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 可以從金融危機中學到三件事

買賣虛擬貨幣

撰文:Nemil Dalal

編譯:Johnny

即便中本聰創造了比特幣,他可能也會欣賞以太坊的去中心化金融 (DeFi) 所創造的世界。

就像2007 年金融危機引發的憤怒催生了比特幣這種新的支付系統一樣,DeFi 顛覆瞭如今的傳統銀行業模式。DeFi 是無須許可的、可程式設計的、功能強大的,可以透過開原始碼、開放訪問和去中心化的方式來運作。

截至今天,鎖定在 DeFi 中的價值接近 10 億美元。但隨著 DeFi 的發展,駭客行為也在激增,使使用者損失了價值數百萬美元的資金。

DeFi 遭遇的駭客攻擊帶來的資金損失。來源:DeFi: Dependency Hell Meets Finance[1]

儘管 DeFi 與傳統金融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仍需要努力解決導致 2007 年金融危機的三個相同因素:

收益率追逐

搶椅子游戲

超關聯性

在物理學中,要擺脫重力是不可能的。在金融領域,想要逃離市場是不可能的。所以讓我們深入研究這三個教訓。

1) 收益率追蹤存在固有的風險

收益率追逐(yield chasing) 是引發金融危機的最早原因之一。網際網路泡沫之後的低利率導致投資者以次級貸款的形式追逐更高的收益率。

在金融領域,收益率反映的是風險。如今,投資者可以在美國國債上獲得80個基點的收益,同時在高風險債券上獲得6%的收益率。這種差異 (後者的收益率更高) 是為了彌補高風險債券可能無法償還本金的風險。

投資者面臨的挑戰是,要確定哪些收益率是機遇,哪些收益率高是由於該金融產品本身的風險就很高。

2007年金融危機的一個核心錯誤是錯誤地評估了由抵押貸款支援的高收益證券的的風險。次級貸款——即使是的 AAA 級——從來都不是無懈可擊的,儘管評級機構和抵押貸款發起者不這麼認為。[備註:次級抵押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貸款,最主要是住房貸款,次級貸款的利率通常更高]

DeFi 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使用者在不注意潛在風險的情況下比較不同 DeFi 協議的收益:

實際的風險調整資本回報率(回報除以風險) 是由任何散戶投資者都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去研究的因素驅動的,比如這些因素:

安全性風險

抵押率

治理過程

清算過程

網路可用性

如果散戶投資者沒有注意到所有這些資訊,他們就可能會做出高風險的抉擇,並錯過那些收益率較低但可靠得多的機會。

與 ICO (首次代幣發行) 不同的是,儘管 DeFi 存在很大風險,但大多數 DeFi 專案帶來的收益是有限的。一次”中頭獎“的 ICO 可能帶來 5000% 的回報,而潛在的損失最高為 100%;但對於去中心化借貸來說,最好的情況是回報率實在 10%-20% 之間,而如果 DeFi 協議被攻擊,損失率高達 100%。

2) 每個人都在玩搶椅子的遊戲

對銀行和 DeFi 協議而言,追逐收益率導致了一個惡性迴圈,但這並不能阻止所有人都玩這場遊戲。

正如花旗集團 (Citigroup) 前執行長 Chuck Prince 在2007年金融危機開始時所說的:

“就流動性而言,若音樂停止,事情就會變得複雜。但只要音樂不停,你就必須站起來跳舞。”

本質上,那些小心管理風險的組織會經歷損失,直到獲得勝利。市場是一個惡性迴圈,這意味著,深思熟慮的 CEO 們在市場奔潰並將他們的風險最大化競爭對手擠出市場之前,是不會得到回報的。正如沃倫·巴菲特所說:“只有當潮水退去,你才會發現誰在裸泳。”

同樣的效應也發生在 DeFi 上。例如,要想擊敗 Compound 協議的借貸利率,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要求更低的抵押率,讓抵押率接近100%。較低的抵押率使這些貸款對借款人更具吸引力(因為低抵押率意味著借款人需要抵押的資產更少了),提高了他們願意給予儲戶 (出借人) 的收益率。在一個追逐收益率的世界裡,這種競爭性產品可以迅速獲得市場份額——就像 Chuck Prince 的花旗集團一樣——儘管其中的風險要大得多。

隨著競爭導致了擔保標準的降低、收益的提高和每個 DeFi 協議的風險的提高,惡性迴圈將隨之而來。深思熟慮的協議可以嘗試提高抵押率,但要做到這一點,它們必須提供更低的收益率。然後使用者就會轉向不那麼深思熟慮的競爭對手,如果他們想要爭奪使用者,就會迫使所有協議都降低標準。

這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

DeFi 面臨這樣的囚徒困境

風險評分——華爾街的評級機構,諸如DeFi Score等 DeFi 評級專案——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它們的聲音經常被忽視。

在 DeFi 領域,實際上只有當使用者損失了資金並開始認真對待這些風險因素時,風險評級才會受到重視。

3) 一切都相互連線在一起

在金融危機期間,沒有一家銀行是孤立的。今天,沒有任何 DeFi 協議是一個孤島。

雷曼 (Lehman) 和美林 (Merrill Lynch) 的失誤,導致經營狀況最好的銀行出現問題。無論高盛銀行在風險管理方面多麼聰明,它都需要 AIG (美國國際集團) 支付保單費用:

上圖顯示,2007年金融危機期間,“政府用來拯救 AIG 公司的數十億美元,以及美聯儲用來清除該公司最糟糕的信用違約掉期的數十億美元,其中近 400 億美元轉移給了僅10家作為該公司交易對手方的金融機構。”這10家金融機構包括興業銀行 (Societe Generale) 和高盛 (Goldman Sachs) 等。圖源:紐約時報

歸根結底,金融是一個相互交織的紙牌屋:

截至2008年6月高盛的頂級衍生品交易對手,圖源: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

在 DeFi 領域,各 DeFi 協議也類似地相互連線在一起。Compound依賴於多抵押 DAI 智慧合約;PoolTogether同時依賴於 Compound 和多抵押 DAI 的執行...正如 Coinbase 工程師 Daniel Que指出的:

由於可組合性,DeFi 協議也可以成為一個紙牌屋。

例如,在最近針對bZx 協議的攻擊[2]的事件中,對 Kyber 預言機的依賴導致 Synthetix USD (sUSD) 價格暴漲,從而導致 bZx 遭受損失。在另一起事件中,駭客透過利用 imBTC (一種 ERC777 代幣) 中的重入攻擊漏洞,使得 Lendf.me 協議被盜 2500 萬美元。駭客透過建立一個虛假的餘額並用其借入資金。

可組合性是 DeFi 的超能力之一,但也是其最大的危險之一。就像在金融危機中,即便執行最好的銀行也不安全一樣,經過嚴格審計的智慧合約也不能免於與所有其他協議和原語進行互動的影響,尤其是那些在部署其原始程式碼時沒有構建的協議和原語。

永遠不要忘記—金融就是金融

DeFi仍處於起步階段,距離成為下一個金融體系的基礎還有很長的時間。但如果它要成為金融運作的基礎,就需要變得具有反脆弱性(anti-fragile)。

像DeFi Score這樣的DeFi 協議評分專案可以對使用者進行風險教育。DeFi 協議可以編寫測試套件來測試常見的依賴項 bug。協議可以以一種對意外故障具有彈性的方式構建。DeFi 本身可以透過像Opyn這樣的協議提供保險。

歸根結底,DeFi 不是銀行業。它是開放的、無須許可、可程式設計的。但金融就是金融,不管它下面的技術堆疊是什麼。

我們應該吸取教訓。

參考連結:

[1]https://medium.com/@danielque/defi-dependency-hell-meets-finance-b9c3acd44d68

[2]https://mobile.twitter.com/defipulse/status/1228698196085362689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