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va解讀:去中心化協作你真的瞭解嗎?

買賣虛擬貨幣
“去中心化”或許是區塊鏈中被提及頻率最高的一個片語了,但是真要探究其含義,好像又不是特別明確。以太坊創始人V神在2017年2月發表的《The meaning of decentralization》一文中,詳細闡述了去中心化的含義。他認為應該從三個角度來區分計算機軟體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架構、治理和邏輯。架構中心化是指系統能夠容忍多少節點崩潰,仍舊可以繼續執行;治理中心化則是需要多少人或組織後,方能夠控制這一系統;邏輯中中心化是指系統呈現的介面和資料,是否是一個單一的整體。而區塊鏈作為一個統一的超級大帳本,從邏輯上來講是中心化的。但是從架構和治理上來看,區塊鏈是一個基於對等網路,且透過共識演算法使得它很難被少數人控制,所以它是去中心化的。也就是說,隨著主體對客體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稱之為去中心化。

當區塊鏈越來越火爆之後,圍繞去中心化的概念越來越多,去中心化協作也許是最常被提及的一大話題。比特幣作為第一個開源專案並且透過去中心化協作,到現在依舊保持著勃勃生機。在今年10月,Lava也正式在 Github 上實現開源,致力於建立一個開源的、開放的去中心化生態。 在這基礎之上,Lava釋出了一套 LVIP 改進機制,這個機制類似於比特幣的BIP機制。

LVIP 改進提案機制是以文字檔案形式維護和管理Lava。使用者和開發者可以透過這一機制,提出對於Lava相關的各項流程的改進建議。LVIP 改進機制有兩種型別,分別是負責Lava協議層面的改進(協議類)和負責Lava協議外的改進,比如使用者的使用、挖礦等等,兩種型別有著不同的結果導向與處理流程。

隨著在GitHub上開源的區塊鏈專案日益增加,去中心化協作似乎成了未來發展的趨勢。我們不難發現,去中心化協作擁有著諸多過人之處:

首先,參與和信任門檻降低。與傳統協作方式相比,基於區塊鏈的的技術特性和不可篡改,去中心化協作可以解決,大量陌生個體之間的信任與協作的關係,大大降低了個體參與的難度。

其次,改變了專案團隊的壟斷。許多不開放去中心化協作,乃至不開源的專案,專案方把持著對於程式碼的絕對控制權,根本無法保證專案的公開、透明。投資者根本無法知曉,專案進展、技術更新等專案情況,也無法在這過程中提供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第三,打破了專案的邊界。IT的眾包化已經成了潮流,透過去中心化協作,輕量化的靈活和合作共贏的模式,讓專案不再受困於自身瓶頸,而是透過這樣的方式,吸納更多區塊鏈技術人才,保證鏈的活性和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最後,去中心化協作重新定義了人類經濟活動的協作方式,這對於數字時代意義尤為重大。未來,將從萬物互聯到萬鏈互聯的實質性轉變,而去中心化協作在這過程中,起到了保障各方能夠高效安全的進行資料確權和資料交易的作用。

當然,去中心化協作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重重挑戰。如何有效激勵以及提高協作效率,已然成為去中心化協作中最大的難題。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如何讓更多人參與到去中心化協作中來,並且保持常態化協作,token的激勵必不可少。但是,當幣價在一段期間長時間屬於下挫狀態,去中心化協作將面臨嚴峻挑戰。當然這也許不是去中心化協作的劣勢,這是所有協作方式都會存在問題。

除此之外,效率是去中心化協作過程中,反覆被提及的問題。儘管去中心化協作降低了信任成本,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協作效率。但是在去中心化協作過程中,效率仍是一大痛點,因為一個完整的去中心化協作網路,在面對重大決策或改動的時候,需要花很長的時間達成各方的共識。

在區塊鏈快速發展的早期階段,各方都屬於野蠻生長的階段。沒有一蹴而就的共識機制,也沒有一步登天的去中心化協作。只有在不斷摸索吸取經驗,而非固步自封,唯有這樣才能打破瓶頸,推動區塊鏈行業的進步,為這個生態帶來價值。

免責聲明:

  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鏈報觀點或立場。
  2. 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爲,侵權責任將由作者本人承擔。
  3. 鏈報僅提供相關項目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推荐阅读

;