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薦 | 從早期網際網路的泡沫看區塊鏈的希望

買賣虛擬貨幣

作者:村頭二舊 (加密二鍋頭)

區塊鏈行業最近監管嚴格,許多行業內部的朋友開始動搖,許多公司開始“分散式辦公”,甚至直接關停業務休養生息。

所有的問題歸於一個事情,區塊鏈能做什麼?什麼也做不了的話,或者說不能和實體經濟結合的話,這個事業也就不能稱之為事業,只是曇花一現,和歷史上的鬱金香、君子蘭等花花草草一樣快速凋零,時間的火將它燒成一堆灰燼,埋進歷史的塵埃裡。

區塊鏈能做什麼?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所有參與這個行業的人,不管是想掙一把快錢還是想深耕這個行業的人。目前來看,請拋棄所謂行業深度研究報告中或者各路媒體所說的加密支付、溯源、科技金融等等,每個課題都需要展開描述的一些東西,如果一個東西,一句話都說不清楚他的用處,暫時就是沒有什麼用。

比如,黑洞的發現有什麼用?暗物質有什麼用?再以一個更近的例子,石墨烯材料的突破到底是什麼時間?徹底改變人們生活的物質基礎應用於航空、航天、軍工、電子、汽車、民生等等領域?可食用材料做的奈米機器人有什麼用?現在的用處還不夠大,或者說普通民眾還不能理解,未來可能會有用。

迴歸到一直以來拿來和區塊鏈進行對比的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有什麼用?這個問題,已經不需要我在這裡贅述,網際網路的巨頭和獨角獸們已經給出了答案,生活的便捷也給出了答案。

我一直在想網際網路剛剛出現的時候是什麼樣子?是不是“此物一出天下”石頭裡蹦出來一個孫猴子,或者是盤古開天地的那種傳說中的壯舉,大事件。

不是。

網際網路的早期顯示出的力量比區塊鏈還小很多。

20世紀40年代,計算機的雛形已經出現,到了60年代,普通計算機的大小相當於一個冰箱,放置於少有人接觸的恆溫室裡,然後穿著制服的專業人士用大多數人都聽不懂的語言和計算機進行“交流”,1971年,英特爾公司釋出第一款,微處理器,將相對複雜的計算整合到晶片(矽片)上,研發成本高,可是製造成本不高。這一點和醫藥行業的商業邏輯類似,研發一款特效新藥並透過認證是費用極高的,但是一旦投入生產,成本就非常低。

“市場的邊界不超過資訊能夠及時到達的範圍”(《偉大的博弈》書中說,這是1792年就出現的古老規律)世界開始慢慢的變化。

就像有了改良蒸汽機、化石燃料的出現伴生了了鐵路、汽車等等新鮮事物,微型處理器的出現,伴生出現了計算機以及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嚴格來說,可以追溯到1969年美國軍方使用的阿帕網(ARPA)用於軍事連結,後來接入了其他幾個高校的計算機,包括UCLA、Stanford、UCSB、猶他州大學等幾臺電腦。1971年的時候,“網際網路”才能接入三四臺電腦。到了1980年代,可以接入幾千臺電腦,主要是在高校、研究所、軍方。到了1990年,有了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和超文字連結協議(http),網路上所有的電腦可以進行互聯,任意兩臺電腦的資訊都可以互相傳遞。這時候網際網路迎來了大發展。

1971年是一個重要的年份,那一年,納斯達克也剛剛出現。就像幣圈的頭部交易所一樣,或許能有一個活下去變成未來的納斯達克。那時候的納斯達克也很弱,當然,除了合規合法。

這個時候似乎網際網路的春天就要來了,這偉大的技術發明,讓人類的資訊傳遞變得無比平坦,這個東西,將徹底改變整個世界。如果你這麼想,也沒有錯,因為當時的人們都是這麼想,區塊鏈的共識即使發展到現在比起在1990年代的網際網路,也差了幾個數量級。

當時的網際網路只有一個用處或者叫做“落地應用”:發電子郵件

1994年亞馬遜成立,要在網上賣書,1997年google成立,要做搜尋引擎賣廣告,同時,阿里巴巴(1999年)、騰訊(2003年)等等逐步成立。

當時的資本市場如何看待網際網路呢?

看一下資料,1997年年初,納斯達克指數到1442點,1198年6月到了2686點,年底的時候到了4572點,2000年3月,峰值來臨,到了5132點。這個數字讓我們的A股大盤指數,不忍直視。2002年7月跌回到1100點,整體跌去80%的成績和數字貨幣2018年年初和年底的也差不多。

請記得,2000之前的網際網路的用處還只是“發電子郵件”,很少有落地的應用,而區塊鏈的2017-2018年之前,拋去各種關於區塊鏈應用落地的合理推測和不切實際的幻想,能做到的是個人或者組織發行數字貨幣進行融資和激勵。

發電子郵件和發幣,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

其實是半斤八兩差不多的,你或許現在會說,發幣是多麼的壞,孕育了多少騙局,相信邏輯,發電子郵件產生的騙局也不會少。現在說發幣沒有什麼用的,當年媒體的宣傳將這種加密貨幣看作是偉大的創新的也不少,ICO這種新型的融資方式,超越了天使投資、私募股權、超越了IPO、超越了眾籌,是如此的順滑平整,如此的合理和快捷。就像磨得鋒利的鐮刀。

錯的不是ICO這種方式(不用提IEO、STO等等新的舊的概念,本質是一樣的,融資做事,或者融資不做事,或者融資做壞事,僅此而已),而是使用ICO的多數人。

2000年左右的時候,一家網際網路企業怎麼進行IPO?答案是做一份商業計劃書,2017、2018年的時候怎麼ICO?答案是寫一份白皮書。

歷史是相似的,未來的路還不一定怎麼走,區塊鏈可以做什麼?作為價值傳遞的網路,可以去中心化的確權,似乎更有想象力,但是目前大多數人還是想不出來。這是正常的。就像網際網路的早期能做什麼?作為資訊傳遞的網路,將世界的資訊打通推平,似乎可以做無數的事情,可是大家想到的只是“發電子郵件”。

時間已經來到了2020年,對於區塊鏈的認知更要回歸理性,人也好,行業也好不能活在不切實際的夢幻裡,許多的創新走在路上,擁抱監管,接受審查,去嘗試去實踐,然後受挫,再嘗試再實踐,最後總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

快過年了,寫篇文章,與諸君共勉。

備註:本文部分資料引用《偉大的博弈》一書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