用的分析方法。它還有一個更形象的說法,叫“看不見的手”。在競爭性市場中,商品的供給和需求、價格和數量會達到自然均衡,彷彿市場冥冥之中受到神的指引一樣。供給變少,導致價格上升;價格上升,導致需求下降和供給攀升;供給變多,導致價格下降、需求上升,如此往復形成動態均衡。

不要斷章取義,這個理論是有條件的:完全競爭市場、價格彈性、充分資訊、理性經濟人。平臺幣符合嗎?當然不。黃金和比特幣符合嗎?黃金不符合,比特幣部分符合。具體原因如下:

(1)完全競爭市場:完全競爭市場需要無數的買者和賣者、豐富的同質產品、資源自由流動,而且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擁有充分資訊。因此,稀缺商品通常不能構成完全競爭市場,最典型的就是藝術品。黃金在自然界中也以稀缺形式存在,也不符合完全競爭市場假設。但比特幣比較特殊,稀缺卻不壟斷,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節點,參與網路或隨時退出,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為比特幣“標價”並進行交易,最終形成“完全市場價格”。

(2)價格彈性:這裡主要是指根據供給,價格進行自動調節的能力。顯然,黃金和比特幣都不符合。黃金年產量十分有限,比特幣年產量固定不變,它們的供給沒有彈性,不存在調節。

(3)充分資訊:黃金供給者包括國際金融機構、中央銀行、各類投資者等,資訊生產機構非常複雜,很難做到完全擁有供給者和需求者的充分資訊。比特幣網路完全透明,任何人都可以瞭解系統的每一筆發行和交易。

(4)理性經濟人:黃金不滿足這一點,因為黃金存在很大比例的剛需,被中央銀行和國際金融機構持有,且對短期價格不具有敏感性;黃金飾品出於情感滿足的需要,也對價格形成惰性。對於比特幣,大家捫心自問,持有比特幣的需求是什麼?你是不是理性經濟人?

結論是:黃金並非一般商品,不適用供需理論,而比特幣部分遵循完全競爭市場。也就是說,比特幣和黃金遵循的價格反饋機制根本不同,不構成可比性。即使比特幣和黃金都具有抗通脹性,它們的底層投資邏輯也完全不同。稀缺性是影響比特幣價格的重要因素,但稀缺對黃金價格的影響甚微,相關但不構成因果。

黃金的上位史,比特幣無法重演

黃金抗通脹、抗風險與稀缺無關,那與什麼有關?金本位。比特幣可能在這個層面上重演黃金的歷史嗎?不可能。為了論述這個觀點,筆者要帶大家回憶黃金的上位史。

早在公元前一萬年左右,人類就發現了“黃金”這種物質,並在埃及、中國、希臘、印加等文明古國形成了黃金崇拜,成為彰顯尊貴身份的“奢侈品”。而黃金作為唯一價值尺度,形成世界範圍“金本位”共識,是從17世紀開始的,並經歷了2個階段。

第1階段由日不落的大英帝國發起。17世紀,英格蘭連年征戰、國庫空虛,主幣銀幣出現擠兌危機,人民拋售銀幣換取黃金,黃金上升為主幣。1717年,英國議會透過決議,將黃金價值與英鎊面值掛鉤,成為“金本位”的發起者。

第2階段是二戰背景下,英國受挫、西歐勢微、美國膨脹。彼時,持有世界黃金儲備75%的美國,在佈雷頓森林會議上確立“金本位”,即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和流通結算貨幣。

具體來看。

第1階段:牛頓被迫選擇了“黃金”

17世紀,在最強大的英國,銀幣才是主要貨幣。但是英國先後陷入內戰、反荷戰爭和反法戰爭,軍費成為最大支出。坊間傳聞政府將以降低銀幣成色的方法發行新幣,英格蘭銀行出現擠兌危機。於是人們紛紛拋售銀幣換取黃金,這使得銀幣價值一落千丈。

當時,英國皇家鑄幣局由著名科學家牛頓掌管,他沒能搞定這個難題。牛頓抱有崇高的道德感,不同意透過降低成色和減輕重量的方式,讓普通民眾承擔貨幣貶值所帶來的損失。他的決定讓皇家鑄幣局承擔了更多的債務壓力,造幣廠無銀可鑄,卻要承擔越來越多的鑄造任務,新幣發行根本難以為繼。整整3年,也沒能完成規定的鑄造數量,這讓銀幣在公眾中徹底失去了信譽。

與其說歷史選擇了“黃金”,不如說牛頓被迫選擇了“黃金”。他向內閣遞交了親自撰寫的調查報告,詳細論證了白銀如何大勢已去、淪為輔幣,黃金如何普遍流行、升為主幣。

1717年,英國議會透過決議,將黃金價值與英鎊面值掛鉤,成為“金本位”的發起者。1817年,英國正式立法,確認貨幣金本位制度。伴隨征服世界的腳步,英國將金本位制度也帶到了全世界。1873年,美國《1873年鑄幣法》法案變相終結了美國的金銀複本位制度。1876年,義大利、比利時、瑞士、荷蘭、比利時相繼實行金本位制度。一直到19世紀70年代末,世界主要國家中,只有印度和中國仍然堅持銀本位制度。

第2階段:美元將“黃金”當作墊腳石

二戰期間,美國憑藉貿易順差以驚人的速度膨脹起來。美國黃金儲備從1938年的145.1億美元,增至1945年的250億美元,佔世界黃金儲備的75%,這為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提供了客觀基礎。

在這樣的背景下,1944年7月,美國佈雷頓森林召開了一場會議。會議的中心議題是:結束戰爭期間混亂的經濟秩序,尋求國際貨幣合作的新方式。圍繞這個議題,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和美國財政部官員懷特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史稱“凱懷之爭”。

他們的共識是,把黃金作為貨幣基準和國際支付手段。因為黃金過去一直髮揮著調節器的作用,維持著各貨幣之間的基本匯兌關係。分歧在於,凱恩斯建議成立一個清算聯盟,由這個國際組織發行名為“班克爾”(Bancor)的國際貨幣,以固定比例直接與黃金掛鉤。而懷特認為,擁有充足黃金儲備的美元,才有資格擔當國際貨幣的重任。

最終,懷特代表的美國取得絕對性勝利。佈雷頓森林會議透過了以懷特計劃為藍本、凱恩斯計劃為補充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為“佈雷頓森林協定”。協議約定各國貨幣與美元以固定匯率掛鉤,在1%的範圍內浮動,美元則與黃金掛鉤,各國政府以35美元/一盎司黃金的價格向美國兌換黃金。

比特幣和黃金有可能殊途同歸嗎?

如上所述,“金本位”是歷史偶然性和政治必然性的結果。17世紀以前,眾多國家實行金銀複本位制,中國清朝則是銀本位。英國選擇放棄銀幣,扶黃金上位,存在歷史的偶然性。但世界跟隨英國的金本位,而非中國的銀本位,是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的必然性。同樣的,佈雷頓森林協定不是黃金的勝利,而是美元的勝利。

金本位瓦解後,利益共同體仍存在

退一步講,佈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瓦解後,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透過《IMF協定第二修正案》,明確黃金非貨幣化。但不妨礙黃金依然是最特殊的資產。這不僅與情感惰性有關,更是利益長期捆綁的結果。

黃金儲備是央行用於防範金融風險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衡量一個國家金融健康的重要指標,一般佔到外匯儲備的10%。此外,伴隨佈雷頓森林體系一起成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遵循這樣一些黃金政策:黃金是IMF資產負債表中的基本要素,因此任何時候動用黃金,都必須避免削弱該機構的整體財務狀況;IMF資產中必須繼續保持相當數量的黃金,不僅出於謹慎需要,同時也是為了應付意外需要。

黃金所具有的歷史積澱和利益繫結,正是比特幣無法模仿它的根本原因。金本位是強勢國家捍衛自身利益的產物,是政府自上而下的結果,大眾只能被動接受。而比特幣與黃金的基因完全不同,它是一場自下而上的民間試驗,目前與政府利益毫無關聯。

比特幣會否開啟潘多拉魔盒?

比特幣無法重演黃金的歷史,就走不出殊途同歸的未來嗎?你們真正想問的是:比特幣能否像黃金一樣抗通脹、抗風險?有可能。比特幣不需要權威背書,它所擁有的價值,與其背後的分散式共識,互為因果、互相支撐。也就是說,只要有足夠多的人認為比特幣抗通脹、抗風險,那麼它的價值就會體現出這種特性。但筆者以為,這或許開啟了一個潘多拉魔盒?

以黃金來說明這件事。大家都說“亂世買黃金”,事實上,真正的亂世根本買不到黃金。比如一戰之後,歐洲各國產生了大量的戰爭賠款,因此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民眾瘋搶黃金形成擠兌危機。於是20世紀30年代初,絕大多數國家都放棄了政府發行的紙幣可兌換黃金的貨幣體制,最後就連英鎊和美元也脫離了同黃金的原來比價關係。

試想,如果一個國家經濟由於天災人禍受到重創,短期超發貨幣救市,造成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在黃金時代,國家透過政治手段阻礙法幣和黃金的兌換,買單的是每一個公民,誰也逃不掉。但正因為每個人分攤了損失,世界才能恢復元氣很快變好。

有了比特幣呢?如果它真的抗通脹、抗風險,並且不受國家意志左右。當法幣貶值時,人們大舉拋售兌換成比特幣,會加劇本國法幣的貶值,造成踩踏。這時候就形成了“囚徒困境”,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天生利己,不管別人做出如何選擇,他選擇“背叛”總能獲得最大的利益。只要這個缺口存在,個體就會想方設法的逃避,整體將會陷入惡性循壞,這不是潘多拉魔盒嗎?

參考資料: 1.段世華,《黃金投資實戰必讀》,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美]詹姆斯·裡卡茲,《貨幣戰爭》,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 3.[美]克雷格·羅蘭(Craig Rowland),J,M.勞森(J,M.Lawson),《哈利·布朗的永久投資組合:無懼市場波動的不敗投資法》,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