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將改變金融權力格局

買賣虛擬貨幣

與美聯儲的否定和傲慢態度相比,中國央行對待區塊鏈和法定數字貨幣顯然更加積極,且成果顯著。近日,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動作頻頻,外界對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猜想逐漸升溫。區勢傳媒Locke以“數字貨幣再造央行”為主題,介紹中國央行在法定數字貨幣領域的研究成果以及法定數字貨幣如何改變金融市場的權力格局。

央行佈局區塊鏈金融,開發法定數字貨幣

9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已在深圳成立“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據瞭解,該公司主要參與貿易金融區塊鏈等專案的開發。同日,“灣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的第一階段已正式上線試執行。該專案由央行數字貨幣研究實驗室與央行深圳分行共同推動和協調。

9月5日,由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大學、江蘇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五方合作共建的“南京金融科技研究創新中心”暨“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南京)應用示範基地”揭牌儀式近日在南京市江北新區舉行。據悉,南京金融科技研究創新中心依託南京大學在區塊鏈、數字加密、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方面的技術和人才優勢,結合江蘇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政策與需求,以移動網際網路、區塊鏈、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型技術為支撐,重點研發數字貨幣加密演算法和區塊鏈底層核心技術,完成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佈置的數字貨幣關鍵技術研究。

2018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深圳市要推動央行金融科技研究院專案落地,該研究院目前正在籌建中,未來研究方向不僅限於法定數字貨幣,還涵蓋整個金融科技方面的內容,包括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分散式賬本等技術。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表示,未來法定數字貨幣出臺,將面臨大資料、人工智慧、物聯網大發展的時代。

2018年1月,數字票據交易平臺實驗性生產系統成功上線試執行,數家銀行在數字票據交易平臺實驗性生產系統順利完成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票據簽發、承兌、貼現和轉貼現業務。該平臺由上海票據交易所會同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組織中鈔信用卡公司、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和杭州銀行共同開展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票據交易平臺建設相關工作。

2017年9月,央行所屬的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透過子公司中鈔信用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杭州設立中鈔信用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杭州區塊鏈技術研究院,已釋出絡譜區塊鏈登記開放平臺、中鈔金融區塊鏈解決方案(Block-X)等產品。

早在2017年1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就在深圳正式成立數字貨幣研究所,專注於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究。深圳市政府此前對外表示,深圳有望成為率先試水法定數字貨幣的城市,併為此提供了系統準備,包括:提前佈局研究,爭取先行先試專案,爭取數字貨幣推廣試點資格,配合建立數字貨幣執行監管制度體系。

在世界科創中心、區塊鏈中心深圳,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在專利技術方面取得不小進展。國家智慧財產權局資料顯示,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已經申請了71項專利,專利主要與數字貨幣相關;在2017年公開了32項數字貨幣專利後,2018年人民銀行再度公開了14項專利。

從專利申請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最新的專利主要集中在數字貨幣的錢包,包括了數字貨幣的開通方法與系統;一種數字貨幣錢包的登入方法、終端和系統;基於數字貨幣錢包查詢關聯賬戶的方法和系統等。此外,還包括了數字貨幣體系的專利。最新公告的專利為基於貸款利率條件觸發的數字貨幣管理方法和系統、涉及數字貨幣技術領域、一種數字貨幣兌換方法和系統等。

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透露,中國研發的法定數字貨幣為DC/EP,已經開發出原型。周小川強調,在研發過程中,要注意整體的金融穩定,防範風險。數字貨幣作為一種貨幣,在發行時必須考慮貨幣政策、金融穩定的傳導機制,同時要注意保護消費者。為避免實質性、難以彌補的損失,必須透過充分的測試,確保可靠之後再推廣。

央行數字貨幣“雙層架構”:銀行賬戶系統+數字貨幣錢包

央行在區塊鏈金融和法定數字貨幣領域的成果開始受到其它國家央行及世界金融界的關注。在7月18至20日,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ITU)法定數字貨幣(Digital FIat Currency)焦點組第二次會議在紐約康奈爾大學科技園區召開。本次會議由舊金山數字貨幣研究所和ITU共同主辦,來自中國人民銀行、瑞典、挪威,菲律賓、巴西,埃及等國家中央銀行代表進行了主題演講,分享了該國在法定數字貨幣(DFC)領域的研究成果和試點計劃。此外,還有來自美聯儲、美國財政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清算銀行、ISO、Global Platform、GSMA、蓋茨基金、VISA等機構負責人與各行業專家超過150餘人出席討論會。

會議上,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副司長、中國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姚前博士發表了關於中國人民銀行法定數字貨幣的雙層架構的主題演講——《一個雙層框架內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科技方面》,分享了中國人民銀行當前對法定數字貨幣的雙層架構設計及其詳細功能。

區勢傳媒Locke曾《解讀央行數字貨幣(CBDC):銀行賬戶系統+數字貨幣錢包》介紹過央行設計的法定數字貨幣“雙層架構”,即銀行賬戶與數字貨幣錢包的分層並用。姚前博士介紹了央行數字貨幣框架設計的一些原則,包括安全穩定、便捷高效、專利可控、多層設計、中立性與收益性、大眾發展,其中多層設計與本文關聯性大,強調弱關聯的層設計,中央化控制與分散式建設。這個雙層框架的兩層分別是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又分別基於賬戶(account-based)與基於錢包(wallet-based)這兩種形式。簡而言之,央行這一框架是把原有的銀行賬戶系統,與基於數字貨幣錢包的賬戶系統相結合。

在區塊鏈世界裡,數字貨幣是獨立於法定貨幣系統、銀行賬戶系統。如果法定數字貨幣系統與銀行賬戶分離,或許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混亂。央行旗下中國金融時報刊發《區塊鏈技術與央行數字貨幣需求的分歧和應對》文章稱,區塊鏈技術與央行數字貨幣分歧主要存在於以下三方面:區塊鏈去中心化與央行數字貨幣頂層結構的分歧;區塊鏈私鑰依賴性與央行數字貨幣受眾群體普適性的分歧;區塊鏈交易資訊可知性與央行數字貨幣保密要求的分歧。而應對分歧的可行化建議可分為,建分離協作的聯盟鏈雙圈體,商業銀行接受委託成為交易的實際執行者以及技術手段多管齊下,防止核心資料洩露三大方面。

所以,央行在具體設計上採用了“雙層架構”。姚前考慮在商業銀行傳統賬戶體系上,引入數字貨幣錢包屬性,實現一個賬戶下既可以管理現有電子貨幣,也可以管理數字貨幣。這種設計,首先,給現有銀行體系衝擊太大;其次,對商業銀行現有成熟系統來說是一種資源浪費。

根據央行有關錢包設計標準,數字貨幣錢包相當於保管箱。銀行根據與客戶的約定許可權管理保管箱,從而保留數字貨幣作為加密貨幣的所有屬性,將來也可以利用這些屬性靈活定製應用。在具體實現上,該框架在銀行基本賬戶中增加了數字貨幣錢包ID欄位。錢包起到保管箱功能,不參與日終計提等業務,最小化影響現有銀行核心業務系統。

銀行賬戶還是傳統商業銀行的賬戶,用於開展存貸業務,避免商業銀行被通道化或者邊緣化。數字貨幣的去中介化,對商業銀行脫媒化影響很大,這種設計最大程度保留了商業銀行的金融地位。

數字貨幣的轉賬關係:依然可以在商業銀行系統內轉賬,而又可以透過發鈔行直接確權,不完全依賴賬戶行之間的跨行支付系統,利用客戶端的數字貨幣錢包實現點對點交易。

姚前博士試圖透過商業銀行賬戶與數字貨幣錢包的雙層結構,將法定數字貨幣納入“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二元體系,享用現有成熟的金融基礎設施,更重要的是,因特殊考慮了數字M0在商業銀行體系中的“安身立命”問題,既可使之獨立開來,又可分層並用,發鈔行只需對數字貨幣本身負責,賬戶行承擔實際管理業務,應用開發商落實具體應用,各司其職,邊界清晰。

數字貨幣再造央行:央行重奪貨幣控制權

姚前博士採用“雙層架構”試圖不對當前金融體系造成太大的衝擊,避免商業銀行被邊緣化。但實際上,法定數字貨幣的推出,或顛覆傳統金融市場的權力格局,幫助央行重新奪回貨幣市場的控制權。區勢傳媒Locke曾經發文《央行研究及發行數字貨幣的目的:增強貨幣市場的控制力》,以科技金融發展歷史和貨幣數量論,預測法定數字貨幣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技術是推動這一切改變的根本動力,貨幣數字化的底層技術是計算機及網際網路,而數字貨幣則是區塊鏈。計算機時代,商業銀行攜M2掌控貨幣創造力;區塊鏈時代,央行借數字貨幣M0重新奪回控制權。因為貨幣數字化和數字貨幣在債權性質上存有根本區別:貨幣數字化是M2,屬於商業銀行的負債;數字貨幣是MO,屬於央行的負債。這種債權性質的改變,對貨幣市場結構和貨幣控制力的影響非常大。

貨幣數字化是1970年之後資訊科技革命帶來的改變。在此之前,銀行沒有計算機系統、網路系統,ATM機24小時銀行沒有出現,M0和M1的佔比要比現在更大,M2則小得多,央行對貨幣市場的控制力也要大得多。但是,計算機和網際網路出現之後,銀行的清結算系統給貨幣結構帶來根本性改變。銀行可以實現快速儲存、借貸、支取和轉賬匯款,使用者將大量現金存入銀行,這樣市場上現金大量減少,而存款大量增加。

這一變化導致三個結果:一是債權性質發生了根本改變。使用者持有的現金,是央行的債務,屬於MO範疇,如果存入商業銀行則是銀行的債務,屬於M2範疇。二是大大增加了商業銀行的貨幣創造能力,M2佔比和貨幣乘數增大,銀行的債務和資產都大幅度增加。一方面商業銀行吸收了更多的存款(債務),從盈利角度考慮同樣放出更多的貸款(資產);另一方面由於計算機的出現,銀行可以更加精準的控制風險,擴張資產負債表,不斷吸收更多存款,釋放更多貸款。三是商業銀行的控制力增大,央行控制力減弱,市場槓桿率大幅度增加,債務大規模擴張。

還有一個顯著的變化在投資銀行領域。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世界主要國家開始實行浮動匯率。在浮動匯率之下,匯率、利率波動較大,出現了投機套利空間。套利空間誘發了各種金融創新,包括期權、期貨、信託、各種基金及衍生品,投資銀行藉此興起。由於網際網路和計算機的出現,大大增強了投資銀行的風控能力,同時也鼓勵他們快速擴張。高回報促使更多資金從商業銀行流向投資銀行,商業銀行迫於盈利壓力藉助“影子銀行”將錢轉投到投資銀行領域。可見,在計算機出現和執行浮動匯率之後,央行對貨幣的控制力被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削弱。雖然當時美國對銀行實行分業管理,監管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擴張,但是商業銀行透過擴張表外業務來規避美聯儲監管。這段歷史似曾相識,今天中國正在上演這一幕。

數字貨幣的出現,或許與數字貨幣化類似,改變貨幣市場結構與金融控制權,只是這一次區塊鏈將增強央行的貨幣控制力。數字貨幣時代雖然基本上消滅了現金,但是MO卻回來了,數字貨幣與現金一樣都是MO,屬於央行的負債。法定數字貨幣如果採用區塊鏈技術,將促進商業銀行“脫媒”,商業銀行的資金可能會再次外流,更多地流向投資銀行和其它新派生的金融機構。這樣,商業銀行的貨幣創造能力被壓縮,M2佔比可能會降低,最終,中央銀行對貨幣的控制能力得到增強。

騰訊雲區塊鏈首席架構師敖萌認為,可程式設計貨幣可以大大加強央行對數字貨幣的控制權。敖萌博士認為:“透過程式設計,央行可以控制貨幣的整個生命週期——創造、流通、回籠。”怎麼理解?對於計算機,它的內部是有一定的自我控制的功能。以早期面嚮物件語言為例,要求至少有兩個函式,一個是建構函式,一個是解構函式。你既要解決它的創造問題,也要解決它的消亡問題。如果我們未來上升到可程式設計的數字貨幣,央行的控制權就大了很多。甚至在流通環節也可以增加控制。這也是為什麼各國央行都對區塊鏈技術抱有非常大的興趣。

對於金融市場的控制,法定數字貨幣的威力不可小覷。今年8月17日,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披露,於今年3月28日申請了一項名為“基於貸款利率條件觸發的數字貨幣管理方法和系統”的專利。該發明稱,其背景是,在貨幣投放的當下,中央銀行即失去對貨幣的掌控,貨幣能否最終流向實體部門、是否能實現中央銀行所意圖的政策目標,交由中央銀行之外的各方力量和因素來決定,從而導致貨幣政策傳導的不暢或失效,引起資金流向資產市場而非實體企業導尿管政策困境。比如,美國的銀行信貸只有很小比例(大約3%-15%)流向實體經濟,更多的是流向了資產市場。在我國,貨幣“脫實向虛”的現象同樣存在,2015年,我國金融業增加值與GDP的比例為8.5%,高於美國1.5個百分點,不少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自我迴圈,沒有進入實體經濟。

因此,該發明稱,提供一種基於貸款利率條件觸發的數字貨幣管理方法和系統,能夠使基準利率實時有效傳導至貸款利率。包括:向金融機構發行數字貨幣,並將所述數字貨幣的狀態資訊設定為未生效狀態;接受所述金融機構傳送的數字貨幣生效請求,獲取所述生效請求對應的貸款利率;當所述貸款利率符合預設的貸款利率條件時,將所述數字貨幣的狀態資訊設定為生效狀態。貸款利率=生效請求發生時點的基準利率±數字貨幣發行時點的貸款基差。

數字貨幣再造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大大提高了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和調節利率的權力,央行對貨幣市場和金融市場的控制權則大大增強。過去,因計算機興起和數字貨幣化帶來的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和表外業務過度擴充套件、槓桿率、債務率過高等問題,或許可以得到緩解。央行擁有更強的貨幣和金融控制力,如果對市場管控科學得當,應該能更好地預防、緩解金融危機。

本文來源:區勢傳媒 作者Locke 責任編輯:Byzantium
宣告:本文系區勢傳媒原創稿件,版權屬區勢傳媒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已經協議授權的媒體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區勢傳媒”,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