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紐約軟體公司 Larva Labs 開發的加密作品《CryptoPunks》以1696.2萬美元(約合1.09億人民幣)的價格成交,這是繼3月美國知名藝術家Beeple的加密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在佳士得拍賣行以6934萬美元(約合4.5億元人民幣)成交後,拍賣市場又一個穩過千萬美元成交的加密藝術作品。
▲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
加密作品又被稱為NFT(Non-Fungible Token),通常譯為非同質化代幣,區別於可以等價交換的代幣,如比特幣、以太坊等。
NFT的關鍵創新之處在於提供了一種註明或標記原生數字資產所有權的方法,使其可以錨定現實世界中的商品,例如遊戲道具、數字藝術品、通證化門票等,並且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複製性。
▲CryptopPunks
流通受限、真偽難辨等痛點一直纏繞著藝術市場,而NFT的出現讓一群深愛著藝術的從業者和區塊鏈技術追隨者看到了擺脫困境的希望。
一方面,傳統的藝術品流通主要依靠拍賣或藝術經濟機構售賣等方式,存在渠道單一,門檻較高,支付方式和地域受限,以及中心化平臺容易造成失實估價、交易許可權不對等諸多問題。NFT將傳統優秀的藝術品透過區塊鏈技術上鍊,為藝術品交易建立了一個公開透明的流通環境,相比拍賣行有著更多的操作空間。
另一方面,區塊鏈可透過技術手段將藝術品的真偽甚至是所有權流轉全部記錄在鏈上,做到藝術品的真偽可記錄、可追溯,確保了資料鏈的完整性、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以解決傳統交易平臺“資料失真”的歷史難題。
▲Hashmasks
藝術品和區塊鏈的關聯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彼時,奧地利當代藝術博物館購買了由荷蘭藝術家Harm van den Dorpel設計的一款螢幕保護程式,博物館方面用比特幣購買後,按照密碼演算法在區塊鏈得以鑑真並線上安裝。
2017年6月,公共區塊鏈平臺以太坊推出第一個使用NFT的專案CryptoPunks,該專案包含一萬張朋克頭像,透過智慧合約免費發放給玩家後供玩家交易。同年10月,視覺交流平臺Dada開啟了第一個稀有數字藝術市場,同時發行了第一套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藝術品——Creeps and Weirdos系列。加密藝術的生態逐漸形成。
▲Overthinking Again
作為傳統藝術市場的代表,2018年7月,佳士得拍賣行率先開啟了“藝術+科技”的對話,探討藝術市場對區塊鏈技術的共識和未來的應用方向。
隨著傳統藝術與加密領域加速彌合,藝術市場被賦予更多價值。根據《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僅在2019年,全球藝術品市場總銷售額就達到了641億美元。而過去一年,無論是從作品數量節節攀升,還是出售價格水漲船高來看,加密藝術的市場潛力可見一斑。
根據分析平臺CryptoArt的資料,截至2021年5月19日,已經有超過21.1萬件加密藝術作品被出售,總價值高達6.93億美元。而在現象級爆發的背後,不僅僅是加密藝術市場的興起,也是外界對加密藝術生態的支援與認可。
▲Flower of Life
就目前而言,雖然NFT仍處於早期孕育的階段,但加密藝術已經變得非常有趣。這與區塊鏈的普及程度有很大關係。如同早期的網購,開始受制於繁瑣的支付方式,發展之路舉步維艱,但後來隨著支付寶等平臺的出現,整個底層設施日趨完善,網購迎來飛速發展。
同樣,區塊鏈的加入讓藝術世界衍生出新的秩序,對藝術家而言,其重要性並不亞於一次新的“文藝復興”運動。長遠來看,隨著區塊鏈行業的進步和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會意識到作品上鍊的價值,而NFT的種種優勢也將推動藝術品投資和創作迎來一個更加規範、更有價值的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