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去槓桿” 加密貨幣驚魂一日發生了什麼

買賣虛擬貨幣

來源/財新

加密貨幣圈遭遇5·19“血洗”,DeFi(去中心化金融應用)的“去槓桿”成為重要助推因素

根據比特幣家園網站統計,過去24小時內各主要交易所爆倉總金額為70.06億美元,摺合約460億人民幣,已經創造加密貨幣歷史上單日最大爆倉記錄。圖/視覺中國

“幣圈資產爆完了,就晚走了一天,全沒了。” 一位幣圈投資者發出感嘆。

加密貨幣經歷了本輪牛市以來最大的一輪震盪。5月19日,原本就處於下跌行情中的比特幣跌破4萬美元關口,稍作掙扎後,幾乎是自由落體式地下探至3萬美元,24小時內最高跌幅達30%;第二大加密貨幣以太坊跌幅更是驚人,下探1900美元,24小時內最高跌幅達到46%。

暴跌之後是暴漲,晚9時許,比特幣在30000美元附近、以太坊在2000美元附近出現了抄底力量,帶動大盤迴升。4個多小時後,比特幣回彈至40000美元附近,以太坊回彈至3000美元附近,截至發稿,二者的價格分別在39000美元和2500美元附近。

或受到加密貨幣暴跌的影響,5月19日晚,加密貨幣交易所第一股Coinbase的股價盤中下跌最大擴大到12.97%,創下208美元的新低,收盤跌5.94%,收於224.8美元。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雖然在加密貨幣每輪的牛市行情中,發生30%到50%級別的回撤都不意外,但這一輪暴跌呈現出哪些不一樣的特徵呢?

爆倉創記錄

根據比特幣家園網站統計,過去24小時內各主要交易所爆倉總金額為70.06億美元,摺合約460億人民幣,已經創造加密貨幣歷史上單日最大爆倉記錄。

觸發幣價雪崩式下跌的原因可能是綜合的:比特幣技術圖形本身就已經進入熊市形態;特斯拉暫停比特幣支付,並丟擲環保問題的連鎖反應;美國4月通脹資料大幅超預期;前段時間各種“動物幣”氾濫,投機狂潮出現;中國三家協會聯合釋出對虛擬貨幣的風險警示一定程度造成了市場恐慌——造成的最終結果可能都是大戶拋售,只是我們不知道究竟是哪一隻蝴蝶扇動了翅膀。

“我認為主要誘因還是馬斯克的舉動,以及對通脹資料和國內可能加強監管的擔憂。”位元小鹿創始人吳忌寒告訴財新記者。“因為馬斯克的影響力很大,如果是持倉量特別大的大戶,在這輪暴跌以前可能就已經部分減倉控制風險了,昨晚的連環爆倉更多是一個場內槓桿過高從而去槓桿的過程。”

這從第二大加密貨幣以太坊的表現可以一窺端倪。今年以來,以太坊的表現一直優於比特幣,但在昨日的暴跌中卻出現了比比特幣更為極端的下跌行情。

DeFi踩踏

綜合各方面資訊來看,昨日幣圈發生了一場基於以太坊等生態的DeFi暴力“去槓桿”,才讓行情下跌如此劇烈。DeFi,全稱“去中心化金融”,一般部署在以太坊、幣安智慧鏈BSC、火幣HECO鏈等平臺上,可以讓使用者在無需依靠中心化實體的情況下使用諸如借貸和交易等金融服務。

例如,在基於以太坊的DeFi借貸服務中,使用者將自己手中的數字貨幣質押在DeFi平臺,貸出其他數字貨幣如穩定幣後再行進行數字資產購買。為了保證資產安全,平臺一般要求超額質押,質押率超過100%,較為謹慎的平臺質押率可能超過300%;而一旦質押物價格下跌,按照智慧合約設計的模式,到達一定質押率會自動發出預警,再低於一定質押率就會自動執行清算。

使用者為什麼要進行全額甚至超額質押呢?究其實質還是一種“加槓桿”。例如,使用者質押自己手中的以太坊換取更多的穩定幣,再用穩定幣去購買新的以太坊,和現實中利用房抵貸購買新房有類似之處。只要以太坊的價格是上漲的,即使質押是超額的,使用者也能獲得收益,而由於越來越多的以太坊被質押暫時失去流動性,又反過來促進了以太坊價格的上漲。但是,如果加密貨幣價格掉頭向下,這一模式就會反過來引發連鎖踩踏,造成以太坊價格加速下跌,下跌後又造成質押率進一步下降觸發強制平倉,而如果交易堵塞,更是容易在短時間內造成場外資金無法及時進入補倉,形成下跌的死亡螺旋。

“DeFi的質押借貸協議類似股權質押貸款,只不過是利用智慧合約實現了自動化和去中心化質押資產價格達到清算線,就會被強制拍賣清算。”一位業內人士對財新記者分析稱,“質押資產一般是以太坊,以太坊暴跌,清算交易多,引發鏈上堵塞,當然為了防止清算,就必須再補足質押品價值。”

根據Defi錢包網站DeBank資料,過去24小時內,前五大抵押借貸平臺中,除了基於以太坊的MakerDAO平臺僅清算了40萬美元外,基於幣安BSC鏈的借貸與穩定幣發行平臺Venus清算了2.72億美元,基於以太坊的借貸平臺Aave V2版本清算了1.71億美元,Compound平臺清算了1.32億美元,Aave V1版本清算了約2400萬美元。這可能與不同平臺設定的超額質押率、喂價模式、抵押品種類不同以及本身借貸規模不同有關。當然,如果出現特別極端的行情,這些DeFi平臺也設計了一定的保障措施,由平臺幣的持有者來進行最後兜底。

吳忌寒對財新記者分析稱,這次的大規模槓桿爆倉與以往有所不同。此前,槓桿主要集中在中心化交易所,雖然槓桿水平較高,可以達到50倍甚至100倍,但客戶反而相對謹慎,不會押注過多資金。而在目前基於區塊鏈和智慧合約設計的槓桿率相對保守,投資者反而形成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投入較大規模的資金。

“由於短時間內幣價下跌過快,它先是中心化交易所的槓桿爆,爆了之後輪到了鏈上的這些合約裡面,大家也搶著平倉,把以太坊弄得很擁堵,手續費特別高,進而形成了梯級的連環爆倉,一些原本覺得不可能有風險的合約也開始爆倉。”吳忌寒指出。

據財新記者瞭解,昨日極端行情鏈上擁堵時,以太坊每筆轉賬手續費高達1000元人民幣,而此前僅為160元人民幣左右。不僅是以太坊、BSC鏈等擁堵,極端行情發生時,交易所的場外交易平臺(OTC)無法交易、場內平臺無法下單、也無法提現。

目前來看,清算可能仍在進行中。“暴跌之後,一些借貸平臺達到了平倉價,多數也需要人工去清算,所以還得讓清算飛一會兒。” 一位業內人士對財新記者指出。

不過,萊位元礦池創始人江卓爾分析指出,DeFi的強平清算與中心化交易所的爆倉既有類似又有不同,DeFi的買賣單價格由預言機外部輸入,整個過程依靠清算者套利完成,有一定的延遲時間,並且是間接作用。而如果幣價重新上漲,和中心化交易所爆倉單不會恢復成正常單不同,如果質押率恢復到警戒線以上,大部分DeFi會將未清算完畢的清算單恢復成正常單。

這一輪暴跌也充分體現了DeFi作為一個層層耦合的系統,在風險傳導上的巨大弱點。 “DeFi項⽬具有可拼裝性,有助於‘由點及⾯’發展DeFi⽣態,但容易缺乏整體規劃並積累⻛險。” 萬向區塊鏈首席經濟學家鄒傳偉對財新記者表示,“DeFi⽣態中越具基礎地位的項⽬,越具‘護城河’效應,但可能引⼊單點失敗⻛險。 需要給DeFi⽣態描繪⼀個整體的‘⻛險地圖’。”

暴跌之後

似乎怎樣的行情都無法改變加密貨幣支持者對於數字貨幣前景的看好。他們認為,這一輪槓桿清除以後,有更多的現貨投資者逢低入場,場內槓桿率降低,也有利於行情更加健康發展。

例如,暴跌發生後,ARK基金創始人Cathie Wood在接受彭博社表示,仍然相信比特幣會上漲到50萬美金;加密對沖基金ARK36執行總裁Ulrik Lykke在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加密貨幣市場正在消化最近一段時間的利空訊息,比特幣的前景當下並不樂觀,但是相對於比特幣過往的經歷,“這僅僅是一件小事”。

然而,從巨集觀預期來看,前景並不樂觀。加密貨幣市場在探底回升後,正逢美聯儲4月FOMC議息政策會議的紀要檔案出臺,首次明確表示,如果經濟繼續朝著FOMC委員會的目標快速回暖,那麼在未來幾次會議上的某個時點,可能適合開始討論調整資產購買的步伐,也有官員指出對通脹率上行的擔憂,還有多位美聯儲官員公開講話,討論調整貨幣刺激政策支援的可能性。

而隨著加密貨幣的影響不斷擴大,監管也越來越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監管,此前中國三大協會發出的風險提示就是一個訊號。“政府對加密貨幣的打壓可能會引發另一個‘加密貨幣的冬天’,並減少交易活動。投行伯恩斯坦的分析師Harshita Rawat在5月18日的一份報告中寫道:“許多發展中國家有可能對加密貨幣進行更嚴厲的鎮壓,這些國家可能將加密貨幣視為對其法定貨幣和貨幣體系的威脅。”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