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 《中國週刊》 2020年2期
趙偉,中國智慧財產權發展聯盟區塊鏈專委會主任;清華網際網路產業研究院區塊鏈專委;清華經管加速器區塊鏈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創業協會秘書長;清華大學經管學院mba導師團導師;清華大學“校長杯創業大賽”創新創業導師;牛津大學訪問學者區塊鏈中國區主講授;孚鏈科技創始人;國知智慧基金創始合夥人。趙偉先生擁有豐富的投資經驗,是中國區塊鏈技術早期推廣佈道者,資深的區塊鏈行業應用專家,對區塊鏈在產業創新、整合營銷、供應鏈領域、溯源領域及智慧財產權領域的應用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與獨到見解。
當前,區塊鏈產業、技術創新發展迅速,其已延伸到數字金融、物聯網、智慧製造、供應鏈管理、數字資產交易等多個領域,甚至已經出現顛覆性的創新應用。但這些或僅僅是個開始,區塊鏈將繼續在商業經濟領域、社會生活治理、甚至是生產關係,進行顛覆應用的重構。
區塊鏈技術發揮巨大作用
區塊鏈的應用場景很多,透過區塊鏈技術,能夠實現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解決中小企業貸款融資難、銀行風控難、部門監管難等問題。在數字經濟模式創新方面,能夠打造便捷高效、公平競爭、穩定透明的營商環境,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各行業供需有效對接提供服務,為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在民生領域,如教育、就業、養老、精準脫貧、醫療健康、商品防偽、食品安全、公益、社會救助等,區塊鏈技術有著廣泛的應用,能夠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智慧、更加便捷、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領域,資訊基礎設施、智慧交通、能源電力等也運用了區塊鏈技術,以提升城市管理的智慧化、精準化水平。
對於未來,區塊鏈的應用發展會在促進資料共享、最佳化業務流程、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協同效率、建設可信體系等方面進行突破。我國在區塊鏈這個新興領域也會取得走在理論最前沿、佔據創新制高點、取得產業新優勢的機會,擁有國際話語權、規則制定權也是有可能的。
我國的區塊鏈技術正在推動城市間在資訊、資金、人才、徵信等方面更大規模的互聯互通,已經實現資料跨部門、跨區域共同維護和利用。未來,區塊鏈技術將在建設網路強國、發展數字經濟、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將發揮更大作用。
在生產關係上產生顛覆式的創新
區塊鏈技術可以用一套數學演算法,確保兩個或多個陌生主體不借助於第三方的情況下,自主完成價值的交易,包括價值確認、價值轉移、價值分配的過程,不但解決了資訊的無序無信複製和篡改,最主要還解決了“價值雙花”的問題。
數學演算法是最容易在全球達成共識的,1+1等於2,全世界70億人在1秒鐘之內達成共識,那逐步推匯出來的橢圓加密演算法以及相關技術,能夠讓區塊鏈分散式網路上的資料,達到免信任的共識與可信。區塊鏈是能夠傳遞可信資訊和價值的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給這個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大家已經看到了。近幾年的大資料、iot物聯網、ai和智慧機器人,還有區塊鏈,這兩年發展特別快。大資料像地裡的麥子和工廠裡的產品,是勞動物件,也會是未來社會財富的具象載體;iot物聯網和雲技術,像農業社會的犁耙和工業社會的工廠及流水線,是勞動工具,是組織和承載社會生產的主要勞動工具;ai和智慧機器人,可以不分晝夜的代替人工幹活,甚至超越了人腦和人工,他們都是未來主要的勞動力。勞動物件、勞動工具和勞動力,形成了新的社會生產力,這些社會生產力裡面沉澱著人類經驗和創造的結晶,塑造出了新一代的生產力要素形態。對應新的生產力要素,就必須有新的生產關係與之相對應,那區塊鏈就是這個生產關係的思想產生的依託和新型生產關係產生的母機。在這一基礎上,區塊鏈會對生產關係產生顛覆式的創新應用。
目前,區塊鏈的威力現在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有很多人對區塊鏈賦予了很多想象,有商業層面的,有社會層面的,有政治層面的,還有一些甚至上升到了哲學和歷史的發展層面,彷彿都能從這個區塊鏈上看到很多希望和未來。其實,我們能夠理解,因為區塊鏈能對整個社會過程中的生產關係進行分配,這就決定了它的歷史地位不會平庸。
區塊鏈技術還在不斷創新
區塊鏈誕生於網際網路時代。網際網路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但不夠徹底,前半段只是資訊網際網路,區塊鏈應該把大旗接過來,進行下半場。區塊鏈是網際網路的下半場,價值網際網路。區塊鏈的原理和它對應的技術特點相對比較簡單,要弄清楚它為什麼能主宰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下半場,則需要對比特幣這個現象級的區塊鏈落地產品進行梳理,從區塊鏈的技術特點進行分析。
第一個技術特點是資料的分散式儲存。資料的分散式儲存其實之前就有,比如說資料映象、災備、冗餘。可見,區塊鏈的基礎技術,跟之前的網際網路或者it技術都是很平常的技術。
第二個技術特點是點對點傳輸。其實點對點這種傳輸,之前在網際網路階段也有,大家之前都用過,比方說bittorrent、迅雷,都是p2p的網路,pptv也是用這種點對點的傳輸。只不過網際網路階段的點對點傳輸概念跟區塊鏈的點對點傳輸概念目的上不太一樣。區塊鏈的點對點傳輸概念,是為了能夠讓每一個資料的節點能夠收到這些資訊。而網際網路階段的點對點傳輸只是為了節省網路資源,提高傳播效率。
第三個技術特點是共識機制。共識機制下的資料是分散式儲存的,不可撤銷、不可篡改的。目前共識機制有這麼幾種,第一種共識是基於pow的,就是基於算力的,誰強壯,誰算力強,誰腦袋快,誰就說了算;後來又出現了pos,我們知道以太坊就很成功地從pow切換到了pos。比特幣是用pow的,現在也開始討論把比特幣切換到pos這種模式裡邊去。還有一種方式,是dpos,代理權益機制,這種機制未來也會發生很大的作用。
第四個技術特點是加密機制。共識機制產生的過程中,用非對稱加密演算法對區塊資料進行加密,透過公鑰和私鑰來控制讀寫許可權,從而達到對前面這些技術特徵進行組織和保護。
第五個技術特點是激勵機制。一旦加了激勵機制,區塊鏈就像長了翅膀一樣,飛到了每個人的電腦上,飛進了每一個人的心裡面,引起波瀾,而這個波瀾共振起來就形成了社會上的區塊鏈熱浪。
熊彼特提出過,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式,即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那麼我們套用一下:區塊鏈是對技術要素的重新組合產生的一種新的技術函式,這是一種偉大的創新。它從底層上構建了新的技術函式關係,對網際網路底層上的協議產生了巨大改變,在應用上產生了很多奇妙的應用實驗,進而能夠影響存在了幾個世紀的公司的組織形式、金融產品模型、社會治理架構。
我們都知道區塊鏈目前最成功的應用是比特幣,擁有跨國家、跨地域的轉賬功能,而且結合了密碼學、去中心化等架構,完全打破了資本家操控貨幣的壁壘和管控手段,所塑造出來的未來商業邏輯一定是全球化的。未來,司法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體系或許都會完成全球化的變革。我們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只要達到不同體系的要求,我們就有機會享受到不同體系的福利。人類的發展史就是在不斷的打破地理限制的歷史,從物質的轉移到資訊的轉移,最後到價值的轉移,每一步都伴隨著人們思維意識上的改變。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諸多區塊鏈產品,已經形成了社會現象級的影響。
我們還看到區塊鏈技術所帶來的不可篡改、去中心化、匿名安全等主要的技術手段,完成了技術上的變革。隨著不同共識搭建的不同網路的執行,不同網路之間、節點之間最終會產生共識,會出現設計合理、組織實力強大、節點同步快速的超級生態網路,這些網路就像我們國內的bat一樣成為未來商業世界的佼佼者,擁有世界的話語權。但是,它與資訊網際網路階段的商業體不一樣,區塊鏈更注重生態的構建,不會形成平臺級霸權模式的bat一樣的公司,區塊鏈要破除的就是去資訊網際網路階段中心化的平臺,去的是他們商業化的中心,這些中心的蠻橫擴張,對大眾隱私的侵犯,對中小創新主體的覆蓋式擠壓,對監管的挑戰,都會在區塊鏈發展的過程中,得到化解與顛覆式的解決。例如這些平臺所依託的電子支付,只是過渡性產品,會隨著央行dcep真正的數字貨幣的推出,而出現顛覆式的瓦解,為未來的商業應用的創新,提供全新的土壤與環境,這一點非常值得期待。
金融創新的下一個風口
比特幣交易和人工智慧在國內金融業大行其道,fintech(金融科技)已經成為最火熱的名詞,然而在越來越多的業界人士眼中,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將會使金融科技落地生根。正是因為這樣,比特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才逐漸得到政府以及金融機構的認可,並在全球範圍掀起一場區塊鏈金融研究浪潮。可以說,區塊鏈金融是金融創新的下一個風口。
前些天央行正式頒佈了《金融分散式賬本拋開技術安全規範》,因為疫情的原因,沒有得到過多的關注。我認為這個技術規範需要得到區塊鏈業界和金融界的充分重視,它既是對區塊鏈技術的充分肯定,也是對“1024會議”精神進行務實的技術性落實,雖然不能拔高到“梧桐樹協議”這樣的高度,卻給區塊鏈在金融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趙偉受牛津大學常務副校長拉爾夫·沃勒先生邀請訪學牛津,主講訪問學者專案區塊鏈課程模組
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是同步出現的,早期的區塊鏈的是體,比特幣是面。後來大家把產生比特幣的技術要點抽離出來,打造出了區塊鏈技術概念。其實我覺得現在不只是技術概念,它甚至可能是一種技術思想,也成為了改造商業的理念,像網際網路的理念一樣,對商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在早期的國內,也沒有分幣圈和鏈圈。有些人關注比特幣的技術價值,有些人更關注比特幣的經濟價值和投機性的投資價值。後來又出來了很多競爭性的山寨幣和以以太坊為代表的改良幣。
因為比特幣在自己的技術升級和迭代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新名詞叫硬分叉,就是在主幹網路下,為了規避一些潛在的技術性風險,進行分叉的行為。後來被一些人利用做成了ico,為製造山寨幣提供了新的基礎實現方法。從此之後,山寨幣就開始橫行,良莠不分。
山寨幣也好,硬分叉也好,ico也好,它們被一些人利用,野蠻生長,造成了很多社會亂象,這也讓監管者有所警示,一些關注區塊鏈技術和真正的社會應用的人逐漸對幣圈避而遠之。大家除了理念上的不認可以及對亂象的不滿外,也有對未來監管的擔憂。
國家鼓勵創新,但是不鼓勵脫離實體的創新和虛假的創新。拿一個白皮書就去發token,連token怎麼設計都不知道就去搞,這不就是非法集資嗎?現在大家再看ico的過程中,凡是token對應債和股的,大家都知道不能碰。如果你碰了,秋後算帳是很厲害的。你說你一屌絲逆襲,非得說要開一個證券交易所(ico就是證券交易所),非要去中心化,非要搞什麼數字貨幣取代人民幣,那不瞎扯嗎?凡是帶債和股的都是有金融屬性的 ,周行長明確地說了,凡是金融屬性的行業我們都要有監管。
區塊鏈在金融行業已經有了非常顛覆級的應用,例如建信科技金融的深藍計劃,它用區塊鏈技術的fabric和零知識證明,做銀行間同業的風控,在保護商業秘密的同時又極大的提高了審批效率,對銀行的中後臺業務產生了悄然的影響。可以預見,建信科技金融如果把其泛藍業務推廣開來,把中小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問題解決掉,在中央明確的金融改革的方向下,建信科技金融將是未來建行的主體,建信科技金融就是建行,而不再是大街上隨處可見的銀行網點。
構建在商業銀行基礎上的各種金融機構,也必須看到這一趨勢,在顛覆式的場景沒有到來之前,悄然提早佈局,成為創新的一部分,而不是被ott過頂傳球。
央行數字貨幣是最佳貨幣載體
央行的本位幣,是社會經濟的總賬本,是中心化的賬本。中心化的賬本,只要變化,都會帶來社會經濟和政治的極大變化。數字貨幣的發行已經擺在了央行的議程中來,設立的數字貨幣研究所,在深圳設立的數字貨幣技術公司,最近正式頒佈的《金融分散式賬本技術安全規範》,都在為一個新生的事物做著催生的準備,那就是dcep(央行未發行的數字貨幣)。
貨幣的載體,從物物交換→貝殼→貴金屬→紙幣,我們現在可以看出,數字是最佳的貨幣的載體。
央行的副行長範一飛曾經發表一篇對數字貨幣發行的解讀,他提出了數字貨幣的發行方式,其實央行最主要考慮的還是金融脫媒風險。由於數字貨幣有很多先進性,它的載體是數字,這有可能就會造成商業銀行邊緣化。甚至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都會邊緣化,因為他們所依存的第三方支付的這種金融模式有可能就不存在了。大家可以想象,沒有了支付寶、微信支付這會是什麼樣一個場景?央行的數字貨幣會在某種程度上衝擊現在的商業體系,所產生的金融脫媒問題,會對現行的經濟體系帶來很大的隱患,這可能是央行在投放數字貨幣的過程中主要考慮的。
有一些創業專案或是應用場景已經進入到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的未來應用模型裡去了。只要把這個打通了,做成功了,那未來有可能就會成為一個非常先進和強大的商業模式。
央行明確指出對數字貨幣載入智慧合約的應用應該保持審慎的態度。一旦推出數字貨幣,央行有可能不讓數字貨幣承擔過多的社會性功能,而是作為智慧合約的支撐方取代一些職能。央行這個數字貨幣未來不僅是一個總帳本,還會成為區塊鏈、聯盟鏈的主幹鏈,也就是說未來很多的區塊鏈都要依附在數字貨幣聯盟鏈的主幹鏈上進行商業應用。因此大家要特別重視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以及他們未來的執行形態。
央行的dcep本身,不一定會完全使用區塊鏈技術,但是dcep會成為一個社會經濟的主幹大私鏈,圍繞著個超級大的私鏈,社會上的各種行業鏈的接入會形成側鏈、子鏈進行通訊和交易,會形成一個大的dag(資料庫可用性組)有向無環圖,這個大的體系本身就是一個超級大的新型的區塊鏈網路。央行的dcep發行會成為區塊鏈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標誌,會進入社會化大應用階段。在這個階段,無論是區塊鏈業界、金融界、還是實體產業界,都要圍繞著dcep去做自己的創新鏈、應用鏈和價值鏈,要圍繞著dcep去構建自己的生態價值打通。
這一點非常重要,這個趨勢要是理解偏了,所有的技術構建、應用構建和商業構建,都會發生巨大的偏離。dcep,本身就是個顛覆式的創新,又是未來區塊鏈發展核心的主幹鏈,它會自覺不自覺的帶動著各行各業的顛覆式的創新。
區塊鏈顛覆性創新終極暢想
“1024會議”提出了要打造三個鏈,創新鏈、應用鏈和價值鏈。圍繞這三條鏈,又對制定標準、應用協同和資料與價值的打通,進行了明確而具體的部署,這是非常重要的方向指導。當第二個階段的社會大應用發展成熟,打通資料與價值的孤島,讓可信資訊和價值通暢流通的時候,就到了區塊鏈的第三個發展階段,社會價值大打通階段。
趙偉在區塊鏈會務中講話
區塊鏈的社會價值大打通階段,顛覆式的創新會對我們的生活場景帶來更加巨大的變化。智慧化的ip產生,消費從到投資者進行無縫角色轉換,會形成跨機構主體的參與者長執行緒協作,會對知識產生到知識應用的過程進行貢獻的描述與激勵,到那時候唯sci論文作為知識產生者的評價體系,會變成以社會價值轉還為核心的新型評價機制與體系。智慧化大生產,會將需求資訊和交易支付,進行全程有效可信的錨定,打通消費網際網路、工業網際網路和產業網際網路的障礙與藩籬,甚至對終端產品的擁有、使用和投資,產生新的財富觀念。
試想一輛無人駕駛汽車的訂單是由一個組合投資主體發出,車輛運營、維修報廢由各種智慧合約控制。智慧化的投資,也可以委託給智慧投顧去執行,由智慧合約來保障投資者的權益。這些都區塊鏈的社會化大實驗、社會化大應用和社會化大打通,給我們帶來的科幻而觸手可及的暢想。就像我們二十年前,很難想象不帶錢包一個手機走遍天下。未來的二十年我們的生活逐漸會數字化,在鏈上錨定穿行。這些有的是暢想,有的在不知不覺中實現。我們可能對一些顛覆創新熟視無睹,是因為這些創新在我們的生活中頻頻發生。
這次疫情給中國和世界帶來巨大的衝擊和持續的壓力。從世界歷史來看,每次大的戰爭和自然災害,都需要大量社會資源消耗和資金投入,政府被迫發行海量的貨幣來應對,這就又會帶來金融的災難。英國央行的副行長建議,在全球疫情時刻,facebook的libra應該發揮系統級的作用。但是我認為,只是侷限於穩定幣的libra作用有限。是否可以去嘗試建立佈雷頓森林體系一樣的金融嘗試,在中國強大產能的支撐下,以硬通貨物為基礎,適時發行dcep,對內解救中小微企業,對困難個人精準紓困;對外幫助出現金融和社會供應體系崩潰的國家。例如伊朗,可以用dcep和錨定貨物來協助其抗擊疫情,度過難關。dcep人民幣在一帶一路和構建世界命運共同體過程中,將展現其不同以往的顛覆性創新作用。是危機,也是極大的機遇。
——趙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