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本聰之謎

買賣虛擬貨幣

比特幣在誕生之初默默無聞,其實只流行在極少數極客之間,世界上更多的人對其一無所知。

甚至就連建立比特幣的匿名社羣中的部分極客,最開始也只認為比特幣是出於“好奇”而做出的嘗試,並未意識到他們開創了一個在未來數年之後將會令全世界都震驚的東西。

除了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比特幣的創始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

中本聰作為比特幣的核心人物,被稱為比特幣教父,為比特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提供了整套的比特幣設計思路,並且將其系統化、文字化(可參見比特幣的白皮書《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

中本聰似乎有篤定的信念,堅定的認為自己這項發明必將改變世界。

他曾在一封與社羣其他人員溝通的郵件裡這樣寫道:我從2007年開始設計比特幣。從某一刻開始我確信這世上存在一種不依賴信用的貨幣。我無法阻止自己去思考它。

英文原文:(Ive been working on bitcoins design) since 2007. At some point I became convinced there was a way to do this without any trust required at all and couldnt resist to keep thinking about it. 

我們無從知曉,中本聰在金融危機中受到過何種傷害或者刺激,導致他萌生出要創造比特幣的念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今天我們回過頭看,中本聰的成就確實足以震古爍今。這不禁令人細思極恐,彷彿中本聰並非常人,而是坐著時空機穿越而來。

更出乎意料的是,中本聰竟然使用種種加密手段,使自己成為了一個完全匿名的人,在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這幾乎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中本聰做到了,並且一直維持到了今天,沒有人能夠揭開他的身份之謎。

中本聰身上有很多特點非常明顯。那些曾和比特幣發明者共事過的人曾注意到一些細節:他貌似比其他比特幣開發者年長,而且似乎是在單幹。細讀中本聰留言,不難發現其文風和習慣表達確實更像出自一個年長者。就程式設計而言,每個人也各有風格。分析比特幣程式碼不難發現,C++並不是其發明者的“母語”。

比特幣研發小組成員Martti Malmi說,“他看起來不像個年輕人,而且似乎受到矽谷很多人物的影響。”

另一位成員安德烈森表示贊同:“中本聰的程式碼風格非常老派,他會使用反向波蘭表示式這樣的東西。

此外,中本聰的程式碼有時不夠簡潔,這可能是他獨自工作、沒有一個團隊來清潔和精簡程式碼的體現。

“任何看過他程式碼的人都多半會打得出他是在單幹的結論。原始程式碼中,有70%都被我們重新編寫過了。原始程式碼的介面可不怎麼美妙,它看起來像一大團毛球。底層的程式碼非常緊緻漂亮,但到了許多個函式彙集的地方,就變得亂七八糟。“

中本聰2008年發表於網上的文章,也透露了關於他年齡的線索。他提到了“磁碟空間”這樣的奇怪表述——進入新千年後這已經不是個問題了;還引用了一些很古老的文獻,可以上溯到1957年。

比特幣的程式碼是基於一個有幾十年歷史的網際網路協議。安德烈森說,比特幣的巧妙與其說是程式碼本身,不如說是它的設計思路——把函式統一起來同時完成多個目的。

而且比特幣的設計絕對不是中本聰隨心所欲的堆砌,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產物。

中本聰對於比特幣的設計徹底摒棄了“第三方”,因為在他看來,第三方代表“中心化”。他還曾在郵件裡公開表示,任何“中心化”的電子貨幣都是垃圾。能不能用其他更先進可靠的方式來解決這個信任問題呢?他竟然將目光投向了整個網際網路。

比特幣利用公開分佈總賬的方法廢除了第三方管理,中本聰將其稱之為“區塊鏈”(block chain)。使用者樂於奉獻自己電腦的CPU力量,執行一款特殊的軟體進行“挖礦”,並形成一個網路來共同維持區塊鏈。在這個過程中,它們也將產生新的貨幣。交易會散佈到這個網路上,執行軟體的電腦會競爭破解不可逆的密碼謎題。這些謎題包括來自於好幾個交易的資料。

比特幣中在貨幣的產生機制設計參考了亞當·拜克(Adam Back)1997年發明的雜湊現金(Hashcash)演算法機制,並在哈爾芬尼的輔助下建立起完善的POW機制;同時中本聰又與戴偉(Wei Dai)交流甚多,吸取戴維關於匿名、分散式的貨幣的經驗;資訊傳輸方面則採用了1999 年,由 Napster 的肖恩·範寧(Shawn Fanning)與肖恩·帕克(Shaun Parker)創立的點對點網路技術(P2P);比特幣的加密演算法採用橢圓曲線加密演算法(ECC),這種演算法於1985年應用於密碼學,依靠橢圓曲線數學的計算建立以公鑰加密,而不是市面上常見的RSA演算法。ECC 提供了比 RSA 更高階別的安全。中本聰最令人信服的就是選擇了一條曲線,因為這條曲線並不在美國 RSA 的掌握之下。據斯諾登爆料後大家才得以知曉,RSA 在很多加密技術中留有後門。而中本聰竟然如神一般走位避開了 RSA 的陷阱。

可以說,比特幣的設計思路集之前各種大成於一身,並且將這些技術中的優勢全盤吸收,不難想象中本聰其實為比特幣殫精竭慮,巧妙的躲開一個又一個陷阱。中本聰如同武俠小說中的神俠,一切都在他的謀劃之中,一切都在他的預料之中。至今,他的行為、他的言論、他的系統,無一漏洞。難怪,他在郵件中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我真的懶得解釋。

圍繞中本聰還有很多迷霧,比如他即使是在郵件裡與人交流,對自己的資訊透露也非常少,話題只限於他自己原始碼方面的技術討論。

種種神秘的舉動,讓人們不禁對中本聰的真實身份產生各種各樣的揣測。

斯特凡·托馬斯(Stefan Thomas)是一位瑞士編碼員和活躍的社羣成員。他研究中本聰在比特幣社羣發的500多篇帖子,根據發帖時間繪製出一張圖表,顯示在格林威治時間早上5點至11點之間中本聰很少發帖。由於週六週日也是這個模式,因此可以判定中本聰這段時間是在睡覺,而不是在工作。(這段時間正是東部時間的午夜至早晨6點。)其他線索則得出中本聰來自英國:他在創世區塊程式碼中編碼提到的報紙標題來自於英國的《泰晤士報》,他發的論壇帖子和評論使用的是英式拼法。例如他在創世區編碼用的報紙標題來自英國倫敦的《泰晤士報》,他在論壇發的帖子和對編碼的評論用的都是“optimize”和“colour”這類的英式拼法。

在一個比特幣IRC頻道中,有人就指出Satoshi在日語裡的意思就是“聰明的”。還有人認為這個名字是四家科技公司名稱的部分組合:三星(SAmsung)、東芝(TOSHIba)、中道(NAKAmichi)和摩托羅拉(MOTOrola)。甚至有人懷疑他根本不是日本人。因為他的英語和母語者一樣沒有瑕疵、用法地道。

也有人提出,中本聰可能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有著神秘目的的神秘團體,它可能是谷歌上的一個群組或是美國國家安全域性。豪涅茨稱,他和自稱是中本聰的人透過幾次電子郵件。豪涅茨曾經參與過比特幣核心開發團隊,他說:“我的印象他不是一個真正的人。我每兩個星期收到回信,就好像有人偶爾會檢視郵箱。比特幣設計的非常棒,不像是一個人粗製濫造出來的。”

還有線索得出中本聰是一個受過過時程式設計訓練的學者。某位研究者稱,中本聰的註釋風格在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十分流行。他也許50歲,或增加減少10歲。白帽駭客丹·卡明斯基(Dan Kaminsky)則表示,他懷疑中本聰是金融機構裡面的小團隊。

種種說辭令人矛盾不已,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冒出來聲稱“自己找到了中本聰”,或者是有人乾脆就對媒體大聲呼喊“我就是中本聰”,在本書中會陸續提到,當然這些舉動最終全部都被證偽,中本聰巧妙的躲過了一切試圖尋找他的目光。

很多人仍然在尋找中本聰,但是也有一些忠誠的比特幣使用者停止了對中本聰的調查。其中一位比特幣的信徒說的話頗具代表性:“我們真的不在乎。誰寫的程式碼不重要,重要的是程式碼本身。就算他竊取、欺騙和遺棄了比特幣使用者,程式碼依然真實存在。”

中本聰的匿名不僅沒有損害比特幣,反而為比特幣賦予了一種奇妙的宗教色彩。而他本人則被冠以“神秘創始人”,引發世間更多的爭議與思考。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